粵式(廣式)牛腩常見的做法有2種,一種是醬香型牛腩(包括「滷製牛腩」、「紅燜牛腩」等),另一種「清湯牛腩」。兩者各有特色,可以滿足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
先講下廣式清湯牛腩的「根基」
——牛腩的選擇
首先黃牛的牛腩,它比水牛的味道更香,肉質也要嫩一些。怎麼區分呢?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看色澤就知道了,黃牛腩的脂肪是黃色的,水牛則是白的。
其次,牛腩也有分多個部分,
大致有4類,爽腩、腩角、腩底、坑腩。而製作清湯牛腩,建議選擇爽腩,又名白腩、崩紗腩!
因為爽腩的特點是肥瘦相間,如此一來在長時間的燉煮中,不會導致口感幹硬。相比之下普通的牛腩以瘦為準,久煮必然發柴塞牙。
——食材的配方
清湯牛腩講究的清而有味,清爽鮮甜!無腥羶味,更不能失去牛肉特有的味道。所以配料方面不能用辛香型,其實大部分粵菜用的調料不多,講究的廚師的手法和功底素養。
常用到的有「甘草」,它是清湯牛腩重要的一味調味料。特點是氣味平和,入口回甘,回絲甜!共融性強,一句話概括就是「定香回甘」。但是,需要注意不能多放,因甘草還帶有一縷苦澀味。
當歸,雖作為一種中藥材,但在滷水中卻很常見。它具有去羶氣、回口香的作用,所以也是製作清湯牛腩的關鍵配料之一。不過,當歸氣味霸道,用量得少。
陳皮,也是清湯牛腩配料。廣東盛產陳皮,以新會的名氣最大,品質口碑不賴。它在傳統的粵菜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例如「陳皮鴨」、「陳皮骨」等,還有今天介紹的清湯牛腩。
此外老薑、當歸、黃芪、幹淮山等配料都起到了相輔相成的效果。而放的這數十種配料,
在看老廣看來,不僅是對味道的傳承,還有對養生的寄託。
——湯底的熬製
自然是少不了牛骨的,一般是選用牛肋骨為主。商用的情況下,店家通常是凌晨過後,就要開始熬製湯底了,才趕得及開市,畢竟傳統的熬製的時間不少於6個小時,方能將牛骨的精華釋放於湯水中。
牛骨和牛腩是不必焯水的,否則將失去了部分的牛味,講究的是原汁原味!
廣式清湯牛腩——商用的整個製作流程(家庭版的後面再介紹)
食材方面:黃牛腩6斤,牛肋骨10斤。
香料配方:甘草5片、當歸3克、陳皮8克、幹淮山50克、玉竹20克、沙參7根、黃芪10克、南姜20克。
其它配料:米酒20克、鹽適量、清水40斤。
——製作過程
1、牛骨和牛肉初步清洗乾淨,控幹水分待用。香料也要清洗一邊,去除灰塵和雜質,瀝乾。
2、不鏽鋼大鐵桶(專用滷鍋)加入清水,放入牛骨和牛腩。注意牛腩切成3大整塊,不切小塊的好處是能保留原味,以及鎖住內部汁水,後續吃起了非常軟嫩,感受肉汁在口腔飛濺,此般吃著才夠味過癮。然後放入米酒,轉大火燒開,撇棄上方的血沫。
3、放入所有的香料,轉成小火煮90分鐘。注意,煲的時間取決於牛腩的新鮮度,和老嫩度、形狀的大小。
4、時間到後開始調味,放入適量的鹽調出底味,不可過多,後續湯汁會濃縮,所以要偏淡些。少許的冰糖調甘甜味,拌勻。
5、繼續小火慢煲半個小時左右,當牛腩用筷子能輕易扎透時,便可以撈出來了。彼時,不能關火,就如前面講的,牛骨的味道還沒充分釋放出來,得繼續熬6個小時,最終的湯汁會減少一半,留下金華。
6、牛腩切塊,澆上湯底,撒入蔥花或香菜末,少許的胡椒粉拌勻,就可食用了。
二、醬香型牛腩~紅燜牛腩(家庭版的廣式味道)
燜牛腩的調味料要多一些,必備的有柱候醬、南乳、花生醬這3味,做出的味道就接近了。
食材主料:黃牛腩2斤,白蘿蔔一根(建議選擇沉手的,即是手感沉甸甸的,這種內部多汁甘甜,不會空心)。
香辛料:八角1個、桂皮一小塊(半尾指粗長)、香葉2片、幹辣椒5根、南姜10克。
調味料:生抽、老抽、鹽、蠔油、冰糖、花生醬、南乳、柱候醬。
——製作過程
1、牛腩清洗乾淨,不用改刀。南姜帶皮洗淨切片,白蘿蔔去皮切滾刀塊。
2、炒鍋注足水,放入牛腩,噴淋少許白酒,轉大火燒開,撇棄浮沫。
3、連湯帶牛腩倒入砂鍋裡,加入香料,上蓋燒開後,小火燉一個小時。
4、準備空碗一個,依次放入紅南乳一塊,南乳汁少許、柱候醬一湯匙,花生醬半湯匙,兩湯匙的生抽,少許老抽上色,拌勻備用。
5、時間到後,放入白蘿蔔,放入少許的冰糖回甘,再倒入調製的醬汁拌勻。繼續小火慢燉30分鐘。
6、最後大火稍微收汁一會,放置溫度合適,再改刀切塊擺盤,淋上醬汁,撒上香菜末,完成。
總結
要想做出粵式牛腩味道,只要多花些心思,注意細節,相信您也能做出的。解答完畢,看完的不妨點讚支持,純手打不易,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