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泱泱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史之初,「皇」和「帝」分別是兩個稱號,不同時用於一個人身上。「皇者,大也,言其煌煌盛美。帝者,德象天地,言其能行天道,舉措審諦」。所以大家在考量上古的賢君時,根據他們各自的功績,把能夠配得上皇、帝之稱的八個人合稱為「三皇五帝」。
那麼「三皇」、「五帝」究竟是指哪些人呢?其實任何人都不能提供一個確切的答案。因為歷史學家對這些「皇」呀、「帝」呀各有各的說法。例如,「三皇」的名單說法,就有六種;「五帝」的名單說法,也有三種。
先說「三皇」的六份名單:1.天皇、地皇、泰皇;2.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3.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4.伏羲氏、神農氏、祝融氏;5.伏羲氏、神農氏、共工氏;6.燧人氏、伏羲氏、神
再說「五帝」的三份名單:1.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2.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3.少昊、顓頊、帝辛、唐堯、虞舜。
上面的名單,分別記載於不同的史籍。有些「帝」名不同而人同。比如,太皞,又叫太昊,即伏羲氏;炎帝,又即神農氏,從這兩人之名,便知曉「三皇」與「五帝」也有混淆。還有,少皞又叫少昊;帝嚳又叫帝辛;帝堯,陶唐氏,所以叫唐堯;帝舜,有虞氏,又叫虞舜。
「三皇五帝」都是傳說中的人物。特別是神話傳說在盤古之後進入三皇時代,天皇氏長著12個頭,有12個兄弟,每人都活了18000歲。地皇氏的頭少了一個,兄弟也少了一個,但也活了18000歲。人皇氏長9個頭,有9個兄弟,分別掌管天下九州。三皇時代其實就是舊石器時代,長很多頭,有很多兄弟,其實是許多部落領袖並存的象徵。分管九州,說明隨著時間的推移,原始人己經漸漸有了不同部落的地域觀念。
這就是我們華夏紛繁錯綜的悠久歷史中的一小段,掌握它就等於拾起了全面學習了解祖國歷史的一把鑰匙,可隨時打開通往現代文明的知識大門。
傳說中的炎帝
傳說中的堯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