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華民族始祖——三皇五帝是誰嗎?99%的人說不出來!

2021-02-16 淺談古今

引語: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你知道我們的始祖三皇五帝是誰嗎?我們一直說自己是炎黃子孫,可你知道炎、黃是誰嗎?今天小編和大家一起學習一下三皇五帝。我是誰?來自哪裡?去往何方?好了,上課了^-^

正文:

三皇五帝,並不是真正的帝王,僅太古時期出現的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後人追尊他們為「皇」或「帝」。人民則把他們敬為神靈,以各種美麗的神話傳說來宣揚他們的偉大業績。

東方天帝太昊伏羲,屬神句芒;南方天帝炎帝神農,屬神祝融;西方天帝少昊金天,屬神蓐收;北方天帝顓頊高陽,屬神玄冥;中央天帝黃帝軒轅,屬神后土。

「三皇五帝時代」,又稱「上古時代」、「遠古時代」或「神話時代」。也可以簡稱為「三皇五帝」。三皇五帝率領民眾開創了中華上古文明,近現代考古發現了大量與這一時期相對應的龍山文化遺址,證明三皇五帝時期確實存在。大致上,三皇時代距今久遠,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為久遠,時間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時代則距夏朝不遠,在4000多年前。由於年代久遠,所以關於三皇五帝的傳說非常多,三皇五帝的版本也很多。大致有以下幾種:

三皇:

天皇、地皇、泰皇;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天皇、地皇、人皇;出自《史記·補三皇本紀》

燧人、伏羲、神農;出自《尚書大傳》

伏羲、女媧、神農;出自《春秋運鬥樞》

伏羲、神農、黃帝;出自《三字經》

伏羲、祝融、神農;《風俗通義》

伏羲、神農、共工。《風俗通義》 

五帝: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出自《世本》、《大戴禮記》、《史記·五帝本紀》

庖犧、神農、黃帝、堯、舜;出自《戰國策》

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出自《呂氏春秋》

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出自《資治通鑑外紀》

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偽《尚書序》);以其經書地位之尊,以後史籍皆承用此說。於是這一三皇五帝說被奉為古代的信史;

黃帝(軒轅)、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農)、白帝(少昊)、黑帝(顓頊)(五方上帝)

在眾多版本中,流傳最為廣泛的版本是——三皇:燧人、伏羲、神農;五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舜。所以下面我們按這個版本來認識一下這些大咖

三皇一、燧人——中華民族可以考證的第一位祖先

第一位出場的大咖是燧人。有個神話傳說叫「燧人鑽木取火」,主角就是這位大咖。燧人氏[suì rén shì](生卒年不詳),風姓,又稱燧人,尊稱「燧皇」、「天皇」,位列「三皇」之首。燧明國(今河南商丘)人,出生於商丘,為華胥氏之夫、伏羲與女媧的父親。一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燧人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帶鑽木取火,成為華夏人工取火的發明者,教人熟食,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被尊為「三皇」之首,奉為「火祖」。 《尚書傳》云:「燧人為燧皇,伏羲為羲皇,神農為農皇也。燧人以火紀,火,太陽也,日也。陽尊,故託燧皇於天。」所以,燧人氏又被尊稱為「天皇」。商丘因此被譽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被中國文聯授予「中國火文化之鄉」稱號。燧人氏死後葬於商丘古城西南3裡處的燧皇陵。華夏文明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始於燧人氏,燧人氏是中華民族可以考證的第一位祖先。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這位祖先的尊榮。

這位肌肉猛男就是傳說的燧人

二、伏羲——中華姓氏自此起源

第二位出場的大咖叫伏羲。伏羲(生卒年不詳),風姓,又名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史記中稱伏犧,在後世與太昊、青帝等諸神合併,在後世被朝廷官方稱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東方上帝)一說,燧人氏之子。是的,他是上一位大咖——燧人的兒子,可以說是華夏歷史的第一位官二代。雖然出身比較好,但他並不是一個紈絝子弟。楚帛書記載其為創世神,是中國最早的有文獻記載的創世神。為什麼尊他為創世神呢?因為他有一位美麗的妹妹叫女媧。然後他們他們結婚了,還生兒育女了。很多傳說認為華夏民族就是這樣來的。 但同時也有傳說,伏羲制定了人類的嫁娶制度,實行男女對偶制,用鹿皮為聘禮。並以所養動物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職為姓,以防止亂婚和近親結婚,使中華姓氏自此起源,綿延至今。

從歷代典籍的記載看,伏羲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立八卦,開啟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伏羲八卦中所蘊含的「天人諧和」的整體性、直觀性的思維方式和辯證法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原點。

伏羲教民漁獵圖

二、教民作網用於漁獵,提高了人類的生產能力。同時教民馴養野獸,這就是家畜的由來。

三、變革婚姻習俗,倡導男聘女嫁的婚俗禮節,使血緣婚改為族外婚,結束了長期以來,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狀態。

四、始造文字,用於記事,取代了以往結繩記事的形式。

五、發明陶壎、琴瑟等樂器,創作樂曲歌謠,將音樂帶入人們的生活。

六、將其統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員進行社會管理,為後代治理社會提供借鑑。[13]

七、根據《長沙子彈庫楚帛書》的記載可以伏羲時期已有天地,但仍是一片荒蕪,於是伏羲娶妻,生子四,命名萬物。

最後再看一下長髮披肩藝術感十足的伏羲帥照

一個被國家大事耽誤的文藝人——伏羲

三、神農——中國教育的始祖

第三位出場的大咖是神農。尊稱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別號朱襄(尚有爭議,也有說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領尊號炎帝 )。傳說姜姓部落的首領由於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稱為炎帝。從神農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農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傳位五百三十年。 炎帝所處時代為新石器時代,炎帝故裡目前有六地之爭,分別是:陝西寶雞、湖南會同縣連山、湖南株洲炎陵縣、湖北的隨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炎帝部落的活動範圍在黃河中下遊,在姜水(一說是今寶雞市渭濱區的清姜河,一說是今寶雞市岐山縣的岐水。)一帶時部落開始興盛,最初定都在陳地,後來又將都城遷移到曲阜。相傳炎帝牛首人身,他親嘗百草,發展用草藥治病(神農嘗百草);他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他還領導部落人民製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傳說炎帝部落後來和黃帝部落結盟,共同擊敗了蚩尤。華人(不僅漢族)自稱炎黃子孫,將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精神動力。炎帝被道教尊為神農大帝,也稱五榖神農大帝。

炎帝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制耒耜,種五穀,奠定了農工基礎。耒耜的使用和種五穀,解決了民以食為天的大事,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人類由原始遊牧生活向農耕文明轉化創造了條件。

立市廛,首闢市場。據《周易·繫辭下》載,神農"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農發明的以日中為市,以物易物的市場是中國貨幣,商業發展的起源和基石。

治麻為布,民著衣裳。原始人本無衣裳,僅以樹葉,獸皮遮身,神農教民麻桑為布帛後,人們才有了衣裳,這是人類由朦昧社會向文明社會邁出的重大一步。

作五弦琴,以樂百姓。據《世本·下篇》載,神農發明了樂器,他削桐為琴,結絲為弦,這種琴後來叫神農琴。神農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宮、商、角、徵、羽」。這種琴發出的聲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農之和,能使人們娛樂。

削木為弓,以威天下。神農始創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獸的襲擊,有力地打擊了外來部落的侵犯,保衛了人們的生命安全和勞動成果。

製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發明前,人們加工處理食物,只能用火燒烤,有了陶器,人們對食物可以進行蒸煮加工,還可以貯存物品,釀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對人類的飲食衛生和醫藥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為了促使人們有規律地生活,按季節栽培農作物,炎帝神農還立曆日,立星辰,分晝夜,定日月,月為三十日,十一月為冬至。

炎帝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報,不貪天下之財,而天下共富之。智貴於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義,不賞而民勤,不罰而邪正,不忿爭而財足,無制令而民從,威厲而不殺,法省而不煩,人民無不敬戴。

炎帝還是中國教育的始祖。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種五穀,教民醫藥,教民制陶、繪畫,教民弓箭、獵獸、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樂、舞蹈,還教民智德。可見,炎帝時期,德、智、體、美得到了全面重視和發展。

炎帝對人類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炎帝精神,首要的是創業精神,奉獻精神,敢為人先的創造精神,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炎帝精神使中華後裔在與自然和社會的鬥爭中,擺脫愚昧和野蠻,追求先進與文明。這種精神使華夏民族獲得了高度的團結和統一。

至於炎帝的出生地,至今沒有定論,事實上炎帝是一個神化了的人物,它代表的是遠古人類在與大自然的鬥爭中改造自然集體智慧的集中體現。在今天,「炎帝」和「黃帝」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象徵被載入世界文明的史冊,中國人也稱為「炎黃子孫」。故事新解

在神農氏的諸多事跡當中,最為人們稱道和熟悉的是制耒耜、種五穀一事,這也正是神農氏之被稱為「神農」的原因所在,「神農」一詞中的「農」字就完全體現了這一偉大創舉。

題外話:你可能不知道他老婆叫什麼,但你一定聽說過他女兒——精衛。

據說他長這樣

喜歡吃草的神農

後世雕像



五帝
一、少昊——華夏共祖之一

少昊[shǎo hào](約公元前2598年—約公元前2525年),姬姓,名己摯。三皇五帝之一,中國神話中的五方上帝之一,又稱白帝,又作少皞、少皓、少顥,史稱青陽氏、金天氏、窮桑、雲陽氏或朱宣,一說其為玄囂,是黃帝長子。少昊是遠古時代華夏部落聯盟首領,同時也是早期東夷族的首領,定都窮桑。他被後人尊為五帝之一,也是華夏共祖之一,在神話中被尊為西方上帝。據記載其部族以鳥為圖騰,在他的部落裡誕生了原始的鳳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圖騰之一。其嬴姓子孫分化出很多姓氏,如:張、嬴、己、尹、梁、桑、秦、譚、徐、黃、江、李、趙、蕭、舒、修等。

趣聞:鳳鳥立制

華夏文化圖騰——鳳

少昊在父黃帝和母嫘祖精心培育下,具有神奇的稟賦和超凡的本領。少昊少年即被黃帝送到東夷部落聯盟裡最大部落鳳鴻氏部落裡歷練,並取鳳鴻氏之女為妻,成為鳳鴻部落的首領,後又成為整個東夷部落的首領。

他先在東海之濱建立一個國家,並且建立了一套奇異的制度:以各種各樣的鳥兒作為文武百官。具體的分工則是根據不同鳥類的特點來進行。

鳳凰總管百鳥,然後再有燕子掌管春天,伯勞掌管夏天,鸚雀掌管秋天,錦雞掌管冬天。除此之外,他又派了五種鳥來管理日常事務。

孝順的鵓鴣掌管教育,兇猛的鷙鳥掌管軍事,公平的布穀掌管建築,威嚴的雄鷹掌管法律,善辯的斑鳩掌管言論。另外有九種扈鳥掌管農業,使人民不至於淫佚放蕩。五種野雞分別掌管木工、漆工、陶工、染工、皮工等五個工種。

少昊畫像,真是一表人才

有很多史料把少昊的父親黃帝尊為五帝之首,所以順便再說一下黃帝: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1-2]

。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 ,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徵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

黃帝畫像,看了就知道少昊一定是他親生的

二、顓頊——華夏九州創始人

顓頊(zhuān xū)(公元前2591年-公元前2493年)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姬姓,號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 。顓頊生子窮蟬是虞舜的天祖。後來的夏、楚都是他的子孫。顓頊生於若水之野(蜀地) ,實處空桑。 因佐少昊有功,被封於高陽(今河南開封杞縣高陽鎮) 。少昊死後,共工氏與顓頊爭奪帝位 ,顓頊打敗共工,繼少昊主政 ,號「高陽氏」。顓頊成為天下共主後,始都窮桑,又遷都於商丘(今河南商丘) ,後居於帝丘(今河南濮陽)。 據說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歲逝世 ,葬於東郡濮陽頓丘城門外廣陽裡中。顓頊去世後,由黃帝曾孫、玄囂(少昊)之孫高辛(帝嚳)繼位。顓頊成為黃帝系下與帝嚳並列兩系中的一系,成為中華民族人文共祖之一。在流傳下來神話傳說中,顓頊是主管北方的天帝。《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

創製九州

據《乾隆御批綱鑑》記載,中國九州的建置區劃,創製於顓頊。黃帝時代雖然統一了中原地區,但和蚩尤部族長期形成對立局面。直至顓頊,才形成各民族真正統一。在此基礎上,顓頊對中國區域建置進行明確規劃,確定兗、冀、青、徐、豫、荊、揚、雍、梁九州的名稱和分轄區域。《史記》上說他統領疆域「北至幽陵(今河北、遼寧一帶),南至交趾(今廣東、廣西、越南一帶),西至流沙(今甘肅一帶),東至蹯木(今東海),」極其廣大。

制曆法

漢初的曆法基本上是沿用秦以來的顓頊曆。顓頊曆是一種古四分曆,以365 1/4日為回歸年長度,29 499/950日為朔望月長度,十九年七閏。漢武帝時,公孫卿、壺遂、司馬遷等受命議造漢歷;最後,在18種改歷方案中選定了鄧平所造的八十一分律歷,稱太初曆。太初曆以365 385/1539日為回歸年長度,29 43/81日為朔望月長度。西漢末年,劉歆修訂太初曆而更名為三統曆。

《顓頊曆》完成於秦獻公十九年(前366年)。該歷以夏正十月為歲首,閏置於九月之後,以該年正月初一日剛好立春為節氣的計算起點。《顓頊曆》有兩大特點: 一是其時秦政權尚僻處於雍州,不與諸侯各國交往。諸侯自大,也以夷翟之邦視秦國,所以它實行的曆法,直到秦統一天下後才推行全國。但又漢行秦歷,才使《顓頊曆》一躍而奉為曆法「正統」。二其時古四分曆理論已非常成熟,所謂《顓頊曆》,只不過是月建有差,歷策卻仍是一個師傅下山的「疇人」 用古四分曆方法擬訂的。由於前367年夏曆十一月初一日幹支為乙卯(年幹支也是乙卯!),是用古四分曆推步而出,而《顓頊曆》歷家又稱之為「乙卯元」可知,《顓頊曆》不過是「古四分曆」或逕是《殷歷》的一支而已。關於此兩歷關係中的「正統」問題,實在是要與歷史的看法來個「否定之否定」。

顓頊畫像——長得有點抽象

三、帝嚳——古籍中天帝帝俊的原型

帝嚳(kù),姬姓,名俊(一作夋),五帝之一。出生於高辛(今河南商丘高辛鎮), 中國上古時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山海經》等古籍中天帝帝俊的原型就是帝嚳。15歲受封為辛侯,30歲受禪即位 ,號高辛氏。春秋戰國後,被列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黃帝的曾孫,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根基,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被商族認為是其第一位先祖。帝嚳的祖父玄囂,是次妃女節的大兒子,父親名蟜極,帝顓頊是其伯父。帝顓頊死後,他繼承帝位,時年三十歲。帝嚳繼為天下共主後,以亳(今河南商丘)為都城 ,以木德為帝,深受百姓愛戴,死後葬於故地辛,建有帝嚳陵。

訂立節氣

帝嚳以前,人們雖有一年四季的概念,但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事農藝畜牧沒有一個科學的時辰順序,嚴重製約了農業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帝嚳科學探索天象,物候變化規律,劃分四時節令,指導人們按照節令從事農畜活動,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華夏農業出現一次偉大的革命,農耕文明走進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帝嚳畫像——那麼多鬍子吃飯方便嗎?

四、堯——禪位佳話

堯[yáo](約前2377—前2259年),姓伊祁,號放勳,古唐國人(今山西臨汾堯都區) 。中國上古時期方國聯盟首領、「五帝」之一。堯為帝嚳之子,母為陳鋒氏。十三歲封於陶(山西襄汾縣陶寺鄉),輔佐摯。十五歲,改封於唐地(今山西臨汾),號為陶唐氏。二十歲,堯代摯為天子,定都平陽。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後,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後死去,葬於谷林(山東省鄄城縣) 。堯從兄長帝摯那裡繼承帝位,並禪讓於舜。他命羲和測定推求曆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堯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

禪位虞舜

堯最為人們稱道的是他不傳子而傳賢,禪位於舜,不以天子之位為私有。堯在位70年,感覺到有必要選擇繼任者。他早就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兇頑不可用,因此與四嶽商議,請他們推薦人選。四嶽推薦了舜,說這個人很有孝行,家庭關係處理得十分妥善,並且能感化家人,使他們改惡從善。堯決定先考察一番,然後再行決定。

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從兩個女兒那裡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舜和娥皇女英住在溈水河邊,依禮而行事,二女都對舜十分傾心,恪守婦道。堯又派舜負責推行德教,舜便教導臣民以「五典」——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美德指導自己的行為,臣民都樂意聽從他的教誨,普遍依照「五典」行事。堯又讓舜總管百官,處理政務,百官都服從舜的指揮,百事振興,無一荒廢,並且顯得特別井井有條,毫不紊亂。堯還讓舜在明堂的四門,負責接待四方前來朝見的諸侯。舜和諸侯們相處很好,也使諸侯們都和睦友好。遠方來的諸侯賓客,都很敬重他。最後,堯讓舜獨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經受大自然的考驗。舜在暴風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顯示出很強的生活能力。

經過三年各種各樣的考察,堯覺得舜這個人無論說話辦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夠建樹業績,於是決定將帝位禪讓於舜。他於正月上日(初一),在太廟舉行禪位典禮,正式讓舜接替自己,登上天子之位。堯退居避位,二十八年後去世,「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人們對他的懷念之情其為深摯。

主要成就

完善政治

堯執政初期,還沒有基本的國家制度,國家只是部落聯合體,非常鬆散,不利於國家的統一管理,所以在堯積累了一定的施政經驗後,開始建立國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按各種政務任命官員,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較為系統的政治制度,為奴隸制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6]

治理水患

堯的時代,又是傳說中的洪水時期。「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水勢浩大,奔騰呼嘯,淹沒山丘,衝向高岡,危害天下,民不安居。堯對此非常關切,徵詢四嶽(四方諸侯之長)的意見,問誰可以治理水患,四嶽推薦了鯀。堯覺得鯀這個人靠不住,經常違抗命令,還危害本族的利益,不適宜承擔這項重要的工作。但是四嶽堅持要讓鯀試一試,於是堯任命鯀去治理水患。鯀治水九年,毫無功績。[7]

制定曆法

《尚書·堯典》上說,堯命令羲氏、和氏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情況制定曆法,然後頒布天下,使農業生產有所依循,「敬叫授民時」,他派羲仲住在東方海濱叫暘谷的地方,觀察日出的情況,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春分,並參考鳥星的位置來校正;派羲叔住在叫明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北向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時間最長的那天為夏至,並參考火星的位置來校正;派和仲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觀察日落的情況,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秋分,並參考虛星的位置來校正;派和叔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南向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最短的那天作為冬至,井參考昴星的位置來校正。二分、二至確定以後,堯決定以366日為一年,每三年置一閏月,用閏月調整曆法和四季的關係,使每年的農時正確,不出差誤。由此可知,古人將帝堯的時代視為農耕文化出現飛躍進步的時代。

清人所繪的帝堯——蘭花指?

五、舜——中華道德的創始人之一、華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

舜(shùn,約公元前2277-約公元前2178),媯姓,有虞氏,名重華,字都君,諡曰「舜」。是中國上古時代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治都蒲阪(今山西永濟市) ,被後世尊為帝,列入「五帝,史稱帝舜、虞舜、舜帝,故後世以舜稱之。虞舜的王位是唐堯禪讓的,人們世代尊稱堯和舜為上古先王,堯禪讓王位給虞舜傳了四個字,即允執厥中;舜禪讓王位給大禹傳了十六字心傳,即中華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中華心法成為了中華民族的至高文化理論。《竹書記年》並不記載為禪讓。三皇五帝之一。舜,為四部落聯盟首領,以受堯的「禪讓」而稱帝於天下,其國號為「有虞」,故號為「有虞氏帝舜」。後世以舜簡稱之。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他不僅是中華道德的創始人之一,而且是華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

據傳,舜帝陵廟遺址舜生在平陽西南數百裡一個小小村落的農家中,他的體形有非常奇異的地方,他眼內瞳子都有兩個,他的掌心紋路象個「褒」字,他腦球突出,眉骨隆起,頭大而圓,面黑而方,口大可以容拳,龍顏面目角,取名叫舜,舜是一種花卉,他的號就叫華,排行老二,就叫仲華(與「中華」諧音)。生母早亡,後母性情悍戾,不讓其讀書,天天放牛耕作,飽受極寒。然而,從不抱怨,孝順後母,疼愛後母所生弟妹。包攬一家人的農活。後堯帝知舜的為人,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他,最後連王位都禪讓給他。就這樣,他完成了人生的完美逆襲——從放牛娃逆襲人生,迎娶白富美(兩位公主),出任CEO(登上帝王)。

舜畫像——逆襲也是需要顏值的^_^

好了,今天的歷史課就講到這裡了。

喜歡請關注我哦~

長按圖片掃描二維碼關注「歷史方舟」         

相關焦點

  • 上古神話中的「三皇五帝」,華夏文明的始祖,如今有幾人還記得
    以如今的考古水平,僅僅將華夏文明的起源定位於夏、商、周時期,但是真正的華夏文明真正僅僅如此嗎?當然不止如此,在遠古神話時期,華夏就存在「三皇五帝」之說,且都是真實存在的,不用說更古老的存在了。那華夏古代的「三皇五帝」究竟都是誰呢?三皇之燧皇燧人氏,生卒年不詳,三皇之首,風姓,簡稱燧人,尊稱燧皇。
  • 三皇五帝是誰
    三皇五帝是誰?三皇五帝的時代又叫上古時代,是夏朝建立以前的時代,沒有文獻記載,後世對這段時期的了解更多來源於傳說。「三皇五帝」到底是誰,根據三皇五帝之後的典籍記載眾說紛紜,並無定論。有的人說「三皇」是天皇、地皇、人皇,有的人說是天皇、地皇、泰皇,也有人說是燧人、伏羲、神農,還有人說是伏羲、女媧、神農。三字經裡的「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認為是伏羲、神農、黃帝。三皇時期傑出的代表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有巢氏、燧人氏、華胥氏、伏羲氏、女媧氏、少典氏。有的人說「五帝」是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zhuan xu 一聲 )。
  • 「三皇五帝」真的有其人嗎?可以看成一個時代的標誌
    「三皇五帝」之名最初見於《周禮·春官宗伯》,雲:「外史職掌三皇五帝之書。」但並沒有確指是誰。古代文獻中關於「三皇五帝」的傳說又多是模糊不清。一般分為以下幾種說法。在先秦古籍中,記載三皇五帝的有《周禮》《莊子》《呂氏春秋》。《周禮春官宗伯第三》:「外史:掌書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書,掌達書於四方。」漢鄭元註:「楚靈王所謂三墳、五典」。《資治通鑑外紀》卷1、《玉海》卷37都載:「賈逵云:-三墳,三皇之書;五典,五帝之典。』延篤言張平子說:『三墳,三禮,禮為人防。』《爾雅》曰:『-墳,大防也。』《書》曰:-誰能典騰三禮?天、地、人之禮也。
  • 你必須要知道的中華民族十大人文始祖!
    三皇五帝的豐功偉績給後人留下了深遠的影響。燧人氏:教人們鑽木取火、給禽獸命名,三皇之首。神農氏:(一說即炎帝)嘗百草,制耒耜,種五穀,發明醫藥製作陶器,開闢集市,發現斷腸草等有毒。伏羲氏:分出陰陽八卦,漁獵,婚姻制度。
  • 古人所說的「三皇五帝」分別是指誰?
    你眼中是江湖,我眼中是你 青竹板凳,老酒幾杯,只等故人歸 (《呂氏春秋·召類》)三皇五帝究竟指誰?對於五帝,則一般採取《史記·五帝本紀》的說法。
  • 三皇五帝,你所不知道的秘密
    三皇五帝是我們遠古時期非常著名的幾個部落大首領,他們所統治的時代,也是我們史學家推崇備至的時代,一個「禪讓制「,充滿了「民主」的元素。那麼「三皇」是哪三個?「五帝」又是哪個?我們中華民族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最早是從商朝這個朝代開始的,故而「三皇五帝」尚無統一划分。
  • 這座古寺不簡單,不僅三教並存,三皇五帝及其始祖均位列其間
    最初知道甘肅天水的大名,但是《三國演義》的諸葛亮收了姜維中的章節,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不僅是中國縣制的初期地區,也是絲綢之路與兵家之間的爭鬥、中國文明與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享有羲皇故裡、媧皇故裡、軒轅故裡的美譽,著名的麥積山石窟也位於城東45公裡的秦嶺西段北麓。
  • 中國上古神話故事中及史書中的三皇五帝
    在各類有關歷史書籍、電視劇以及各類文學作品中經常提到三皇五帝,中國自古就有三皇五帝之說。但三皇五帝到底是誰?有多少人知道三皇五帝?後世史書中的三皇五帝後世史書中對三皇五帝說法各不相同,這裡就整理一下各類史書提到的三皇五帝。
  • 三皇五帝中的三皇和五帝你知道是誰嗎?
    三皇五帝之說,在《道藏·真書》中寫道: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在道教認為是天生地地生人,所以三皇就是天皇、地皇、人皇,是天上的三位神仙,後來道教把三皇統稱為三祖:天皇是青帝伏羲,地皇是炎帝神農氏,人皇是黃帝軒轅氏。
  • 你知道各姓氏的始祖是誰嗎?
    後世亦沿用戴姓,並尊戴撝為戴姓得姓始祖。李姓始祖李利貞娶陳國契和氏女兒,生子李昌祖,後在陳國任大夫。李昌祖的兒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孫李碩宗,被周康王賜採邑於苦縣。李碩宗的五世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壽氏女嬰敷,這就是老子李耳的父親和母親。聞出自複姓聞人氏,是春秋時期少正卯的後代。少正卯是春秋末葉魯國人。他博學多識,很有名氣。
  • 你知道你的姓氏始祖是誰嗎?
    後世亦沿用戴姓,並尊戴撝為戴姓得姓始祖。李姓始祖李利貞娶陳國契和氏女兒,生子李昌祖,後在陳國任大夫。李昌祖的兒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孫李碩宗,被周康王賜採邑於苦縣。李碩宗的五世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壽氏女嬰敷,這就是老子李耳的父親和母親。聞出自複姓聞人氏,是春秋時期少正卯的後代。少正卯是春秋末葉魯國人。他博學多識,很有名氣。
  • 揭秘中國歷史上的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不僅僅代表的是帝王,也是我們的祖先,他們都是因為對人民的奉獻而坐上王位的,都是原始社會末期的部族首領,時至即日還有很多的版本。但是小編更傾向於三皇:三皇:天皇燧人地皇神農人皇伏羲。五帝:黃帝有熊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
  • 楊牧青:探究三皇五帝新序位 傳承中華文明大血脈
    在已往學人研究的基礎上細考之,中國「三皇五帝」對整個人類文明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全世界各地域均有其的烙印,或者說是文化基因吧。三皇五帝,共八位人氏,或者說是一群人的代名詞。根據對中華上古文化的探究,實為一古、八氏、七帝、三王共十九位人氏(即「一古八氏立乾坤,七帝三王說崑崙。
  • 黃帝: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其後的商朝、周朝雖不再「禘黃帝」,但從血緣關係上說,仍是黃帝的後裔,且三代王朝都建立在黃帝所開創的大部落聯盟基礎之上,故在周朝就已形成以黃帝為血緣「始祖」的華夏部落共同體的共識。或許是因為黃帝這位始祖時空距離日漸遙遠的緣故,迨至後世,血親觀念逐漸淡薄,其形象乃與「上帝」合一。黃帝又成為了中國人精神信仰的始祖。《周官》云:「自古雍州積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
  • 你知道蔣氏始祖是誰嗎?
    公元前617年,蔣國被楚國所滅,蔣伯齡的後代便以故國名為姓氏,而蔣伯齡則被尊奉為蔣姓始祖。周初,周武王大封諸侯,周公姬旦被封魯國(都城在今山東省曲阜),為天下最富饒之地之一。周公旦被封后,因要留在京城輔政,乃遣其子伯禽就封魯國。魯頃公時,魯國被楚國所滅,其子孫遂以國為氏,稱魯姓。他們尊姬旦為魯姓的得姓始祖。陳姓主要得姓於周朝初年的陳胡公滿。相傳,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後代。
  • 周人始祖后稷是啥人?他跟商人始祖契有一個共同的爹嗎?
    有人可能會奇怪,父親就父親,你為啥給父親倆字加上引號呢?因為《史記》轉臉又說,這帝嚳其實並不是后稷遺傳學上的父親,說白了,就是說他不是后稷的親爸。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史書說姜嫄這小姑娘,不,是小婦人,雖然嫁了人但玩心未泯,一次出去野逛,看見了一些大腳怪的腳印,就去踩著玩,估計是想比比自己的腳和大腳怪的腳有多大懸殊吧。誰知這一踩,她突然下腹「感應」,有了身孕。
  • 你姓劉嗎?你知道劉姓的始祖是誰嗎?
    那麼,對於劉姓的朋友們,你們知道劉姓的始祖是誰嗎?劉姓的發源地在哪裡呢?一首先,如今,劉姓人口數量超過7000萬,為中國第四大姓氏,佔全國人口的5.4%左右,僅次於李姓、王姓、張姓。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劉姓被譽為「帝王專業戶」。
  • 歷史上著名的三皇五帝到底是哪些人物?
    我們都知道,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在這麼悠久的歷史文化長河中,留下過許許多多讓我們為之驚奇、為之讚嘆的神話傳說與歷史事跡,例如說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神農嘗百草等等。而正所謂盤古開闢,三皇治世,五帝定倫,對於上古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大家知道分別是哪些人嗎?下面就讓我來帶大家認識一下。
  • 人文始祖八卦祖師伏羲
    今天是農曆三月十八日,伏羲之聖誕,作為一個中國人,尤其是學易者,有必要以一種祭奠和敬畏之心了解一下我們的人文始祖八卦祖師— —伏羲。在「三皇五帝」的世系之中,伏羲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周易》、《左傳》、《管子》、《莊子》、《國語》等先秦典籍都有關於伏羲的記述,在正史中,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餘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肯定了伏羲的歷史地位。
  • 中國36姓始祖起源:你知道你姓氏的始祖是誰嗎?
    公元前617年,蔣國被楚國所滅,蔣伯齡的後代便以故國名為姓氏,而蔣伯齡則被尊奉為蔣姓始祖。周初,周武王大封諸侯,周公姬旦被封魯國(都城在今山東省曲阜),為天下最富饒之地之一。周公旦被封后,因要留在京城輔政,乃遣其子伯禽就封魯國。魯頃公時,魯國被楚國所滅,其子孫遂以國為氏,稱魯姓。他們尊姬旦為魯姓的得姓始祖。陳姓主要得姓於周朝初年的陳胡公滿。相傳,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