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之名最初見於《周禮·春官宗伯》,雲:「外史職掌三皇五帝之書。」但並沒有確指是誰。古代文獻中關於「三皇五帝」的傳說又多是模糊不清。
一般分為以下幾種說法。
關於三皇,有六種說法:(一)天皇、地皇、人皇(徐整《三五歷》);(二)天皇、地皇、泰皇(司馬遷《史記》);(三)伏羲、神農、女媧(《春秋緯運鬥樞》、皇甫謐《帝王世紀》);(四)伏羲、神農、祝融(《白虎通》);(五)燧人、伏羲、神農(譙周《古史考》);(六)伏羲、神農、黃帝(孔安國說)。
關於五帝,有三種說法:(一)太昊(又作太皞,即伏羲)、神農、黃帝、少昊、顓頊(《禮記·月令》);(二)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司馬遷《史記》);(三)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皇甫謐《帝王世紀》)。
在先秦古籍中,記載三皇五帝的有《周禮》《莊子》《呂氏春秋》。《周禮春官宗伯第三》:「外史:掌書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書,掌達書於四方。」漢鄭元註:「楚靈王所謂三墳、五典」。《資治通鑑外紀》卷1、《玉海》卷37都載:「賈逵云:-三墳,三皇之書;五典,五帝之典。』延篤言張平子說:『三墳,三禮,禮為人防。』《爾雅》曰:『-墳,大防也。』《書》曰:-誰能典騰三禮?天、地、人之禮也。五典,五帝之常道也。』馬融云:『-三墳,三氣,陰陽始生,天、地、人之氣也;五典,五行也。』」
《莊子天運》主要也是講應按天、地、人及五行之客觀規律辦事,其文曰:「巫鹹曰:來吾語女,天有六極五常,帝王順之則治,逆之則兇。……巫鹹殷相也,名也,六極,四方上下也。……故譬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其猶……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於口,故禮義法度者,應時而變者也。」
《呂氏春秋》:「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萬物皆被其澤,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雖然「三皇」、「五帝」有很多種說法,不過也有一些相通的地方:
第一,伏羲基本被排在「三皇五帝」之首,可見「伏羲」的重要性,古人將「伏羲」視為人文始祖,也是有道理的。
第二,儘管「三皇」、「五帝」沒有統一說法,但排序還是很清晰的,按太昊即伏羲合併、炎帝即神農、少昊即帝摯,「三皇五帝」的總體排序為:伏羲(太昊)、神農(炎帝)、黃帝、少昊(帝摯)、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堯、舜。
第三,堯、舜總是出現在「三皇五帝」之後,堯、舜之後為禹、啟,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伏羲上承有巢氏、燧人氏,堯、舜下接禹、啟。
按照中國的歷史情況看,華夏族與「三皇五帝」當中的「五帝」基本都是形成於夏朝建立的時期。因此,說「三皇五帝」僅是神話人物,並不確切,當中的人物很多是中國上古各部族的神話傳說人物和祖先神靈。
而自春秋戰國以來的歷史學家、經學家將這些人物經過多次編排與整合,逐漸形成華夏族的帝王祖先。
實際上,我們也可以通過一些典籍的記載,大致推斷一下「三皇五帝」到底是什麼人。
據《風俗通義·三皇》載:「皇者天,天不言,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三皇垂拱無為,設言而民不違,道德玄泊,有似皇天。皇者,中也,光也,弘也。舍弘履中,開陰陽,布剛上,含皇極,其施光明,指天畫地,神化潛通,煌煌盛美,不可勝量。」書中還解釋了「三皇」:「伏者,別也,變也;戲(羲)者,獻也,法也;伏羲始畫八卦,以變化天下,天下法則,鹹伏貢獻,故曰伏羲也。燧人始鑽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復腹疾,有異於禽獸,燧天之意,故曰燧人也。神農,神者,信也;農者,濃也。始耒耜,教民耕,美其衣食,德濃厚若神,故謂神農也。《尚書大傳》說:燧人為燧皇,伏羲為戲皇,神農為農皇也。燧人以火記,火,太陽也,陽尊,故託燧皇於天。伏羲以人紀事,故託戲皇於人。蓋天非人不因,人非天不成也。神農悉地力,種蔬,故託農皇於地。天地人道備,而三五之運興矣。」
這裡將「三皇」與天地人對應起來,不失為「三皇」正名一依據。
又《白虎通·德論》是這樣解釋「三皇」之名的:「謂之伏羲者何?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不能覆後,臥之詓詓,起籲籲,飢則求食,飽則棄餘,茹毛飲血,而衣皮葦。於是伏羲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畫『八卦』以治下,治下伏而化之,故謂之伏羲也。謂之神農何?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謂之燧人何?鑽木取火,教民熟食,養人利性,避臭去毒,謂之燧人也。」
從以上可知,我們可以將伏羲看成是代表著漁獵時代,而燧人主要是由於鑽木取火、擊燧取火得名,神農則代表著早期農業時代。
總之,軒轅黃帝成為中華民族文明始祖,而我們也自稱其子孫後代,並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在中華民族的長久歷史上形成的。他自中華民族文明歷史的開始,就以創建國家的始祖崇拜、祭祀而沿襲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