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問我出生前在做什麼/我答我在天上挑媽媽/看見你了/覺得你特別好/想做你的兒子/又覺得自己可能沒那個運氣/沒想到/第二天一早/我已經在你肚子裡
曾經一首《挑媽媽》的詩,火爆了無數人的朋友圈,也讓很多媽媽感動不已:原來我那麼好啊,所以才做了你的媽媽。
可我們也都知道母親是一個無證上崗的職業,有的人雖然做了孩子的媽媽,做的卻是傷害孩子的事情。
就像《小偷家族》裡的信代因涉嫌「誘拐」兒童被捕入獄,面對警察審訊時所說的那樣:「生下孩子就自然成為母親了嗎?只是孩子母親自己那麼想吧」。
《小偷家族》是日本電影大師是枝裕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這部電影立足於「誘拐兒童」「騙取養老金」以及「教唆小孩偷盜」等現實生活中的事件,展現了另一種不以血緣關係為依託的原生家庭。
在《小偷家族》這部影片中,是枝裕和也不是一種高高的姿態勸人們要免除心裡的惡,而是以一種細水長流的方式,告訴人們事情有時候並不是我們看到的那樣。希望我們去關注小人物犯罪背後的真相,人並不會一直那麼善,同樣也不會一成不變的惡。
也就是這樣一部以「犯罪」為主題的小製作電影,讓是枝裕和結束了5年的坎城陪跑經歷,摘得了第71界坎城金棕櫚最佳影片獎。
在《小偷家族》中,是枝裕和也很好地呈現了「有毒」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電影中的信代和由裡便是「有毒」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一,原生家庭尤其是來自母親的傷害,會給孩子造成難以癒合的傷痛
「原生家庭」最早由蘇珊·福沃德博士提出來,指的是一個人最初成長的家庭。
影片的一開始,父子倆完成了便利店的「工作」(偷東西)回家時,看到了那個被鎖在在陽臺上凍得瑟瑟發抖的小女孩由裡,父親便用一塊可樂餅把女孩帶回了家。
吃晚飯時,大家注意到小女孩很瘦,全身都是傷痕,便詢問小女孩,對此小女孩只解釋說是摔著的。大家心裡都非常明白,那哪裡摔著的,明明是挨打後留下的痕跡。
在家暴家庭裡成長的孩子,面對別人的詢問時,都會撒謊說傷痕是自己弄的,這只是因為他們想要維護父母和好的家庭形象。
晚飯後,丈夫柴田治和妻子信代送熟睡的由裡回家時,聽到了由裡家傳來的爭吵聲。妻子抱怨男的把她打得很痛,還說並不是自己想把由裡生下來的。信代陷入了沉思,隨後又把由裡帶回了家裡。
由裡父母把由裡鎖在冬夜的陽臺,暴打由裡的行為,已經對由裡造成了傷害。而在由裡失蹤兩個月裡,由裡的父母都沒有想過報警,他們給的解釋是等著綁匪主動聯繫他們。
由裡父母的行為,在任何正常人看來都是有問題的,如果他們是愛孩子的,那他們就會在孩子失蹤時去尋求幫助,去尋找孩子,而不是等著綁匪。
對於由裡的父母而言,她只是個處理掉了的麻煩。對於信代來說,由裡就像是自己的孩子。某次信代很高興地告訴奶奶是由裡選擇了他們,可見對於信代而言她是真心喜歡愛護由裡。她們之間的羈絆也正像奶奶所說的「就像我選擇了你,你心甘情願被我拖累」一樣。
二,原生家庭的傷痛,需要有另一個溫暖的靈魂去撫平
一家人得知由裡失蹤的消息上了電視新聞後,家裡有主張把由裡送回去的,也有主張讓由裡留下的,在徵得了由裡的意見後,由裡留了下來並成為他們的家人。
夏天到了,奶奶、信代和祥太帶著玲玲去「買」衣服,站在試衣鏡前的玲玲小心翼翼,大概是想起了每次買完衣服都會被打,當信代要給她換一件衣服時,玲玲也擔心地地問「一會兒會被打嗎?」。
和信代一起洗澡時,由裡看到了信代手臂上的疤痕。信代說是被熨鬥燙傷的,由裡也露出了自己的手臂,說跟她的一樣,還心疼得摸著信代的那條傷痕,信代則安慰由裡「沒關係,已經好了」。
洗完澡後,信代和由裡一起燒掉了舊衣服。後來大家又幫由裡剪了短髮,還給由裡取了一個新名字「玲玲」。
承認傷痛,燒掉舊衣服,代表著和過去的原生家庭的告別,而新的髮型和新的名字則意味著新的人生。
小姨亞紀和玲玲一起照鏡子時,告訴玲玲自己也有另一個名字「紗香」,而玲玲則想了一下說「我覺得玲玲更好」,小姨也回答「也是」。
其實不只玲玲、亞紀,信代和治也有另外一個名字,而隱藏的那個名字代表了他們的過去。就比如亞紀,她有個妹妹,就叫紗香,而父母根本是不在乎亞紀,甚至不願意知道她在哪裡。
而信代夫婦則原本是情人關係,因為失手殺了信代的前夫,才改名為信代和治的。而對於撿來的不知名的兒子,治則是把自己的本名「祥太」給了他。
小偷家族裡的人都是被家人遺忘或傷害的小人物,在高樓林立的城市裡,他們互相擠在一個狹小而與環境格格不入的地方抱團取暖,用彼此的靈魂去撫平對方的心靈。
三,不論是偷來的東西還是親情,總有曝光的那天
全家去海邊旅遊後不久,奶奶去世了,一家人沒有把奶奶送到火葬場,而是埋在了院子裡的池塘下面。隨著奶奶的去世,故事也逐漸進入了高潮,小偷家族的秘密也逐漸顯現了出來。
小偷家族裡的每個人都沒有血緣關係。奶奶是亞紀爸爸的繼母,在亞紀父母拋棄了亞紀後是奶奶把她撿了回來,婆孫倆自此便相依為命。
也是這個原因奶奶一直不願意讓亞紀去偷,或者是上交生活費等。而奶奶和信代夫婦倆則是一種利益上的依存關係,因為被家人拋棄,年邁的奶奶需要陪伴和家人的照顧,而信代夫婦微薄的薪水根本維持不了薪水,他們需要奶奶的養老金以及時不時的偷點東西來生活。
小偷家族雖不是玲玲和祥太的原生家庭,但信代和治都把他們當做了親生兒女,給他們吃穿,並在情感上溫暖他們。但他們之間的關係其實很脆弱。
雖然供給吃喝,但很多東西是偷來的,就連和玲玲的感情也是屬於「誘拐」來的,而且他們也不知道如何正確教育孩子。
看到別的孩子上學,祥太只能羨慕而酸溜溜地說句「沒法在家裡學習的孩子才上學呢。」而對於偷東西,祥太也並不清楚這是不對的,因為「爸爸」教的是「店裡擺著的東西不屬於任何人,除非店倒閉了」。
只有在祥太帶著妹妹去偷東西被發現時,店主爺爺叫住他,給了他吃的,才告訴他「別再讓你妹妹幹這個了」,祥太才開始思考這些事情的正確性,也才會有後面偷橘子被故意抓住的事情,他想要逃離這樣的原生家庭。
而當警察詢問治,「讓孩子偷東西內心不會感到不安嗎」,治則回答自己也沒有什麼其他才能可以教給他們的了。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在治的成長的過程中,也並沒有一個人教給他正確的價值觀,他一直都是按照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活著。
察的引導下,信代也終於釋懷並和過去的自己和解了,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對自己母親的憎恨,她只是想用這種方式來撫平自己童年的傷。
信代也明白了,只靠他們是不太可能把孩子教好的,孩子是需要父母的,因此在治帶著祥太來探監時,信代也把關於祥太身世的信息告訴了祥太,讓他去找親生父母。
影片的最後,玲玲也回到了親生母親身邊,雖然還是會挨打,被鎖在陽臺,但她的心卻被小偷家族一家人給溫暖了,因此她也能自在地待在陽臺唱著小偷家族裡學會的歌,偶爾也從陽臺探出頭等待著信代的再次出現。
不生孩子可能當不成父母,但生下孩子並不意味著一定就是父母了。真正的父母不僅要在情感上關懷孩子,還更應該教給孩子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