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同與墨竹

2021-03-01 象之

        文同字與可,號石室先生,自號笑笑先生。在世時以詩、楚辭、草書、畫四絕見稱,以詩為第一,著有詩文《丹淵集》,後詩名漸為畫名所掩。在畫史上文同歷來被後人尊為文人墨竹之宗。墨竹繪畫的源起可以上溯至唐代,而文人墨竹畫的興起則追溯到文同、蘇軾。文同愛竹,他對於竹的喜愛和熟悉簡直到了痴狂的程度,與其時代也喜竹的文士,或者那些擅長畫墨竹的畫家都難以與之匹敵。蘇軾曾言「與可所至,詩在口,竹在手」,「朝與竹乎為遊,莫與竹乎為朋,飲食乎竹間,偃息乎竹陰」,文同則稱竹為君,見竹即如見其人,種竹、詠竹、畫竹、遊於竹林之間,以竹命名自己的住處,取之為食,恨不得晚上抱著竹子睡覺。以竹為伴者多是仰慕其君子一般的性情,蘇軾就說「與可之為人也,守道而忘勢,行義而忘利,修德而忘名,與為不義,雖祿之千乘不顧也」。

墨竹圖 文同 絹本水墨 131.6x105.4cm 臺北故宮藏

        文同是蘇軾像黃庭堅、佛印、王詵、米芾等為數不多的至交。文蘇二人並無官場之往來,兩家也無婚姻關係。蘇軾自稱為文同之「從表弟」乃是表示親切。文蘇兩人一生也只見過兩次面,初次會面可說是一見如故,談詞如雲。因任職地的不斷變遷,蘇軾與文同相見的機會並不多,只得書信來往與詩文唱和。後來蘇軾聽到文同去世,悲痛欲絕,連哭了三天。「氣噎悒而填胸,淚疾下而淋衣……夜不眠而坐喟,夢相從而驚覺,滿茵席之濡淚」,當他晾曬搜集到的名字畫,看到文同送的那幅「篔簹偃竹圖」時,又忍不住流下淚來。

        文同與蘇軾短暫而漫長的交往,對他二人來說都是一生的影響。北宋院畫盛行,老人當道。文人畫能突出重圍嶄露頭角,與蘇黃等人竭力吆喝分不開。北宋中期如王詵、米芾、李公麟、文同等這些文人畫的元老,居然都是蘇軾的朋友圈中之人。不得不說蘇軾在期間的作用巨大。蘇軾本身作畫不多,全憑那一套文人畫的理論發力。

        文同畫墨竹在寫生上功夫至大,「於谷構亭其上,為朝夕遊處之地」,以至「疑風可動,不筍而成」的逼真效果。文同的《墨竹圖》工筆帶寫,法度嚴謹。米芾所言以墨深為面,淡為背,自與可始也。雖是以墨寫竹,竹的幹、枝、葉主次分明、層次清晰,葉繁而不亂。有些竹葉分濃、淡兩種墨色層層渲染。有些又用「撇出法」,線不閉合,微露筆痕,這種畫法其實形似極矣!

        蘇軾的《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道: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於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如此。子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於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瞭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

        從此可知,蘇軾也曾想學文同工致精細的畫法,但由於缺乏正規的繪畫訓練,造型能力不強,故「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很明顯,蘇軾之所以「逸筆草草」,不學「法度嚴謹」,非不為也,乃不能也。關於造型,蘇軾言「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如果只斷章這兩句,就會以為蘇軾也僅僅是貶抑形似,後面接著寫道:邊鸞雀寫生,趙昌花傳神。故此從全篇看蘇軾原意是指形神兼備以物傳神之意。後蘇軾與文同共遊淨因院,寫下千古名篇《淨因院畫記》:

餘嘗論畫,以為人禽宮室器用皆有常形。至於山石竹木,水波煙雲,雖無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當,雖曉畫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託於無常形者也。雖然,常形之失,止於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當,則舉廢之矣。以其形之無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謹也。世之工人,或能曲盡其形,而至於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與可之於竹石枯木,真可謂得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攣拳瘠蹙,如是而條達遂茂,根莖節葉,牙角脈縷,千變萬化,未始相襲,而各當其處。合於天造,厭於人意。蓋達士之所寓也歟。昔歲嘗畫兩叢竹於淨因之方丈,其後出守陵陽而西也,餘與之偕別長老道臻師,又畫兩竹梢一枯木於其東齋。臻方治四壁於法堂,而請於與可,與可既許之矣,故餘並為記之。必有明於理而深觀之者,然後知餘言之不妄。

        十二年後,又為友人方竹逸所畫竹石卷上的跋文中提到:

昔歲,餘嘗偕方竹逸尋淨觀長老,至其東齋小閣中,壁有與可所畫竹石,其根莖脈縷,牙角節葉,無不臻理,非世之工人所能者。與可論畫竹石,於形既不可失,而理更當知,生死、新老、煙雲、風雨,必曲盡真態,合於天造,厭於人意,並畫舊事以贈。元豐五年八月四日,眉山蘇軾。

        至此,蘇軾和盤託出,作畫既須曲盡物象也更應該把握物象的理,崇理而並未忽視形的作用,達到曉畫的前提是必須要形理兩全,各不偏廢。理形之辯,寓神於形,寓形於理,才是蘇軾的真面目。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載:文同,……善畫墨竹,富蕭灑之姿,逼檀欒之秀,疑風可動,不筍而成者也。復愛於素屏高壁狀枯槎老枿,風格簡重,識者所多。文同之竹,儼然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可看做是「畫竹」與元人所謂「寫竹」之別。「畫竹」者工致寫實,可以雙鉤、敷色,重在描繪。「寫竹」者逸筆寫意,重筆墨情趣。然而,其《墨竹圖》這樣形理兩全的一路畫風對文人畫以及後世墨竹畫者產生的影響,是將墨竹這一形象提取出來,從而確立了文人畫的墨竹題材。諸多文士競相學習模仿,以至形成湖州竹派。「狀枯槎老枿」一路寫竹性繪畫,雖不名於時,其影響卻是較前者更為巨大。

        文同的兩種墨竹在後人眼中都被釋讀為「寫竹」風格,這種風格卻是以元人為代表的文人畫的一般風格。

        宋末趙孟頫力倡「古意」,老趙所提倡的,其實是不失法統,而又適合文人自我表現的形式。在老趙的影響下,柯九思等畫竹變文同「工筆帶寫」為「意筆兼工」,又將其簡重粗闊一路用書法性加以規範,其特點就是「能將八法寫疏篁」,即以書法畫竹。從「畫竹」到「寫竹」的變格,是以書入畫及不求形似的文人畫思潮所致。至於元代,柯九思等既學習文同,又將粗闊簡重、「逸筆草草」的風格用書法性加以定型。

        唐時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說:「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故工畫者多善書。」張彥遠的立足點是「骨氣形似,指描畫的線條應有勁力。中國的書與畫,工具本來相同,熟於手,自然工畫者亦能善書。

        趙希鵠《洞天清祿集》道:

畫無筆跡,非謂其淡墨模糊,而無分曉也,正如善書者藏筆鋒,如錐畫沙、印印泥耳。書之藏鋒在乎執筆,今人如米元章,善書必能畫,善畫必能書,書畫一事爾。

        在此,趙希鵠的「善書必能畫,善畫必能書」的觀點是全然別於張彥遠所論的新思想。凡文人必要習字,善書與善畫的互推,使以書入畫言之成理,為文人墨戲大開門路。到元代,論「書畫一事」者大盛,如趙孟頫說:「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須八法通,若也有人能解此,應知書畫本來同。」柯九思說:「寫幹用篆法,枝用草書法,寫葉用八分法,或用魯公撇筆法,木石用金釵股、屋漏痕之遺意。」後來中國畫的墨竹成了「以書人畫」理論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的題材。

        從宋時的形神兼備,形理兩全,到元的以書入畫、逸筆草草、不求形似,時代悄然嬗變。繪畫性繪畫的式微,書法性繪畫的嘗和逐漸興盛,正是文人畫興起的外現。至於董其昌之後明清文人全以書法寫竹,則走向完全的泛濫。

傳文同晚靄圖 絹本水墨 55.9x391.5cm 大都會博物館藏,此畫款「與可」,卻以黃庭堅卷末的題跋書法而聞名,文同以竹聞名,少聞有山水傳世。畫中筆法遒勁爽利,與畫竹似出同一路筆法。落墨清脆,暈染得體而老練,是山水畫能手所作!

出枝與松針都有竹葉畫法的影子

款與印章為後人添加

黃庭堅的跋

文同的畫下載連結:https://pan.baidu.com/s/1AkmSGKrw8zfHnGh1zOAvEA 密碼:4bca

精彩往期:王詵

                  高克明

                  燕家景致燕文貴

                  醉酒狂歌許道寧

                  朝元仙仗

                  李成

                  範寬

                  郭熙·林泉高致

                  郭熙是怎樣煉成的

                  宋人小品全集

                  鳥!鳥!鳥!

                  千裡江山

                  我們在看一幅國畫的時候到底在看什麼


最後,大家若需要某一張,朝代不限,作者不限,書法國畫篆刻皆可,可以直接加我微信索取哦,微信號18267121223。

全!!!部!!!免!!!費!!!

相關焦點

  • 明代畫家徐渭的墨竹氣勢放逸,與文同的竹精神相通
    明 徐渭 竹石圖 廣東省博物館藏文同(字與可)以畫竹名世,又是文人墨竹的先行者,他與蘇軾所提倡「寓意於物」的文人寫意精神,直接影響了後世畫家。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胸有成竹」就是源於文同。宋 文同 跋範仲淹道服贊 故宮博物院藏文、蘇墨竹一脈,傳承到明代及以後文人畫家群體。清 朱耷 芭蕉竹石圖 故宮博物院藏明清的許多文人都會在讀書行事之餘寫幾筆墨竹,這要感謝蘇軾、趙孟。
  • 【文化研究】「胸有成竹」成語原來出自我們文家「墨竹大師」文同
    「墨竹大師」文同簡介文同(1018~1079年),字與可,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屬四川綿陽市鹽亭縣)人。著名畫家、詩人。他因為對竹子觀察細緻,畫時振筆直揮,可同時握兩枝不同深淺的墨筆,同時畫兩枝竹。成語「胸有成竹」正是從他畫竹而來。
  • 蘇軾表兄文同中伏詩詞|牆外谷雲起,簷前山雨飛
    【宋】文同南園避中伏,意適晚忘歸。元豐初年,文同赴湖州就任,世人稱文湖州。文同是蘇軾的從表兄,比蘇軾大20歲,《宋史·列傳·卷二百零二·文苑五·文同傳》記載:「軾,同之從表弟也。」,文同和蘇軾、蘇轍兄弟有很多詩詞書信往來。文同去世後蘇軾寫的《祭文與可文》和《黃州再祭文與可文》中都有「從表弟」自稱,從文章可以看出表兄弟之間關係親密,感情很深。
  • 故宮六百年鑑賞|不僅是文同倪瓚,看宋元名家寫竹與逸格
    「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的「600年故宮鑑賞」系列本期即關注的是兩岸故宮所藏的宋元名家墨竹,除了文同、高克恭、趙孟、吳鎮等墨竹畫作外,還有如顧安、倪瓚等合作的《古木竹石圖》及管道昇見出閨閣趣味的墨竹,都十分罕見。
  • 千年經典,中國繪畫大師們筆下的墨竹
    烕軪嵹嵺搶庀短趄佔昸遃敗揘璳叔璀焹琌閪籲胻傯礆佘喲囩靉秘蚪仂僇爉珆送榿群郺筆橝宨囅碠鵂都帗涇呫毹蚜蚺這裡的「一色」可能是純用青色或綠色,而非墨竹畫的黑色,但已開始對竹進行藝術抽象化,是工筆設色竹畫走向墨竹畫的關鍵的一步。
  • 油畫作品賞析:千年經典,中國繪畫大師們筆下的墨竹
    豹摳闋訅樹鞖峙彠巺睺衄疌汖沅褸淰穁遀詿兇璮承柑邉覶員螕好齯面蒒趕惎郪遈懖玄硆刯噠嚀後伮啵桅斾獹抜兀愒這裡的「一色」可能是純用青色或綠色,而非墨竹畫的黑色,但已開始對竹進行藝術抽象化,是工筆設色竹畫走向墨竹畫的關鍵的一步。
  • 情系墨竹 | 這三年,他終生難忘
    2004年7月初,南京市對口支援西藏拉薩墨竹工卡縣建設的第四批援藏幹部來到拉薩,時任白下區委副書記、組織部長的朱志宏赴任墨竹工卡縣委書記,任期3年。他與墨竹的情緣☟墨竹工卡縣學校課堂  墨竹工卡經濟底子薄,未來的發展道路應該怎麼走?
  • 文同的詩有哪些?文同的詩詞全集40首
    宋代詩人文同,文同(1018~1079年),字與可,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屬四川綿陽市鹽亭縣)人。著名畫家、詩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歷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陝西洋縣)等知州或知縣。
  • 墨竹「獨立之路」前傳:竹林七賢居無竹?唐朝之前長期跑龍套
    題圖 任伯年《竹林七賢圖》1881年作壹 在繪畫史中長期跑龍套的「竹」在傳統中國畫中,畫竹主要有兩類技法,一是勾勒設色,其次便是墨竹。直到北宋徽宗時期的《宣和畫譜》中,正式將「墨竹」單列一科,墨竹由此才正式成為一門被世人公認的獨立於人物、花鳥、山水的繪畫題材。有關「墨竹」的發明者,流傳有關羽、唐玄宗、吳道子、王維、五代李夫人等五種說法。
  • 墨竹工卡縣首批25座便民「溪橋」建成開通
    日前,拉薩市墨竹工卡縣農牧區「溪橋工程」一期首批25座便民「溪橋」集中建成開通,惠及農牧民群眾3492戶1.6萬餘人。昔日的土石橋升級到如今的「裝配式」水泥橋,農牧民出行將更加便捷。記者 趙夢茹 實習記者 譚瑞華近日,墨竹工卡縣「溪橋工程」一期集中建成開通儀式在墨竹工卡縣日多鄉拉龍村拉龍溝舉行。據了解,該項目的開展將進一步提升農牧民群眾出行的通達性和便利性,解決當地農牧民出行「最初一公裡」的難題,成為墨竹工卡縣農牧民百姓的「暖心橋」「連心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