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拉薩市墨竹工卡縣農牧區「溪橋工程」一期首批25座便民「溪橋」集中建成開通,惠及農牧民群眾3492戶1.6萬餘人。昔日的土石橋升級到如今的「裝配式」水泥橋,農牧民出行將更加便捷。記者 趙夢茹 實習記者 譚瑞華
近日,墨竹工卡縣「溪橋工程」一期集中建成開通儀式在墨竹工卡縣日多鄉拉龍村拉龍溝舉行。據了解,該項目的開展將進一步提升農牧民群眾出行的通達性和便利性,解決當地農牧民出行「最初一公裡」的難題,成為墨竹工卡縣農牧民百姓的「暖心橋」「連心橋」。
據南京市第九批對口支援墨竹工卡縣工作組組長、墨竹工卡縣委常務副書記、常務副縣長施勇君介紹,「溪橋」建設過程中,改變了墨竹工卡縣以前農牧區「溪橋」的土石結構,全部採用「裝配式」的水泥橋,擴大橋梁跨度,拓寬橋面,不僅更便利,徹底解決了土石橋易損毀、易斷通的難題,還大大降低了道路行駛的安全隱患。「溪橋」工程的建設過程中,堅持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選址時充分統籌人口分布、國土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要素,科學布局,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採用裝配式方式建設,橋梁主體在工廠進行整體預製,在項目實施地進行安裝,既大大縮短了建設周期,降低了成本,又避免了現場澆築對水體、草甸等可能帶來的生態破壞。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在建立「溪橋」之前,牧區部分橋梁冬季結冰堵塞、夏季洪水漫過橋面,又多為土石橋,易損毀、易斷通,無法滿足排洪、輸沙、出行需求,存在很多安全隱患。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一發水就衝橋,人走不了、牛出不去,有時候還要繞行十幾公裡的山路才能出行,當地牧民出行十分不方便。「溪橋修好後,橋面乾淨平坦,人員、牲畜、車輛都可以快速安全通過,再也不擔心出門過橋問題了。」當地農牧民扎西堅參滿足地說道。
此外,江蘇省對口支援拉薩市前方指揮部總指揮沈海斌表示:「要持續探索『融合式』援藏路徑,整合多方資源,全力以赴做好新時代援藏工作。」數據顯示,南京援藏25年工作中強力推進道路建設,特別是公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提質升級,累計投入援藏資金11088.51萬元,援建了包括南京路、金陵路、寧墨路、棲霞大道、六合大道、巴日卡道路等在內的縣鄉村三級道路18條。按照計劃安排,「溪橋工程」計劃三年內在墨竹工卡縣農牧區興建100座以上便民「溪橋」,覆蓋全縣8個鄉鎮40個行政村,惠及農牧民群眾1.46萬戶、5.6萬人。計劃2020年建成25座、2021年建成40座、2022年建成35座。
【來源:西藏商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