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之所以動蕩不安,外部勢力上下其手,從中漁利乃重要肇因。繼美國不斷加碼「臺灣牌」後,印度近來也躍躍欲試,意圖「以臺制中」。對於「臺印關係」升溫,民進黨當局亦沾沾自喜,視為下一個「外交」突破口。不過,當前臺海局勢劍拔弩張,各方勢力都應當知所進退。在「臺印關係」中,臺灣地區莫對印度一廂情願。
「臺印關係」素來寡淡,但自莫迪政府「東進」政策和蔡英文當局「新南向」政策先後出臺以來,雙方似乎突然擦出了些許火花。近年來臺灣地區和印度籤署了「推動產業合作諒解備忘錄」、「『雙邊』投資協議」等多項合作文件。雙方貿易和投資額節節攀升,目前臺商在印度投資超過23億美元。旅遊、留學等人員往來也日益頻繁。在敏感的外事領域,2017年民進黨籍民代管碧玲曾率團訪印,得到莫迪的印度人民黨高層的接待,「議會外交」風生水起。
對民進黨而言,印度是臺灣亟待開拓的新興市場。印度不僅經濟增長迅猛,且即將超越中國大陸,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並仍在持續釋放人口紅利,市場潛力巨大,有利於臺灣擺脫對大陸市場的過度依賴。「新南向」政策的主要操盤手黃志芳甚至斷言,「印度市場絕對夠大,絕對夠臺灣產業未來20年的發展」。
此外,印度也是民進黨拓展「國際空間」的潛在對象。黃志芳對此直言,「印度崛起臺灣不能錯過的原因之一是,印度對中國(大陸)『反感』,對臺灣『友善』。」無怪乎吳釗燮早在蔡辦秘書長任上時就強調印度是臺灣地區推動「新南向」政策的重點國家,並且是「重點中的重點」。
對印度來說,儘管臺灣不是「東進」的重點,但並不意味著臺灣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臺灣是印度可以爭取的新興投資來源地。然而,「臺印關係」要想再上一層樓,談何容易。雖然民進黨將印度作為「新南向」的主攻方向,一些臺企對投資印度興致勃勃,但印度糟糕的營商環境還是令許多臺商卻步。如果再考慮到臺商在同文同種的大陸市場深耕多年,擁有完整的產業鏈等因素,民進黨當局借開拓印度市場以大幅分散對大陸市場依賴的企圖很難實現。
更重要的是,即使今年以來中印關係持續緊繃,印度一些媒體、智庫學者、前官員等與民進黨當局一唱一和,但莫迪政府對吳釗燮有關「臺印合作抗中」的最新鼓動沒有作出任何正面響應。事實上,無論中印關係好壞,新德裡都深知臺灣是北京的底線,不是誰都可以打「臺灣牌」的。哪怕1962年中印開戰關係跌停,新德裡的「一中」政策也沒有動搖。
顯然,印度媒體專訪吳釗燮、當地電視臺播出「友臺」專題節目、印度戰略界人士頻繁發表「挺臺反中」言論等,更多是民進黨當局公關的產物,並不代表印度政府對華政策全面轉向。
民進黨想抱印度這條新的大腿看來是一廂情願了。
(本文原載於臺灣《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