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臺印關係」的小火花

2020-12-16 騰訊網

兩岸關係之所以動蕩不安,外部勢力上下其手,從中漁利乃重要肇因。繼美國不斷加碼「臺灣牌」後,印度近來也躍躍欲試,意圖「以臺制中」。對於「臺印關係」升溫,民進黨當局亦沾沾自喜,視為下一個「外交」突破口。不過,當前臺海局勢劍拔弩張,各方勢力都應當知所進退。在「臺印關係」中,臺灣地區莫對印度一廂情願。

「臺印關係」素來寡淡,但自莫迪政府「東進」政策和蔡英文當局「新南向」政策先後出臺以來,雙方似乎突然擦出了些許火花。近年來臺灣地區和印度籤署了「推動產業合作諒解備忘錄」、「『雙邊』投資協議」等多項合作文件。雙方貿易和投資額節節攀升,目前臺商在印度投資超過23億美元。旅遊、留學等人員往來也日益頻繁。在敏感的外事領域,2017年民進黨籍民代管碧玲曾率團訪印,得到莫迪的印度人民黨高層的接待,「議會外交」風生水起。

對民進黨而言,印度是臺灣亟待開拓的新興市場。印度不僅經濟增長迅猛,且即將超越中國大陸,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並仍在持續釋放人口紅利,市場潛力巨大,有利於臺灣擺脫對大陸市場的過度依賴。「新南向」政策的主要操盤手黃志芳甚至斷言,「印度市場絕對夠大,絕對夠臺灣產業未來20年的發展」。

此外,印度也是民進黨拓展「國際空間」的潛在對象。黃志芳對此直言,「印度崛起臺灣不能錯過的原因之一是,印度對中國(大陸)『反感』,對臺灣『友善』。」無怪乎吳釗燮早在蔡辦秘書長任上時就強調印度是臺灣地區推動「新南向」政策的重點國家,並且是「重點中的重點」。

對印度來說,儘管臺灣不是「東進」的重點,但並不意味著臺灣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臺灣是印度可以爭取的新興投資來源地。然而,「臺印關係」要想再上一層樓,談何容易。雖然民進黨將印度作為「新南向」的主攻方向,一些臺企對投資印度興致勃勃,但印度糟糕的營商環境還是令許多臺商卻步。如果再考慮到臺商在同文同種的大陸市場深耕多年,擁有完整的產業鏈等因素,民進黨當局借開拓印度市場以大幅分散對大陸市場依賴的企圖很難實現。

更重要的是,即使今年以來中印關係持續緊繃,印度一些媒體、智庫學者、前官員等與民進黨當局一唱一和,但莫迪政府對吳釗燮有關「臺印合作抗中」的最新鼓動沒有作出任何正面響應。事實上,無論中印關係好壞,新德裡都深知臺灣是北京的底線,不是誰都可以打「臺灣牌」的。哪怕1962年中印開戰關係跌停,新德裡的「一中」政策也沒有動搖。

顯然,印度媒體專訪吳釗燮、當地電視臺播出「友臺」專題節目、印度戰略界人士頻繁發表「挺臺反中」言論等,更多是民進黨當局公關的產物,並不代表印度政府對華政策全面轉向。

民進黨想抱印度這條新的大腿看來是一廂情願了。

(本文原載於臺灣《中國時報》)

相關焦點

  • 日本新防衛大臣就臺日關係講話:臺灣是中國一部分
    據法新社報導,美國國務卿蓬佩奧18日指控,克拉奇17日起訪臺,大陸18日起在臺海附近展開軍演是「軍事恫嚇」,他對記者說,「我們派代表團參加一場葬禮,而中國卻以軍事恫嚇來回應」。中國空軍專家傅前哨18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臺灣所謂「領空」也是中國的領空,解放軍進行戰爭巡航巡邏是毫無爭議的,更不必限於所謂的「臺海中線」。
  • 印度要向中俄解釋「印太政策」 臺當局卻惱羞成怒
    【環球時報駐印度特約記者 元貞】據《印度時報》5日報導,印度近期將與中俄進行密集外交接觸,解釋印度的「印度洋-太平洋」政策立場,以消除中國和俄羅斯對這一概念的負面看法。這被認為是中印關係持續升溫的表現。同一天,媒體發現,印度航空公司將其官網對「臺灣」的稱呼改為「中國臺北」。中國外交部對此表示肯定,臺「外交部」5日則惱羞成怒。
  • 印突然打「臺灣牌」?我專家直戳要害,奉勸印方不要低估中方決心
    據環球時報10月23日報導,在中印邊境局勢緊張的背景下,印度一些媒體和所謂專家學者公然為「臺獨」言論張目,不斷攛掇政府「突破底線」,背後推動因素很多,也對中印關係造成負面影響。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對《環球時報》表示,莫迪政府會在臺灣問題上走多遠,目前很難說。不過,可以明確的是,在美國政府調整對臺政策方向後,「打臺灣牌」的聲音在印度開始大規模出現,印度政府實質上是在配合美國。印度在實力上無法與中國抗衡,如果美國不打「臺灣牌」,印度也沒有這個膽量。
  • 「臺印」擦出小火花,莫迪也要打「臺灣牌」?
    「臺印」關係擦出小火花民進黨當局渴望的印度「支持」的幻想,很可能會面臨破滅。畢竟臺印「關係」素來冷淡,雖然在印度「東進政策」和臺灣「新南向」政策的推動下,雙方關係有所回溫。臺灣甚至和印度籤署了多方面的備忘錄,雙方的經濟貿易呈現了快速發展勢頭。不僅僅是經濟投資方面,就連所謂的「外交」關係,雙方也有一定的聯繫。
  • 《中國時報》:蔡英文仍對兩岸關係抱希望嗎
    川普總統日前在答覆記者相關詢問時表示,「我想,中國知道我會怎麼做」,仍維持了美國一貫的模糊立場。 從純粹軍事層面分析,如臺海炮聲響起,臺灣將立即陷於最險惡局面,承受人員死傷、公共設施、私人財產遭破壞等損失,臺灣軍隊可否支撐到美軍馳援,已是無意義的辯論。單純憑軍力不足以嚇阻、抵抗解放軍攻臺,臺灣須改善兩岸關係,降低敵意,方有可能長治久安。
  • 臺灣成「抗中平衡點」?綠媒炒作「美軍高官秘密訪臺」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張天行】被臺灣蔡英文當局視為「靠山」的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的日子所剩不多之際,一架美國專機22日晚突然降落臺北。華盛頓和臺灣當局都故作神秘沒有說明具體情況。一些島內媒體則藉機炒作「美軍方高官秘密來訪」,聲稱來訪的是美國海軍亞太情報總指揮官史達德曼。有綠營媒體甚至威脅稱:「中國小心了!美軍高官『秘密來訪』:臺灣成為美國抗中平衡點。」
  • 你知道臺灣有個「中國時報」嗎?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就像紐約有個紐約時報,臺灣也有個「中國時報」,這個報紙的名稱就代表了臺灣人當年有多認「中國」這兩個字。「中國時報」在大陸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講到「中天電視」可能知道的人就多了點,如果講到中天電視出品的《康熙來了》那就無人不知了。
  • 美臺籤署所謂「合作諒解備忘錄」? 進軍及布局印太
    進軍及布局印太 2020年11月21日 23:08:00來源:中國臺灣網 美臺籤署所謂「合作諒解備忘錄」? 進軍及布局印太。(圖片來自於網絡)  中國臺灣網11月21日訊 據臺灣《工商時報》報導,美臺20日晚間在美國與臺北兩地以線上+線下模式展開對話,並籤署一份所謂「合作諒解備忘錄」,將在尖端科技與綠能產業、關鍵技術方面強化美臺供應鏈合作,藉由臺灣製造和美國品牌及技術合體,共同進軍及布局印太地區。
  • 打「臺灣牌」,印度會走多遠?中國專家提針鋒相對「反制牌」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印度媒體人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印度知識分子和媒體圈近期掀起一場「對抗中國」的思潮和行動,其直接原因是中國駐印使館在臺灣「雙十節」前夕向印度主流媒體發送「涉臺新聞報導指導意見」。她說,「這讓我們所有人感到前所未有的羞辱,沒有任何一家外國駐印度機構能夠對我們的報導指手畫腳。」
  • 「臺美日三邊印太安全對話」舉行,蔡英文藉機拉攏「緊密合作」,島...
    【環球網報導 見習記者 邊子豪】據臺灣親綠媒體《自由時報》消息,臺灣外事部門委託臺美日三方智庫8日在臺北合辦了所謂「臺美日三邊印太安全對話」。當天,民進黨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參加了開幕式並藉機「表演」了一番。報導稱,蔡英文在講話中稱,每年固定舉行的「印太安全對話」,是「臺灣和國際夥伴共同面對區域安全挑戰的對話平臺」。
  • 美議員提出新法案,企圖強化「美臺關係」?主動奉上3200萬美金?
    臺灣島內某些「謀獨」分子,自以為和美方反華人員扯上關係,就能控制大陸對臺統一的腳步。自從民進黨當局執政以來,臺方就不斷打著「親美」的旗號,對美國「卑躬屈膝」企圖實現臺灣「獨立」。近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跨黨派議員提出一個新法案,企圖強化「美臺關係」並「推進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價值與利益」。
  • 「深度」打「臺灣牌」,印度會走多遠?中國專家提針鋒相對「反制牌」
    【環球時報駐印度特約記者 徐若雲 環球時報記者 張繼丹】近段時間以來,印度國內突然打起「臺灣牌」。此間諸多「地緣戰略分析家」熱衷於將此解讀為印度在後疫情時代對華關係調整的「重要一環」。隨著美國彭博社近日一篇「印度考慮與臺灣開展經貿談判」的報導,關於印臺「發展實質外交關係」的傳聞不脛而走。不過,據印媒22日報導,印度政府目前無意同臺灣啟動貿易協定談判。
  • 環球時報:克拉夫特訪臺之日就是中國大陸軍機飛臨臺灣上空之時
    環球發表社評,美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訪臺之日就是中國大陸軍機飛臨臺灣上空之時,環球剛發布的社評認為北京需向美方發出他們必須懸崖勒馬的強烈信號。要讓美方和臺灣民進黨當局都清楚,如果他們膽敢讓蓬佩奧在任期結束前夕訪臺上演,北京的反應將是排山倒海式的。
  • 環球時報:美軍重新進駐臺灣?那將意味著戰爭
    來源:環球時報蔡英文(資料圖 圖源:「中時電子報」)美國陸軍最新一期《軍事評論》雙月刊以「中國武力侵犯臺灣」為主題發表系列文章,其中一名美軍陸軍現役上尉撰寫的文章呼籲美國重新考慮在臺灣部署地面部隊,另一篇文章提出美軍在臺部署
  • ...實戰性演練攻臺】臺灣媒體《自由時報》周六(9月19日)最新報導...
    解放軍19架軍機大規模巡臺 胡錫進:解放軍「下猛藥」 實戰性演練攻臺】臺灣媒體《自由時報》周六(9月19日)最新報導稱,解放軍軍機連續2日越過臺海中線,軍機架數也是超過昨日。臺軍「罕見首度以重話廣播回擊『立即迴轉脫離,一切後果自負』!」
  • 荷蘭駐臺機構改名,中國駐荷蘭使館嚴正交涉:臺灣問題涉及中方核心...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針對荷蘭駐臺代表機構改名為「荷蘭在臺辦事處」,中國駐荷蘭大使館28日表示對此嚴重關切,要求荷方做出澄清,並向對方提出嚴正交涉。據臺灣親綠的《自由時報》28日報導,臺「外交部長」吳釗燮27日與荷蘭駐臺代表紀維德會面時,紀維德當面告知荷蘭駐臺代表機構「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自當天晚7時公告更名為「荷蘭在臺辦事處」。紀維德稱,2019年荷臺貿易額激增41%,荷蘭躍升為臺灣全球第十大貿易夥伴;辦事處將配合荷蘭改變全球識別形象,發表專屬識別標誌、更新網站等。
  • 不滿大陸退出國際數學競賽 印竟讓臺選手持「國旗」入場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2017年國際數學競賽7月25日至30日在印度北方邦首府勒克瑙舉行。臺灣「中央社」7月31日報導稱,印中邊境對峙影響到雙邊交流。大陸以選手安全為由,8支隊伍臨時取消參賽。而印方竟允許臺灣代表隊持所謂「國旗」出現在比賽開幕式和閉幕式上。率領臺灣代表隊參賽的九章數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孫文先告訴「中央社」,大陸臨時通知主辦單位取消參賽,讓主辦單位非常不滿。孫文先稱,國際數學競賽不管是在哪舉行,有關臺灣代表隊和大陸代表隊的旗幟問題,都由雙方事先討論,通常大陸選擇雙方都不掛旗。「中央社」將此歸因於臺印關係友好。
  • 《中國時報》:臺灣民眾黨一個人的馬拉松
    臺北市長柯文哲創立的臺灣民眾黨雖然在2020大選,獲得11%的不分區選票和5席民代,不過選後,由於民進黨空前壯大,不僅凝聚淺綠,對臺灣民眾黨的優勢族群─中間選民,也有一定吸引力,使得臺灣民眾黨在光譜被擠壓的情況下,只能不斷爭取游離的泛藍票。
  • 《中國時報》社論:民進黨當局內外交困的源頭
    美國含瘦肉精豬肉與日本東北核災區食品的開放,不是單純食安問題,在臺灣人民健康保障的背後,牽扯到臺灣國際經貿連結的重大變量。民進黨當局處心積慮要改變大陸為臺灣最大貿易夥伴與投資地區的現狀,一方面敲鑼打鼓倡議「新南向」政策,另一方面意圖建立臺美之間新的產業鏈,以降低兩岸貿易比重,減少對大陸依賴,而其關鍵,在於與美國籤訂「經貿協議」。
  • 《環球時報》公開警告臺灣,兩岸關係到了危急時刻
    編輯:虎威軍校對:查爾斯近日,《環球時報》社評指出,世界進入多事之秋,臺灣不具備在一個大博弈中扮演活躍角色的資本。對臺灣的警告不言而喻。《環球時報》警告臺灣:事態嚴重《環球時報》評論剛發表,臺灣島內就亂成一鍋粥。不少臺灣專家表示:大陸不會輕易說這種話,說這種話時說明,兩岸關係已是事態嚴重。甚至可能是兩岸開戰的前奏。對此,軍事評論員張彬認為,臺灣的擔心是有據可循的,畢竟從新中國成立之後,官媒發聲往往帶有強烈的警告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