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家舞臺藝術精品
創作扶持工程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創作作為中心環節,加強對藝術創作生產的引導,發揮優秀作品的引領和示範作用,形成各級文化部門統籌協調、上下聯動,共同抓精品創作的工作機制和格局,文化部在「十三五」期間實施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該工程已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文化部「十三五」時期藝術創作規劃》。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公布「2020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評審結果,共有25部作品入選2020年度全國舞臺藝術重點創作劇目,其中10部作品入選2020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重點扶持劇目。莆仙戲《踏傘行》成功入選2020年度全國舞臺藝術重點創作劇目名錄、2020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重點扶持劇目。這是福建省唯一入選的劇目,也是莆仙戲劇種首個獲得該項殊榮的劇目。
專家點評
薛若琳
中國劇協顧問、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副院長
看了莆仙戲《踏傘行》的感受:它既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既是古典的又是時尚的,古今相通。劇目充分發揮了中國戲曲的兩大悠長,可以說是莆仙戲的又一個經典。戲曲要發展必須三並舉,這部戲的成功讓我們再次印證了三並舉方針的正確與久遠。兩位年輕人演的實在是太好了!關鍵是可愛。他們塑造的舞臺形象可謂生旦並重,演的都那麼投入走心,這一點很可貴。
王蘊明
中國劇協分黨組原副書記
這部戲是臻於古典,又進行新的綜合,達到一個尊古促新的範型,古典美,新的華彩,給當今觀眾美輪美奐的境界。它的尊古促新最終達到了詩的境界。《踏傘行》的出現不僅發揚了莆仙戲的藝術本色,又跳脫出各地劇種同質化的現象,為各地劇種提供了一種範型。
李春喜
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原副主任
這是梨園戲《董生與李氏》的姐妹篇。這部劇目取得的藝術成就表現為以下三點:第一點是一對古代男女愛情糾葛的過程,寫的單純而又跌宕起伏且饒有興致;第二點開發利用發展了古老劇種豐富多彩的舞臺藝術,特別是表演藝術的傳統資源;第三點努力促發演出所潛在的現代意識、拉近與現代觀眾的審美距離。
汪人元
江蘇省戲劇家協會名譽主席、戲曲音樂家
這個戲實在是太好了!這是一出當代戲曲創作回歸傳統基礎上追求突破與創新的典範式作品,從這齣戲的創作觀念以及我們藝術創作技術技巧的角度來說,這個戲堪稱當前戲曲創作的質量標杆和質量檢測的重要參照物。它的題材主旨圍繞人性剖析和對真善美嚮往的一種永恆的話題之外,關鍵在於它充分彰顯了戲曲傳統的精神價值,體現了戲劇傳統的獨特、美好和眷戀。
姚金成
國家一級編劇、河南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踏傘行》可以說對於我們當前戲曲創作之言應該是現象級的作品。這個戲讓我感覺眼前一亮,這是妙手無得、令我驚豔的珍品,不只是精品還是珍品不可多得。它簡到極致、妙到極致、演到極致、美到極致。原來青春愛情可以是這麼個狀態,那麼古典,那麼含蓄,又那麼細膩、精妙,這是一種全新的審美體驗,尤其是莆仙戲的表演形式讓人看了覺得入迷,聽了如痴如醉。我希望這個戲能夠在全國有更大的影響力,有更多的文化界領導看到這個戲,呈現出完美戲曲藝術的另一種可能。
歐陽逸冰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原院長、一級編劇
你要想知道戲劇美學是什麼嗎?請看《踏傘行》。一部好戲大家都喜歡津津樂道,《踏傘行》這部戲在追尋著經久性,恆久性,它的行動性和戲劇性是典範。
賡續華
《中國戲劇》雜誌原主編
這是一部值得我們這個時代好好研究的一部好戲,在當下這種粗糙的,批量生產的藝術環境下,這個戲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出現希望,讓創作道路步上正軌。看了莆仙戲《踏傘行》的演出熱血噴張、通體舒暢、大喜過望,終於看到一出的中國的藝曲的藝術的個性的審美的佳作,就是一出古老的精緻的華彩的舞臺劇,從來沒有發現莆仙戲生旦戲這樣好聽。
2019年由周長賦徐春蘭老師創作的《踏傘行》猶如璀璨的煙花,點亮了第十六屆中國戲劇節的藝術星空,映紅了每個觀眾喜悅的面頰,古老的戲曲藝術力量深刻的感染了當代人,這也是傳統魅力的一種表達。《踏傘行》的演員也是有人生閱歷的,更能詮釋這部戲的含義,也是這部戲特色的一個地方。
姜朝皋
江西省劇協原名譽副主席、鷹潭市文聯作協名譽主席、市劇協主席、一級編劇
久違了!這在當下一片紅色題材、一片好人好事的題材、一片英雄人物的題材當中,不少的趨時之作、應景之作,在這片海洋之中我們能看到這樣一個題材的這麼一部戲曲,有個比喻好像是從喧囂的鬧市到了一個寧靜的殿堂,這是我看這部戲一個深深的感覺。
孫豹隱
陝西省文化廳原副廳長、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
《踏傘行》可以稱為當下戲曲界的典範之作,對於這個戲我有個想法,福建這幾年來給中國、給中國戲劇填補了空白、增添了光彩,可以說如果沒有福建的戲劇,中國這幾年的戲劇很可能會缺很大一塊。這個戲是能傳承下去,可以詮釋什麼叫做戲、什麼叫做中國戲曲!《踏傘行》從文本、從導演、到演員的表演到音樂、舞美都是完全戲曲化的東西,是中國戲曲的精華。它不是一個方面,它方方面面匯成劇目的一個典範之作,在當下它更有價值與意義。
黃在敏
中國戲曲導演學會名譽會長、研究員
祝賀福建省莆仙戲劇院,祝賀長賦先生與徐導排了一齣好戲,看這齣戲我是非常興奮的,興奮在我並沒有在這個戲裡去尋找什麼生活的大義、什麼內在的東西,而是帶著有情趣的心態在欣賞這齣戲。這點恰恰是我們古典戲曲重要的特點,曲盡人情、情卻盎然。
姜志濤
《中國戲劇》雜誌原主編
看完這齣戲確實是好評如潮,一點不過分!讓我重新認識到了莆仙戲的魅力,這是經典之作,幾近完美!無論是編劇、導演、演員都幾近完美,該美的地方全讓你展示出來,演員的表演讓我重新領略莆仙戲生旦的魅力。
周育德
中國戲曲學院原院長
在這次戲劇節上居然拿出了像《踏傘行》這樣傳統劇目整理改編的成果,展示了一出精神為之一振的作品。莆仙戲是一個很有出息的劇種,建國十周年的時候創作了《團圓之後》,建國三十周年的時候推出了《春草闖堂》,那麼建國七十周年《踏傘行》的出現,莆仙戲活得太有出息了,給中國戲曲作出了榜樣,是非常有益的一種啟示。
柳萍
國家一級演員,二度梅獲得者,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
看完《踏傘行》可謂是徹夜難眠,非常激動!就像各位老師所講的說它是中國戲曲的經典之作一點也不為過!這齣戲對當今的藝術創作是一個提示,也給我們打了一針強心劑,給我們各個地方的劇種在今後走一條什麼樣的道路打了一劑強心劑,也感謝福建能出這麼多的好戲,讓我們在這個藝術節上能看到這麼多的好戲。
於蘭
原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一級演員、
梅花獎獲得者
我從演員角度來看戲,我從心裡能感覺到導演的東西在兩位演員的表演上能體現出來,兩位演員自身能駕馭這樣的角色,我覺得他們的表演功底與表演手段和他們對人物的把控,不僅僅是對一個劇本的理解,演員自身的素養也好或者是修養也好,他們的演員素質不是作為演員那麼容易做到的。
我覺得傳統與現實糅合的戲,這是一個劇團建設正確的方向,出人出戲才能出精品,這也是劇團與劇種積累的方向,所以我為福建省莆仙戲劇院這樣正確的選擇感到慶幸。
林為林
浙江音樂學院創研中心主任、浙江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二度梅花獲得者,首屆政府「文華獎表演獎」獲得者
《踏傘行》我是第一次當場看的莆仙戲,這個戲可以向全國推廣,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戲曲的精華所在。演員對莆仙戲的狀態,對人物的把握,在舞臺上真的非常淋漓盡致,像甘泉甘甜,像酒一樣醇香濃厚。
丁科民
陝西省藝術研究院院長、研究員,陝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首先致敬福建省莆仙戲劇院,讓我看到福建戲劇優良傳統深厚的底蘊,也看到福建對傳統戲劇繼承與保護同時進行探索的不懈努力和傑出的成就。這一次讓我充分的領略了莆仙戲的魅力、它的劇種特色、它表演的韻味、刻畫人物的細膩而不失靈動,讓我十分的敬佩。
主創簡介
編劇:周長賦 國家一級編劇
原名長福,當代劇作家。福建莆田人。原福建省藝術研究院書記兼副院長、省文化廳劇目工作室主任。曾當選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福建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劇本創作,主要作品有莆仙戲《秋風辭》《江上行》;崑劇《景陽鍾》;京劇《康熙大帝》《飛虎將軍》和話劇《滄海爭流》等,擔任編劇的劇目曾多次獲得文華大獎、文華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和入選國家藝術精品重點資助項目等榮譽;個人獲得三次曹禺戲劇文學獎等共十多個全國性獎項。
曾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被評為文化部優秀話劇工作者、福建省優秀專家和福建省文化名家等。出版《周長賦劇作選》(一)(二)。
導演:徐春蘭 國家一級導演
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後深造於該校高級導演研究生班;多年於中國戲曲學院導演系,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導演系從事教學工作;曾出訪新加坡、日本、英國、澳大利亞及香港、臺灣等地。
主要導演作品:京劇《甲申祭》《聖潔的心靈——孔繁森》《風雨同仁堂》《花蕊》;小劇場京劇《閆惜嬌》《玉簪記》《饅頭山》;崑曲《貴妃東渡》《關漢卿》《紅樓夢》《續琵琶》《金印記》《影梅庵》大都版《牡丹亭》《孔子入衛銘》《趙氏孤兒》(原著版);河北梆子《竇娥冤》《清風亭》《陳三兩》《牙痕記》《張居正》;評劇《金沙江畔》《良宵》;越劇《唐婉》《柳永》《玲瓏女》;黃梅戲《嚴鳳英》;閩劇《紅裙記》《雙蝶扇》;錫劇《繁漪》;晉劇《于成龍》;蘇劇《滿庭芳》;贛劇原著2016版《邯鄲記》。
所獲主要獎項:多次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文華大獎;文華編劇獎;文華導演獎;曹禺戲劇文學獎;中國戲劇節優秀導演獎。崑曲《紅樓夢》獲2012年度中國戲曲學會大獎;第29屆「金雞獎」最佳戲曲片獎;2014年摩洛哥國際藝術電影節唯一金獎——「天使獎」;2016年度中國大學生電影節戲曲獎;晉劇《于成龍》、閩劇《雙蝶扇》獲2016年度、2017年度文化部舞臺藝術十大精品劇目。
藝術顧問:姚清水 國家一級編劇
曾任莆田縣戲曲研究室主任,莆田市戲劇家協會主席等職。1980年,與祁宗燈合作整理改編傳統戲《狀元與乞丐》,1981年晉京演出,榮獲1980-1982年全國優秀劇本獎,為全國二百多個劇種搬演。郭漢城、張鬱、劉堅、等文藝界領導和專家,曾一致讚揚《狀元與乞丐》是繼莆仙戲《團圓之後》《春草闖堂》之後的「又一顆藝術明珠」。他先後還創作《葫蘆灣》《玉蘭花》《葉笛秋聲》《逃難記》《藩國紀聞》《公章記》《白玉鎖》等莆仙戲劇目,均在省會演中得獎。1998年開始,姚清水開始涉及小說的創作,至2001年,先後有《反客為主》《假痴不癲》《李代桃僵》《金蟬脫殼》《鐵血宰相張居正》五部小說,由臺灣實學社出版。
副導演:祁玉卿
省級非物質項目莆仙戲代表性傳承人。1957年進入莆田縣戲曲學校學習,師承黃文狄先生,工文武生,在省、市戲劇會演中多次獲得優秀演員一等獎、二等獎,成為莆仙戲小生行當的代表性人物。她的事跡多次被《福建日報》等報刊雜誌刊登報導。1962年11月間,在福建莆田縣委禮堂,國家領導人朱德、郭沫若觀摩演出朱國福先生的作品《靖邊記》劇目,扮演主角楊門將楊恕。1981年,在福建莆田縣觀橋劇院,國家領導人,中國政協副主席,世界文化名人,中國佛教會長趙樸初,觀摩演出楊美煊先生的作品《韓貞姬》劇目中扮演「韓兒」主角,均受好評。1981年—1984年在莆田縣戲曲學校任教導主任,副校長。先後在《訪友》《胭脂鋪》《百花亭》《孟麗君》《雙玉蟬》《玉蜻蜓》等劇目中飾演主要角色,很多劇目都成為莆仙戲傳統保留劇目。在莆仙戲的一些重點項目的傳承保護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副導演:王少媛 國家一級演員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福建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莆田市藝術學校校長,第十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國家級非物質項目莆仙戲代表性傳承人。曾獲福建省第二屆青年演員比賽金獎;福建省第二屆「水仙花」戲劇比賽優秀戲曲唱腔獎;福建省第18屆戲劇會演演員獎;福建省第20屆戲劇會演優秀演員獎;福建省第21屆戲劇會演最佳演員獎;福建省第25屆戲劇會演表演榮譽獎。
唱腔設計:林國城 國家二級作曲
曾任莆田縣莆仙戲二團、莆仙戲一團團長、莆田縣戲曲研究室副主任等職,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1965年進入莆田縣躍進劇團,拜名樂師龔鳳藻為師,學習特色樂器演奏及音樂設計,後又拜莆仙戲名樂師黃滿堂為師,學習莆仙戲曲牌演唱韻藝,精通莆仙戲『吹、拉、彈』等諸多特色樂器的演奏技巧,多年來堅持參加福建省文化廳、省藝研院舉辦、由郭祖榮老師主講的《福建戲劇作曲培訓班》,戲劇音樂作品《葫蘆灣》《葉笛秋聲》《逃難記》《第二十七名進士》《白玉鎖》《天子與嬌客》《江梅妃》《海神媽祖》等均獲省級會演音樂設計獎和優秀音樂設計獎,《江上行》音樂設計獲第六屆中國映山紅戲劇節『作曲一等獎』,指揮的樂隊榮獲樂隊演奏一等獎,曾連續兩屆獲莆田市拔尖人才稱號。
作曲配器:王嘯冰 國家一級作曲
江蘇省演藝集團創作研發部副主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第十二屆委員會委員。創作的作品涉及歌舞、影視、戲劇等多種形式,曾榮獲中國藝術節、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中國戲劇節、中國京劇節等獎項。多部作品入圍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文化部優秀保留劇目大獎及入選國家藝術基金項目。2011年被授予首批江蘇省優秀青年音樂人才稱號,2015年個人入選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作人才資助項目(首批音樂作曲)。
主要音樂作品有:管弦樂作品《彝夢》,交響組歌《大運河暢想》,民族管弦樂《滇腔琴韻》,二胡協奏曲《龍鳳呈祥》、《蘇北隨想》,板胡協奏曲《氣貫長虹》,民族室內樂《琴賦》、《探煙望雨》,新民樂作品古箏與電子音樂《閨夢》、二胡與電子音樂《畫韻》,歌曲《莫愁聽雨》、《愛上你》、《不該來江南》、《梨園尋夢》、《思念》、《百味相思》等。
主要舞臺劇作品有:京劇《大面》,越劇新版《八女投江》,揚劇《丹鳳湖畔》、《太平橋》,滇劇《鐵血流芳》、《情寫春秋》、《鄉謠》、《流動》,蘇劇《滿庭芳》,白劇《榆城聖母》,傣劇《刀安仁》,淮海戲《臨時爸爸》,淮劇《武訓先生》,舞臺劇《尋找張愛玲》,魔幻神話音樂劇《美猴王》,話劇《張謇》等。
舞美設計:羅江濤 中央戲劇學院副教授
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德國斯圖加特國立美術學院,德國卡爾斯魯爾國立造型藝術大學,現任教於中央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
主要作品;話劇《紀念碑》《這裡的黎明靜悄悄》《趙氏孤兒》《矸子山》《萬世根本》《徽商傳奇》《老大》,歌劇《雷雨》《雪原》,河北梆子《竇娥冤》,川劇《易膽大》,評劇《呼蘭河》,豫劇《常香玉》,秦腔《西京故事》,崑曲《金印記》,京劇《馬前潑水》,閩劇《雙蝶扇》,歌舞《八桂大歌》,舞劇《文成公主》,舞蹈詩《侗》,2008北京帕運會開閉幕式舞美總設計等。作品多次榮獲文華最佳舞美設計獎,中國戲劇節優秀舞美設計獎,國家十臺精品劇目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曹禺戲劇獎優秀舞美設計獎,香港華文戲劇節優秀舞臺美術獎,中國歌劇節優秀舞美獎等。
燈光設計:齊仕明 國家一級舞美
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作品涉獵廣泛,多部劇目獲「文華獎」「文華新劇目獎」中國京劇藝術節獎,中國戲劇節「舞美燈光獎」,中國「秦腔藝術節舞美燈光獎」,中國「評劇藝術節舞美燈光獎」中國「少數民族藝術節舞美燈光獎」「天下第一團舞美燈光獎」「中國藝術節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戲曲學會獎」等國家級獎項,作品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代表作有京劇《高高的煉塔》《曹操父子》《大足》《紫袍記》《趙武靈王》;評劇《祥子虎妞》,秦腔《曹植》《鎖麟囊》,豫劇《清河灣》《琵琶記》;薌劇《生命》;莆仙戲《海神媽祖》;閩劇《雙蝶扇》《貶官記》等。
音響設計:吳秀龍 國家一級舞美
作品曾獲「文化獎」五個一工程獎,被評為國家舞臺精品工程十大劇目之一,中國舞臺美術學會授予「調音師優秀大獎」,音響設計榮獲福建省第五屆藝術節省文化廳授予「舞美獎」。
服裝設計:藍 玲 國家一級舞美
中共黨員。畲族。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浙江分會顧問、中國舞臺美術學會理事、中國舞臺美術學會浙江分會副會長。
多部作品榮獲中國藝術節文華獎、文華大獎;獲得中國舞美學會獎、中國電視金鷹獎、五個一工程獎和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獎。還多次獲得中國少數民族藝術節、中國京劇節、中國崑劇節、中國評劇節、中國越劇節等國家級獎項。
創作理念:《為演員創造角色》。
被稱譽為「造美之人」。
道具設計:李偉
舞美設計,福建省戲劇家協會會員,福建省舞美協會會員,師承賀逸雲。曾參加福建省戲劇展演《狀元與乞丐》劇目舞美設計,並晉京參加舞美製作;福建省第十五屆戲劇會演《劉賀登基》劇目獲舞美設計獎;福建省第二十屆戲劇會演《王府軼事》劇目獲舞美設計獎;莆仙戲《秋風辭》劇目晉京演出,並獲文化部「道具專項獎」;第六屆中國「映山紅」民間戲劇節《母子驚魂記》劇目獲舞美設計二等獎。
第一折:踏傘
第二折:聽雨
第三折:又雨
第四折:共渡
主演
王慧蘭
黃豔豔 飾
陳時中
吳清華 飾
王氏
陳芳萍 飾
艄公
鄭仁森 飾
店媽
馬燕玉 飾
家童
吳莎莎 飾
檢場人/嘍囉甲/漁民
康斌 飾
檢場人/嘍囉乙/漁民
何林新飾
檢場人/漁民
吳清鴻 飾
檢場人/漁民
朱金棋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