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 法 蓮 華 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譯
宣化上人 淺釋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眞實義
(接上節)
勸持品第十三
何謂勸持?勸是勸說;持是奉持。即是你能用種種言語來勸說他人,歡喜讀誦這部《妙法蓮華經》,或者歡喜奉持這部《妙法蓮華經》,那麼,一定會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如果不信的話,不妨試試看!一讀此經,覺得妙不可言。想不讀誦,也不能停止了。因此,天天讀誦此經,天天奉持此經,有無量的功德。
你們天天聽《妙法蓮華經》,更有無量的功德。《妙法蓮華經》是經中之王,是成佛的經典,所以諸佛、菩薩、羅漢等,都勸說人們讀誦、受持這部《妙法蓮華經》。
這一品在《妙法蓮華經》二十八品之中,屬於第十三品,故稱為勸持品第十三。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惟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
釋迦牟尼佛說完「提婆達多品」之後,接著說勸持品。在這個時候,藥王大菩薩和大樂說大菩薩,以及二萬菩薩眷屬在一起,一同來到佛的座前,發這種的誓言:「我們大眾惟願世尊放心,不要為這件事而憂慮。待世尊入涅槃之後,我等大眾應當奉持讀誦這部《妙法蓮華經》,應當恭敬供養這部《妙法蓮華經》。」
「藥王菩薩」在往昔的時候,名為星宿光。當時有日藏比丘,宣布正法。他將阿黎勒諸藥,奉獻於日藏及大眾,發願來世,能治眾生身心兩病,世世為良醫,善能治病,有藥到病除之神效。他深諳草木金石四類的藥性。如甘草是甜,黃連是苦。冷性能治熱病,熱性能治寒症。
「大樂說菩薩」,他具足四無礙辯:①法無礙辯:能說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對於一切名相,無不了知。雖然知道諸法,但是不執著諸法。②義無礙辯:能說諸法分別之義,通達無礙。雖然知道諸法之義理,但不取著。③辭無礙辯:能在一言之中,含無量之義。對各種言辭通達自在,圓融無礙。④樂說無礙辯:隨順眾生的好樂,善巧方便為說佛法,所以稱為大樂說菩薩。
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在將來五濁惡世中的眾生,人人不信佛,講佛法也沒有人聽。為什麼?因為眾生善根漸漸轉少的緣故,所以福就薄了。雖然「增善根」的人減少,可是「增上慢」的人多了。例如有人這樣說:「你們知道我是誰?我就是佛。不但我已經成佛,人人都是佛。」這就是增上慢的表現。
這種人不知慚愧,對於佛所說的經典,他一部也不懂,居然大言不慚說自己是佛。這種人將來一定墮「無間地獄」。為什麼說自己是佛?一言以蔽之,就是貪圖利益、貪圖供養。這樣就增加不善根,永遠離開解脫之道。何謂解脫?簡要言之,就是沒有一切執著,得到無拘無束的境界,身心自在。
這種人,雖然難可教化,可是我們大眾用大忍耐之力來教導、度脫他們。用什麼方法來度脫?或者讀誦《妙法蓮華經》,或者持說《妙法蓮華經》,或者書寫《妙法蓮華經》,甚至不惜身命來供養《妙法蓮華經》。
往昔有一位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藥王菩薩前身),他發心焚身供養佛及《法華經》。諸佛共同讚嘆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智者大師讀經到此處時,忽然入定。在定中見到「靈山法會」尚未散會,釋迦牟尼佛仍然為諸大菩薩及諸大羅漢演說《妙法蓮華經》。這種境界真是不可思議!
五濁惡世的起因,乃是由心濁而來。如果人人能清心寡欲,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語,則心自然清淨,成為人間淨土。何謂五濁?就是①劫濁:人壽本來是八萬四千歲,但因為福薄,漸漸減少,而入劫濁。劫濁本無體,以四濁為其體。②見濁:眾生因為見解不正確,迷惑正見,遂成見惑,也就是五利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③煩惱濁:六根對六塵,便生五鈍使(貪、嗔、痴、慢、疑),而有種種煩惱產生。④眾生濁:因受見濁和煩惱濁的影響,眾生的福報更加隕減,而苦報漸漸增重,所以多逢災禍。⑤命濁:眾生因為煩惱叢生,身心交瘁。因此,壽命縮短,一旦無常,便成異物。
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授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
在這個時候,大眾中有五百位大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都得到釋迦牟尼佛授記別號。他們大眾一起向佛言:「世尊!我們五百阿羅漢,也自動發誓願,到其他的國土去弘揚《妙法蓮華經》,沒有厭倦的時候。」
複有學無學八千人得授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經。
又有有學比丘(初果、二果、三果阿羅漢)和無學比丘(四果阿羅漢),共八千人,皆得到釋迦牟尼佛授記別號。大眾一起從座站起,一同合掌向佛,而作這樣的誓言:「世尊!我們八千人,也到十方不同的國土去,廣說這部《妙法蓮華經》,沒有休息及停止。」
初果羅漢為「見道位」。二果和三果羅漢為「修道位」,所以稱為有學位。四果羅漢為「證道位」,所以稱為無學位。
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嗔濁諂曲。心不實故。
為什麼緣故?因為在娑婆國土中的人,其性情多數很弊惡。心中懷著貢高我慢的思想,目空一切,看不起任何人。他們的功德又淺又薄、嗔恨最大、汙濁最重、諂媚最強、彎曲最勝,這是因為他們的心不實在的緣故。
「娑婆世界」的眾生,能堪忍一切苦,以苦為樂,不知道修離苦得樂的法。整天在名利上用功夫,你爭我奪,無有停止。因為起惑、造業,所以受報。如果能迴光返照,萬緣放下,自然脫離輪迴,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舍。
在這個時候,佛的姨母,也就是佛的繼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和有學比丘尼(初果二果三果羅漢)以及無學比丘尼(四果羅漢),共六千人,一起從座站起。專一其心合起掌來,瞻仰佛的尊顏,目不暫舍,好像入定似的。
「摩訶波闍dū波提比丘尼」,她是摩耶夫人(佛母)的親妹妹。後隨佛出家,成為第一位比丘尼,即是諸比丘尼的領導人。她們當時想出家修道,佛本不許可,後經阿難尊者再三向佛求情,最後佛無奈勉強答應。
於時世尊告憍曇彌。何故憂色而視如來。汝心將無謂我不說汝名。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
在這個時候,世尊告訴憍曇彌比丘尼(比丘尼上首):「你為什麼用憂愁的樣子來看我呢?在你的心中是不是因為我沒有說出你的名字,給你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的記別號呢?是不是因為這個緣故?」佛和顏悅色地問,令弟子們有和藹可親,肅然起敬之感。
中國譯經的規定,有五種不譯:①多含不譯。②尊重不譯。③順古不譯。④秘密不譯。⑤此方無不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系順古不譯。
憍曇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今汝欲知記者。將來之世。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俱為法師。
佛很慈祥的叫一聲憍曇彌!我剛剛先總說一切聲聞(聞佛聲而悟道),我已經都予授記別號。現在你想知道自己的記別號嗎?那麼,你要記住。你在將來之世,應當在六萬八千億那樣多的諸佛法之中,為大法師。以及其他六千有學比丘尼與無學比丘尼,一起都作為法師。
大法師有十德:①善知法義。②能廣宣說。③處眾無畏。④巧方便說。⑤無斷辯才。⑥法隨德行。⑦威儀具足。⑧勇猛精進。⑨身心無倦。⑩成就忍力。具足此十種德行,才夠資格稱為大法師。
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一切眾生喜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你像這樣子經過六萬八千億諸佛,親近諸佛、供養諸佛,漸漸具足菩薩道。等到三覺圓、萬德備的時候,應當成佛。你的佛號,叫做一切眾生喜見如來。你將具佛的十號,就是如來(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應供(應九法界眾生供養)、正遍知(佛智鑑照一切法,既正又遍)、明行足(三明屬慧,五行屬福,福慧雙足)、善逝世間解(修正道,入涅槃,世出世一切相,悉皆了解)、無上士(修證到無修證地位)、調御丈夫(化導眾生,制伏眾生)、天人師(為人天的大導師)、佛(覺者)、世尊(世出世最尊貴之人)。具足這十種名號,才能稱為世尊。
菩薩所修的法門,就是六度萬行。何謂六度?就是「六種波羅蜜到彼岸的法」。所謂①布施:分為三種。一為財施:即用財物救濟貧窮的人。菩薩能舍內財(頭目腦髓)和外財(國城妻子),沒有捨不得。二為法施:就是講經說法。將自己所知道的善法,令大家也知道,所謂「諸布施中,法施為最」。三為無畏施:有人在危險之處,要有見義勇為的精神,義不容辭,拯救難者出離水深火熱的苦境。②持戒:戒是止惡防非的規箴。所以在家人要守五戒或八戒。沙彌要守十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條戒。無論在家或出家,受菩薩戒之後,要行菩薩道,為人不為己。③忍辱:修道人一定要修忍辱,忍一切人所不能忍的事,受一切人所不能受的氣,這樣才能證得無生法忍。④精進:就是勇猛向前,不懈怠不放逸,絕不退轉。不可一暴十寒,不可有始無終。總之,要有堅忍不拔的意志,百折不撓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⑤禪定:就是靜慮。靜是止息;慮是思慮。就是將意識上胡思亂想的雜念停止,一念不生,智慧現前。⑥般若:譯為智慧。有了智慧,曉得善惡、是非、黑白、正邪,就不會做顛倒的惡業。這種智慧從何而來?有兩種方法,一為參禪,必參到山窮水盡時,便有柳暗花明的境界。二為誦經,所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憍曇彌。是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又叫一聲憍曇彌!你成佛的名號,叫做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輾轉次第互相授記。也就是第一位菩薩給第二位菩薩授記,乃至次第授記到六千菩薩,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果位,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阿羅漢證得正覺位,而未證得正等和無上位。菩薩證得正等位,而未證得無上位。佛已經證得無上位,再沒有比佛更高的位了。
爾時羅侯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作是念。世尊於授記中。獨不說我名。
在這個時候,羅侯羅尊者的母親,耶輸陀羅比丘尼,她在心中想:「我和佛有夫婦之名,為何佛給比丘和比丘尼皆授記,唯獨不提我的名字?」她心裡正在百思不解,但佛有他心通的智慧,故知道她的思想,所謂「若干眾生心,如來悉知悉見」。
「羅侯羅尊者」,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幼年出家,在佛的十大弟子之中,稱為密行第一。他在往昔生中,是位修行人。有一天,正在打坐,聽到老鼠咬木頭的聲音,而起嗔心,將老鼠堵在洞中。六天後才想起此事,乃起大悲心,心想老鼠在洞中,豈不是餓死嗎?於是才將老鼠洞的石頭移開。因此之報,他在母親腹中住了六年,所以叫「覆障」。
「耶輸陀羅」是釋迦牟尼佛的表妹,容貌端正,非常美麗,遠近聞名,故名「華色」。佛在十七歲時,和她結婚。有一天,她向佛要兒子,佛乃用手指她的腹部,她一驚而受孕。佛出家六年後,「羅侯羅」出生。當時釋族議論紛紛,滿城風雨,認為「耶輸陀羅」不守婦道。「耶輸陀羅」為表示清白,當眾宣布:「如果羅侯羅不是悉達多(佛的俗名)太子的兒子,願大火焚我們母子身。否則,大火不能燒我母子之身。」說完即刻抱著羅侯羅跳入大火坑中,大火現出蓮華,母子安然坐在蓮華之上。這時,釋族知道耶輸陀羅潔身如玉,乃向她道歉。經此場風波之後,她頗受人恭敬。後來跟「摩訶波闍波提」等一同出家修道,作為比丘尼上首。
佛告耶輸陀羅。汝於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於善國中。當得作佛。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佛告訴「耶輸陀羅」:你在將來之世,於百千萬億諸佛法之中,修行六度萬行,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他,作為大法師。漸漸成就佛道。在善良的國中,應當成佛,名號為具足千萬光相如來,十號具足。佛壽有無量阿僧祇(無央數)那樣長壽。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並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在這個時候,「大愛道比丘尼」和「華色比丘尼」,以及其眷屬們,獲得佛給授記,皆大歡喜,得到未曾有的欣慰。即刻都到佛的座前,而說偈言:
世尊導師 安隱天人 我等聞記 心安具足
世尊!您是人天的大導師。您能令天上的人,得到安隱,也令人間的人,得到安樂。我等比丘尼大眾們,聽到世尊給我們授記別號,各各心中具足無比的安慰,無法可以形容出來。
諸比丘尼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於他方國廣宣此經。
諸位比丘尼說完這首偈頌之後,乃對佛說:「世尊!我們比丘尼也能在其他的國土中,弘揚這部《妙法蓮華經》,廣宣這部《妙法蓮華經》。」
待續……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三稱)
na mo a mi tuo fo
南 無 阿 彌 陀 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