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華 經(072)

2021-02-25 覺海慈行

妙 法 蓮 華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譯 

宣化上人 淺釋

 

開經偈

無上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眞實義

(接上節)

 

勸持品第十三

 

何謂勸持?勸是勸說;持是奉持。即是你能用種種言語來勸說他人,歡喜讀誦這部《妙法蓮華經》,或者歡喜奉持這部《妙法蓮華經》,那麼,一定會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如果不信的話,不妨試試看!一讀此經,覺得妙不可言。想不讀誦,也不能停止了。因此,天天讀誦此經,天天奉持此經,有無量的功德。

你們天天聽《妙法蓮華經》,更有無量的功德。《妙法蓮華經》是經中之王,是成佛的經典,所以諸佛、菩薩、羅漢等,都勸說人們讀誦、受持這部《妙法蓮華經》。

這一品在《妙法蓮華經》二十八品之中,屬於第十三品,故稱為勸持品第十三。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惟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

 

釋迦牟尼佛說完「提婆達多品」之後,接著說勸持品。在這個時候,藥王大菩薩大樂說大菩薩,以及二萬菩薩眷屬在一起,一同來到佛的座前,發這種的誓言:「我們大眾惟願世尊放心,不要為這件事而憂慮。待世尊入涅槃之後,我等大眾應當奉持讀誦這部《妙法蓮華經》,應當恭敬供養這部《妙法蓮華經》。」

「藥王菩薩」在往昔的時候,名為星宿光。當時有日藏比丘,宣布正法。他將阿黎勒諸藥,奉獻於日藏及大眾,發願來世,能治眾生身心兩病,世世為良醫,善能治病,有藥到病除之神效。他深諳草木金石四類的藥性。如甘草是甜,黃連是苦。冷性能治熱病,熱性能治寒症。

「大樂說菩薩」,他具足四無礙辯法無礙辯:能說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對於一切名相,無不了知。雖然知道諸法,但是不執著諸法。義無礙辯:能說諸法分別之義,通達無礙。雖然知道諸法之義理,但不取著。辭無礙辯:能在一言之中,含無量之義。對各種言辭通達自在,圓融無礙。樂說無礙辯:隨順眾生的好樂,善巧方便為說佛法,所以稱為大樂說菩薩。

 

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在將來五濁惡世中的眾生,人人不信佛,講佛法也沒有人聽。為什麼?因為眾生善根漸漸轉少的緣故,所以福就薄了。雖然「增善根」的人減少,可是「增上慢」的人多了。例如有人這樣說:「你們知道我是誰?我就是佛。不但我已經成佛,人人都是佛。」這就是增上慢的表現。

這種人不知慚愧,對於佛所說的經典,他一部也不懂,居然大言不慚說自己是佛。這種人將來一定墮「無間地獄」。為什麼說自己是佛?一言以蔽之,就是貪圖利益、貪圖供養。這樣就增加不善根,永遠離開解脫之道。何謂解脫?簡要言之,就是沒有一切執著,得到無拘無束的境界,身心自在。

這種人,雖然難可教化,可是我們大眾用大忍耐之力來教導、度脫他們。用什麼方法來度脫?或者讀誦《妙法蓮華經》,或者持說《妙法蓮華經》,或者書寫《妙法蓮華經》,甚至不惜身命來供養《妙法蓮華經》。

往昔有一位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藥王菩薩前身),他發心焚身供養佛及《法華經》。諸佛共同讚嘆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智者大師讀經到此處時,忽然入定。在定中見到「靈山法會」尚未散會,釋迦牟尼佛仍然為諸大菩薩及諸大羅漢演說《妙法蓮華經》。這種境界真是不可思議!

五濁惡世的起因,乃是由心濁而來。如果人人能清心寡欲,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語,則心自然清淨,成為人間淨土。何謂五濁?就是劫濁:人壽本來是八萬四千歲,但因為福薄,漸漸減少,而入劫濁。劫濁本無體,以四濁為其體。見濁:眾生因為見解不正確,迷惑正見,遂成見惑,也就是五利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煩惱濁:六根對六塵,便生五鈍使(貪、嗔、痴、慢、疑),而有種種煩惱產生。眾生濁:因受見濁和煩惱濁的影響,眾生的福報更加隕減,而苦報漸漸增重,所以多逢災禍。命濁:眾生因為煩惱叢生,身心交瘁。因此,壽命縮短,一旦無常,便成異物。

 

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授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

 

在這個時候,大眾中有五百位大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都得到釋迦牟尼佛授記別號。他們大眾一起向佛言:「世尊!我們五百阿羅漢,也自動發誓願,到其他的國土去弘揚《妙法蓮華經》,沒有厭倦的時候。」

 

複有學無學八千人得授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經。

 

又有有學比丘(初果、二果、三果阿羅漢)和無學比丘(四果阿羅漢),共八千人,皆得到釋迦牟尼佛授記別號。大眾一起從座站起,一同合掌向佛,而作這樣的誓言:「世尊!我們八千人,也到十方不同的國土去,廣說這部《妙法蓮華經》,沒有休息及停止。」

初果羅漢為「見道位」。二果和三果羅漢為「修道位」,所以稱為有學位。四果羅漢為「證道位」,所以稱為無學位。

 

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嗔濁諂曲。心不實故。

 

為什麼緣故?因為在娑婆國土中的人,其性情多數很弊惡。心中懷著貢高我慢的思想,目空一切,看不起任何人。他們的功德又淺又薄、嗔恨最大、汙濁最重、諂媚最強、彎曲最勝,這是因為他們的心不實在的緣故。

「娑婆世界」的眾生,能堪忍一切苦,以苦為樂,不知道修離苦得樂的法。整天在名利上用功夫,你爭我奪,無有停止。因為起惑、造業,所以受報。如果能迴光返照,萬緣放下,自然脫離輪迴,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舍。

 

在這個時候,佛的姨母,也就是佛的繼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和有學比丘尼(初果二果三果羅漢)以及無學比丘尼(四果羅漢),共六千人,一起從座站起。專一其心合起掌來,瞻仰佛的尊顏,目不暫舍,好像入定似的。

「摩訶波闍dū波提比丘尼」,她是摩耶夫人(佛母)的親妹妹。後隨佛出家,成為第一位比丘尼,即是諸比丘尼的領導人。她們當時想出家修道,佛本不許可,後經阿難尊者再三向佛求情,最後佛無奈勉強答應。

 

於時世尊告憍曇彌。何故憂色而視如來。汝心將無謂我不說汝名。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

 

在這個時候,世尊告訴憍曇彌比丘尼(比丘尼上首):「你為什麼用憂愁的樣子來看我呢?在你的心中是不是因為我沒有說出你的名字,給你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的記別號呢?是不是因為這個緣故?」佛和顏悅色地問,令弟子們有和藹可親,肅然起敬之感。

中國譯經的規定,有五種不譯多含不譯尊重不譯順古不譯秘密不譯此方無不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系順古不譯。

 

憍曇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今汝欲知記者。將來之世。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俱為法師。

 

佛很慈祥的叫一聲憍曇彌!我剛剛先總說一切聲聞(聞佛聲而悟道),我已經都予授記別號。現在你想知道自己的記別號嗎?那麼,你要記住。你在將來之世,應當在六萬八千億那樣多的諸佛法之中,為大法師。以及其他六千有學比丘尼與無學比丘尼,一起都作為法師。

大法師有十德善知法義能廣宣說處眾無畏巧方便說無斷辯才法隨德行威儀具足勇猛精進身心無倦成就忍力。具足此十種德行,才夠資格稱為大法師。

 

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一切眾生喜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你像這樣子經過六萬八千億諸佛,親近諸佛、供養諸佛,漸漸具足菩薩道。等到三覺圓、萬德備的時候,應當成佛。你的佛號,叫做一切眾生喜見如來。你將具佛的十號,就是如來(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應供(應九法界眾生供養)、正遍知(佛智鑑照一切法,既正又遍)、明行足(三明屬慧,五行屬福,福慧雙足)、善逝世間解(修正道,入涅槃,世出世一切相,悉皆了解)、無上士(修證到無修證地位)、調御丈夫(化導眾生,制伏眾生)、天人師(為人天的大導師)、(覺者)、世尊(世出世最尊貴之人)。具足這十種名號,才能稱為世尊。

菩薩所修的法門,就是六度萬行。何謂六度?就是「六種波羅蜜到彼岸的法」。所謂布施:分為三種。為財施:即用財物救濟貧窮的人。菩薩能舍內財(頭目腦髓)和外財(國城妻子),沒有捨不得。為法施:就是講經說法。將自己所知道的善法,令大家也知道,所謂「諸布施中,法施為最」。為無畏施:有人在危險之處,要有見義勇為的精神,義不容辭,拯救難者出離水深火熱的苦境。持戒:戒是止惡防非的規箴。所以在家人要守五戒或八戒。沙彌要守十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條戒。無論在家或出家,受菩薩戒之後,要行菩薩道,為人不為己。忍辱:修道人一定要修忍辱,忍一切人所不能忍的事,受一切人所不能受的氣,這樣才能證得無生法忍。精進:就是勇猛向前,不懈怠不放逸,絕不退轉。不可一暴十寒,不可有始無終。總之,要有堅忍不拔的意志,百折不撓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禪定:就是靜慮。靜是止息;慮是思慮。就是將意識上胡思亂想的雜念停止,一念不生,智慧現前。般若:譯為智慧。有了智慧,曉得善惡、是非、黑白、正邪,就不會做顛倒的惡業。這種智慧從何而來?有兩種方法,一為參禪,必參到山窮水盡時,便有柳暗花明的境界。二為誦經,所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憍曇彌。是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又叫一聲憍曇彌!你成佛的名號,叫做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輾轉次第互相授記。也就是第一位菩薩給第二位菩薩授記,乃至次第授記到六千菩薩,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果位,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阿羅漢證得正覺位,而未證得正等和無上位。菩薩證得正等位,而未證得無上位。佛已經證得無上位,再沒有比佛更高的位了。

 

爾時羅侯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作是念。世尊於授記中。獨不說我名。

 

在這個時候,羅侯羅尊者的母親,耶輸陀羅比丘尼,她在心中想:「我和佛有夫婦之名,為何佛給比丘和比丘尼皆授記,唯獨不提我的名字?」她心裡正在百思不解,但佛有他心通的智慧,故知道她的思想,所謂「若干眾生心,如來悉知悉見」。

「羅侯羅尊者」,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幼年出家,在佛的十大弟子之中,稱為密行第一。他在往昔生中,是位修行人。有一天,正在打坐,聽到老鼠咬木頭的聲音,而起嗔心,將老鼠堵在洞中。六天後才想起此事,乃起大悲心,心想老鼠在洞中,豈不是餓死嗎?於是才將老鼠洞的石頭移開。因此之報,他在母親腹中住了六年,所以叫「覆障」。

「耶輸陀羅」是釋迦牟尼佛的表妹,容貌端正,非常美麗,遠近聞名,故名「華色」。佛在十七歲時,和她結婚。有一天,她向佛要兒子,佛乃用手指她的腹部,她一驚而受孕。佛出家六年後,「羅侯羅」出生。當時釋族議論紛紛,滿城風雨,認為「耶輸陀羅」不守婦道。「耶輸陀羅」為表示清白,當眾宣布:「如果羅侯羅不是悉達多(佛的俗名)太子的兒子,願大火焚我們母子身。否則,大火不能燒我母子之身。」說完即刻抱著羅侯羅跳入大火坑中,大火現出蓮華,母子安然坐在蓮華之上。這時,釋族知道耶輸陀羅潔身如玉,乃向她道歉。經此場風波之後,她頗受人恭敬。後來跟「摩訶波闍波提」等一同出家修道,作為比丘尼上首。

 

佛告耶輸陀羅。汝於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於善國中。當得作佛。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佛告訴「耶輸陀羅」:你在將來之世,於百千萬億諸佛法之中,修行六度萬行,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他,作為大法師。漸漸成就佛道。在善良的國中,應當成佛,名號為具足千萬光相如來,十號具足。佛壽有無量阿僧祇(無央數)那樣長壽。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並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在這個時候,「大愛道比丘尼」和「華色比丘尼」,以及其眷屬們,獲得佛給授記,皆大歡喜,得到未曾有的欣慰。即刻都到佛的座前,而說偈言:

 

世尊導師 安隱天人 我等聞記 心安具足

 

世尊!您是人天的大導師。您能令天上的人,得到安隱,也令人間的人,得到安樂。我等比丘尼大眾們,聽到世尊給我們授記別號,各各心中具足無比的安慰,無法可以形容出來。

 

諸比丘尼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於他方國廣宣此經。

 

諸位比丘尼說完這首偈頌之後,乃對佛說:「世尊!我們比丘尼也能在其他的國土中,弘揚這部《妙法蓮華經》,廣宣這部《妙法蓮華經》。」

 

待續……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三稱)

na   mo   a   mi  tuo   fo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相關焦點

  • 經中之王法華經
    法華經稱為經中之王。法華經共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說一乘之因,後十四品是說一乘之果;也可說前十四品是開權顯實,後十四品是開近顯遠,不入法華,不知佛恩之浩瀚。許多高僧大德都因為持誦《法華經》而進入禪定境界,因為持誦《法華經》而開悟的更是不乏其人。
  • 法華經感應事例(28) 舌生蓮花
    宋朝高僧釋道生是鉅鹿人,他很小的時候就跟著竺法汰法師出家。先是到廬山隱居了七年,常常持誦《法華經》。後來悟到要入道契法,必須得先懂得經義。推薦相關閱讀:印光大師鑑定 觀世音菩薩靈感事跡1000例(合集)法華經感應事例(1)并州釋僧衍法華經感應事例(2)陳南嶽衡山釋慧思法華經感應事例(3)清信士王梵行法華經感應事例(6)比丘尼跡禪師法華經感應事例(7)釋法喜法華經感應事例
  • 法華經持驗記:道宣律師
    丨作者:[清] 周克復丨男周石校丨出自:《新續藏》第 78 冊 《法華經持驗記》丨來源:CBETA電子佛典法華經持驗記(十七)師述法華經序時。韋天以法華尊上。未易冠言。遂稟報十方諸佛。佛皆印可。序始傳。即今弘傳序是也。  唐・釋吉藏姓安。本安息人。祖世移家南海。七歲出家。後受具戒。志在傳燈。法輪繼轉。止京師日嚴寺。開講法華。聞風至者萬計。大業初。寫法華一千部。又別置普賢像。躬對坐禪。觀實相理。武德六年。移住延興寺。異供交至。
  • 法華經持驗記:行法華三昧,感普賢現身證明
    丨作者:[清] 周克復丨男周石校丨出自:《新續藏》第 78 冊 《法華經持驗記》丨來源:CBETA電子佛典法華經持驗記(二一誦通法華。俊朗高逸。精求秘藏。大曆中。從荊溪湛禪師。習天台止觀。法華維摩等經疏。解從上智。性自天然。大曆十一年。誓遊五臺。頂禮妙吉。仍往峨眉。備觀遍吉聖像。卻還五臺。撰華嚴新疏。窮圓頓之旨。後止中條山棲巖寺。寺有僧短褐狂歌。凡所指斥。皆多應驗。師未至前。狂僧驅眾灑掃曰。不久菩薩來此。先是寺壁所畫散脂大將。及山麋之怪。往往為患。師既止此寺。遂爾絕跡。貞元十五年。敕延師入內殿。
  • 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
    法華經是經中之王要念法華經,先念觀音菩薩普門品和藥王菩薩本事品。把這兩品背誦下來,然後就能念法華經了。同時要念法華經,最好吃素,我個人看法是一定吃素。因為法華經的功德不可思議。在佛門,有兩部非常屬於秘密中的秘密,就是法華經和藥師經。這兩部裡頭有修道的所有真相。
  • 法華經:法華經完整讀誦版
    相信大家在讀誦法華經的時候,也都聽過法華經完整讀誦版,聽著是那麼讓我們回味無窮,經典至極,但是很多人甚至都沒有聽到過法華經完整讀誦版,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現在網絡非常發達,在電腦上很輕鬆很容易就可以找到法華經完整讀誦版,還沒聽過的師兄可以去找找看。其實除了聽誦外,也是可以讀誦的。
  • 法華經持驗記:誦蓮經二萬部,茶毗舍利無數
    丨作者:[清] 周克復丨男周石校丨出自:《新續藏》第 78 冊 《法華經持驗記》丨來源:CBETA電子佛典法華經持驗記(二十師講法華經。計五十餘座。一日講堂中。忽生蓮華。重柎複葉。香氣芬荂。至今永嘉推為僧寶。  吳越・杭州龍興寺・釋可周  晉陵傅氏。出家遊豫章。窮究法華慈恩大疏已。詣龍興寺。開演法華。緇白恆數百人。錢武肅王命師於天寶堂。夜為冥司講經。往往見諸鬼神現形扈衛。嘗有巫者祭銅官祠神。久請不下。
  • 法華經原文與白話對照版【七】
    但如果能夠聽聞、理解、思維、修習這部經,那麼,你應當知道,這些人離至高無上的正覺境界已很近了。  原典:  所以者何?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藥王!
  • 法華經:隨順是師學,得見恆沙佛(60)
    行者應當常常讀誦法華經典,思維經義,以如來知見燻修自己,久而久之,自得心開,於不持而持中就受持了法華經。前面佛陀曾說「不受一切法」,這裡也可以理解為:菩薩以不受一切法故而得以受持法華經。【如人渴需水,窄鑿於高原,猶見乾燥土,知去水尚遠,漸見溼土泥,決定知近水。】
  • 法 華 經(067)
    「多寶如來」為什麼要來到娑婆世界靈鷲山「法華會」上來做證呢?因為在往昔的時候,曾經發過這樣的願心:「凡是有演說《妙法蓮華經》的道場,我一定前去做證明。」這樣次第,從東方開始,十方諸佛皆來到靈山法會集會,坐在寶塔的八方。爾時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諸佛如來。遍滿其中。
  • 法 華 經(066)
    樹的枝葉和華果很茂盛,皆是次第的莊嚴校飾。在每棵寶樹之下邊,皆有師子寶座,座高也有五由旬,皆用大寶所校飾,十分美觀。 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寶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幡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佈其地。
  • 法華經:菩薩末世說此經,成就忍辱功德行(75)
    即從座起,至於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說此經者,當如佛教,廣宣斯法。復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見告敕,我當云何?】  這時候,世尊看了看八十萬億那由他菩薩摩訶薩,這些菩薩都是阿惟越致菩薩,能為眾生轉不退法輪,已經證得了一切法的總持。
  • 法華經:為什麼說此經難信難解,如何善行菩薩道(58)
    因此,從廣義上來說,人人都是法師,自己心中有什麼法,就會變現出什麼法。明白了這一點,就會發現度眾生其實很簡單,無非是轉念。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法師品第十》。【爾時佛復告藥王菩薩摩訶薩: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
  • 法華經淺釋80學無學記
    第80課  學無學記開佛知見分二:說三周法授三根記(2-9)、嘆持經人與所持法(10)說三周法授三根記分二:略開三顯一動執生疑、廣開三顯一斷疑生信爾時,佛告羅睺羅:
  • 「法華經與譬喻師」之「常不輕菩薩品」
    文/賢護在一處聚落市集中,寶唱法師正唱演法華 經道:「受持法華經功德很大,壽命很長,成 就佛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縱使只受 一句、一偈皆當作佛,修行法師能得六根清淨 功德,這在前功德品中已有所闡明。
  • 法華經:值遇法華有四難,什麼樣的人能讀此經(20)
    】佛陀見到無量以恭敬心來到此法華會所者,都是志求佛道者。知道他們曾經從諸佛聞種種方便說法。如今見到他們,釋迦牟尼佛當即動念:如來之所以出現於世間,就是為了說佛智慧,現如今說法,正逢其時。【舍利弗當知,鈍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
  • 法華經淺釋85:由此可知焚身供佛的功德,是無可比擬的
    請世尊為我們法會中的大眾,稍微解說藥王菩薩所修苦行的公案,這是大眾想知道的事。」諸天。龍神。夜叉。幹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耶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又他國土。諸來菩薩。及此聲聞眾。聞皆歡喜。天龍八部以及人和鬼神等。又有從十方國土所來的諸大菩薩,以及在法會中的聲聞眾。他們聽到宿王華菩薩這樣向佛請問,都很歡喜。爾時佛告宿王華菩薩。乃往過去無量恆河沙劫。
  • 受持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即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
    宿王華,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能燃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勝以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養者,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大菩薩、闢支佛、阿羅漢,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
  • 法華經原文與白話對照版【一】
    有四迦樓羅王——大威德迦樓羅王、大身迦樓羅王、大滿迦樓羅王、如意迦樓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韋提希子阿闍世王,與若干百千眷屬俱。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譯文:  那時,在天界作王的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人同時來到法華會上。
  • 法華經·彌勒菩薩品
    有一回,在佛陀講說法華的會場上,文殊菩薩說出過去生的因緣:「求名就是現今的彌勒菩薩,而妙光就是我啊!」彌勒菩薩聽了既慚愧又感恩。於是,在殊勝的法華會上認真聽講,勇於發問,再三請佛說法。佛陀因彌勒菩薩所請,將不可思議微妙之法,源源流出不斷。(《法華經.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