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持驗記:行法華三昧,感普賢現身證明

2021-02-19 燃燈無盡


丨作者:[清] 周克復
丨男周石校
丨出自:《新續藏》第 78 冊 《法華經持驗記》
丨來源:CBETA電子佛典

法華經持驗記(二

唐・五臺山・清涼國師澄觀

山陰夏侯氏。年十一。出家。誦通法華。俊朗高逸。精求秘藏。大曆中。從荊溪湛禪師。習天台止觀。法華維摩等經疏。解從上智。性自天然。

大曆十一年。誓遊五臺。頂禮妙吉。仍往峨眉。備觀遍吉聖像。卻還五臺。撰華嚴新疏。窮圓頓之旨。後止中條山棲巖寺。寺有僧短褐狂歌。凡所指斥。皆多應驗。師未至前。狂僧驅眾灑掃曰。不久菩薩來此。先是寺壁所畫散脂大將。及山麋之怪。往往為患。師既止此寺。遂爾絕跡。

貞元十五年。敕延師入內殿。升座闡揚華嚴宗旨。乃賜號清涼。師平時恆發大願。其第五願。願未舍執受。長誦法華。初造疏時。堂前池。生合歡蓮華五枝。一華皆有三節。人鹹嘆仰。開成三年示寂。全身塔於終南。御製有贊。

  唐・吳郡包山寺・釋慧因

善法華金剛。講誦精勤。至德中。黃昏時。見一人入雲。王請法師。遂僵僕。唯心頂暖。七日乃蘇。自雲。隨使者至一城。城甚宏麗。入覲王。王從數百人。下殿至閣門拜曰。弟子不幸。主世名祿。兼治罪人。甚以為苦。聞上人善講法華。幸為敷析。於是登座講畢。王施絹三百疋。令送歸。傍見百餘僧。指上各生鐵爪相拏。血肉塗地。因驚懼乃蘇。蹶然而起。絹已在房中矣。

唐元和中。有僧入冥。見地藏菩薩。地藏問平生修何業。僧曰。念法華經。曰。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為是說是不說。僧無對。歸宗代雲。此回歸去。轉為流通。

  唐・洛陽香山寺・釋鑑空

姓齊氏。吳郡人。壯歲困遊吳越間。元和初。值錢塘荒儉。擬求食天竺寺。至孤山寺西。餒甚不前。因臨流雪涕。悲吟自遣。俄有梵僧。亦臨流而坐。顧師笑曰。法師秀才。旅遊滋味足乎。師曰。旅遊味則足矣。呼法師何也。梵曰。子不憶講法華經於洛中同德寺乎。師曰。生身四十五。惟盤桓吳越間。又安有洛中之說耶。梵曰。子應為飢火所燒。不暇記憶。遂探囊出一棗。大如拳。授曰。此吾國所產。食之得上智。知過去未來也。師飢甚。食棗掬水飲之。忽欠伸枕石而寢。俄頃乃寤。憶講經同德事。恍如隔宵。因喟然涕泣。問震和尚安在。梵曰。專精未至。再為蜀僧矣。神上人安在。梵曰。前願未滿。墮戎馬間。悟法師安在。梵曰。豈不記香山石像前。戲發大願。若不證無上菩提。必願為赳赳貴臣。昨己得大將軍矣。當時雲水五人。唯吾得解脫。獨汝為凍餒之士。師泣曰。某四十許年。日唯一餐。擁一褐。浮俗之事。決斷根源。何期福不完乎。坐此飢凍。梵曰。由師子座上。廣說異端。使學空之人。心生疑惑。戒珠尚缺。羶氣微存。形傴影曲。報亦宜然。師曰。為之奈何。梵曰。今日事定矣。他生之緣。警於子焉。乃探囊取一鑑。謂師曰。欲知貴賤之分。修短之期。佛法興替。子宜一鑑。師照久之。謝曰。報應之徴。榮枯之理。謹聞命矣。遂相挈行數步。忽失梵僧所在。

師是夕投靈隱寺出家。受具足戒。專誦法華。愈高苦節。後詣洛陽。遇河東柳珵說其事。且曰。吾生世七十有七。持缽乞食。尚九年在世。吾滅之後。佛法其衰乎。珵詰之。索筆題曰。興一沙。衰恆沙。兔而罝。犬而拏。牛虎相交與角牙。寶檀終不滅其華。後悉符斯讖。蓋指會昌(武宗年號)沙汰事也。

  唐・釋守素

居長安興善寺。恆務誦持。誓不出院。誦法華經三萬七千部。

夜常有貉子馴擾聽經。齋時。鳥雀就掌取食。院庭有青桐四株。

元和中。卿相多來遊者。青桐至夏發汗。頗汙人衣不可浣。鄭相國絪嘗欲伐之。師祝樹曰。汝以汗汙人。人將伐汝。能無汗則免矣。自爾樹汗果絕。

長慶初。有僧玄幽題此院雲。三萬蓮經三十春。半生不踏院門塵。當時以為實錄。

  唐・釋無言

姓李。精密教法。嘗持一鐵缽入定。欲晴則缽內火光燭天。遂霽。欲雨則缽內白氣上升。遂雨。蒙氏封為灌頂法師。

一日講法華。有老翁立聽畢。乘風雲去。眾驚問之。曰洱水龍也。

  唐・釋妙行

精天台教觀。既入居泰山。結草為衣。拾果為食。行法華三昧。感普賢現身證明。

後於一夕。見琉璃地佛。與二菩薩。湧立空中。僖宗聞其名。詔賜常精進號。後一日再見寶地。謂左右曰。吾無觀相而實地復見。安養之期至矣。即日右脅安臥而逝。



相關焦點

  • 法華經持驗記:道宣律師
    丨作者:[清] 周克復丨男周石校丨出自:《新續藏》第 78 冊 《法華經持驗記》丨來源:CBETA電子佛典法華經持驗記(十七)師述法華經序時。韋天以法華尊上。未易冠言。遂稟報十方諸佛。佛皆印可。序始傳。即今弘傳序是也。  唐・釋吉藏姓安。本安息人。祖世移家南海。七歲出家。後受具戒。志在傳燈。法輪繼轉。止京師日嚴寺。開講法華。聞風至者萬計。大業初。寫法華一千部。又別置普賢像。躬對坐禪。觀實相理。武德六年。移住延興寺。異供交至。
  • 法華經持驗記:誦蓮經二萬部,茶毗舍利無數
    丨作者:[清] 周克復丨男周石校丨出自:《新續藏》第 78 冊 《法華經持驗記》丨來源:CBETA電子佛典法華經持驗記(二十師講法華經。計五十餘座。一日講堂中。忽生蓮華。重柎複葉。香氣芬荂。至今永嘉推為僧寶。  吳越・杭州龍興寺・釋可周  晉陵傅氏。出家遊豫章。窮究法華慈恩大疏已。詣龍興寺。開演法華。緇白恆數百人。錢武肅王命師於天寶堂。夜為冥司講經。往往見諸鬼神現形扈衛。嘗有巫者祭銅官祠神。久請不下。
  • 智者大師:顯弘法華,密行止觀。這才是天台宗修行之正途!
    時間過了不久,又隨慧曠大師學律藏經典,並且在這個階段,還學習了很多的佛教方等經論,後來,我們的智者大師又去了太賢山閉關潛修,終日裡勤誦《妙法蓮華經》和《無量義經》以及《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等諸經。這裡要多講幾句。這個《無量義經》和《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和《妙法蓮華經》被後世稱為《法華宗三經》。
  • 法華經·彌勒菩薩品
    他知道恭敬供養諸佛,並且修持『慈心三昧』,將來必能成就佛道。只是他因膚淺的虛榮,浪費許多時光,成佛時間會比你晚億年以上。」燃燈問:「師父怎麼知道求名修『慈心三昧』呢?」妙光:「你注意到求名只吃素食嗎?」燃燈:「對!他連淨肉也不吃。」妙光:「求名發心修行已經好幾世了。初發心的那一世遇到洪水暴發,不能乞食,連著七天一粒米都沒得吃,生命垂危。
  • 法華經淺釋85:由此可知焚身供佛的功德,是無可比擬的
    說法華經。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樂習苦行。於日月淨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一心求佛。在這個時候,日月淨明德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諸大菩薩、諸大聲聞眾,演說妙法蓮華經。這位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他歡喜修持一切苦行。他在日月淨明德佛之正法中,很精進經行,絕不懈怠,常在樹下禪定,專一其心以求佛道。滿萬二千歲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即作念言。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 法華經感應事例(28) 舌生蓮花
    宋朝高僧釋道生是鉅鹿人,他很小的時候就跟著竺法汰法師出家。先是到廬山隱居了七年,常常持誦《法華經》。後來悟到要入道契法,必須得先懂得經義。推薦相關閱讀:印光大師鑑定 觀世音菩薩靈感事跡1000例(合集)法華經感應事例(1)并州釋僧衍法華經感應事例(2)陳南嶽衡山釋慧思法華經感應事例(3)清信士王梵行法華經感應事例(6)比丘尼跡禪師法華經感應事例(7)釋法喜法華經感應事例
  • 經中之王法華經
    法華經稱為經中之王。法華經共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說一乘之因,後十四品是說一乘之果;也可說前十四品是開權顯實,後十四品是開近顯遠,不入法華,不知佛恩之浩瀚。許多高僧大德都因為持誦《法華經》而進入禪定境界,因為持誦《法華經》而開悟的更是不乏其人。
  • 法 華 經(067)
    「多寶如來」為什麼要來到娑婆世界靈鷲山「法華會」上來做證呢?因為在往昔的時候,曾經發過這樣的願心:「凡是有演說《妙法蓮華經》的道場,我一定前去做證明。」這樣次第,從東方開始,十方諸佛皆來到靈山法會集會,坐在寶塔的八方。爾時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諸佛如來。遍滿其中。
  • 法華經:為什麼說此經難信難解,如何善行菩薩道(58)
    為什麼說他們是誹謗正法呢?佛陀說不住相見,一切法有無量義處三昧,而他們卻住在是非相見中,執著在一個觀點中,於佛之正法背道而馳。【藥王,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
  • 法華經:隨順是師學,得見恆沙佛(60)
    對於剛剛接觸法華,不懂法華的人來說,明明眼前實實在在的一座山,要他相信這山是虛幻的,要不住相見,他很難接受。有的人不能相信,又為了證明自己的不相信是正確的,便起是非妄想,認為法華是偽經。其實,是非妄想的結論都是毫無意義的戲論。
  • 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
    法華經是經中之王要念法華經,先念觀音菩薩普門品和藥王菩薩本事品。把這兩品背誦下來,然後就能念法華經了。同時要念法華經,最好吃素,我個人看法是一定吃素。因為法華經的功德不可思議。在佛門,有兩部非常屬於秘密中的秘密,就是法華經和藥師經。這兩部裡頭有修道的所有真相。
  • 法華經:法華經完整讀誦版
    相信大家在讀誦法華經的時候,也都聽過法華經完整讀誦版,聽著是那麼讓我們回味無窮,經典至極,但是很多人甚至都沒有聽到過法華經完整讀誦版,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現在網絡非常發達,在電腦上很輕鬆很容易就可以找到法華經完整讀誦版,還沒聽過的師兄可以去找找看。其實除了聽誦外,也是可以讀誦的。
  • 法華經原文與白話對照版【一】
    四阿修羅王:婆稚阿修羅王、佉羅騫馱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羅睺阿修羅王,也各與百千眷屬同赴法會。四迦樓羅王:大威德迦樓羅王、大身迦樓羅王、大滿樓羅王、如意迦樓羅王,各與若干眷屬同赴法會。韋提希的兒子阿闍世王也走出王宮,與其親朋及文武百官一起,來到耆闍崛山聽佛說法。他們各自對佛的雙足行禮之後,便退坐一旁。
  • 法 華 經(066)
    樹的枝葉和華果很茂盛,皆是次第的莊嚴校飾。在每棵寶樹之下邊,皆有師子寶座,座高也有五由旬,皆用大寶所校飾,十分美觀。 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寶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幡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佈其地。
  • 01《悲華經》第一卷 第一品「眾聖雲集」
    但是要論核心經典的話,就必須是這部《悲華經》了。為什麼呢?因為《悲華經》講的是「釋迦佛」怎麼發願的,諸佛是以「願」而成就的。所有佛成佛之後有很多共通之相(共通的特徵),這些在《華嚴經》中反覆在講。但是每個佛又有自己的個性,每個佛的個性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呢?是因著他們發願的不同。
  • 法華經淺釋80學無學記
    第80課  學無學記開佛知見分二:說三周法授三根記(2-9)、嘆持經人與所持法(10)說三周法授三根記分二:略開三顯一動執生疑、廣開三顯一斷疑生信爾時,佛告羅睺羅:
  • 法華經原文與白話對照版【七】
    但如果能夠聽聞、理解、思維、修習這部經,那麼,你應當知道,這些人離至高無上的正覺境界已很近了。  原典:  所以者何?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藥王!
  • 「法華經與譬喻師」之「常不輕菩薩品」
    文/賢護在一處聚落市集中,寶唱法師正唱演法華 經道:「受持法華經功德很大,壽命很長,成 就佛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縱使只受 一句、一偈皆當作佛,修行法師能得六根清淨 功德,這在前功德品中已有所闡明。
  • 首楞嚴三昧經
    冊0642 首楞嚴三昧經)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僧,三萬二千人俱。如是,堅意,菩薩住首楞嚴三昧,見諸眾生墮生死水,四流所漂,為欲度脫令得出故,隨其所種善根成就,若見可以緣覺度者即為現身示涅槃道,若見可以聲聞度者為說寂滅共入涅槃,首楞嚴三昧力故,還復現生度脫餘人,是故大士,名為『船師』。  「堅意,譬如幻師於多眾前,自現身死膖脹爛臭,若火所燒、鳥獸所食,於眾人前如是現身,得財物已而便還起,以其善能學幻術故。
  • 【迦樓羅王】 法華經名相概念 序品第一
    【迦樓羅王】法華經名相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