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作者:[清] 周克復
丨男周石校
丨出自:《新續藏》第 78 冊 《法華經持驗記》
丨來源:CBETA電子佛典
法華經持驗記(二一)
唐・五臺山・清涼國師澄觀
山陰夏侯氏。年十一。出家。誦通法華。俊朗高逸。精求秘藏。大曆中。從荊溪湛禪師。習天台止觀。法華維摩等經疏。解從上智。性自天然。
大曆十一年。誓遊五臺。頂禮妙吉。仍往峨眉。備觀遍吉聖像。卻還五臺。撰華嚴新疏。窮圓頓之旨。後止中條山棲巖寺。寺有僧短褐狂歌。凡所指斥。皆多應驗。師未至前。狂僧驅眾灑掃曰。不久菩薩來此。先是寺壁所畫散脂大將。及山麋之怪。往往為患。師既止此寺。遂爾絕跡。
貞元十五年。敕延師入內殿。升座闡揚華嚴宗旨。乃賜號清涼。師平時恆發大願。其第五願。願未舍執受。長誦法華。初造疏時。堂前池。生合歡蓮華五枝。一華皆有三節。人鹹嘆仰。開成三年示寂。全身塔於終南。御製有贊。
唐・吳郡包山寺・釋慧因
善法華金剛。講誦精勤。至德中。黃昏時。見一人入雲。王請法師。遂僵僕。唯心頂暖。七日乃蘇。自雲。隨使者至一城。城甚宏麗。入覲王。王從數百人。下殿至閣門拜曰。弟子不幸。主世名祿。兼治罪人。甚以為苦。聞上人善講法華。幸為敷析。於是登座講畢。王施絹三百疋。令送歸。傍見百餘僧。指上各生鐵爪相拏。血肉塗地。因驚懼乃蘇。蹶然而起。絹已在房中矣。
唐元和中。有僧入冥。見地藏菩薩。地藏問平生修何業。僧曰。念法華經。曰。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為是說是不說。僧無對。歸宗代雲。此回歸去。轉為流通。
唐・洛陽香山寺・釋鑑空
姓齊氏。吳郡人。壯歲困遊吳越間。元和初。值錢塘荒儉。擬求食天竺寺。至孤山寺西。餒甚不前。因臨流雪涕。悲吟自遣。俄有梵僧。亦臨流而坐。顧師笑曰。法師秀才。旅遊滋味足乎。師曰。旅遊味則足矣。呼法師何也。梵曰。子不憶講法華經於洛中同德寺乎。師曰。生身四十五。惟盤桓吳越間。又安有洛中之說耶。梵曰。子應為飢火所燒。不暇記憶。遂探囊出一棗。大如拳。授曰。此吾國所產。食之得上智。知過去未來也。師飢甚。食棗掬水飲之。忽欠伸枕石而寢。俄頃乃寤。憶講經同德事。恍如隔宵。因喟然涕泣。問震和尚安在。梵曰。專精未至。再為蜀僧矣。神上人安在。梵曰。前願未滿。墮戎馬間。悟法師安在。梵曰。豈不記香山石像前。戲發大願。若不證無上菩提。必願為赳赳貴臣。昨己得大將軍矣。當時雲水五人。唯吾得解脫。獨汝為凍餒之士。師泣曰。某四十許年。日唯一餐。擁一褐。浮俗之事。決斷根源。何期福不完乎。坐此飢凍。梵曰。由師子座上。廣說異端。使學空之人。心生疑惑。戒珠尚缺。羶氣微存。形傴影曲。報亦宜然。師曰。為之奈何。梵曰。今日事定矣。他生之緣。警於子焉。乃探囊取一鑑。謂師曰。欲知貴賤之分。修短之期。佛法興替。子宜一鑑。師照久之。謝曰。報應之徴。榮枯之理。謹聞命矣。遂相挈行數步。忽失梵僧所在。
師是夕投靈隱寺出家。受具足戒。專誦法華。愈高苦節。後詣洛陽。遇河東柳珵說其事。且曰。吾生世七十有七。持缽乞食。尚九年在世。吾滅之後。佛法其衰乎。珵詰之。索筆題曰。興一沙。衰恆沙。兔而罝。犬而拏。牛虎相交與角牙。寶檀終不滅其華。後悉符斯讖。蓋指會昌(武宗年號)沙汰事也。
唐・釋守素居長安興善寺。恆務誦持。誓不出院。誦法華經三萬七千部。
夜常有貉子馴擾聽經。齋時。鳥雀就掌取食。院庭有青桐四株。
元和中。卿相多來遊者。青桐至夏發汗。頗汙人衣不可浣。鄭相國絪嘗欲伐之。師祝樹曰。汝以汗汙人。人將伐汝。能無汗則免矣。自爾樹汗果絕。
長慶初。有僧玄幽題此院雲。三萬蓮經三十春。半生不踏院門塵。當時以為實錄。
唐・釋無言姓李。精密教法。嘗持一鐵缽入定。欲晴則缽內火光燭天。遂霽。欲雨則缽內白氣上升。遂雨。蒙氏封為灌頂法師。
一日講法華。有老翁立聽畢。乘風雲去。眾驚問之。曰洱水龍也。
唐・釋妙行精天台教觀。既入居泰山。結草為衣。拾果為食。行法華三昧。感普賢現身證明。
後於一夕。見琉璃地佛。與二菩薩。湧立空中。僖宗聞其名。詔賜常精進號。後一日再見寶地。謂左右曰。吾無觀相而實地復見。安養之期至矣。即日右脅安臥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