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和李政道都是著名的科學家,二人為何互相敵視?誰貢獻大?

2020-12-16 騰訊網

這個真不一定。要看他倆鬧掰之後的成就,就知道誰撒謊了。舉個例子:倆人單獨賽跑,甲乙都說自己是第一,但沒人證明。但之後的幾年甲無論參加什麼比賽都是第一,乙沒有名次。那之前誰撒謊一目了然。你應該看看楊震寧在美國都幹了什麼。中美關係最僵的時候到中國,一會兒說釣魚島是中國的,一會兒又說衝繩是中國的,還要求美國承認新中國當然會受到歧視了。而且楊振寧對科學界最大的貢獻還不是宇稱不守恆定律,而是他的楊米爾斯理論,這一貢獻才是最大的。別問為什麼楊米爾斯理論為啥沒獲諾獎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沒獲諾獎。

楊的學術水平和對科學界貢獻要比李政道高;而如果論對自己母國(祖國中國)的貢獻,那李與楊無法比,李對中國幾乎沒有什麼貢獻,而楊為了中國的物理學科奔走,是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科學巨匠!李政道首先發現宇稱不守恆毫無異議。楊振寧比李政道大五歲,他貶低李政道沒有洞察力和數學能力,那他為什麼還和李政道合作,他有提攜後生的高風亮節嗎?如果有,就沒有決裂了。說明宇稱不守恆是李政道發現的。楊振寧接受他他爸爸的數學基因,做了數學計算上的工作。楊振寧說是他首先發現宇稱不守恆,太陽從西方升起時,我能相信一半

李政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至今為止年齡最輕的諾獎得主(57年得獎時,李31歲,楊35歲),當年頒發諾獎時李是第一得獎人,楊則是第二得獎人,當年曾聽李的弟弟李學道講過,他的哥哥極其聰明,是個超級神童,求學時小學跳級,中學跳級,大學就跳得更厲害了!而楊振寧的數學很厲害,楊在上中學時就己經掌握數學中高深的群論知識了,李政道論文貢獻大,楊振寧不僅歲數大,而且圓滑老道,獲獎楊振寧要求名字靠前,李政道名字靠後,這種現象的後果是李振道與楊振寧後六十年不相往來,實人唏噓不已。

楊振寧老謀深算:一、取杜津明的女兒。二、與老婆合謀嫖取李政道博士執筆論文的第一署名權。三、被美國報廢后於80多歲高齡移民中國沽名釣譽,成功"入戶"並獲招工成為中國院士(入戶的條件是什麼?中國勞動法有招82歲的老人為公務員的條款嗎?)。四、抱得美人歸。取比自己小54歲的翁凡,亦老婆亦保姆(不用子女照顧)樂哉,顛哉。自私自利的老謀深算,一路大獲成功,即死也顛笑著。

這個只有他們兩個人自己清楚,但是他們自己也許已經無法給別人說清楚了,因為當時合作時不會想到會出現這種情況,沒有留下能說清的依據,這個情況和牛頓與萊布尼茲的糾紛還不一樣,如果讓物理界評判,肯定會偏向楊振寧,因為楊比李的成就要大的多,比霍金牛的四個在世的物理學家,安德森,溫伯格,楊振寧,愛德威騰,以楊振寧的成就最高。是不是有這種可能,李確實在這個理論上付出更多,但始終差了一些關鍵點的計算,楊可能天份更高,數學上的造詣更深,只用了很少的時間和精力就完成了關鍵點的計算,李覺得不太公平。但值得肯定的是,兩位都是我等仰望的大家。

一篇文章的主要思想發明者,肯定只是一個人,第二個人是加上去的。我判斷李政道是發明者,楊振寧熟悉論文的發表過程,幫助發表了論文,所以名字寫在前面 李政道曾經把它分析研究假設發現這條規律的過程,給大家講的清清楚楚。反面得很徹底,二三十年前被人安排坐在一起的照片,相互都側面不說話,兩個人肯定有一個偽君子壞蛋,心中無數嗎?表演真好,其中一人肯定是大壞蛋?!蛛絲馬跡,李大一些。

一個合作項目,通常都是有主次負責人的,楊多次要求調整排名,而李開始沒有強烈反對,這說明楊應該是事實上的主要負責人,這樣,李比喻兩小孩追打嬉戲是不恰當的。 楊爭取排名在前,這沒有什麼不妥,中國的傳統就是這樣,貢獻大或資歷老的排在前面,如十大元帥的排名一樣有先後。 楊對我國的貢獻是很大的,他的國際人脈圈更廣,對我國幫助更多。 至於婚姻,是他們倆的事情,外人不便插嘴,幸福就行。

李政道後來發表過重量級的論文了嗎?好像沒有。他一直在忙著爭功,忙著詆毀楊振寧,從各方面醜化楊,其實李政道才不地道呢!他遊走於大陸和臺灣兩地,周總理希望他能為新中國的物理貢獻力量,結果他跑到臺灣去了,因為臺灣給了他一個科學院院長當,他不像一個科學家,到倒更像一個政治投機分子。倒是楊振寧為大陸的核物理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至於私生活方面大家無權幹涉,更無權醜化,相比之下,愛因斯坦私生活則更加糟糕,希望大家不要這個事情當作貶低的依據。

我個人認為:李政道說的是真實的。楊振寧比李政道大五歲,他說李政道缺乏數學能力和洞察力。印證了楊振寧參與了計算工作。既然李政道缺那兩樣能力,為什麼還和李政道合作呢。都是強強聯合呀。如果是為了提攜李政道,就不會那樣發生分歧了。楊的格局太差了。錢學森推薦郭永懷說:如果說我頂五個師,那麼郭永懷頂十個師。有人說規範場理論就推導出了宇稱不守恆的發現。那是胡扯。據說他們發表規範場理論時,泡利提出了質疑,由於解釋不了,泡利起身就中途退場了。至於後來發現規範場的重要性。那是以後的事情。規範場理論可能比宇稱不守恆的發現我更重要。單就這個事情而論,楊振寧欠理,格局與錢學森比,至少差十萬八千裡。

儘管各說各的,沒問題,那就著他們倆的歷史長河吧,自得諾獎後,他們倆人各在做什麼研究,成果如何,把這段歷程列出來,看誰貢獻大,大者即為主要得主,因為一個有造詣,真有學問的科學家,他一生的科學研究是不會仃止的,貢獻的大小也說明他們能力的大小。這就八九不離十的確定他們那一位為主了。

相關焦點

  • 楊振寧與李政道「三起三落」的友情
    楊振寧出生於1922年的安徽省比1926年出生在上海的李政道大了四歲,兩人也曾是同校的校友,李政道和楊振寧兩個優秀的學子曾經先後從西南聯大畢業。正是楊振寧和李政道這麼多年的努力合作默契配合才讓兩人在當時還是由西方科學家主導的物理學界佔據了一席之地,並且在隨後短短的幾年內就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獲得了諾貝爾獎,向全世界證明了科學不是西方學者的天下,華人也一樣可以。但誰能想到就是這樣兩個優秀的年輕人最後卻因為世俗的原因,走向了最後的決裂。
  • 楊振寧直言:李政道非常聰明卻有個缺陷,後來才沒有更大成就
    然而,後來大家都知道,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人分道揚鑣,沒有一起合作繼續創造更多更大的成就。之後楊振寧在物理學領域做得風聲水起,而李政道卻似乎沒有再做出更大的成就。這一切到底都是為什麼?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說說兩人之間發生的一些小事,以及後來為何會在學術上存在較大差距。01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人曾經都是西南聯合大學的學生,算是校友。
  • 血統加法律,楊振寧、李政道才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代表著科學界的最高學術水平的諾貝爾獎誕生已一百多年了,獎勵在各個領域中「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900多個,而獲獎的中國科學家或華人科學家卻屈指可數。就這寥寥無幾的幾位,大多數國人也難述其詳,不過對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位科學家倒是比較熟悉。
  • 楊振寧跟李政道倆「基友」,為何互懟60年?原來是為了這種事
    楊振寧跟李政道之間的故事,可能是中國科學界最有名的公案了。兩人在1957年,因宇稱不守恆理論共獲貝爾物理學獎。而五年之後,楊振寧和李政道分道揚鑣,不但不再合作,還形同路人。對於這段恩怨,楊振寧和李政道都深以為憾,但各執一詞。楊振寧雖然認為和李政道友情的永久破裂是他一生的遺憾,但是他最先對外公開「事實真相」。
  • 同樣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什麼人們只說楊振寧,卻從不提李政道?
    其實要說大家都不記得李政道,那絕對是誤解了,因為楊振寧和李政道當年獲得諾貝爾獎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這有如下幾個原因! 楊振寧和李政道到底誰的學術貢獻大?
  • 李政道與楊振寧恩怨始末
    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與楊振寧的分裂,是華人物理學界一段著名的公案。 於是李政道就去芝加哥大學師從費米學起了理論物理。 那時楊振寧已在芝加哥大學當助教,他接到吳大猷的通知,給李政道他們在大學國際公寓預定了房間。楊振寧也是西南聯大校友,但比李政道高兩個年級。這是李、楊的初次謀面。 同在一所學校,交往自然開始。二人開始聯名發表論文,在生活上也成了親密的朋友。
  • 同樣是獲得諾貝爾獎,為什麼李政道名氣沒有楊振寧大?
    在華人物理學家圈子裡也是如此,對於楊振寧和李政道來說,大家大多聽說過楊振寧,但李政道就相對陌生一些。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呢?難道名氣不應該和成就一致的嗎?這回我們就以楊振寧和李政道為例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 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獎的論文就是這篇,大家看看
    導讀: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獎的論文就是這篇,大家看看。由於不支持PDF上傳,所以這是手機長屏截圖。有能力去讀,可以直接根據標題《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質疑》去下載高清版。不知道這個截圖大家能不能看清楚 。該理論幾乎就是三個中國人完成的,楊振寧,李政道,吳健雄。只有吳健雄當時已經加入了美國國際。楊振寧和李政道當時還沒有。所以中國人絕對是聰明的,也是夠勇敢的!宇稱不守恆定律是指:在弱相互作用中,互為鏡像的物質的運動不對稱,由吳健雄用鈷60驗證。
  • 楊振寧、何祚庥回應:李政道楊振寧獲諾獎的相關情況
    《李政道楊振寧遭遇冷處理》,文章內容與我的記憶沒有大出入,但我認為題目中的「遭遇冷處理」是完全錯誤的誤導性總結。第一,國內對我們二人得獎的反應可以從1957年10月31日吳有訓、周培源、錢三強三人的電報看到:「中國物理學家對這一可喜的事件感到自豪」,這是正面的、熱的反應。第二,從歷史的角度看,我們二人獲得諾貝爾獎使所有中國血統的人都興奮,都增加自信心,這是一件重要的歷史事實,是熱的,是有長遠意義的大事,怎麼能被說成「冷處理」?
  • 鄧嫁先、錢學森和楊振寧誰的貢獻最大?誰的科學成就最高?
    毋庸置疑是楊振寧。這個問題問的也不清楚,如果是說對人類貢獻最大肯定是楊振寧,如果是對中國那麼就是鄧嫁先和錢學森了。 隔行如隔山,據學物理的人說,楊振寧是當今活著的物理學家中最厲害的一個,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他能進前五,是比肩牛頓愛因斯坦的人物,是有史以來黃種人取得科學成就最高的人。有人說不是霍金嗎?業內稱,霍金與楊中間差著十多個諾貝爾獎,因為霍金沒有獲得諾獎,而楊振寧不僅獲得諾獎,並且後人沿著他的理論方向研究又取得十多個諾獎。這種說法誇張但卻道出本質。
  • 楊振寧曾多次見到偶像愛因斯坦,為何面對面交流卻「後悔終身」?
    在網上經常會看到,有一些「小主持人」路邊採訪00後一些年中國著名科學家,比如「兩彈元勳」是誰?「雜交水稻之父」是誰?「第一個華人諾貝爾獎」得主是誰?等等,你都知道是誰嗎?
  • 楊振寧是全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看看他到底有哪些成就?
    科技能夠改變人們的生活,相信這一點每個人都深有體會。現代社會的衣食住行都方便快捷,但回想起百年之前,人們根本想不到如今人們能過上這樣的日子,而這就要感謝那些為人類進步作出貢獻的科學家了。楊振寧在統計力學、粒子物理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都作出了裡程碑式的貢獻,是現代社會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也是中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但值得注意的是,楊振寧並不是一位實踐物理學家,而是一位理論物理學家。
  • 楊振寧:把天賦帶到美國,對中國有何貢獻?讓中國損失減少100億
    但是小編要說的是,沒有任何人會否認錢學森先生對國家做出的偉大貢獻。但是就貢獻這種事情,不能僅執著於誰做的貢獻大誰做的貢獻多。楊振寧先生或許不像錢學森先生那麼偉大,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就不偉大。他未必能夠是對國家做出貢獻的第一人,但即使是十分之一的人,這也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不是嗎?
  • 楊振寧直言:曾和愛因斯坦交談過一個半小時,卻是一生最後悔的事
    我們翻開這兩位科學家的簡歷,愛因斯坦是1879年出生,1955年去世,而楊振寧是出生在1922年。楊振寧出生的時候,愛因斯坦已經完成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1921年也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早已是當時世界上最著名的物理學家。
  • 科學菌:楊振寧、錢學森在物理技術方面誰更厲害?他們對中國有哪些...
    近代傑出的中國科學家 錢學森、鄧稼先、楊振寧都是近代傑出的華人科學家,並且在各自的領域都有極其卓越的科學貢獻,以至於常常會有人拿他們來做比較高低。
  • 楊振寧跟李政道的故事人人皆知,如果只論學術成就,誰更高呢?
    楊振寧跟李政道之間的故事,可能是中國科學界最有名的公案了。兩人在1957年,因宇稱不守恆理論共獲貝爾物理學獎。而五年之後,楊振寧和李政道分道揚鑣,不但不再合作,還形同路人。那如果只論學術成就,誰更高呢?兩人分手之後,楊振寧又提出了很多重要的理論,比如楊-米爾斯理論,這個理論有多牛牛呢。楊振寧自己有一個評價:通常得諾貝爾獎的重要性,可以說那是10年之間最重要的物理的文章。
  • 楊振寧是偉大的科學家,為什麼沒有愛因斯坦、霍金那樣有名?
    楊振寧是偉大的科學家,在物理學的多個領域有著重大的發現。1956年和李政道一起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這使他獲得了第二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這項成就並不是楊振寧的最偉大成就,1954年發表的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是楊振寧的最偉大成就。
  • 楊振寧曾與愛因斯坦交談1.5小時,都說了什麼?楊:我沒得到智慧
    自古有高適別董大、李白贈汪倫,等等,都是性格、能力、志趣等相同的人相互愛惜,交談甚歡,以致不忍離別,同是物理學家的兩位科學家大概也有惺惺相惜的情誼。 楊振寧和愛因斯坦,在1952年曾進行的一次近距離交談後,本可能暢談並深入交流,楊振寧先生回憶卻說這次交談沒有使他得到什麼智慧,這是什麼原因呢?
  • 楊振寧:新一代的科學偉人,科學界的傳奇,獲得6位諾貝爾獎
    科學家將一生都奉獻給了自己的研究,有些科學家奮鬥一生或許都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人類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對世界萬物的探究和對宇宙奧秘的探索。 有太多的秘密等待著我們去破解,我們只有不斷地發展科技,才能追趕上這些奧秘的腳步。
  • 三分鐘了解楊振寧到底有多厲害?
    楊振寧是愛因斯坦以後最偉大的科學家,大家也許會覺得很詫異,但事實上就是如此!一直以來科學家都跟普通大眾保持距離,假如我們對科學的保持不明覺厲、敬而遠之的態度,其實並不影響我們踏踏實實過完一生,但如果你知道了他們的「英雄事跡」,你對他們的態度也許就會180度大轉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