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與李政道「三起三落」的友情

2020-12-22 青琯評史人

1956年一篇名叫《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的論文的發表驚動了整個美國物理學界,這是一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這篇論文的作者是兩個來自中國的年輕人,他們分別叫做楊振寧和李政道。這讓眾人一時間十分譁然。隨後的1957年一個更加讓眾人震驚的消息傳來了,這篇論文的兩個作者被授予了科學界至高榮譽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華人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獎項

但是獲得了如此巨大榮譽的楊振寧和李政道,卻沒有如眾人所想一樣成為終身的學術搭檔,反而在經歷了"三起三落"之後徹底決裂

一、學術雙子的相遇

說起李政道和楊振寧,兩人的緣分糾葛一直很深,他們的求學過程中的一些經歷也非常的接近。楊振寧出生於1922年的安徽省比1926年出生在上海的李政道大了四歲,兩人也曾是同校的校友,李政道和楊振寧兩個優秀的學子曾經先後從西南聯大畢業

1、他鄉遇知己

當時的中國處在特殊時期,很多大學無法繼續教學任務,於是多所名校聯合而成的西南聯合大學出現了。由於是當時中國最頂尖的幾所大學聯合而成,所以教學底蘊非常的深厚,培養出了很多的人才,其中就包括楊振寧和李政道。

在楊振寧畢業的兩年後李政道步入了西南聯大學習,兩人都因為成績優異被派往美國繼續深造,楊振寧和李政道都是中國人再加上還是同校師兄的原因,所以有了很深刻的交集。而且李政道來到美國時是楊振寧接待和指點的他,這兩個同處異國他鄉的年輕人一見如故,彼此成為要好的朋友。

2、學術上的靈魂搭檔

由於楊振寧和李政道的關係十分的密切,所以兩人也先後來到了美國著名學府普林斯頓大學教學,當時充滿熱血的兩個年輕人一起學習,一起工作,一起研究物理課題,這種場景甚至一度被當成佳話傳播。

從1951年開始李政道和楊振寧曾經合作研究了數十個不同的課題,並且在物理學領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兩個來自東方的年輕人實在是太令人矚目,就連當時物理學界的大師都對他們欣賞有加。

正是楊振寧和李政道這麼多年的努力合作默契配合才讓兩人在當時還是由西方科學家主導的物理學界佔據了一席之地,並且在隨後短短的幾年內就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獲得了諾貝爾獎,向全世界證明了科學不是西方學者的天下,華人也一樣可以。但誰能想到就是這樣兩個優秀的年輕人最後卻因為世俗的原因,走向了最後的決裂。

二、"三起三落"的友情

科學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論文成果的發表,按照國際慣例來說論文的署名雖有先後之別,但大多都是按照英文的26個字母來進行排列,因此李政道的名字應該在楊振寧之前,一開始兩人也遵守了這一慣例。但後來楊振寧覺得自己相對李政道來說,科研經驗更加充足,年齡也比較大一些,他就提出將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李政道當然不同意,兩人因此第一次發生了強烈的爭執

1、繞不開的署名之爭

就是這次的爭執給兩個人的最後決裂埋下了一顆種子,因為此事李政道甚至離開了普林斯頓大學,楊振寧看好友如此重視署名的前後,又將兩人的署名改了過來,但是兩人縫隙已經產生再也無法真正回到從前。

但是兩人是多年的知己好友,雖然有了一些矛盾但也不可能說說決裂就決裂,楊振寧和李政道有著學術上聯繫,除學術研究外,二人並無交集。1956年兩人發表了《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這一篇劃時代的論文。

因為屬署名的先後兩人又發生了第二次爭端,這使得兩人的裂痕變大,兩人的關係達到冰點是在1962年發表論文《宇稱問題側記》,這篇論文是李政道和楊振寧的第三次因署名問題發生爭執,曾經關係密切的兩個知己好友終於走向了決裂。

兩個人相交了十多年,是生活中的夥伴,也是研究中的好友,無數的困難和問題都沒有讓他們放棄兩人的感,但就這樣一個簡單的署名先後,卻將兩人推向了反目的境地,這實在是不能不讓人唏噓。李政道和楊振寧都是當時世界上有名的物理學家,他們兩人的決裂也影響了很多學者和民眾對於兩人的看法,楊振寧和李政道都有不少的追隨者和擁護者兩方人物互相詆毀互相辯論各執一詞難有勝負。

2、議論紛紛

這場辯論曠日持久,很多人都對楊振寧和李政道決裂的對錯各執一詞,但是經過幾十年的時間是非黑白早已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分辨得清楚,現如今李政道和楊振寧都已經不是當年意氣風發的青年,兩人漸漸的都步入了晚年,關於曾經的友情和對錯心中恐怕自有答案。

渡頭楊柳青青,枝枝葉葉離情,此後錦書休寄,畫樓雲雨無憑。兩個年少相交的友人珠聯璧合令人稱羨,本該攜手與共創造更加輝煌的未來,但是因為世俗的原因就此分道揚鑣,甚至幾十年不相往來,怎能不讓無數人扼腕嘆息。但是無論兩人的關係如何的「反目」,他們卻還是擁有著共同的理想,那就是報效自己的祖國

雖然兩人因為種種原因先後加入了外國國籍,但是多年以來一直致力於中國科學領域的發展,為祖國的科研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楊振寧在晚年的時候更是完成多年來的心願恢復了中國國籍,無論對錯這兩位偉大的科學家都值得眾人的尊敬和仰慕。

相關焦點

  • 李政道與楊振寧恩怨始末
    李政道被選中,於1946年來到美國,但由於美國並不開放原子彈製造技術,考察小組只能解散。據指示,他們可以用領取到的經費在美國深造。於是李政道就去芝加哥大學師從費米學起了理論物理。 那時楊振寧已在芝加哥大學當助教,他接到吳大猷的通知,給李政道他們在大學國際公寓預定了房間。楊振寧也是西南聯大校友,但比李政道高兩個年級。
  • 血統加法律,楊振寧、李政道才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就這寥寥無幾的幾位,大多數國人也難述其詳,不過對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位科學家倒是比較熟悉。在多數人的心目中,兩人是以「美籍華人」的身份獲獎的,其實1957年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時的國籍是中國。1956年10月,李政道、楊振寧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表了他們合作提出的宇稱不守恆理論假設。1957年1月,美國有三組科學家幾乎同時通過實驗結果證實了這一理論假設。
  • 同樣是獲得諾貝爾獎,為什麼李政道名氣沒有楊振寧大?
    在華人物理學家圈子裡也是如此,對於楊振寧和李政道來說,大家大多聽說過楊振寧,但李政道就相對陌生一些。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呢?難道名氣不應該和成就一致的嗎?這回我們就以楊振寧和李政道為例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 楊振寧跟李政道倆「基友」,為何互懟60年?原來是為了這種事
    楊振寧跟李政道之間的故事,可能是中國科學界最有名的公案了。兩人在1957年,因宇稱不守恆理論共獲貝爾物理學獎。而五年之後,楊振寧和李政道分道揚鑣,不但不再合作,還形同路人。對於這段恩怨,楊振寧和李政道都深以為憾,但各執一詞。楊振寧雖然認為和李政道友情的永久破裂是他一生的遺憾,但是他最先對外公開「事實真相」。
  • 楊振寧直言:李政道非常聰明卻有個缺陷,後來才沒有更大成就
    然而,後來大家都知道,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人分道揚鑣,沒有一起合作繼續創造更多更大的成就。之後楊振寧在物理學領域做得風聲水起,而李政道卻似乎沒有再做出更大的成就。這一切到底都是為什麼?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說說兩人之間發生的一些小事,以及後來為何會在學術上存在較大差距。01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人曾經都是西南聯合大學的學生,算是校友。
  • 楊振寧和李政道都是著名的科學家,二人為何互相敵視?誰貢獻大?
    李政道首先發現宇稱不守恆毫無異議。楊振寧比李政道大五歲,他貶低李政道沒有洞察力和數學能力,那他為什麼還和李政道合作,他有提攜後生的高風亮節嗎?如果有,就沒有決裂了。說明宇稱不守恆是李政道發現的。楊振寧接受他他爸爸的數學基因,做了數學計算上的工作。楊振寧說是他首先發現宇稱不守恆,太陽從西方升起時,我能相信一半
  • 楊振寧、何祚庥回應:李政道楊振寧獲諾獎的相關情況
    編者按《科學文化評論》2020年第1期發表了《李政道楊振寧遭遇冷處理——六十多年前中國人第一次獲諾獎》(華新民、王作躍)。李政道楊振寧參加諾貝爾獎頒獎禮▼楊振寧教授寫給《科學文化評論》的信《科學文化評論》編輯部:貴刊於2020年第1期發表了一篇
  • 同樣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什麼人們只說楊振寧,卻從不提李政道?
    其實要說大家都不記得李政道,那絕對是誤解了,因為楊振寧和李政道當年獲得諾貝爾獎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這有如下幾個原因! 有人總結了原因,是因為楊振寧署名要在李政道之前,這惹火了李政道,看起來似乎楊振寧不講道理,但更可能是李政道的高級黑,因為李政道也不會是這樣小肚雞腸的人,而且也站不住腳,因為楊李在13年研究中,總共合作了37篇論文,除去有其他合作者的論文後剩下兩人合著23篇論文,李政道排名在前的22篇,楊振寧排名在前的只有一篇!
  • 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獎的論文就是這篇,大家看看
    導讀: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獎的論文就是這篇,大家看看。由於不支持PDF上傳,所以這是手機長屏截圖。有能力去讀,可以直接根據標題《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質疑》去下載高清版。不知道這個截圖大家能不能看清楚 。而李政道和楊振寧勇敢的提出質疑並且請他們的師姐吳健雄先生做了實驗,成功了!而且你仔細去看看,作者感謝。寫了五個人名字,就是這些人參與了討論。這說明什麼呢,就是當時那種學術交流氛圍還是很好的。即使現在也值得我們學習。內容講了什麼,我就不說了。我在科普作品《見微知著》中寫過,就不在這裡重述了。我在頭條也發過。
  • 楊振寧跟李政道的故事人人皆知,如果只論學術成就,誰更高呢?
    楊振寧跟李政道之間的故事,可能是中國科學界最有名的公案了。兩人在1957年,因宇稱不守恆理論共獲貝爾物理學獎。而五年之後,楊振寧和李政道分道揚鑣,不但不再合作,還形同路人。如果物理的終極是證明1+1等於2,楊振寧證明了1+2等於3。等我們統一了所有的力,就能真正掌握宇宙的奧秘,就能真正利用宇宙給我們的一切。就能控制蟲洞、黑洞,開始宇宙級的徵程。我們才會不永遠被困在地球上。另一邊,李政道的學術成就就沒有這麼高了。
  • 三分鐘了解楊振寧到底有多厲害?
    尤其是楊振寧,因為闖入大家視線、關於楊振寧的新聞,都是各方帶有私有觀點,如何從一個正面的態度去理解楊振寧的成就,其實很簡單,羅列下他的學術成就就可以了!獲得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定律,只是排到他學術成就的第三位宇稱不守恆說的是弱力中不對稱的現象,早先科學界對於對稱的信仰是不可動搖的,而諾特定律則從數學層面證明了這個對稱猶如猶如能量守恆一樣可靠,因此楊振寧和李政道在1956年發現弱力不守恆現象時,科學界普遍對這兩位年輕人的研究持不信任的態度,一直到吳建雄以鈷60原子核的衰變驗證了宇稱不守恆定律,這才在科學界炸開了鍋!
  • 楊振寧原配杜致禮:這個出身名門的頂級名媛,是楊振寧唯一愛情
    他給三兒三女分別取名「禮、義、廉、仁、勇、嚴」,可見這位父親的修養與格局。 杜致禮作為杜家長女,自然從小就受到了極好的教育。 1971年,作為諾貝爾得主的楊振寧要回「國」探親,先去大陸還是先去臺灣,備受國際關注。 最後,是杜致禮鼓勵,楊振寧選擇了回北京,後來也因為杜致禮的建議,楊振寧利用自身的影響力,擔負起了溝通海峽兩岸的責任,這主要就是妻子的意願。
  • 物理學家楊振寧的3個遺憾,如今98歲的他,還有機會彌補嗎?
    當時楊武之得知兒子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不由得欣喜若狂,多次和楊振寧通信,三次奔赴日內瓦,告知楊振寧現在正是新中國用人之際。希望他能認真考慮回國的事情。楊武之希望楊振寧:每飯勿忘親愛永,有生應感國恩宏。楊振寧和李政道真正的合作開始於1951年9月,當時楊振寧正在研究兩維伊辛模型的磁化計算,他邀請李政道加入,2個物理界的精英聯合,自然是一件好事,很長時間他們的合作都是一段佳話。
  • 楊振寧之父:中國首位數學博士,至死都不原諒兒子放棄中國國籍
    楊振寧生於1922年。1923年,楊武之離開上海的妻兒,去美國留學。到美國後,楊武之在美國名校史丹福大學學習了三個學期的大學課程,又轉到芝加哥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兩年後,楊武之憑藉《華林問題的各種普及》一書,成為中國第一個獲得數學博士學位的人。
  • 被誤解的楊振寧!當代活著的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賽格瑞稱他是「全世界幾十年來可以算為全才的三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其它二位分別是愛因斯坦和費米。有人認為他的成就遠超霍金,清華大學為他專門蓋起了大師邸。他被譽為當代活著的最偉大物理學家,他和李政道合作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榮獲1957年諾貝爾獎。他是世界物理學的泰鬥,為物理學打開了新的大門,開闢了新的道路。他本應是國人的驕傲,追求的標杆,卻受著不該有的非議與責難。他就是楊振寧,被誤解的楊振寧!
  • 楊振寧罕見照片:原配是杜聿明女兒,現任妻子翁帆和原配長得很像
    【楊振寧】楊振寧,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1922年出生於安徽合肥三河鎮(今屬肥西縣)。楊振寧早年從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系畢業,後考取庚子賠款獎學金得以赴美留學,進入芝加哥大學就讀。(這是一組反映楊振寧不同時期的老照片)【楊振寧和李政道】1948年,楊振寧獲得了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次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開始同李政道合作。1957年,35歲的楊振寧和31歲的李政道因發表《對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恆的質疑》,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楊振寧今年98歲,曾坦言:我放棄中國國籍後,父親始終沒寬恕過我
    楊振寧今年98歲,曾坦言:我放棄中國國籍後,父親始終沒寬恕過我 楊振寧先生今年98歲了,精神矍鑠,身體康健。
  • 為什麼說楊振寧是當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如果要說當今在世的物理學家誰的成就最高,那麼,我國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可以說當之無愧,無需加上之一。那麼,楊振寧厲害在哪裡?他取得了哪些載入史冊的物理學成就呢?有人可能會說,在霍金於去年逝世之前,霍金是在世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但事實並非如此,與楊振寧相比,霍金的物理學成就至少要低一個檔次。只是霍金在科普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他更為人們所熟知。
  • 楊振寧今年98歲,他曾說:我放棄中國國籍後,父親一直沒寬恕過我
    一九五六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先生共同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原理。因此,二人獲得一九五七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獲諾貝爾獎後,李政道於1962年加入美國國籍。1964年,楊振寧也加入美國美籍。 楊振寧加入美國國籍之前,他的父親不遠萬裡,三次與他相見。任務之一就是勸他回國。不過,都未果。
  • 楊振寧老照片:小54歲的翁帆和原配很像,圖7看望重病中的鄧稼先
    楊振寧早年從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系畢業,後考取庚子賠款獎學金得以赴美留學,進入芝加哥大學就讀。(這是一組反映楊振寧不同時期的老照片) 【楊振寧和李政道】1948年,楊振寧獲得了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次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開始同李政道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