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一篇名叫《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的論文的發表驚動了整個美國物理學界,這是一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這篇論文的作者是兩個來自中國的年輕人,他們分別叫做楊振寧和李政道。這讓眾人一時間十分譁然。隨後的1957年一個更加讓眾人震驚的消息傳來了,這篇論文的兩個作者被授予了科學界至高榮譽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華人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獎項。
但是獲得了如此巨大榮譽的楊振寧和李政道,卻沒有如眾人所想一樣成為終身的學術搭檔,反而在經歷了"三起三落"之後徹底決裂。
一、學術雙子的相遇
說起李政道和楊振寧,兩人的緣分糾葛一直很深,他們的求學過程中的一些經歷也非常的接近。楊振寧出生於1922年的安徽省比1926年出生在上海的李政道大了四歲,兩人也曾是同校的校友,李政道和楊振寧兩個優秀的學子曾經先後從西南聯大畢業。
1、他鄉遇知己
當時的中國處在特殊時期,很多大學無法繼續教學任務,於是多所名校聯合而成的西南聯合大學出現了。由於是當時中國最頂尖的幾所大學聯合而成,所以教學底蘊非常的深厚,培養出了很多的人才,其中就包括楊振寧和李政道。
在楊振寧畢業的兩年後李政道步入了西南聯大學習,兩人都因為成績優異被派往美國繼續深造,楊振寧和李政道都是中國人再加上還是同校師兄的原因,所以有了很深刻的交集。而且李政道來到美國時是楊振寧接待和指點的他,這兩個同處異國他鄉的年輕人一見如故,彼此成為要好的朋友。
2、學術上的靈魂搭檔
由於楊振寧和李政道的關係十分的密切,所以兩人也先後來到了美國著名學府普林斯頓大學教學,當時充滿熱血的兩個年輕人一起學習,一起工作,一起研究物理課題,這種場景甚至一度被當成佳話傳播。
從1951年開始李政道和楊振寧曾經合作研究了數十個不同的課題,並且在物理學領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兩個來自東方的年輕人實在是太令人矚目,就連當時物理學界的大師都對他們欣賞有加。
正是楊振寧和李政道這麼多年的努力合作默契配合才讓兩人在當時還是由西方科學家主導的物理學界佔據了一席之地,並且在隨後短短的幾年內就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獲得了諾貝爾獎,向全世界證明了科學不是西方學者的天下,華人也一樣可以。但誰能想到就是這樣兩個優秀的年輕人最後卻因為世俗的原因,走向了最後的決裂。
二、"三起三落"的友情
科學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論文成果的發表,按照國際慣例來說論文的署名雖有先後之別,但大多都是按照英文的26個字母來進行排列,因此李政道的名字應該在楊振寧之前,一開始兩人也遵守了這一慣例。但後來楊振寧覺得自己相對李政道來說,科研經驗更加充足,年齡也比較大一些,他就提出將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李政道當然不同意,兩人因此第一次發生了強烈的爭執。
1、繞不開的署名之爭
就是這次的爭執給兩個人的最後決裂埋下了一顆種子,因為此事李政道甚至離開了普林斯頓大學,楊振寧看好友如此重視署名的前後,又將兩人的署名改了過來,但是兩人縫隙已經產生再也無法真正回到從前。
但是兩人是多年的知己好友,雖然有了一些矛盾但也不可能說說決裂就決裂,楊振寧和李政道有著學術上聯繫,除學術研究外,二人並無交集。1956年兩人發表了《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這一篇劃時代的論文。
但因為屬署名的先後兩人又發生了第二次爭端,這使得兩人的裂痕變大,兩人的關係達到冰點是在1962年發表論文《宇稱問題側記》,這篇論文是李政道和楊振寧的第三次因署名問題發生爭執,曾經關係密切的兩個知己好友終於走向了決裂。
兩個人相交了十多年,是生活中的夥伴,也是研究中的好友,無數的困難和問題都沒有讓他們放棄兩人的感,但就這樣一個簡單的署名先後,卻將兩人推向了反目的境地,這實在是不能不讓人唏噓。李政道和楊振寧都是當時世界上有名的物理學家,他們兩人的決裂也影響了很多學者和民眾對於兩人的看法,楊振寧和李政道都有不少的追隨者和擁護者兩方人物互相詆毀互相辯論各執一詞難有勝負。
2、議論紛紛
這場辯論曠日持久,很多人都對楊振寧和李政道決裂的對錯各執一詞,但是經過幾十年的時間是非黑白早已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分辨得清楚,現如今李政道和楊振寧都已經不是當年意氣風發的青年,兩人漸漸的都步入了晚年,關於曾經的友情和對錯心中恐怕自有答案。
渡頭楊柳青青,枝枝葉葉離情,此後錦書休寄,畫樓雲雨無憑。兩個年少相交的友人珠聯璧合令人稱羨,本該攜手與共創造更加輝煌的未來,但是因為世俗的原因就此分道揚鑣,甚至幾十年不相往來,怎能不讓無數人扼腕嘆息。但是無論兩人的關係如何的「反目」,他們卻還是擁有著共同的理想,那就是報效自己的祖國。
雖然兩人因為種種原因先後加入了外國國籍,但是多年以來一直致力於中國科學領域的發展,為祖國的科研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楊振寧在晚年的時候更是完成多年來的心願恢復了中國國籍,無論對錯這兩位偉大的科學家都值得眾人的尊敬和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