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三是《儒林外史》中一個典型的人物,一方面他是一個市井奸棍,幹著些見不得人的勾當,另一方面他又是一個敢作敢為、言而有信的豪俠,與假名士們的虛偽、窮酸形成鮮明的對照。潘三交的很多朋友實際上都只是為了獲取利益,而他唯一真心對待的朋友,其實只有匡超人一個,然而匡超人卻是一個忘恩負義的小人,潘三落難的時候,匡超人的本性就徹底暴露了出來。
潘三東窗事發被抓捕入獄,非常希望與他的「好兄弟」匡超人會一會,敘敘苦情,並拖人轉告了匡超人,只可惜此時的匡超人已經完全忘了潘三往日對他的恩情,還講了一番令人噁心的官話、大話。不知道潘三得知了匡超人這樣的答覆後會有怎樣的反映,一定非常後悔當初錯把匡超人當成了兄弟。然而匡超人實際上就是這樣的無義小人,也怪潘三自己粗心大意,相處多年竟沒有發現。
《儒林外史》中對於匡超人有大恩的有兩個人,在潘三之前還有馬二先生,但匡超人是怎麼樣對待馬二先生的,同樣的忘恩負義。在胡三公子的生日宴會上,當有人當著眾人大放厥詞,肆意批判馬二先生時,匡超人竟無動於衷。馬二先生對匡超人有大恩情,雖說施恩不忘報,但作為得到恩惠的人,總應該把恩人記在心裡,在公共場合也應該維護恩人的形象吧?但是匡超人並沒有,裝聾作啞假裝與馬二先生不熟,成了他當時做出的選擇,可見此人的確是個忘恩負義的小人。
匡超人與潘三交上朋友以後,潘三很瞧不起匡超人之前的那幫文人朋友們,說他們是「有名的呆子」,並揭露了假名士們迂腐、窮酸、 徒有虛名的本質。客觀地說,杭城的假名士們的確沒什麼真才實學,也的確如潘三所說的那樣,但是他們之中的有些人,尤其是景蘭江,對匡超人一直挺照顧的,也算是有恩於匡超人。然而匡超人跟著潘三以後,賺錢比以前更多更容易了,就真的再也不與之前的文人朋友們來往,匡超人的忘恩負義被進一步揭露。
潘三第一次請匡超人到家裡,就遇到兩件見不得人的交易,第一件是把逃跑的使女荷花私自賣給一個姓胡的財主,第二件是給被搶了老婆的施美卿寫一個假婚書以討回老婆。這兩件交易都是觸犯刑法的,第一件就是拐賣人口,第二件就是假冒官府的文書,而且都是匡超人參與辦理的,後來事情辦成了,匡超人欣然接受了二十兩銀子。可見匡超人此人為了錢財,完全不顧及是否觸犯刑法,也不顧及是否與公平正義背道而馳,簡直就是一個可以出賣一切的投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