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名與富貴——《儒林外史》導讀

2021-01-19 騰訊網

《儒林外史》問世已經近三百年了[1],這部跟《紅樓夢》出現於同一時代的諷刺小說,具有所有偉大作品所共有的特質——

可以在一代代讀者那裡引起共鳴,不斷引導人們反觀自我,思考自己的生活困境,思考所處社會的文化病根。直到與十八世紀中葉相比已經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今天,書中仍舊有許多永恆的東西在撥動讀者的心弦。

這部傑作是清代吳敬梓(1701-1754)的嘔心瀝血之作。吳敬梓字敏軒,號粒民,晚年又號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他出生於科舉世家,曾祖父和祖父兩代出過六名進士,但是他自己卻在科舉中屢遭挫折,最後看清科舉弊端,放棄仕進。

1722年,吳敬梓的父親罷官回鄉,第二年病逝。吳敬梓性格豪爽慷慨,樂善好施。在他的揮金如土和親族豪奴互相勾結的侵奪下,父親留下的財產沒過多少年就消耗一空,田產賣光,奴僕逃走。

他成了鄉間的笑柄,被用作教育子弟的反面榜樣。

1733年,吳敬梓變賣祖產,毅然決然地離開如同書中勢利薰心的五河縣一般的全椒,移居南京,賣文為生。

此後他也曾被薦舉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但是臨到赴京參加考試時,卻「堅以疾篤辭」[2]。

晚年的吳敬梓生活艱難,常處於饑寒交迫中,最終在揚州訪友求助時去世。

從吳敬梓的生平來看,這部作品可以說是他晚年困苦中的安慰和人生理想的寄託。我們可以在書中的許多人物身上,看到作者的影子,比如散盡家財、移居南京、裝病不應徵召的杜少卿。

《儒林外史》被認為是古代諷刺小說的巔峰之作,但其底色卻是悲天憫人的,作者的用意不是「罵世」,而是「醒世」。

吳敬梓以他的慧眼洞察世情,寫出了功名富貴怎樣使人陷入困境,又怎樣使整個社會制度運轉不靈,使文化降格。

他在對筆下的人物,在諷刺之餘也寄託了無限的同情。

書中展現的困境首先是個體層面的人生困境。在儒林外史所塑造的人物中,讀者最熟悉的大概要數那些被科舉毒害的知識分子。

周進、範進,一個撞貢院號板,一個中舉發瘋,他們都中了科舉的邪,一生的榮辱都繫於八股科考。科舉總是和功名聯繫在一起,又有多少個中不了舉的範進一生困頓呢?

即使是偶然時來運轉,博取功名,這些中了毒的士子也不過是從一種困境跳入另一種困境。範進做了學道也還是不知道蘇軾,魯編修官至翰林,還是滿口肥差家務。他們的人生境界都被困在了功利庸俗的層次上,不能寸進。

做官意味著「貴」,但做官本也禍福難料。在第一回中,吳敬梓就借王冕母親的臨終遺言,說出「做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場」的預言。

書中的王惠就是「貴」的一個典型。他是貪狠的太守,用戥子、算盤、板子來壓榨百姓;他又是膽怯的道臺,一旦被反叛的寧王抓住,立刻叩頭投降,到寧王倒臺後,又亡命天涯。

那麼「富」又如何呢?嚴監生「家有十多萬銀子」,但是戰戰兢兢地做著守財奴,平日捨不得吃肉,病了捨不得吃藥,臨死還因為兩根燈草費油不肯咽氣。

他的一生是可悲的,始終被「財」奴役著,沒有自由。他一死,趙氏大手大腳花錢,哥哥嚴貢生又來謀奪家產。「財」畢竟也是無法守住的。

這也就是說,讓世人趨之若鶩的功名富貴,正是使人走入困境的根源。所以吳敬梓開篇就說:「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

但是這種困境並不僅僅限於個體層面。因為如果一個社會中的大多數人都陷入困境,整個社會便會不斷僵化,整個文化便會失去生機和活力。

社會文化層面的困境,表現在科舉制度的墮落、社會風氣的敗壞、文化精神的降格上。王冕斷言八股取士會讓人把「文行出處」看輕。

也就是說,士人求學的真正的著眼點應該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官只是一種手段。但是八股取士制度,把儒家的思想學說變成了升官發財的跳板,這樣就導致了價值觀念失落下的群體性虛偽。

第三十四回中,翰林侍讀高老先生評價杜少卿的父親「呆」,說他「逐日講那些『敦孝弟,勸農桑』的呆話。這些話是教養題目文章裡的詞藻,他竟拿著當了真」。

翰林本該是讀書人中的翹楚,竟然說出這種話,可見儒家的信條已經沒有人當真。科舉制度選出來的人才,不過是滿口仁義道德的偽君子罷了。

至於社會風氣的敗壞,吳敬梓在書中專門寫了一個作為當時社會縮影的五河縣。這裡的人鄙視品性才華,只知道奉承彭家、方家,「禮義廉恥,一總都滅絕了」。彭家有勢,方家有財。

也就是說,整個社會都陷入權力崇拜和金錢崇拜中。這樣一個社會,是仁人君子難以生存的,只有像嚴貢生、匡超人、潘三、牛浦郎之類虛偽狡詐的敗類才能如魚得水。這是整個社會的大悲哀。

這樣一個社會又註定是庸俗的。與庸俗相對的「雅」的文化精神已經蕩然無存。「

雅」本是將生活審美化的脫俗狀態。而書中大大小小的偽名士,卻矯揉造作,自以為風雅,卻只是在以最庸俗的方式把風雅作為謀取利益的工具。吟詩作對也就展品化了,扭曲成為滿足虛榮心的一種途徑。

杭州西湖的鬥方詩人,互相吹捧,附庸風雅,以和官府來往的趙雪齋為標杆。鶯脰湖高士,楊執中、權勿用、張鐵臂都是裝腔作勢乃至招搖撞騙之輩。無所事事的婁三公子、婁四公子把他們想像成蓋世賢才,滿足自己好客養士的虛榮心,結果弄得一場掃興。

甚至就連牛浦郎都要冒充名士,街頭測字的丁言志也要來個「呆名士妓館獻詩」。

雅成為一種標籤,成為一種炫耀。整個社會風雅不再,成為一個大名利場。在這樣環境中的人們,如同陷於泥沼中無法自拔,成為功名和富貴的奴隸,活得卑微而又自鳴得意。

面對這樣禮崩樂壞、人性缺失的社會狀況,吳敬梓並沒有絕望,他始終懷著對各類人物的悲憫之心,上下求索尋求解決之道,試圖喚醒世人,重振風雅。

他筆下極少如嚴貢生這樣壞透了的人物,大多數人物是立體的,即使可恨的一類也常有可憐乃至可敬之處。

嚴監生固然吝嗇,但對親人卻慷慨大方;潘三是惡霸訟棍,但為人義氣;牛浦郎冒名行騙,但出場時也算得上聰明好學;匡超人最後變成了忘恩負義的無恥之徒,然而他也曾孝敬父親,勤勞能幹……

對這些人物的諷刺之餘,我們往往能體會到作者的同情與憂思。

既然功名富貴使人癲狂,那麼解決之道首先就是遠離功名富貴的誘惑。為此,吳敬梓專門寫了虞育德、莊紹光、遲衡山、杜少卿等理想中的人物。

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看重「文行出處」,看淡名利,追求以禮樂道德來教化人心。

其中杜少卿這一角色的所作所為很多都與吳敬梓的生平經歷呼應,集中寄託了他的理想。

這些人物有的不求仕進,有的散盡家財,這種對功名富貴的態度,使他們獲得了人格的獨立和精神的自由。他們共同具有的社會責任感,促成了泰伯祠大祭。

所祭祀的泰伯,是傳說中逃離王位的賢人,這就與「功名富貴」這一全書主腦相呼應,具有濃重的象徵意義。而大祭的儀式,又是對儒家禮樂治國思想的強調。這是全書的高潮,是作者開出的改造社會的藥方。

泰伯祠之後,吳敬梓又詳寫了蕭雲仙破敵取城、春郊勸農、興辦教育的業績。還有一個野羊塘大戰、歌舞地破敵的湯鎮臺與蕭雲仙相映照。

這體現了受清代顏李學派影響的吳敬梓注重「禮樂兵農」實學,反對空談的思想。這是他為解決頹敗士風開出的又一劑良藥。

然而,蕭雲仙、湯鎮臺有功卻反遭貶斥,證明這種理想註定無法實現。

還有瞧不起八股,經史子集無所不學,兵、農、禮、樂、虞、水、火無不精通的虞華軒,不願哺糟啜醨、隨波逐流,就只能在被勢利與庸俗佔領的五河縣裡憤世嫉俗。用銀子戲弄別人的惡作劇,也不過是一個特立獨行者的困獸之鬥。

泰伯祠終於荒廢敗落,屋塌門倒,大祭也僅僅成為書中人物不斷緬懷的掌故。這意味著這些社會改造的理想,最終也不過是無法實行的夢想而已。

意識到這些都行不通時,吳敬梓轉而描寫孝子貞女。

對此,華裔學者商偉在其研究《儒林外史》的名作《禮與十八世紀的文化轉折》中,提出了「苦行禮」的概念:

「在小說的第37回的泰伯禮之後,我們讀到了郭孝子,餘大、餘二兄弟,還有王玉輝的苦行禮實踐,對泰伯禮做出了回溯性的解讀,但同時也將苦行禮造成的困境,甚至它的黑暗面和破壞性,展露在我們的面前。」[3]

這也就意味著,郭孝子尋父以及王玉輝同意女兒殉夫,這是對儒家倫理道德的徹底的毫不妥協的執行,所以是難能可貴的「苦行」。

然而這種極端的理想化行為,實際上卻壓抑乃至殘害了人性,很難在實踐層面上推行。

在全書的最後幾回,吳敬梓以一種「禮失求諸野」的方式,寫了鳳四老爹這樣的豪俠,以及隱於琴棋書畫的四大奇人。

古人云:「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讀書人失去的仁義,也許可以從市井民間覓得蹤跡。

甘露庵的老僧、戲子鮑文卿、看墳的鄒吉甫、開小店的牛老和卜老等,無不具有壞了心術的讀書人所沒有的優良品德。

至於結尾處的「四大奇人」更是融合了底層民眾的自立自足,以及傳統文人的風雅、安貧樂道和超凡脫俗,與開篇楔子中的王冕遙相呼應。

這又給了歷代被功名富貴劫持的讀者,包括今天的讀者,以脫困的新的希望。

隔了近三百年的歷史風煙,今天我們來讀《儒林外史》,需要不斷查閱資料,了解社會背景,弄清專有名詞,閱讀歷代評點和今人研究成果。

但是,環顧四周,我們也許會發現,書中形形色色的士人,除下方巾大褂,換上西裝領帶乃至夾克牛仔褲,繼續上演著一幕幕似曾相識的人間悲喜劇。這種鮮活生命力也正是偉大作品的價值之所在。

我們也應該像吳敬梓一樣不斷觀察,不斷思考,問自己這樣一些問題:

我是否是自由自足的呢?我們這個社會的文化精神是以什麼為支撐的呢?這個社會的「功名富貴」又是以怎樣的形態出現的呢?如何讓「功名富貴」成為自我實現的一種方式,而不是束縛自身的一種囚籠呢?

這些永恆的問題需要一代代的人尋找答案,生活在今天的我們也同樣如此。

王希明

2020年元月於滬上夢觀園

注釋:

[1]一般認為,《儒林外史》在乾隆十四年(1749)已經基本完稿。

[2]顧雲.吳敬梓傳[A].朱一玄.明清小說資料選編(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789.

[3]商偉.禮與十八世紀的文化轉折[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5.

——

本文系原創,歡迎分享、轉發。轉載至公眾號或其他媒體請註明作者,並請按轉載要求註明源自微信公眾號「夢觀園」。

相關焦點

  • 【名著導讀】《儒林外史》中考考點整理+思維導圖解析
    有心豔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如周進、範進、梅玖);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傲人者(如嚴貢生、湯知縣、王惠太守);有假託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如楊執中、權勿用、杜慎卿、婁三、婁四公子);終乃以辭卻功名富貴,品地最上一層為中流砥柱(如王冕、杜少卿、莊徵君、虞育德)。」這是《儒林外史》中主要寫的四類人。
  • 王昊:《儒林外史》中的吹牛描述及其敘事意義
    小說從整體上描繪了一個浮躁、勢利、庸俗、厚黑的世界,閒齋老人將其中人物分為四類:一、心豔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二、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傲人者;三、假託無意功名富貴而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四、終乃以辭卻功名富貴,品地最上一層,為中流砥柱。最後一類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們從不吹牛撒謊,吹牛者只活躍在前三類人之中。
  • 建國後,為何要刪掉《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兩大名著?
    二、《儒林外史》被刪除的原因《儒林外史》一書,它所表達的內容和深意同《聊齋志異》完全不同,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古代學子通過寒窗苦讀獲得功名的事情,如範進中舉便是《儒林外史》中的經典故事。或許在某個時代,《儒林外史》可以作為一種先進的文化激勵世人前進,但在當今社會,《儒林外史》所表達的精神和文化應當丟棄。《儒林外史》中有很多像範進一樣的莘莘學子,他們傾家蕩產,寒窗苦讀十年,但很難獲得功名,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和打擊,他們方才有可能獲得功名,但也有人一輩子都沒有功名。
  • 《儒林外史》中的正面人物形象
    他們鄙棄功名富貴,不願與社會上的黑暗勢力同流合汙,有些人甚至不受封建禮教的束縛,對程朱理學表示懷疑。這在當時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王冕是作者心目中的主要理想人物,因此在全書一開始就用他來「敷陳大義」「隱括全文」,正面表明著書的宗旨。
  • 健朗灑脫的米芾詞:富貴功名,老境誰堪寵辱驚
    後一首在寫給兩個兒子的詞中說, 要孩子們不要驚訝他的滿頭霜發, 他自己並不在意功名早晚, 而樂於觀賞山水煙雲的變幻之趣。米芾這樣安於老境, 既是因為當時「物阜時和」的承平政局使他得以安享晚年生活, 又是因他本人無意功名、樂遊山水、喜好書畫的性格決定的。這在下面一首詞中尤能得到充分體現:平生真賞, 紙上龍蛇三五行。富貴功名, 老境誰堪寵辱驚。寸心誰語?只有當年袁與許。
  • 讀書人的敗類——《儒林外史》中的嚴貢生
    《儒林外史》描寫反面人物時諷刺藝術之高,令後人對其給予高度評價,魯迅評價《儒林外史》為:「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儒林外史》中刻畫的人物形象,相信許多人至今都記憶猶新,比如那個中舉後瘋了的範進和他的老丈人胡屠夫。就是現在,我們還會看到反映範進中舉後榮華富貴的文章,以證明範進之瘋的確有緣由。
  • 儒林外史:洪憨仙乃一江湖騙子,馬二還要善待他,當真是人如其名
    《儒林外史》中有不少的怪人,捧著錢送給別人的杜少卿、最愛美貌男子的杜慎卿、專好結交高士的婁家公子以及尋父幾十年的郭孝子等等,他們的行為舉止與思維模式都與常人大不相同,都是名副其實的怪人。馬二先生,原名馬靜,字純上,處州人,擁有秀才的功名,是遠近聞名的選家,選家就類似於現在編寫高考衝刺模擬卷的人,而馬二先生在選家行裡又是數一數二的人物。洪憨仙實為一個江湖騙子,計劃以馬二先生為誘餌,來騙取胡三公子的大筆錢財,可是騙術進行到一半,洪憨仙突然死了。
  • 《儒林外史》中的沈瓊枝,一朵傲然於世的帶刺玫瑰
    清代小說《儒林外史》,堪稱我國古代諷刺小說的巔峰之作,作者吳敬梓本著「秉持公心」的態度,不但對那些醉心於功名富貴的讀書人的醜態進行了溫婉的諷刺,同時還讚揚了許多不貪慕權勢富貴,能夠潔身自好的人物,例如杜少卿、虞博士等形象,其中還包括一位光彩奪目的奇女子——沈瓊枝。
  • 儒林外史
    清乾隆十五年(1750)左右,作者寅居蕪湖的儒林街、老浮橋、城隍廟、吉祥寺一帶的風光景色、人物活動、生活氣息寫進本書之中,據傳,書中範進、牛布衣、郭鐵筆等人物原型系出自當時蕪湖陶鏞、朱卉和諸葛祚;《儒林外史》其名,亦愛儒林街和蕪湖縣儒學所在地儒林裡的啟示而定名(見《蕪湖古今》)。
  • 為了功名,範進數十年如一日的在堅持。結論:有志者事竟成
    範進中舉在《儒林外史》中,吳敬梓對範進的定位是封建社會下熱衷於功名的最底層文人代表。範進大半生窮困潦倒,到54歲才考進秀才。而這個他嶽父口中的考官也就是範進的貴人——周進,位居廣東學道的周進是那一年廣州的主考官,考場裡他無意中發現了這個衣衫襤褸、老態龍鐘的54歲童生,隨即想起了自己也有過這種不堪回首的考取功名的經歷,遂決定照顧一下範進,他把範進的卷子反覆看了三遍,覺得不錯,將其錄取為秀才。
  • 淺談儒林外史第一回
    這人人都說,這一生的功名利祿都是身外之物,想要淡泊名利,可是一見到功名之後,又是捨生費心地去求他,等到手之後,味同嚼蠟的在官場混個幾十年又想丟棄,自古輪迴,又有誰是看得破的,從始至終都沒想過入名利場半步。可不就是真真應了那首詞嗎。
  • 儒林外史:匡超人的墮落,除了交友不慎,還有更重要的原因
    匡迥,號超人,是《儒林外史》中非常典型的一個人物形象,吳敬梓旨在諷刺封建科舉制度,而塑造了許許多多的人物,匡超人無疑是其中墮落速度最快最徹底,同時也是最令人惋惜的一個。匡超人和儒生們實際上當時的情況是,詩詞被認為是雜覽,學習詩詞就等同於走了旁門左道,真正想讀書考取功名的儒生,是不屑於詩詞的。
  • 能夠考取功名和得到大富大貴要靠大陰德!
    其子孫生於富貴,止知享福造業,忘其祖父一番栽培,從茲喪祖德以蕩祖業,任其貧賤,此舉世富貴人之通病。能世守先德,永久勿替者,唯蘇州範家,為古今第一。自宋文正公以來,直至清末,八百餘年,家風不墜,科甲相繼,可謂世德書香之家。而長洲彭家,自清初以來,科甲冠天下,其家狀元有四、五人,有同胞三鼎甲者,而世奉佛法,雖狀元、宰相,猶日誦《感應篇》、《陰騭文》,以為誠意正心、致君澤民之鑑。
  • 「追求高雅也許是比追求官場功名更醜陋的一種世俗姿態」
    他所著的長篇小說《儒林外史》,以寫實主義描繪各類人士對於「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代表著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儒林外史》脫稿後即有手抄本傳世,後人評價甚高,魯迅認為該書思想內容「秉持公心,指摘時弊」,胡適認為其藝術特色堪稱「精工提煉」。
  • 《儒林外史》人物之:鮑文卿
    《儒林外史》就詳細介紹了南京城的戲行。一個地方分一個或幾個「總寓」,外加一個「老郎庵」。「總寓」負責對外事務如接戲、出戲、等,「老郎庵」則主要負責行政事務如賞、罰、升、降等。鮑文卿的祖父在戲行裡很有地位,是洪武年間「開派祖師」,鮑文卿就是戲行的「世家子弟」。可見戲行也如社會一般,分出了「三教九流」。戲行規矩多,而且嚴苛。
  • 活久見,中國集郵總公司不發行郵票,改行賣《儒林外史》連環畫了
    中國集郵總公司聯合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儒林外史連環畫套裝珍藏版。每套內含連環畫8本。連環畫尺寸:14.3*10.3cm翻開書頁可以看到本套連環畫的相關主創人員。《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傳世,初刻於嘉慶八年(1803年)。書中情節寫實,完全描繪出作者所處年代社會面貌圖,如果一幅畫卷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正因為如此,有些考據家還把書中的人物與歷史上真人真事一一比照,希望從中推斷出書中人物的藝術原型,從而獲得新的歷史發現。
  • 紅樓夢:末代貴族世家家長的典型,熱衷功名、虛偽而專橫——賈政
    熱衷功名是賈政性格的突出特點。他原欲以科甲出身。不料父親臨終遺本一上,皇上除令賈政襲官以外,額外賜賈政以工部主事之銜,令其入部習學。他忠於皇事,居官勤謹,迎賓會客,善於應對。旋升員外郎,後又曾被點為學差。像他那樣熱衷功名的人,勢必教其子寶玉「留意於孔孟之間,委身於經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