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國古代最強盛的王朝,中外文明交流頻繁,絲綢之路商貿往來興盛,民族融合加速發展,中國佛教進入全面繁榮時期,逐漸形成了三論宗、天臺宗、法相宗、華嚴宗、成實宗、密宗、禪宗、凈土宗等八大宗派。
密教是以念誦陀羅尼咒語為特徵的佛教法門的通稱,密宗是密教體系中思想系統且有師資傳承的教派。唐以後逐漸失傳,其部分思想與修行方式則融入其他佛教宗派。
密教最重視以圖像闡釋經典,其圖像多是按照特定布局擺設的諸佛菩薩、明王、天王、夜叉以及各類法器等的曼荼羅畫或造像等。
所謂曼荼羅(mandala)意譯雲「聖眾集會處」,即念誦壇場,是帶有藝術性、宗教性、哲學性、直感性的諸佛境界的具體象徵,密教藝術正是通過曼荼羅形式實現。
法門寺地宮供養壇場以及出土密教器物,西安安國寺舊址出土造像是最具代表性的唐代曼荼羅藝術之壹。
深圳博物館聯合法門寺博物館主辦,西安碑林博物館、河南博物院協辦,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密教法器與造像等文物,包括法門寺地宮放置佛指舍利的鎏金銀寶函、供養鎏金銀香爐與香寶子、鎏金銀茶具、秘色瓷、玻璃器以及西安安國寺白石菩薩、明王造像等共計四十餘件,從佛教藝術與法器供養等方面展示唐代密教的諸多歷史面貌。
展廳一覽
希望通過此次特展展示唐代獨特的密教曼荼羅藝術、精美的各類器物以及其對東亞世界的深遠影響,感受佛教藝術多樣而豐富的魅力,了解中西文明交流的歷史與藝術成果。
第一單元 法門寺地宮文物
扶風法門寺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聞名世界,佛塔被譽為「護國真身寶塔」。法門寺始建於東漢末年恆靈年間,素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周魏以前稱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時改稱成實道場,唐高祖時改名法門寺。
北朝隋時期,法門寺地宮供養佛指舍利即已聞名並得到王朝的供養。唐時傳言三十年壹開,則歲豐人和」。因此,唐代近三百年間,先後有高宗、武後、中宗、肅宗德宗、憲宗懿宗 與僖宗等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養佛指舍利。每次迎送聲勢浩大,朝野轟動皇室貴族士族官員乃至僧俗各界為之頂禮膜拜,可謂佛教史上絕無僅有之盛事唐僖宗鹹通十五年(874)正月四日,按照密教曼荼羅結壇儀軌,根據皇室貴族與僧俗各界的祈願,最後將佛指舍利及數千件供養器物壹並封入法門寺塔下地宮。
1987年4月,封閉了壹千壹百餘年的法門寺地宮重新開啟。釋迦牟尼佛真身指骨舍利以及武則天、懿宗、僖宗等供養的銅浮屠、八重寶函、五重寶函、金銀器、秘色瓷琉璃器、茶具、石刻與絲綢等千餘件瑰寶重現人間,引起世界轟動,佛教界、文化各界廣泛關註。這是至今發現唐代等級最高、歷史背景清楚、紀年明確,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極高的珍貴文物,在政治史、經濟史、宗教史、文化史、思想史、藝術史、科技史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領域的研究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
唐 鎏金四天王盝頂銀寶函
通高23.5釐米 邊長20.2釐米 重2699克
1987年扶風法門寺地宮後室出土
法門寺博物館藏
此為法門寺地宮出土八重寶函之第七重。四壁鏨刻四大天王及其部眾即夜叉天人眷屬像,各持供養器及法器。分別刻北方大聖毗沙門天王,左手託塔,右手持金剛棒東方提頭頓吒天王,雙手持劍;「西為毗婁勒義天王」,左手持弓,右手執劍「南方毗婁博義天王」,左手駐劍於地。
密教興起後,佛教部眾神將以及儀軌思想逐漸流行,四大天王及其部眾是各大寺院熱衷圖繪的護法善神。值得註意的是,北方毗沙門天王因不空僧團推動而最受尊崇各地城樓、寺院及石窟紛紛立像,故其名加「大聖」尊號。
唐 鎏金如意輪觀音盝頂純金寶函
長、寬、高均13.5釐米 重973克
1987年扶風法門寺地宮後室出土
法門寺博物館藏
此為法門寺地宮出土八重寶函之第四重。寶函正面鏨刻唐代密教流行的六臂如意輪觀音菩薩及其眷屬,兩側脅侍供養菩薩合掌跪於蒲團之上,前有二童子雙手捧盤獻物。王維《繡如意輪像讚》文云:「如意輪者,觀世音菩薩陀羅尼三昧門。現方便於幻眼,六臂色身。」寶函左側鏨藥師如來說法圖,右側鏨阿彌陀佛說法圖,背面鏨大日金輪說法圖,法器菩薩,莊嚴妙相,頂飾以雙鳳,邊飾鴻雁。
唐 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頂銀寶函
長、寬、高均17釐米
重1612克
1987年扶風法門寺地宮秘龕出土
法門寺博物館藏
此為佛真身指骨舍利五重寶函之第四重,函體四面各鏨五尊像,構成金剛界大曼荼羅成身會,又以金剛三鈷杵紋為界欄,典型密教圖像特徵。寶函欄界內鏨文:「奉為皇帝敬造釋迦牟尼佛真身寶函」。外底鏨文:「大唐鹹通十二年十月十六日遺法弟子比丘智英敬造真身舍利寶函永為供養」。
智英是晚唐密教僧人,可能是中晚唐密教傳人玄法寺法全弟子。這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唐代密宗金剛界曼荼羅造像,表現《金剛頂壹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佛經場景,為了解唐代密宗歷史及曼荼羅圖像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據。
唐 嵌寶石水晶槨子
高7釐米 蓋長10.5釐米 座長10.2釐米
重437克
1987年扶風法門寺地宮秘龕出土
法門寺博物館藏
此即五重寶函之第二重,貼飾金絲大團花一朵,槨蓋上鑲嵌黃藍寶石各一。舉世矚目安放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白玉棺即置於此水晶槨子中。水晶是佛教中重要的吉祥供養寶物。佛經中「七寶」一說即金、銀、琉璃、水晶、琥珀、美玉、瑪瑙。因此,佛塔地宮供養中常見此類七寶供養器。
唐 鎏金臥龜蓮花紋五足朵帶銀燻爐及銀爐臺
蓋徑25.9釐米 內徑24.8釐米 腹深7釐米
通高29.5釐米
重6408克
1987年扶風法門寺地宮後室出土
法門寺博物館藏
捶揲成型,附件澆鑄,紋飾鎏金。仰蓮瓣託寶珠蓋鈕,蓋身蓮臺上各有口銜瑞草的神龜。五獨角天龍獸足,兩足間以銷釘套接綬帶盤結的朵帶。爐臺底面鏨文:「鹹通十季,文思院造八寸銀金花香爐一具,並盤及朵帶環子全共重三百八十兩,臣陳景夫,判官高品臣吳弘愨,使臣能順」。香爐是佛教香花供養的重要法具之一,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燻爐、爐臺成組配套尚屬首次。
唐 毗那夜迦五足朵帶銅香爐
通高48釐米 口徑25釐米
重8470克
1987年扶風法門寺地宮中室出土
法門寺博物館藏
該香爐為典型密教香具,鏤空爐蓋頂飾跪於仰蓮蕾上的毗那夜迦像,雙手合捧一寶珠。香爐通體表面鎏金,鋪首銜獸五蹄足。這是迄今發現的唯一飾毗那夜迦像的銅香爐。
密教毗那夜迦意譯雲常隨魔、障礙神,源於印度教溼婆之子象鼻天神,佛教引為護法善神,其圖像較早見於那北朝佛教石窟,中晚唐密教圖像中盛行,千手千眼觀音經變、如意輪觀音經變圖像中所見尤多。毗那夜迦像飾於香爐頂蓋喻香薰障礙、祛除邪魔故也。
唐 鎏金雙獅紋菱花形圈足銀盒
口徑16.8釐米 足徑13.9釐米 通高12釐米
1987年扶風法門寺地宮後室出土
法門寺博物館藏
該銀盒鈑金成型,紋飾鎏金,呈四瓣菱花形,盒面鏨刻雙獅戲纏枝花紋,屬吸收中亞金銀器構圖特色,開宋元流行雙獅紋飾之先。盒蓋內底墨書「內庫」兩字。圈足外底鏨刻文字曰:「進奉延慶節金花陸寸方盒壹具,重貳拾兩,江南西道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臣李進。」
唐 鎏金羯摩三鈷杵紋銀閼伽瓶
通高19.8釐米 口徑7.6釐米 腹徑13.2釐米
底徑10.9釐米 流口徑1釐米 重659.5克
1987年扶風法門寺地宮後室出土
法門寺博物館藏
晚唐大興善寺密教大師智慧輪施。閼伽意為淨水,與香、花、燈、塗、飲食為密教六供之一。法門寺地宮出土銀閼伽瓶共四件,又作賢瓶、德瓶、如意瓶、吉祥瓶形制尺寸相同,腹部及圈足鏨飾蓮瓣紋與三鈷金剛杵紋,均為晚唐大興善寺密教大師智能輪所施法供器物。
唐 鎏金鴻雁紋銀茶碾子一套
茶槽長27.4釐米 寬4.4釐米 槽深3.4釐米 高7.1釐米
重1168克
碢軸長21.6釐米 輪徑8.9釐米
重524克
1987年扶風法門寺地宮後室出土
法門寺博物館藏
法門寺地宮出土金銀茶具是研究唐代茶道藝術的重大發現。這是壹套茶碾子,捶揲鏨刻成型,紋飾鎏金。座底鏨刻銘文:「鹹通十年文思院造銀金花茶碾子壹枚並蓋,共重廿九兩,匠臣邵元,審作官臣李師存,判官高品臣吳弘□,使臣能順。」可知此為唐僖宗供奉之物。唐代陶瓷器中見有多套茶碾子。
飲茶之風盛行於唐代僧院,禪院茶風尤甚,密教也不例外。茶是坐禪觀想、修行三密的必備飲品與供品。佛教史料中皇帝賜茶與密教僧人的記載頗多,如代宗賜茶「二百串」與不空大興善寺文殊閣道場;又德宗賜包括惠果在內的內道場持念僧每人茶十串等。
唐 素麵淡黃色琉璃茶盞及茶託
茶盞口徑12.6釐米 底徑3.6釐米 腹深4釐米 高4.9釐米
茶託外徑13.7釐米 足徑4.6釐米 高3.8釐米
1987年扶風法門寺地宮後室出土
法門寺博物館藏
此茶盞與盞託以玻璃來制茶器,現存實物中僅此一例,其他質地如銀器、銅器與瓷器茶盞、盞託組合較為常見。如1975年寧波和義路遺址唐大中二年紀年墓中出土越窯青瓷五瓣花口茶盞與卷荷形盞託,天青色類秘色瓷,現藏浙江省博物館。
法門寺地宮如此大量精美的玻璃器出土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學者普遍認為,法門寺出土的玻璃器除此茶盞與盞託可能製作於唐朝,其餘均是來自伊斯蘭地區的舶來品。
唐 鎏金摩羯紋三足架銀鹽臺
通高27.9釐米 臺面直徑16.1釐米
重574克
1987年扶風法門寺地宮後室出土
法門寺博物館藏
該銀鹽臺是設計精巧的茶道用器,鏨飾蓮荷、摩羯與寶珠紋,蓋呈卷荷狀,臺面雙層蓮瓣紋。蓮座支架上鏨文:「鹹通九年文思院造銀塗金鹽臺一隻,並蓋共重一十二兩四錢,判官司臣吳弘愨,使臣能順。」這是文思院專為飲茶打造的鹽臺。唐人茶道多需添鹽。據「茶聖」唐陸羽《茶經·五之煮》中雲:「初沸,則水合量,調之以鹽味,謂棄其啜餘,無乃而鍾其一味乎?」
唐 五瓣葵口秘色瓷盤
高4.6釐米 口徑25.3釐米 腹深3.4釐米
1987年扶風法門寺地宮中室出土
法門寺博物館藏
秘色瓷是晚唐至北宋時期越窯享有盛譽的陶瓷產品。晚唐詩人陸龜蒙《秘色越器》詩云:「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法門寺地宮秘色瓷的重大發現解決了文獻中「秘色瓷」的實物證據與諸多疑惑,具有重大考古價值。
這批秘色瓷共計十三件,均為皇帝獻物。據《物帳碑》載唐懿宗「恩賜……瓷秘色椀七口,內二口銀稜,瓷秘色盤子、疊(碟)子共六枚」。其出土法門寺地宮中室金銀包邊的圓形檀香木盒內,盒內又以絲綢包裹。該批秘色瓷造型簡潔,釉色青綠,有玲瓏剔透之玉質感,其工藝水平驚豔全球。
唐 越窯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
高9.7釐米 口徑22釐米 深7.8釐米
1987年扶風法門寺地宮中室出土
法門寺博物館藏
通體施青釉,胎質灰白堅密,底外壁有託珠支墊痕。屬秘色瓷,似冰類玉,在光線照射下,盤內無中生有,似盛有泉水,清亮明澈,玲瓏剔透。
唐 越窯秘色瓷八稜淨瓶
高21.5釐米 最大腹徑11釐米 外口徑2.3釐米
1987年扶風法門寺地宮中室出土
法門寺博物館藏
淨瓶口原覆一顆大寶珠,瓶內裝29顆五色寶珠,從佛教儀軌上判斷,此瓶應屬密教供養器之「五賢瓶」或「五寶瓶」之類。該淨瓶未列入《物帳碑》記載的十三件「瓷秘色」器物,也未與其他秘色瓷一並放置,單獨發現於地宮中室第二道門前側。此青瓷淨瓶雖未見於《物帳碑》記載,但仍是晚唐越窯秘色瓷之精品,其釉色青翠,造型優美。西安唐鹹通十二年張叔尊墓出土一件類似淨瓶,北京故宮博物院亦藏一件。
唐 淡黃色琉璃瓶
高21.3釐米,口徑4.7釐米,腹徑16釐米。
1987年扶風法門寺地宮後室出土
法門寺博物館藏
淡黃色,質地透明,有小氣泡。足底有疤痕,由此可知其為無模且自由吹製成型。腹下則為黑色「水滴」狀堆貼。出土時瓶內貼有墨書紙條,依稀可辨有「蓮」、「真」二字。
法門寺地宮出土琉璃器共計二十件,除茶盞、盞託為唐代製作外,其餘當皆為「舶來品」,產自八至九世紀中東的伊斯蘭地區,其工藝有素麵、刻紋、貼花、釉彩、描金等多種技法。這些精美器物為研究早期伊斯蘭文化與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