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寺唐塔地宮出土秘色瓷鑑藏

2021-02-14 益運居


法門寺晨曦


半壁坍塌的法門寺明代真身寶塔


唐五瓣葵口凹底斜腹秘色瓷碟  

  時間回到1987年4月,位於陝西省扶風縣的法門寺正在進行一項古代佛塔的修復施工。當忙碌的工作人員在清理塔基時,意外發現了唐代佛塔地宮。於是發掘工作開始了,4枚至高無上的佛骨舍利和大量奇珍異寶的出土立即轟動海內外,

  人們將目光不斷投向法門寺,期待更多的發現。


秘色瓷出土場景


秘色瓷位於地宮中室的銀香爐之下

  就在這時,一個消息從法門寺傳出:14件精美的瓷器從地宮中出土。據地宮出土的《物帳碑》記載:唐懿宗「恩賜……瓷秘色椀(碗)七口,內二口銀稜,瓷秘色盤子、疊(碟)子共六枚。」經專家核實考證,它們居然就是消失世間千百年來世人苦苦尋覓的秘色瓷!

  法門寺唐塔地宮出土的這批秘色瓷,器形規整,造型簡潔,釉色青綠(其中有12件),晶瑩潤澤。共有碗7件,其中兩件為鎏金銀稜平脫雀鳥團花紋秘色瓷碗,還有盤、碟共6件及瓶1件。這是迄今為止唯一能與文獻《物帳碑》相互印證的確切秘色瓷,具體說明了這批秘色瓷的來源、件數以及唐人對其稱謂。現談談對這批秘色瓷的認識。  

巧妙的凹底器形設計,呈現秘色瓷「無中生水」的視覺奇觀

  秘色瓷最為神奇之處就是「無中生水」,五瓣葵口凹底斜腹秘色瓷碟為其典型:侈口平折沿,呈葵口形,5個三角形曲口下有內凸外凹線,使口沿和碟身自然形成五瓣。器身斜腹中間微外折,器底為凹底並有支燒痕跡。碟內身通體施有綠色釉,外壁留有絲綢包裹痕跡。高4釐米,腹深3.4釐米,口徑25.3釐米,底徑14.5釐米,重800克。釉面光滑明快,釉層均勻,釉質瑩潤,給人以高雅柔和、素潔明快的感覺。最令人驚嘆的是:在光線照射下,碟內明澈清亮、玲瓏剔透,真像盛著一泓清水,令人嘆為觀止!

  呈現「無中生有,似盛有水」效果的秘色瓷還有:五瓣葵口小凹底秘色瓷盤、五瓣葵口大凹底秘色瓷盤、五瓣葵口淺凹底秘色瓷盤和五瓣葵口凹底深腹秘色瓷碟等。其他的秘色瓷器隱約也有水感,但相對較弱。通過細緻的觀察對比,發現「無中生水」的秘色瓷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器底部均為「凹底」。

  所謂「凹底」是相對於瓷器底部而言,由瓷器底部外側向內側凹進而出現一個窩狀。相應地從瓷器口處觀看,瓷器底部形成一個微小的弧面。


唐五瓣葵口大凹底秘色瓷盤


五瓣葵口凹底深腹秘色瓷碟

  當看到五瓣葵口凹底斜腹秘色瓷碟時,第一感覺是碟子底部整體亮於碟子腹壁,這樣就很容易產生「無中生水」的視覺差。原因是碟子底部近似一個「凸面鏡」,對光有發散作用。以觀察到的最亮處為中心,光的亮度依次沿著碟子底部表面很自然地逐層展開,直至碟子底部與腹壁相接處,使碟內有了波光粼粼之感。


唐五瓣葵口小凹底秘色瓷盤


唐五瓣葵口淺凹底秘色瓷盤

  相反,其他非凹底的侈口秘色瓷器則不具備器底凸面對光的發散效果,光線很難形成器底和器腹的層次感,所以水感很弱。更為巧合的是:地宮還同時出土了20件琉璃器。其中一件藍色素麵琉璃盤的造型也是凹底。此盤通體藍色,半透明,在光的照射下,它也有著與凹底的秘色瓷同樣的「無中生水」的美感,且水感很強。這也再次證明了設計巧妙的凹底器形是秘色瓷「無中生水」的真正原因。正如五代詩人徐夤(yín)對秘色瓷的描繪:「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  

秘色瓷壁外的唐代仕女圖案成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

  侈口秘色瓷碗共3件,器形相同,以其中一件為例:碗侈口、平沿、圓唇,腹壁斜收微鼓,碗底部微凹。通體素麵,施青釉,外底面有一圈支燒痕跡。碗底外壁留有墨跡清晰的唐代仕女圖案。碗通高6.8釐米、腹深6.2釐米、口徑24.5釐米、底徑11釐米,重902克。


侈口秘色瓷碗


侈口秘色瓷碗外壁仕女圖

  這些碗最大的特點就是碗底外壁留有清晰墨跡的唐代仕女圖案。此圖在造型上注重寫實。仕女髮髻高聳,臉形圓潤飽滿,體態豐腴富態,亭亭玉立;穿著大袖紗羅衫,氣質雍容高貴,展示出盛世大唐皇家女性的華貴之美。手法上採用遊絲細線勾勒,均勻細膩,生動地表現出仕女所穿著綾羅綢緞服飾的飄逸風致和細膩柔軟的質感。同時,在其他的秘色瓷器上也發現有仕女圖,這些仕女圖案是怎樣留在上面的呢?這還得從發現秘色瓷現場說起。當時,考古工作者在地宮中室的漢白玉靈帳後面先發現了一個壼門高圈足銀香爐,下邊藏有金銀包邊的圓形檀香木盒子,裡面有一個絲綢包裹,打開之後驚奇地看到秘色瓷均被繪有仕女圖案的薄紙包裹著。原來,秘色瓷作為佛骨舍利的供奉品放入地宮時,為了減少瓷器之間的摩擦碰磕,用了有仕女圖墨跡的紙來包裹。沒想到歷經千年,紙張已成灰片,但紙張上的仕女圖案印痕卻保留下來,這不但為研究唐代繪畫提供了實物資料,還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  

鎏金銀稜平脫雀鳥團花紋秘色瓷碗顯示出高超的瓷器裝飾創新工藝

 

  在地宮《物帳碑》中又提到了「內二口銀稜」,它們到底是指哪兩件秘色瓷呢?地宮中出土的秘色瓷,12件為素麵青釉秘色瓷器,只有兩件為樣式、紋飾相同的鎏金銀稜平脫雀鳥團花紋秘色瓷碗。其中一件碗口沿為五瓣葵口,碗身斜腹,高圈足。碗內壁施青黃釉,釉質滋潤,開片細碎。碗外壁髹深藍色漆,並有平脫雀鳥團花5朵,紋飾鎏金。兩碗口、底沿均包有銀稜。高8.2釐米、深7.1釐米、口徑23.7釐米,重596克。此兩碗無疑就是「內二口銀稜」碗了。碗外壁的雀鳥團花紋飾纖細繁縟,刻劃精細入微,外觀雍容華美,富麗堂皇。其中,每朵團花上的雀鳥比翼雙飛,富於自然情趣,一副春意盎然、花香鳥語的景象躍然在眼前。其圖案設計大氣飽滿,寓意祥和,工藝酷似今天的窗花剪紙技藝。雖是平面設計,卻在碗壁的曲線映襯下巧妙而富於變化,顯得動感十足,有呼之欲出的立體感。像這種以花卉雀鳥為題材的裝飾圖案在盛唐十分流行,大多比喻夫婦美滿幸福之意。


鎏金銀稜平脫雀鳥團花紋秘色瓷碗



鎏金銀稜平脫雀鳥團花紋秘色瓷碗紋飾

  這種金銀裝飾瓷器的工藝做法是:先按照設計要求鏤刻出雀鳥團花紋銀箔紋樣並鎏金;再把此紋樣粘貼在黃秞秘色瓷碗的外壁上,髹漆蓋住紋樣;最後,研磨「推光」直到雀鳥團花紋樣顯露出來並與碗壁黑漆厚度平齊而融為一體時,即為「金銀平脫」。據《酉陽雜俎》記載:唐玄宗和楊貴妃賜給安祿山的就有金平脫犀頭匙筋、金銀平脫隔餛飩盤、平脫著疊(碟)子及金平脫裝(妝)具玉合(盒),金平脫鐵面椀(碗)等物品。又有《唐氏肆考》記載:唐末前蜀王王建,報送「朱梁」(後梁太祖朱全忠)的信物中就有金稜碗。王建在信中說:「金稜含寶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響。」這就證明金銀平脫在唐代極為盛行,並且在五代已有用金銀裝飾秘色瓷的工藝了。日本正倉院收藏有我國唐代的金銀平脫銅鏡、木琴、皮箱等,但就是沒有金銀平脫瓷器。

  所以這兩件出土的鎏金銀稜平脫雀鳥團花紋秘色瓷碗就顯得彌足珍貴了。它們獨具匠心,完美地將「金銀平脫」裝飾在如冰似玉的秘色瓷上,是陶瓷史上一次重大的裝飾工藝創新,在我國乃至世界考古發掘中也屬首次發現。  

八稜淨水秘色瓷瓶為《物帳碑》記載秘色瓷之「遺漏之物」

  八稜淨水秘色瓷瓶出於地宮中室內。其造型十分優雅,端莊規整,釉色晶瑩,胎質細密。瓶頸細長,直口,圓唇,肩部圓隆,腹呈瓣瓜稜形,圈足稍外侈。在瓶頸與瓶身相接處裝飾有相應的八角凸稜紋三周,呈階梯狀。通體施明亮青釉,有開片。足底露胎,胎色淺灰而精緻細密。高21.5釐米、最大腹徑11釐米、口徑2.2釐米、頸高11釐米,重615克。


八稜淨水秘色瓷瓶

  在發掘時,瓶口覆有一顆大寶珠,瓶內裝有29顆五色寶珠。遺憾的是這麼精緻的瓷瓶在《物帳碑》中竟沒有記載。後經專家鑑定,瓷瓶的釉色、胎質與其他秘色瓷完全相同,應該算在秘色瓷的行列之中。再從佛教的儀軌看,此瓶出土時內有寶珠,應屬於密教的供養器「五賢瓶」「五寶瓶」之類。用它盛上五寶、五藥等以消除煩惱、去除塵垢,係為佛家寶物。《物帳碑》不知何故當時沒有記載,成為「瓷秘色」帳上之「遺漏之物」。  

陸龜蒙《秘色越器》詩和實物證實秘色瓷產于越窯並且燒造工藝先進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xiè),共嵇中散鬥遺杯。」這是晚唐詩人陸龜蒙盛讚秘色瓷的傳世七絕《秘色越器》詩,也是迄今發現對秘色瓷最早的文獻記載。首句「越窯開」說明秘色瓷的誕生地為越窯。越窯是中國青瓷最重要的發源地和主產區。東漢年間,這裡從陶器到原始青瓷,後來又完成了從原始青瓷發展到青瓷的歷史過渡,這在世界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由於這一帶戰國時屬越國,唐時改為越州,「越窯」因此得名。越窯青瓷經過不斷發展,晚唐、五代時達到鼎盛,衰敗於北宋中期。陸龜蒙所謂的「越窯」則主要是以今天的浙江餘姚上林湖為中心的上虞、寧波等地,此範圍中已發現古窯址近200處,是唐、五代越窯青瓷的中心產區和貢窯所在地。法門寺出土的這批秘色瓷從造型、胎釉特徵和裝坯方法上,都表明應是產於浙江餘姚上林湖一帶的越窯。並且,這一地區也有類似的瓷片出土。這批秘色瓷應是上林湖生產的青瓷精品,當時作為貢瓷呈獻給唐宮廷,再由唐懿宗供奉給「佛骨舍利」,密封於法門寺佛塔地宮。


《全唐詩》中記載陸龜蒙的《秘色越器》詩

  「奪得千峰翠色來」,生動描繪了越窯秘色瓷的青釉色澤。詩人所描述的秘色瓷釉色為「千峰翠色」,這種鬱鬱蔥蔥、青瑩滋潤的色澤不同凡俗,渾然天成。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14件秘色瓷器中,除2件鎏金銀稜平脫雀鳥團花紋秘色瓷碗內壁施青黃釉外,其餘器物均施湖綠、青綠、青灰色釉。雖然都是青綠色調,但也很難保持一個標準色釉,這也說明秘色瓷的色釉燒造很難把握。所以,詩人在這裡用了一個「奪」字,畫龍點睛地傳達出工藝之巧,也點化出了秘色瓷色釉有巧奪大自然「千峰翠色」的「靈性」,讓人讀之浮想聯翩,餘韻延綿。

  越窯秘色瓷的裝燒技術也是十分先進的。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秘色瓷,釉面光滑,釉色純淨,器物底部有糯米狀支燒釘的痕跡,表現出唐代越窯在裝燒工藝方面的革新,即使用了匣缽,實施「單件燒」。秘色瓷打破了窯內明火疊燒的傳統工藝,避免了因瓷器疊燒而出現的釉面煙燻、火刺、落沙、粘釉和內心留有支燒痕等缺陷,有效杜絕了明火疊燒的不足,提高了瓷器的質量,對以後的燒制工藝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秘色瓷與陸龜蒙的《秘色越器》詩的相互印證,完全證明了秘色瓷為晚唐時越州窯燒造的產品。唐代越窯青瓷為當時全國青瓷之首,秘色瓷又是其中的上乘之作,所以「秘色瓷」也就成了青瓷中精品的代名詞了。

  法門寺曾是唐代皇家寺院,大唐皇帝曾多次迎奉佛骨舍利到京城長安供養,其中地宮所供奉的大量金銀器、絲綢、琉璃器、瓷器等都是千挑萬選的寶物。如今,法門寺唐塔地宮中出土的大唐珍寶作為文物在法門寺博物館陳列。在這絢麗多姿的展品中,筆者對其秘色瓷的探析和解讀也只是一家之言。其目的在於引發更多的人對這段歷史的關注。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請點擊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發送給朋友。

如果您想查看【益運居】的最新展訊和作品,可以直接發送消息與我們互動。

關注【益運居】微信公眾微信號:yyj13420723888

個人微信號:13420723888

微信公眾號二維碼:

相關焦點

  • 法門寺唐塔地宮 出土——秘色瓷及珍貴國寶!
    於是發掘工作開始了,4枚至高無上的佛骨舍利和大量奇珍異寶的出土立即轟動海內外,人們將目光不斷投向法門寺,期待更多的發現。秘色瓷出土場景就在這時,一個消息從法門寺傳出:14件精美的瓷器從地宮中出土。據地宮出土的《物帳碑》記載:唐懿宗「恩賜……瓷秘色椀(碗)七口,內二口銀稜,瓷秘色盤子、疊(碟)子共六枚。」
  • 法門寺唐塔地宮出土——秘色瓷及珍貴國寶!
    秘色瓷出土場景就在這時,一個消息從法門寺傳出:14件精美的瓷器從地宮中出土。據地宮出土的《物帳碑》記載:唐懿宗「恩賜……瓷秘色椀(碗)七口,內二口銀稜,瓷秘色盤子、疊(碟)子共六枚。」經專家核實考證,它們居然就是消失世間千百年來世人苦苦尋覓的秘色瓷!法門寺唐塔地宮出土的這批秘色瓷,器形規整,造型簡潔,釉色青綠(其中有12件),晶瑩潤澤。共有碗7件,其中兩件為鎏金銀稜平脫雀鳥團花紋秘色瓷碗,還有盤、碟共6件及瓶1件。這是迄今為止唯一能與文獻《物帳碑》相互印證的確切秘色瓷,具體說明了這批秘色瓷的來源、件數以及唐人對其稱謂。現談談對這批秘色瓷的認識。
  • 法門寺唐塔地宮出土 丨 秘色瓷及珍貴國寶
    秘色瓷出土場景就在這時,一個消息從法門寺傳出:14件精美的瓷器從地宮中出土。據地宮出土的《物帳碑》記載:唐懿宗「恩賜……瓷秘色椀(碗)七口,內二口銀稜,瓷秘色盤子、疊(碟)子共六枚。」經專家核實考證,它們居然就是消失世間千百年來世人苦苦尋覓的秘色瓷!法門寺唐塔地宮出土的這批秘色瓷,器形規整,造型簡潔,釉色青綠(其中有12件),晶瑩潤澤。
  • 唐代法門寺地宮:出土瓷器欣賞
    當忙碌的工作人員在清理塔基時,意外發現了唐代佛塔地宮。於是發掘工作開始了,4枚至高無上的佛骨舍利和大量奇珍異寶的出土立即轟動海內外,人們將目光不斷投向法門寺,期待更多的發現。▲半壁坍塌的法門寺明代真身寶塔
  • 新中國考古重大發現 法門寺地宮:盛唐之光,佛國之秘
    法門寺的佛指舍利從北魏時期就有記載,近年來的研究已基本摸清舍利由古印度傳入中國的歷史脈絡,它的真實性、唯一性奠定了在佛教界無可比擬的地位。據了解,自唐塔地宮文物出土以來,法門寺佛指舍利先後赴泰國、韓國等國家和我國香港、臺灣地區供奉瞻禮,所到之處,四方信眾無不叩首恭迎,頂禮膜拜。
  • 法門寺神秘地宮被打開!出土的稀世珍寶,足夠買下幾個國家!
    唐 鎏金四天王盝頂銀寶函通高23.5釐米 邊長20.2釐米 重2699克1987年扶風法門寺地宮後室出土法門寺博物館藏「無中生水」的秘色瓷經專家核實考證,竟是消失世間千百年來世人苦苦尋覓的秘色瓷!法門寺「秘色瓷」的出土,解決了陶瓷界長期以來議論不休的問題,同時有力地說明了於「秘色瓷」晚唐時開始燒造,五代時達到高峰。
  • 法門寺地宮出土珍寶
    法門寺博物館位於法門寺西側,是以收藏、保護、展示和研究法門寺唐塔地宮出土珍貴文物為主要內容的專題性佛教藝術博物館。
  • 法門寺地宮珍貴文物,價值連城!
    唐 鎏金如意輪觀音盝頂純金寶函長、寬、高均13.5釐米 重973克1987年扶風法門寺地宮後室出土法門寺博物館藏此為法門寺地宮出土八重寶函之第四重。香爐是佛教香花供養的重要法具之一,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燻爐、爐臺成組配套尚屬首次。
  • 法門寺地宮下的驚世寶藏
    法門寺地宮天下聞名,出土寶物璀璨奪目。地宮一開,就是半個盛唐。在1987年,地宮開啟的那一剎那,考古學家看到了什麼?頻來源:法門寺方法門寺地宮——華夏瑰寶寶雞市法門寺真身寶塔1987年,因修建陝西寶雞法門寺明代磚塔,在塔基下發現了唐代的真身寶塔地宮,出土了數千件供奉佛指舍利的珍貴文物。1987年農曆四月初八,佛誕節當日凌晨,考古學家打開層層寶盒,發現了第一枚舍利。
  • 法門寺地宮珍藏文物空降深圳,你準備好去看了嗎?
    法門寺地宮供養壇場以及出土密教器物,西安安國寺舊址出土造像是最具代表性的唐代曼荼羅藝術之一。為法門寺地宮出土八重寶函之第七重。>為法門寺地宮出土八重寶函之第四重。如1975年寧波和義路遺址唐大中二年紀年墓中出土越窯青瓷五瓣花口茶盞與卷荷形盞託,天青色類秘色瓷,現藏浙江省博物館。法門寺地宮如此大量精美的玻璃器出土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學者普遍認為,法門寺出土的玻璃器除此茶盞與盞託可能製作於唐朝,其餘均是來自伊斯蘭地區的舶來品。
  • 法門寺——不可不去的理由
    陝西省文物古蹟眾多,其中歷史悠久的扶風法門寺堪稱瑰寶,隨著1987年法門寺地宮的發現、佛指舍利的誕生,更使得它馳名中外,越來越光華奪目。法門寺地宮是世界上發現時代最久遠、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佛塔地宮。隨著它的洞開,揭開了沉睡多少個年代的秘密,帶給世界耀眼的驚喜。
  • 法門寺:地宮一開便是半個盛唐(圖)
    原標題:法門寺:地宮一開便是半個盛唐(圖) 位於寶雞扶風縣的法門寺,其地宮出土的絕世珍稀,即使與近鄰西安豐富的頂級文物館藏作比,也毫不遜色,有專家將其稱為繼秦始皇兵馬俑之後陝西省最重要的考古發掘工程。   大唐珍藏重返人間   八百裡秦川上空烏雲密布,電閃雷鳴,秋雨已連綿不絕下了十幾個晝夜。
  • 「秘色瓷」探秘
    唐代陸龜蒙的《秘色越器》詩向世人披露了越窯秘色瓷的神韻。學術界對於秘色瓷的研究,隨著1987年法門寺地宮發現秘色瓷、1990年首屆法門寺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召開、1995年上海博物館「越窯、秘色瓷國際學術討論會」召開,掀起了秘色瓷研究的高潮。近年來,學術界對於秘色瓷研究的熱情似乎有所衰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新資料的缺乏。
  • 藏於地宮,古代專供皇家!
    直到20世紀80年代的某一天,陝西法門寺地宮被打開,14件瓷器重見天日,人們才確信它的存在,這種瓷器叫做秘色瓷。大家聽過白瓷、青瓷、黑瓷、唐三彩、青花瓷等等,秘色瓷是什麼瓷呢?關於秘色瓷最早見於唐代詩人陸龜蒙的《秘色越器》,「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鬥遺杯」,「千峰翠色」描述的便是秘色瓷。 秘色是一種顏色嗎?
  • 沈嶽明:「秘色瓷」探秘
    唐代陸龜蒙的《秘色越器》詩向世人披露了越窯秘色瓷的神韻。學術界對於秘色瓷的研究,隨著1987年法門寺地宮發現秘色瓷、1990年首屆法門寺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召開、1995年上海博物館「越窯、秘色瓷國際學術討論會」召開,掀起了秘色瓷研究的高潮。近年來,學術界對於秘色瓷研究的熱情似乎有所衰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新資料的缺乏。
  • 法門寺地宮與唐密曼荼羅
    國家對法門寺出土的文物珍寶非常重視,修葺了法門寺,新建了博物館,法門寺於是成為當代中國佛教旅遊文化勝地,每年近百萬人云集於此,參觀、遊覽、朝聖,絡繹不絕;法門寺歷史文化、佛教文化、唐代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先後在此舉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今法門寺的研究成為當代宗教文化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並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 「世界十大秘色瓷」——World Top Ten Mi-se Porcelains
    "秘色瓷」這一名稱是具有極深文學造詣和古文字功底的唐代文人綜合高級越窯青瓷的釉色和功用而賦予它的一個頗具文學色彩的稱謂。「秘色瓷」中的「秘」字應具有兩種意思:一是指釉色;二是指「秘」字的引申含義,即「神秘」。1987年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唐代貢奉佛祖舍利的地宮出土的14件越窯秘色瓷和衣物帳碑,使人們看到了越窯秘色瓷的真實面目,破解千年謎團。
  • 法門寺出土的這些文物,為我們展示了唐代茶道過程
    據傳始建於東漢明帝十一年(公元68年),約有1900多年歷史,素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周魏以前稱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時改稱「成實道場」,唐高祖時改名「法門寺」。法門寺被譽為皇家寺廟,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舉國仰望的佛教聖地。法門寺佛塔被譽為「護國真身寶塔」。寺廟所在的法門寺文化景區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法門寺地宮是迄今所見最大的塔下地宮。
  • 八十年代末,我國法門寺地宮打開時,為什麼引起伊斯蘭國家的關注
    今天的法門寺的富麗程度已遠超大唐 唐代的時候,法門寺就已經有地宮了,因為當時人們發現對於佛祖舍利的存在,在地上安置要比在地面上安全很多,所以才建造了地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