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網站發布《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2646號建議的答覆》(以下簡稱《答覆》),《答覆》提出,教育部高度重視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工作,目前我國已經基本形成了多層次、多類型的公共衛生人才培養體系,為國家公共衛生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教育部在《答覆》中對全國公共衛生專業布點數量和招生數量進行了詳細介紹。目前,全國共有155所高校設置公共衛生教育教學或科研組織機構,其中設置了公共衛生學院的高校88所。2019年,全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類專業年招收本、碩、博醫學生共1.64萬人,其中120所高校開設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類本科專業,年招生1.13萬人;96所高校開展碩士研究生教育,年招收4450餘人;36所高校開展學術型博士研究生教育,年招收680人。與2012年相比,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類本科專業布點數增長31.9%、招生規模增長了44.9%;碩士研究生學位授權點增加29.7%、招生規模增長了96.9%;博士研究生學位授權點增加20%,招生規模增長了89.9%。
在加強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類專業建設上,2019年教育部認定了21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類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和一批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突出示範效應,引領帶動全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類專業建設水平的整體提升。
此外,教育部進一步加強公共衛生學科建設,在「雙一流」建設中給予大力支持。教育部積極支持「雙一流」建設高校建設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在137所「雙一流」建設高校中已有26所設有公共衛生學院,支持北京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將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納入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據悉,教育部將進一步加強高水平公共衛生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提高公共衛生教育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定位,依託高水平大學布局建設一批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
《答覆》透露,下一步,教育部還將繼續開展複合型公共衛生人才培模式改革,支持有關單位選拔臨床醫學等學科的全日制碩士、博士研究生兼修公共衛生專業碩士(MPH)學位,培養更多兼具公共衛生與臨床專業能力的複合型拔尖人才。同時將公共衛生碩士專業學位培養計劃作為公共衛生研究生教育的主體培養計劃,創立發展公共衛生博士專業學位教育,開展多學科背景下的公共衛生高層次人才培養改革試點。加大高層次專業人才供給,將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相關學科專業納入「國家關鍵領域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招生計劃」支持範圍,增加專項研究生招生計劃數量,在「十四五」期間持續擴大培養規模。
答覆全文如下:
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2646號建議的答覆
教高建議〔2020〕571號
您提出的「關於加強國家公共衛生教育和人才隊伍建設的建議」收悉,現就涉及教育部業務部分答覆如下:
教育部高度重視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工作,目前我國已經基本形成了多層次、多類型的公共衛生人才培養體系,為國家公共衛生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一、關於提高公共衛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並形成共識的建議
一是加大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力度。近年來,全國公共衛生專業布點數量和招生數量穩步增長。全國共有155所高校設置公共衛生教育教學或科研組織機構,其中設置了公共衛生學院的高校88所。2019年,全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類專業年招收本、碩、博醫學生共1.64萬人,其中120所高校開設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類本科專業,年招生1.13萬人;96所高校開展碩士研究生教育,年招收4450餘人;36所高校開展學術型博士研究生教育,年招收680人。與2012年相比,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類本科專業布點數增長31.9%、招生規模增長了44.9%;碩士研究生學位授權點增加29.7%、招生規模增長了96.9%;博士研究生學位授權點增加20%,招生規模增長了89.9%。二是加強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類專業建設。2019年,教育部認定了21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類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和一批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突出示範效應,引領帶動全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類專業建設水平的整體提升。三是進一步加強公共衛生學科建設。在「雙一流」建設中給予大力支持。教育部積極支持「雙一流」建設高校建設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在137所「雙一流」建設高校中已有26所設有公共衛生學院,支持北京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將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納入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教育部將進一步加強高水平公共衛生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提高公共衛生教育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定位,依託高水平大學布局建設一批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2020年9月印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0〕34號),對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醫學教育發展作出全面部署,對高水平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工作作出了具體安排,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保障人民健康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關於改革、完善公共衛生教育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與加強公共衛生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現場調查和應急能力的建議
一是優化公共衛生專業課程體系。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明確要求: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畢業後要具有從事常規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監測人群健康相關狀況,預防控制疾病和健康危害事件,執行公共政策、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和衛生標準,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活動,研究和實施公共衛生策略與措施的能力,要了解全球公共衛生狀況,了解各類國際衛生組織和著名非政府組織的工作領域及其內容;同時課程計劃中必須安排適量的心理學、醫學倫理學、社會學、法學、管理學、衛生法律法規等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以適應預防醫學的發展和公共衛生服務的需求;必須安排預防醫學基礎課程、專業課程,適當安排衛生政策與公共衛生管理相關課程。二是加強公共衛生實踐教學。要求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專業必須有集中性實踐環節,包括在有資質的教學醫院進行臨床見習與臨床實習,以及在公共衛生機構見習、社區和公共衛生現場實踐與服務。三是完善教學實踐基地建設。公共衛生實踐教學必須有穩定的臨床教學基地和預防醫學教學基地,臨床教學基地要求學校必須擁有不少於1所三級甲等附屬醫院用於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的臨床實習;預防醫學教學基地要求疾病預防與控制機構等不少於2個。教學基地必須有從事教學的組織機構和團隊,有一定數量的專業技術職務或職稱水平的師資力量,有完善的教學管理和嚴格的教學質量評估制度以及學生實習所必需的學習、生活保障條件,要不斷加強各類教學基地的教學基礎設施建設,並有相關渠道獲得資金的支持。
下一步,教育部將進一步強化預防醫學本科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強化對醫學生的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傳染病防控知識等教育,加強醫學院校與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醫院的醫教研合作,3年內建設30個左右公共衛生實訓示範基地。
三、關於加強公共衛生一體化教育體系和加強公共衛生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培養複合型拔尖人才的建議
教育部與國家衛生健康委加強醫教協同,不斷強化公共衛生與臨床複合人才培養。探索研究生階段複合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模式,推動培養單位深化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與公共衛生學科相融通的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多學科背景的公共衛生師資隊伍建設,將醫學檢測、醫學救治、健康護理、營養支持、衛生應急、衛生監督執法、醫療信息分析、健康諮詢、心理疏導等納入培養內容,多學科交叉培養現代公共衛生事業所需要的複合型人才。支持培養單位試點「醫學+MPH」雙學位項目,鼓勵全日制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護理學等醫科研究生兼修MPH,培養醫防結合複合型人才。
下一步,教育部將繼續開展複合型公共衛生人才培模式改革,支持有關單位選拔臨床醫學等學科的全日制碩士、博士研究生兼修公共衛生專業碩士(MPH)學位,培養更多兼具公共衛生與臨床專業能力的複合型拔尖人才。同時將公共衛生碩士專業學位培養計劃作為公共衛生研究生教育的主體培養計劃,創立發展公共衛生博士專業學位教育,開展多學科背景下的公共衛生高層次人才培養改革試點。加大高層次專業人才供給,將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相關學科專業納入「國家關鍵領域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招生計劃」支持範圍,增加專項研究生招生計劃數量,在「十四五」期間持續擴大培養規模。
感謝您對教育事業的關心與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1月4日
來源: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