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站:太和巖琉璃牌樓流光溢彩印證晉商興盛,三進院冀家老宅雕...

2020-12-23 騰訊網

點擊觀看相關視頻

11月14日,「弘揚晉商精神、重走萬裡茶路」大型活動採訪團來到介休義安鎮的北辛武村,村中一座四柱三樓歇山頂琉璃牌樓十分引人注目。這座名為「太和巖」牌樓,始建於清道光四年,是原真武廟前的一處獻坊,由晉商冀家十七世冀國定組織村人修建。牌樓修建時,在現場掘式徹建琉璃窯,根據設計需要現場燒制和建造,每一個構建都是定製的。

介休站

太和巖琉璃牌樓流光溢彩印證晉商興盛三進院冀家老宅雕梁畫棟述說歲月輝煌

一座精美的琉璃牌樓彰顯製造工藝輝煌。

介休位於山西腹地、太原盆地南端,相傳春秋時期晉國名臣介子推割股奉君,後拒高官俸祿被燒死在綿山,便有了清明寒食節,介休由此聞名天下。再加上東漢名士郭林宗、北宋名相文彥博均為介休賢達,因而介休被譽為「三賢故裡」。

介休不僅名人望士輩出,還是「萬裡茶路」開拓者之一的冀家、八大皇商之一的範家、以及「侯百萬」侯家為代表的眾多晉商大家的故裡。他們憑藉自己開拓進取、勇於創新的精神所取得的輝煌及財富,在整個山西歷史,乃至整個中國商業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1月14日、15日,由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中國晚報工作者協會指導,中共晉中市委、晉中市人民政府、山西日報報業集團主辦,中共晉中市委宣傳部、山西晚報社發起並承辦的「弘揚晉商精神、重走萬裡茶路」大型活動採訪團一行來到介休,在這裡尋訪當地晉商傳奇,並將尋訪過程進行了網絡直播,共獲得241.9萬次播放量。

「有容堂」

一座牌樓

彰顯琉璃藝術之鄉盛名

採訪團所到第一站是義安鎮的北辛武村,這裡是晉商巨賈冀家的「大本營」。冀家世居於此,所在村莊有近千年的歷史,冀姓人最多。冀家經商始於明正德年間,歷四百年,傳十一代,是晉商中持續時間較長的一家。

剛進村,一座四柱三樓歇山頂琉璃牌樓便進入大家的視線。這座牌樓除四柱的基座外,通體包砌琉璃,以黃綠藍三彩為主彩,鮮豔靚麗,十分奪目,主樓簷下正中鬥拱之間有龍牌額書「太和巖」三字。

介休冀氏文化研究會會長冀廣大告訴採訪團記者,這座「太和巖」牌樓始建於清道光四年,是原真武廟前的一處獻坊,由晉商冀家十七世冀國定組織村人修建。清光緒十七年,經歷地震之後,由十八世冀以龢對其進行了修復。牌樓修建時,在現場掘式徹建琉璃窯,根據設計需要現場燒制和建造,每一個構建都是定製的。

「不僅是牌樓,對面的戲樓挑簷等外裝飾都曾經是琉璃的。上世紀70年代,我們在牌樓前曾經挖出過琉璃窯。」冀廣大介紹說,遺憾的是牌樓上那些孔雀藍色的燒制技藝已經失傳了。

介休作為琉璃藝術之鄉,建築琉璃藝術久負盛名,其高超的琉璃燒造技藝,在這座「太和巖」牌樓上可謂發揮得淋漓盡致。牌坊主樓闌額的南側浮雕圖案為八仙拜壽,中間是扶杖依鹿而坐的壽星老,兩側分別為八仙,人物身份特徵非常明顯。左右次樓的南面分別為「無上道」和「眾妙門」,北面則分別為「除俗障」和「契真源」。次間柱的兩側面上也有精美的圖案,西側為松下猛虎,東側為鯉魚化龍,色澤鮮麗,造型傳神。

整座牌樓無論龍紋瑞獸、花鳥魚蟲、人物山水或楹聯匾額,還是文字措辭,既有道教的隱喻,也有中國傳統文化中吉祥如意、福壽平安的美好祈願。

據資料記載,這座牌樓不僅是我國琉璃藝術發展到明清鼎盛時期的典型佳作代表,而且從側面印證了當年晉商的興盛。2006年5月,「太和巖」牌樓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一處老宅

見證冀氏家族昔日輝煌

繞過「太和巖」牌樓,村裡的道路四通八達,冀廣大一邊走一邊指著路邊民宅說,「這裡,這裡,還有那邊,曾經都是冀家花園,共佔地兩萬多平方米。」隨著冀廣大的指引,採訪團到達一處大宅院內,這裡是冀家「五信堂」之一的「敦信堂」舊址。

這是一座三進多組合的院落,主院南廳、正樓和兩廂側樓尚在,正樓由於其東面的明柱石鼓被盜,造成近一半樓體下陷。雖然已是危房,院子裡荒草叢生,門窗破爛不堪,但從深庭樓院的石、木、磚、瓦雕飾工藝上,依然能看到當年的闊綽豪華,著實令人震撼。

看著院子裡破敗的景象,原介休農工部部長曹錦先生有些激動。他說,這裡曾經是北辛武人民公社的辦公地點,1972年到1983年,他擔任公社管委會副主任期間就在這辦公,當時房屋主體還相對完整。陪採訪團來的這天,是曹錦離開37年後第一次故地重遊,觸景生情,曹錦老先生幾度哽咽。

據《晉商冀家》記載:晉商介休北辛武冀家,是「萬裡茶路」的開拓者之一。早在清康熙五十六年,冀家十四世冀州升就在武夷山下梅村與茶商李氏學習焙茶技藝、交流銷茶貿易。

清雍正三年,冀州升在湖北羊樓洞製作茶磚後,在漢口漢正街和樊城進行試銷,效果良好。次年,冀州升在漢口的漢正街開設茶坊,並招聘十幾名夥計分別到湖南安化和福建武夷山採茶,然後運往漢口的茶坊加工磚茶。清雍正六年,冀州升在古北口鎮開設茶行,並在熱河廳(承德)、張家口、庫侖、歸化和盛京設分茶莊。

清嘉慶到清道光年間,冀氏的商業帝國在第十七世冀國定主持時發展到強盛。當時,冀家僅在湖北襄陽、樊城一帶的商號就有70多個,包括綢緞莊、京貨鋪、茶莊、錢莊等,據記載冀家當時淨存白銀300萬兩。

冀國定生有五子,他去世時五子尚未成年,其妻馬瑛仙挑起冀氏重擔,人稱「馬太夫人」。她是當時晉商各大家族中唯一對內主持家政、對外綜理商務的女性。清鹹豐初年,五子長大成人,馬太夫人主持分家,把冀氏三百餘年「誠信為本」的經商理念傳示後人,取名「五信堂」,即「悅信堂」「篤信堂」「立信堂」「敦信堂」「有容堂」,冀國定第四子冀以龢出任冀氏主東。

清光緒初年,冀氏在全國的商號、票號達120餘處,其中年創利10萬兩以上白銀的有20餘家,將冀氏商業推向頂峰。

冀氏四百年經商史中,始終將文化教育放在首位,開設儒學館,創辦書院、女塾和書社;冀家樂善好施,每遇災年,北辛武村就會成為難民聚集地,使得這裡逐步成了戶逾千家、人逾萬口的大村莊。

從清乾隆年到清光緒年,冀氏先後在北辛武村修建豪華大院5處,修繕和新建寺廟11處,大型花園1處,構成巨大的建築群。

隨行的介休冀氏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冀錦富介紹,採訪團所在的「敦信堂」佔地面積2500平方米,是「五信堂」中佔地最小的一處,以小窺大,可見當時冀氏建築群的規模。

隨後,採訪團一行人又來到不遠處的「有容堂」,這裡曾是馬太夫人與其第五子冀以正居住的地方,現在僅存的院落已經成了民居。雖然院子不大,但隨處可見精美磚雕石雕,門廳影壁、磚雕影壁、磚雕六角影、磚雕影壁「祝三多」匾額,還有隱藏在玉米葉堆中的「相敬如賓」石雕石礎,都在向人們述說著這裡主人曾經的輝煌。

一隻茶杯

牽出當地人的特殊習慣

採訪過程中,無論是冀廣大、冀錦富、曹錦,或者是村裡來來往往的行人,幾乎人手一隻泡著茶的水杯。

出於好奇,山西晚報記者上前詢問。曹錦老先生笑著說,介休當地有句俗語,「介休一大怪,茶杯隨身帶」,說得正是這裡獨特的飲茶習慣。

曹錦說,介休人愛喝茶,尤其有喝早茶的習慣。當年趕車、下窯者早晨空肚出門之前要喝足濃茶。上世紀50年代,沒有暖水瓶的時候,當地人家裡都用「氽壺」(一種銅製或鐵製柱形壺,灌水插在爐火中,很快可以燒開),不管是貴客臨門還是近客串門,進門先泡茶。現如今,在介休,出門帶茶杯已經成了大家的「標配」。

《介休市志》中有記載:「介休茶葉銷量歷來居全省各縣之冠。清光緒年間,城內已有『三盛昌』『廣源永』等店專營茶葉。民國時期,介休城內有6戶專營茶葉。」

據1960年晉中商業局商品流轉計劃資料:當時,全區17個縣共計劃分配茶葉3900擔,其中分配介休縣1190擔。並且附說明:根據以往銷售情況和歷史喝茶習慣分配。

上世紀60至70年代,介休張蘭、北賈、上梁、板峪、化家窯5個偏遠公社的供銷社全部由平遙縣分配調撥商品。據當時張蘭供銷社派駐平遙採購供應站採購員侯迺潤記錄,介休5公社當時不足3萬人,平遙30萬人,但10多年從平遙實際調撥回介休5公社的茶葉比例一直要超過三分之二以上。另據介休農調隊抽樣調査資料:1985年—1991年,介休農村人均年消費茶葉為0.7公斤—0.99公斤。

介休人有如此特殊的飲茶鄉俗,究其原因,大概是歷史上經商人多,養成習慣;水質多鹼,衝茶添香;愛吃麵食,調料味重,用茶清火,利於消化。

「我們介休人的喝茶習慣,除了上述原因,和當年冀家及晉商諸家販茶有很大的關係。特別是清乾隆二十七年,俄國發生宮廷政變,冀家運往恰克圖的磚茶滯銷,冀家只好將滯銷茶轉回介休,賒銷和打折促銷,當地人慢慢地也喜歡上了喝茶。」曹錦說,清道光初年,晉商冀家曾在介休的茶莊試銷茉莉花茶,效果很好,所以介休的百姓對茉莉花茶也是情有獨鍾。

馬太夫人的《經商賦》中曾寫道:「萬裡販茶路,數載記春秋。今日介邑捧杯飲茶,當思祖父插柳德蔭。」

春喝花茶、夏飲綠茶、秋泡鐵觀音、冬品紅茶。走在介休城區的大街小巷、鄉鎮農村,幾乎隨處可以看到各類茶莊茶店。

介休地域特色的飲茶文化,也帶動了相關的陶瓷燒造業、手工銅製業等行業的發展。茶葉罐因實用性兼裝飾性成為介休當地人所喜愛的物件,尤其是清中後期和民國時期,茶葉罐風靡城鄉。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帶雙喜字的茶葉罐是新婚洞房必備的物件或女子陪嫁的重要嫁奩;而帶壽字的茶葉罐則成為大家拜壽的禮品。

在張蘭鎮古玩市場裡,採訪團見到了許多與茶有關的老物件:有普通百姓家裡的氽壺、茶葉罐;有俄羅斯的彩繪瓷製茶壺;有上書「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等詩文的茶壺,以及極具北方飲茶特色的普通蓋碗茶具。

張蘭,是歷史古名鎮。明末清初,介休梁家、範家、冀家、侯家等商家到邊關用茶餅、布綢等與蒙俄人互市,換取諸多馬匹牲畜,到每年秋冬之交,便在張蘭鎮出售,漸漸形成了張蘭古鎮的騾馬市場。

介休商人長期跋涉口外,行走在人煙稀少的戈壁沙漠地帶,耐存保質的食物是他們的必需品。他們把老弱淘汰的騾馬,讓當地人宰殺後,煮熟加工成驢肉、馬肉乾,用作途中補給。近三百年的歲月,這也成就了張蘭鎮郝家堡的著名驢牛肉特產品牌。

小暢村是從前靈石縣靜升鎮到介休行商的必經之地,來往商客非常多。

入古村

一座座民居精品讓人流連忘返

行古道

一段段茶馬風雲引人遐思萬端

介休市綿山鎮大郎神村,村口有座關帝廟。

一對華表

記錄範氏皇商舊時榮光

在介休市張蘭鎮張原村「範毓 墓」石碑不遠處,立著兩個華表,「徑約尺五,高達二丈」。

臨近黃昏,採訪團一行來到介休市張蘭鎮張原村。在一處剛剛翻過的耕地中,有一塊刻著介休縣人民政府1982年6月19日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範毓 墓」的石牌,石牌不遠處,立著兩個華表,有資料顯示其:「徑約尺五,高達二丈」。

介休市文聯副主席陳全告訴採訪團記者,「範毓 」是介休範氏後人。作為最早發跡的晉商之一,範氏從明末清軍入關前就與滿人有生意往來,在滿蒙地區小有名氣。後來清兵入關,清政府為穩定新生政權,任用介休範永鬥為內務府皇商,「詔賜張家口房地,隸內務府籍,仍互市塞上」,成為當時的八大皇商之一。

陳全說,範氏曾獨家墊資為清軍平叛準噶爾運輸糧草,且經政府準許,獨自經營山西的鹽業,每年上交高額鹽稅。清康熙年間,國家銅幣緊缺,銅產量低,不能滿足供需。清政府打算到日本產銅量極高的長崎去購買銅。範家看到機會,上書請奏,願減低利潤,為清政府到日本去購買銅,獲準。這使得範氏成為最早遠赴日本經商的晉商之一,並且為介休範氏增加財富、加大對外貿易奠定了基礎。

遺憾的是,清乾隆初期,範氏家族出現衰落之象。清乾隆四十八年,清廷因範氏「虧折日深,以至上年誤運誤課,拖欠官項累累」「虧損至一百五六十萬兩之多」,革除了範氏後人在內務府、戶部等衙門的官職,沒收財產,並將範家主事之人入獄。至此,介休範氏衰落。

範氏的財產沒有具體統計,僅從清乾隆四十六年的財產清單看,範氏當時在直隸、河南二十州縣遍設鹽店,在天津滄州有囤積鹽的倉庫,在蘇州有管理赴日船艘的船局,在北京有商店3座,在張家口有商店6座,在歸化城有商店4座,在河南彰德府水冶鎮有當鋪1座,在張家口置地106頃,分布各地的房產近1000間。(以上不包括其在介休原籍的財產。)

陳全說,範氏顯赫一時,曾是《清史稿》中唯一為其列傳的商人。範氏發跡於明末,他們一族在經商理念的創新進取精神,對後期的介休商人起到深遠的影響。

「那對華表,是乾隆年間賞賜給範家的,只有對清朝有重大貢獻的人,才有資格得到這樣的賞賜。」陳全說,華表上雕有盤龍柱,柱頂還有嘯天吼,雕刻十分精美,只可惜,嘯天吼前些年已經被盜。

夕陽西下,落日的餘暉灑在大地上,隨著採訪團的離開,天地之間僅剩一對華表矗立在原地,孤獨地守護著主人的陵墓。

一座村落

串起「蔚字五聯號」過往

介休市北賈鎮的侯家城堡村落分為舊堡村、舊新堡村、新堡村。自明清以來,歷經三百年的不斷修建,成為北方民居建築珍品,並且分別入選第四批、第五批國家傳統村落。

侯家城堡閣樓頂鋪瓦扣縫處,都裝有講究的貓頭滴水、屋脊、獸頭等飾件。

侯家城堡是山西最大票號之一的「蔚」字五聯號財東侯氏家族的老家。

徐珂在其編著的《清稗類鈔》中介紹,山西侯氏有資產七八百萬兩,是僅次於亢氏的大戶。侯氏住介休縣北賈村,原是南宋孝宗隆興元年由陝西遷入。清康熙年間,家境尚一般,有十七世侯萬瞻外出經商蘇杭一帶,專販綢緞。萬瞻生二子,長生祥,次生瑞。二子長大後,與父一起販運綢緞。他們南販北運,經過幾十年的辛苦,獲利頗豐,家業漸興。到萬瞻之孫侯興域時,侯家已是外有商號數十處、內有大量房產土地的財主了,介休稱其「侯百萬」。

侯家到侯萌昌一輩時,業務飛速發展,他聘任日昇昌票號原主管毛鴻翽為其平遙蔚泰厚綢緞莊的經理,並由毛鴻翽全權負責改建票號的工作。清道光六年,蔚泰厚綢緞莊正式改為蔚泰厚票號,與日昇昌票號展開了競爭。在毛鴻翽的努力下,「蔚泰厚」票號大見其利。侯蔭昌立即又把自己的「蔚豐厚」「蔚盛長」「新泰厚」和「天成亨」綢布莊全改成了票號,總號均設在平遙,被稱為「蔚」字五聯號,五個總號在全國各地開設有幾十家分號。

和很多在外做生意掙錢,回老家置房子置地的晉商一樣,隨著侯氏在外生意越做越大,介休侯家村落也在逐步規劃建設擴展。據介休市文聯副主席陳全介紹,三個堡中最先有是舊堡,後來有了新堡,再後來又建一個新堡,原新堡便更名為「舊新堡」。

站在新堡村中央,可以發現這裡的街道橫二縱一,非常整齊寬闊,即使是現代車輛通行也不會覺得狹窄;院落多為長方體三進院,有資料顯示,這裡的院落高度有北京老四合院兩倍,長度則有三倍,一些戶簷前還裝有名為「天羅地網」的鋼絲網架。閣樓頂鋪瓦扣縫處,都裝有講究的貓頭滴水、屋脊、獸頭等飾件。院落中垂花門、過道廳、照壁,一些還用隔扇、石坊裝飾,磚雕、木雕、石雕「三雕」都非常精美,富有美好的寓意。

陳全說,這裡每個院落都是大門寬敞,都可以趕著車直接進去。第一進是車馬院,客人來了需要先下車,等候招呼才能入內。因為是一個家族內部居住,每個院子從二樓樓頂就可以徑直走到隔壁,方便快捷。

同為介休籍商人,雖所處時期行業略有不同,但侯氏、範氏、冀氏之間一直互有往來,後輩也有姻親關係,最重要的是他們都秉承著晉商誠實守信,開拓進取的精神,創造著屬於自己的輝煌。

一條古道

留住往來客商奔忙印跡

11月15日,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來到介休市綿山鎮西靳屯村小暢村。村口有座正方形的茶亭,村裡人說,茶亭後面曾經有座「五道廟」,可惜現在已看不出廟宇的模樣。茶亭面積僅10平方米左右,但是有可以遮風避雨的卷棚頂屋簷,有供人休息的石凳,石凳下的底座上雕有花朵樣式。

陳全說,這裡曾經是往來介休的駝幫和商人的必經之地,走累的行商們會進廟上香,而後在茶亭喝水休息。

不遠處的大郎神村(同屬西靳屯村自然村)村口有座關帝廟,雖然已經破敗,依稀能看出曾經的觀景臺、鐘鼓樓。因為道路較窄,彎道處的廟牆修建時候去了稜角,所謂「拐彎抹角」。關帝廟前也有一座茶亭,長約10米,寬不到3米,整體結構基本完好,亭中北牆上方存有「禪林」二字。「禪林」下方是被磚頭封堵的門,從前經這裡應該可以直達後面的關帝廟。

西靳屯村支部書記王欽周告訴採訪團,這座關帝廟是清康熙年間修建的,廟裡尚存兩通石碑,碑記是關於清道光年間此處修路的事。王欽周介紹說,隨著脫貧攻堅整村搬遷,大郎神村目前現在僅剩5戶11口人。

與大郎神村緊鄰的樊家灣村,是介休最西南的村子,與靈石縣靜升鎮椒仲村接壤。王欽周在這裡利用閒置土地種了一些柴胡,準備弄些藥茶,他說這也是一種帶領村民提高收入的嘗試。

順著村邊一條小路,採訪團一行開始折返。陳全說,這條路從樊家灣村到大郎神村,再到小暢村,是從前靈石縣靜升鎮到介休行商的必經之地,往來商客非常多,「現在路沒人走了,那些茶亭自然也失去了作用。」但是在當年,茶亭屬於廟產,往來行人可以免費喝茶,相當於「公益性質的服務區」,有時候廟裡師父還會拿出食物免費供給窮苦路人。

古道不足一米寬,兩旁長滿荒草,有些地方已經隱沒不見,需要踩在草叢裡才能通行,草叢兩旁的荊棘時不時刺向小腿,扎得生疼。行走在這樣的路上,腦海中不由地浮現出幾百年前,晉商披荊斬棘,不畏艱險,開拓創新,抓住各種商機和市場,取得成功的身影。山西不產茶,山西人卻創造了跨越中蒙俄三國的萬裡茶道輝煌。介休人不僅把生意做到福建、做到皇家、做到海外、做到蒙俄,還把外面的先進文化帶到了自己的家鄉,也深深地影響著改變著當地人的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時講到,山西自古就有重商文化傳統,並形成了誠實守信、開拓進取、和衷共濟、務實經營、經世濟民的晉商精神。這20個字是對山西商人幾百年來走南闖北,為山西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最精準的概括。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晉中市委市政府、晉中市委宣傳部聯合山西晚報組織這樣一次回歸晉商精神的活動,也必將為山西經濟騰飛增添新的動力,把晉商文化中的精髓基因提煉出來,有利於增強當前新晉商們開放的文化自信。

圖說

五彩琉璃醉臥萬裡茶道

斑斕茶品香飄千年介休

大郎神村,村口有座關帝廟,雖然已經破敗,但依稀能看出曾經的觀景臺、鐘鼓樓。

到介休,是嚮往已久的一件事。因為在「萬裡茶路」採訪中,無數次提到這個地方。在襄陽、在社旗、在洛陽等地,但凡有山西(山陝)會館的地方,總離不了介休的琉璃。也因為介休的琉璃,讓一座座山西(山陝)會館歷經數百年依舊色彩絢麗。

一座四柱三樓歇山頂琉璃牌樓,主樓簷下正中鬥拱之間有龍牌額書「太和巖」。

侯家城堡是山西最大票號、「最有信譽」票號之一的「蔚」字五聯號財東侯氏家族的老家。

採訪團走進介休大郎神村。

當在介休看到「太和巖」牌樓時,才真正明白為什麼每一座山西(山陝)會館都離不開介休琉璃。作為琉璃藝術之鄉,介休琉璃造型獨特、色彩豔麗、燒造技藝精湛,而正是遍布各地的晉商,將這一藝術瑰寶帶到了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在張蘭鎮古玩市場裡,商家給採訪團展示俄羅斯的茶壺。

在義安鎮的北辛武村,一座精美的琉璃牌樓彰顯製造工藝輝煌。

介休並不是晉商萬裡茶路的必要節點,但介休商人卻在晉商萬裡茶路甚至各行各業的貿易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曾經的冀家,是晉商萬裡茶路的開拓者;曾經的範家,是《清史稿》中唯一為其列傳的商人;曾經的侯家,將綢緞莊開遍了全國各地,後創建了山西最大票號、最有信譽票號之一的「蔚」字五聯號……曾經的深宅大院雖多有損毀,但僅存的院落三五間,便足見其雄厚的家產及實力。「介休一大怪,茶杯隨身帶。」這句當地俗語在採訪中得到了印證,街頭巷尾,處處可見手端茶杯的人品茗談笑風生。而在當地人稱西山的古商道旁,古茶亭、古廟雖已破敗荒蕪,但仍能感受曾經往來客商在此處歇腳喝茶的愜意。

古商道必經的堡子門。

冀家「五信堂」之一的「敦信堂」舊址。

也許正是受介休商人的影響,茶文化才能在這個與茶產地隔著千山萬水的地方深入人心。而晉商萬裡茶路,更是將茶文化帶到了世界各地。

侯氏文化展覽館。

在介休市綿山鎮西靳屯村小暢村,村口有座正方形的茶亭,聽村裡人說茶亭後面曾經有座「五道廟」。

採寫: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趙琴

攝影: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馬立明 寇寧

視頻拍攝|製作: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馬立明

通訊員 王磊

編輯:山西晚報全媒體編輯 閆婷

相關焦點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介休站:太和巖琉璃牌樓流光溢彩印證晉商興盛...
    牌樓修建時,在現場掘式徹建琉璃窯,根據設計需要現場燒制和建造,每一個構建都是定製的。介休站太和巖琉璃牌樓流光溢彩印證晉商興盛三進院冀家老宅雕梁畫棟述說歲月輝煌冀家經商始於明正德年間,歷四百年,傳十一代,是晉商中持續時間較長的一家。剛進村,一座四柱三樓歇山頂琉璃牌樓便進入大家的視線。這座牌樓除四柱的基座外,通體包砌琉璃,以黃綠藍三彩為主彩,鮮豔靚麗,十分奪目,主樓簷下正中鬥拱之間有龍牌額書「太和巖」三字。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 · 在介休|這樣的琉璃牌樓!這樣的流光溢彩!
    到介休,是嚮往已久的一件事。因為在「萬裡茶路」採訪中,無數次提到這個地方。在襄陽、在社旗、在洛陽等地,但凡有山西(山陝)會館的地方,總離不了介休的琉璃。也因為介休的琉璃,讓一座座山西(山陝)會館歷經數百年依舊色彩絢麗。當在介休看到「太和巖」牌樓時,才真正明白為什麼每一座山西(山陝)會館都離不開介休琉璃。
  • 太和巖牌樓,集介休琉璃藝術大成,最是一抹孔雀藍!
    說起琉璃,大家總會想到琉璃瓦琉璃頂琉璃照壁。介休是山西燒造琉璃較早的地區,從后土廟便可見一斑,不過,最驚豔的還要數太和巖牌樓,孔雀藍實在耀眼奪目。牌樓的色彩以黃藍為主,通身滿飾華美的琉璃,工藝精巧,色釉璀燦,堪稱琉璃製品中之傑作。四條方柱滿貼孔雀藍琉璃貼片,高懸的牌額、橫匾、柱上的對聯均為琉璃燒造,在門額的平面中貼有二龍戲珠,兩旁是博古圖案。
  • 在魅力晉中,逛古城看商賈滄桑之變,遊大院憶晉商昔日雄風
    ▲建築頂部琉璃裝飾 第三絕為「琉璃」。介休人製造琉璃有著悠久歷史,琉璃工匠們留下許多優秀作品。2006年,渠家大院和渠家長裕川茶莊舊址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6月,其所在的晉商老街被命名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街;2017年12月29日,渠家大院被批准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 山西太原琉璃,蘇、白、張三大家族,以蘇氏家族最有影響
    山西——琉璃的主產地,嘉靖年間是發展最興盛的時代 山西是我國琉璃的主要產地, 1500 多年來,山西琉璃行業相承不衰,留下了非常多的精美器物。
  • ...南船北馬襄陽地,東連西接晉鄉情;米公祠感受晉商文化,山陝會館...
    李秀樺介紹:山陝會館裝飾最大特色是琉璃材料的大量運用。琉璃瓦在古代只有皇家建築才能使用,因為作為供奉關帝的廟宇,建築規格較高,而山西又是琉璃的故鄉,得地主之利,其建築構件應該是從山西長途運輸而來。「聽老人們說過,當年為了修襄陽和社旗的山陝會館,我們介休當地建了專門的琉璃窯。」
  • 山西晉商八大家.
    在清代,全國排名前16位的大財團都在山西。據史料統計,僅僅把山西幾個縣域中富戶的家產相加,數量就超過了一億兩白銀。這個數量甚至比當時國庫的存銀還要多,切實稱得上「富可敵國」牎在中國近代史上,晉商穩居全國商幫之首,稱雄商界500餘年。
  • 晉商與晉商文化
    清朝時,全國排名前16位的大財團都在我們山西。滿清入關稱帝後,順治皇帝在紫禁城設宴,親自召見答謝我們山西的八大商人,並嘗賜朝服,編為「御用皇商」(榆次的常家,太谷的曹家,祁縣的喬家、渠家,平遙的李家,介休的範家,萬榮的潘家,陽城的楊家)。晉商的興起,源於我們山西河東鹽池的開發。明
  • 「品鑑」身如琉璃,內外明澈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藏明代琉璃作品除建築構件外,還有照壁、影壁、牌樓、樓閣、香亭、寺塔、神像、供器、花壇以及鑲貼在牆上的花磚等,品類繁多,不勝枚舉。琉璃飾件的圖案也主要以火焰紋、龍鳳紋、如意紋、連花紋、海水江崖紋、寶珠紋和綾錦紋等傳統吉祥圖案為主。
  • 帶你遊晉中——介休綿山
    龍頭寺景區主要景點:龍頭寺、綿山牌樓、百龍壁、普救亭、普救殿、賞善司、罰惡司、城隍廟、龍門石牌樓、望鄉臺、南天門、旌介亭龍脊嶺景區因位居雙龍交匯的背脊而得名。綿山的精靈之氣吸引了眾多的仙家、聖人,僅此處就有伯子常、彭祖、子喬、華佗、漢鍾離、呂洞賓、陳摶等歷代前賢的修行洞十餘處;並用碑石圖文對他們的養生功法做了簡明生動的介紹。嶺上景行、仰止石亭造型獨特,做工精細,堪稱精品。
  • 晉商駝道的源流秘史
    據此,我們可以認為,古晉商是萌芽於先秦、雄始於漢魏、漸勃於唐朝邊貿開放、崛起於宋遼澶淵之盟、興盛於明清時代和衰落於民國時期的山西商人。而晉商駝道,即使從趙武靈王於公元前300年下令在代郡、雁門、雲中郡修築長城計算起,也至少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榆次站:常家莊園聽茶路傳奇,千年老城尋晉商盛景
    榆次站儒商世家常家莊園聽茶路傳奇設店立號千年老城尋晉商盛景正廳西側正是常家走向興盛的裡程碑人物——常萬達。常家莊園導遊付寶珠介紹,常萬達目光遠大,創建了以武夷山為茶源地,通往俄羅斯、蒙古的」萬裡茶路「,同時也是目前被保留下來的莊園北常的建造者。付寶珠介紹,經商致富後的常氏家族在車輞村大規模地建設住宅。常萬玘在車輞村建「南祠堂」,立「世榮堂」,以村西南為軸心,向東、南發展。
  • 晉商丨景隆號:晉商武夷山貿易第一站
    下梅村至今還保留著清代晉商與武夷山下梅鄒氏打造萬裡茶路的第一站「景隆號」遺址。「景隆號」位於晉商萬裡茶路起點村下梅的蘆下巷,它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宅。大門的右側石門柱上,前人用墨寫下的「景隆號」三個字,深深滲透在石板的肌理中,兩百多年來褪之不去,無言地向人們提示著這座老宅的歷史變遷。
  • 后土之韻 琉璃之美
    在介休市區廟底街,靜靜地佇立著一座規模宏大的道教古建築群——后土廟。
  • 晉商文化的搖籃,優秀民俗文化旅遊區,山西晉中市
    晉中旅遊資源較為豐富,境內自然和人文景觀星羅棋布,可開發的旅遊景點約佔山西省的十分之一;已形成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晉商民俗文化旅遊區等一批全省旅遊精品;晉中工業起步較早,工業基礎條件良好,工業門類較為齊全;晉中是華夏文明重要組成部分——晉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晉商文化的搖籃;1824年在這裡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家金融機構「日升昌」票號。
  • 介休洪山源神廟 二龍戲珠琉璃浮雕 我相信它能回家!
    昨天介休人的朋友圈炸了!介休自媒體號炸了!2016年11月12日夜晚,這個罪惡的晚上,精美的二龍戲珠琉璃壁心被盜。源神廟這一國保單位,遭到如此瘋狂的盜砸,讓天下文化人士傷心。有關部門該立即展開有力措施,儘快破案,維護傳統文化遺產的安全!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千年帝都」洛陽:晉商在中原大地的主要基地
    洛陽山陝會館東西兩道儀門正中間,是一座高約12米、寬13米的琉璃照壁。這座被洛陽人稱之為「九龍壁」的照壁,其圖案實為飾有黃綠釉面磚的「二龍戲珠」及花卉、人物等,為豫西地區保存最完好的琉璃照壁。原來,這是晉商故意為之,有斂財聚寶之意。奇特的是,山陝會館沒有正開的大門,而是只有東、西兩道儀門,於是在洛陽留下了「天下廟門朝南開,唯獨會館不正南」的說法。東西兩道儀門正中間,是一座高約12米、寬13米的琉璃照壁。這座被洛陽人稱之為「九龍壁」的照壁,其圖案實為飾有黃綠釉面磚的「二龍戲珠」及花卉、人物等,為豫西地區保存最完好的琉璃照壁。
  • 牌樓彩畫也非三六九等,北京等級最高的牌樓原來是它
    和璽彩畫是清代官式建築彩畫中等級最高的一種,和璽彩畫主要用於皇家的宮殿、壇廟的主殿及堂、門等重要建築上,象我們熟知的故宮的太和殿、景山的護國關帝廟
  • 晉商---發祥地祁縣古城
    明清兩代祁縣商業繁榮,為著名的晉商故裡,出現了一大批晉商大賈,商業票號遍布全國,匯通天下。祁縣古城的晉商老街,是「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以十字口為中心,4條大街垂直交叉,8條小街,28條巷、72圪道與之縱橫貫通。古院落1000多所,明清建築風格的房屋2萬多間。雄偉大氣的院落,嚴謹有序的布局,精雕細刻的工藝充分顯示了晉商鼎盛時期,祁縣古城店鋪、民居建築設計方面的特色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