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璽彩畫是清代官式建築彩畫中等級最高的一種,和璽彩畫主要用於皇家的宮殿、壇廟的主殿及堂、門等重要建築上,象我們熟知的故宮的太和殿、景山的護國關帝廟、西苑的萬善殿以及天壇的祈年殿等等。
說到老北京的牌樓,數目不算少,可是在清代只有為數很少的牌樓採用了和璽彩畫。和璽彩畫並不是有描金或者繪有龍、鳳等圖案的就是和璽彩畫。其主要特徵是中間和兩側的方心、找頭圖案用豎立的W線條做分界線。從老照片上看它們是西苑三海的兩組四座:「金鰲、玉蝀」牌樓、「堆雲、積翠」牌樓,還有頤和園的一座:「涵虛罨秀」牌樓。
和璽彩畫(豎立的W線條做分界線)
清末,北海的「金鰲」牌樓。
清末,北海的「玉蝀」牌樓。
清末時的「堆雲」牌樓。
民國時的「積翠」牌樓。
清末頤和園的「涵虛罨秀」牌樓。
到了民國時期,原來的皇家禁苑成了公園,北海與中海之間的道路也被打通成了,尋常百姓可以自由行走的通行道路。北海大橋兩端的「金鰲、玉蝀」牌樓的彩畫也隨著降了級,改繪成了旋子彩畫。
到了1950年代,這組被降了級的牌樓又因道路擴建被徹底拆除了。目前北京老城內就只剩下「堆雲、積翠」這唯一一組和璽彩畫的牌樓了。
民國時的「金鰲」牌樓。
民國時的「玉蝀」牌樓。
其實,老北京有好幾座規模和建築等級更高的牌樓,比如雍和宮的牌樓、大高玄殿的牌樓,也包括中軸線上的景山壽皇殿牌樓,但是從彩畫的等級上並沒有前面提到的牌樓高。其主要原因是古人在建築營建中,考慮到通過不同的建築表現手法作到層次錯落,突出主題的目的,也就是在相同一組重要建築中分清主次,避免雷同。
有意思的是,乾隆時期頤和園的前——清漪園,現在排雲殿前的「雲輝玉宇」牌樓處,有一組如同景山壽皇殿牌樓布局一樣的三座牌樓,它是乾隆皇帝為母親六十壽辰修建的大報恩延壽寺的前導部分。根據老照片,當時僅存的西側「歸(歸)指三明」牌樓是和璽彩畫(圖八),可以肯定最初這組牌樓都是和璽彩畫。到光緒年,慈禧太后重修頤和園時,只恢復了正中的那一座主牌樓,就是現在的「雲輝玉宇」牌樓。且當時也是採用的和璽彩畫(圖九),但到民國以後,可能是由於它失去了清朝時的象徵作用,為降低它的等級,彩畫也相應的改成旋子彩畫,一直延續到現在。
清末時的「歸(歸)指三明」牌樓。
清末時的「雲輝玉宇」牌樓。
頤和園東宮門外「涵虛罨秀」牌樓,乾隆朝時等級不高只是四柱三間三樓的形式,到光緒年間提升了等級,改成了四柱三間七樓,把匾額的朝向也掉了個,改為東側為「涵虛」西側為「罨秀」,並且彩畫也相應的改成和璽彩畫,一直延續至今。
清末時的「涵虛罨秀」牌樓。
北海萬佛樓前的兩座牌樓,南牌樓南向額為「大千輪置」,北向額為「滿萬曇霏」,北牌樓南向額為「聚諸福德」,北向額為「現大吉祥」。從老照片上看仿佛也是和璽彩畫。現在頤和園轉輪藏前單門兩柱一樓沖天柱式牌樓、多寶琉璃塔前牌樓,以及牌樓式山門-仁壽門採用的都是和璽彩畫。這三個單間的小牌樓由於用途特別,也許當初也是和璽彩畫。北京目前屈指可數的和璽彩畫老牌樓就是這幾座了。
民國時的「滿萬曇霏」牌樓。
圖文 | 北平心
原創新媒體製作人員:黃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