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公眾號接收原創故事
長按下方圖片識別其中二維碼添加作者好友
呼和浩特史話之三大牌樓
作者:吳瀟
呼和浩特市的舊城古稱歸化,於明隆慶六年(1572年),由土默特部首領阿拉坦汗所建,明廷賜名歸化城。清朝年間鼓勵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的傳播,以利於皇朝的統治和疆土的統一,歸化城一時興起建寺廟的高潮,面積並不大的歸化城竟然是召廟林立、星羅棋布,坊間說歸化城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個免名召,故歸化城又有召城之稱。呼市民俗專家曹建成先生經過多年考證和研究,不僅把七大召、八大召和七十二個免名召的寺名、建寺時間、隸屬關係和具體廟址搞清楚了,而且把眾多已經毀圯的召廟的具體原因,如自然的、戰亂的、人為的基本情況也搞清楚了,為人們了解和研究呼市召廟的興衰提供了寶貴資料。
大召、席力圖召和小召都屬七大召之列,現今除小召在「文革」中被拆除外,大召和席力圖召仍保存完好。這三個召廟都建有牌樓,這在呼市眾多的召廟中是少有的。據考證,牌樓這一中國特有的傳統古建築,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已經有了,它是一種高大的有柱門型構築物,最初是用於旌表節孝的紀念物,後在園林、宮苑、陵墓和街道均有建造。牌樓和牌坊相似,但牌坊無「樓」的構造,無樓的鬥拱和屋頂。呼市這三個召的牌樓都是典型的牌樓,且各有特色。-
一、席力圖召牌樓
席力圖召因為四世達賴喇嘛的老師,第一世席力圖活佛長期主持該寺而得名,建於明隆慶和萬曆年間。據資料介紹,土默特部阿拉坦汗死後其子僧格都楞繼位,效仿乃父的做法,決定迎請達賴三世到內蒙右翼各部作法,於1582年為達賴三世修建了一座寺廟即席力圖召。1588年達賴三世圓寂,令席力圖坐床作法並指示在東方尋找他的轉世靈童。次年席力圖與土默特貴族挑選並決定,阿拉坦汗曾孫雲豋嘉措為達賴四世,並一直把他教養長大,於1602年送達賴四世回西藏舉行坐床典禮。
該寺廟在清康熙、雍正、乾隆和光緒年間曾不斷擴建修繕,遂成為歸化城規模最大的喇嘛教寺廟。寺廟漢名為延壽寺,是康熙帝所賜。席力圖召山門前的牌樓,推斷應在擴建時建造,但具體年份不詳。牌樓為四柱三間型,二層三樓,中樓略高左右兩樓稍低,上覆黃琉璃瓦。四根立柱為紅色木柱,下部為石抱木,用鐵條緊箍,每根立柱前後均有斜撐木支撐。整個牌樓樸實無華,與寺廟融為一體,同時也更加烘託出整個寺廟的莊嚴神聖。
二、小召牌樓
小召漢名崇福寺,始建於明天啟年間(1621一1627),稍晚於席力圖召。相傳為阿拉坦孫子俄木布主持修建,之所以稱為小召,一是因大召為乃祖父所建,因「輩份」關係只能稱小,二是其初建時規模確實不大。但在歸化城中小召不僅名列七大召中,而且其規模和地位越來越大,香火日盛。其原因有二:一是因活佛內其託音在小召講經宏法,並對小召修葺、擴建以及其二世深得康熙帝的信任與器重有關。二是康熙帝1696年西徵噶爾丹班師回朝,途經歸化城曾在小召駐蹕三天,並恩賞小召大量賜品和財物,包括自己的甲冑和箭矢等,隨後又恩準擴建小召寺廟,並為小召賜名崇福寺,小召遂成為歸化城內規模宏大、香火日盛且地位日升的七大召之一。
小召的牌樓一說興建於清乾隆51年(1787年),即康熙巡視歸化城並駐蹕小召後的的九十多年。另有文章稱它建造於雍正年間(1723一1735)。為慶賀小召擴建三十周年,由歸化城眾商戶捐資修建的。具體時間雖難確定,但先有小召後有牌樓則是確定無疑的,它是小召的附屬建築物,又是小召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召牌樓是一座大鵬展翅般造型的古牌樓建築,四柱三間,通高約十米,寬則十米有餘。其頂部是宮殿式風格,上覆綠色琉璃瓦,下面是一排排一層層翎毛狀鬥拱,參差錯落。頂層高矗如大鵬頭部昂然挺立,下層兩樓如大鵬展開的雙翼,整個造型如同一隻大鵬鳥從天而降,有種臨風飄逸的藝術美,令許多人為之傾倒、為之叫絕!牌樓正中的匾額上書有"普照慧光"四字,與小召山門上的「便是西天」互為呼應,成為一體。下靣是四根立柱,每根立柱下面都是石抱木,並以鐵條包箍以固定支柱並平衡牌樓之穩定,每根立柱南北兩側分別有兩根撐木,使整體結構更加合理,形成四柱三間三樓之格局。小召牌樓設計精巧別致,無富麗堂皇之意,有楚楚動人之感,用巧奪天工比喻也不過份… …
現在大召廣場西面塞上老街東口也修建了一座牌,與小召牌樓有相通之處,但整體美感則相差遠矣,更不用說文物價值和考古學上的意義了。遺憾的是小召整個寺廟已在「文革」中被毀,只剩下孤零零一座牌樓向遊人訴說著昔日的輝煌。
三、大召牌樓
大召是歸化城建造最早、現存規模最大的喇嘛召廟。始建於明萬曆七年(1579年),明朝賜名「弘慈壽」,清朝又改為「無量寺」,由土默特首領阿拉坦汗主持興建。
大召是一座漢藏合壁式建築風格的寺廟,規模宏大,沿中軸線建有山門、天王殿、菩薩過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東西配殿等殿堂,特別是寺內供奉有一座,據說用三萬兩純銀包製的釋迦摩尼佛像因此又被稱為「銀佛寺」。寺中的銀佛、龍雕和壁畫堪稱世之珍寶,幾百年來一直是歸化城黃教僧俗信徒心目中的「聖地」,保存較為完好。但在文革期間大召也難逃劫數,喇嘛被逐、佛像被毀、佛殿被拆、寺院被佔、宗教活動被禁,舊日的輝煌不復存在… …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各項政策的落實,政府又撥專款對大召進行恢復修建,1986年修復工程竣工,昔日頹敗的大召恢復了金碧輝煌、雄渾莊嚴的歷史原貌,不僅成為呼市歷史文化名城的主要標誌之一,而且成為國內外遊客首選的旅遊景點。
大召山門前的廣場上,矗立著一座高大宏偉的建築物,這就是大召牌樓。大召寺原來建沒建牌樓有待考證,現在的牌樓是寺廟修繕完工後的1997年,在幾位市、局級離退休老領導的大力倡導下,市有關部門全力支持,政府組織拆除了一些危建臨建,擴建了大召廣場,並在山門前修建的。
牌樓高約十米、寬約十八米,為四柱三間七樓木質結構,是幾座召廟牌樓中最宏大最氣派的。此牌樓依古建規格為虎殿頂、三重簷,飛簷翹角、五跳鬥拱,頂覆黃琉璃瓦,簷角飾風鈴。正中匾額鐫刻「佛照青城」四個大字。四根紅柱下均石抱木加鐵箍,兩側外門洞各有一石碑,整個牌樓氣勢宏偉、富麗堂皇。
近年來大召廣場東入口處又修建了一座牌樓,甚為高大,也是四柱三間式,但立柱無石抱柱,也無前後支撐木,據說非木質結構。樓中匾額上書有「靈泉瀉玉」四個繁體草書大字,為「九邊第一泉」的玉泉井增補了幾分神奇色彩。
後記:
如果把小召牌樓比喻為一位俊秀靈巧的婷婷少女的話,那席力圖牌樓就像一位端莊秀美的少婦,而大召牌樓呢就是一位雍容華麗的貴婦——任何比喻都是蹩腳的,也是不妥的!她們各是各,各有自己獨特的風姿和魅力,這才共同形成了歸化城豐富多彩的召廟牌樓文化。
作者簡介:吳瀟,男,漢族。1946年生於呼和浩特舊城區,大學學歷,曾從事教育、黨務、新聞等工作。熱愛寫作,曾有短篇小說、散文,發表於報章雜誌。
一首《草原夜色美》送給夜讀的看官們
親愛的讀者們,當您看完文章時,請稍停留兩秒鐘,看看廣告,也挺精彩的,還能給作者帶來些許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