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武漢的旅遊業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前往這個交通便利、擁有著眾多歷史古蹟和文化背景的中部最大城市。除了像黃鶴樓、歡樂谷、東湖這樣知名的人文景區和自然景區外,武漢的高校現在也成為眾多遊客經常涉足的「景點」之一。
我們都知道,武漢有著僅次於首都北京的高校數量,其中重點大學也不在少數,這些高等學府很多都擁有著自己身後的文化底蘊和特色,這些都吸引了很多外地學子和遊人的關注。作為武漢兩座985高校之一的武漢大學,更是經常被遊客光顧。
武大不僅是一所高校,更是一個時代的歷史文化的沉澱。在武大校園內,隨處都能看到一些充滿歷史韻味的文化古蹟。其中最出名的,還要數武大的學校牌樓。這個造型並不是很複雜的牌樓,絕對是一處意義重大的古蹟。牌樓由四根八稜圓柱構成,上書「國立武漢大學」六個大字,氣勢十足,將武大的形象存託的無比高大。
按理來說,這種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武大對外形象的重要標誌,應該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只有唯一性,才能體現出更高的價值和意義才對,可令人奇怪的是,在武大,這樣的牌樓竟然有兩個,而且還是一模一樣的。
不用說,這兩個牌樓,其中一個肯定是假的,是「冒牌貨」。兩個牌樓一個位於校內,另一個,則位於距離武大一公裡外的一處街道上。在很多人看來,位於校外街道上的牌樓,肯定是冒牌貨,然而事實恰恰相反,校外街道上的那個牌樓,才是「真貨」,而位於校園內的牌樓,是近幾年剛剛才建立起來的仿品,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實武大校門口的牌樓一共仿造了兩次,第一次是在1992年的時候,當時為了慶祝武大建校百周年,於是仿造真牌樓新建了一座。不過2012年的時候因為牌樓所在地要修建一條地下通道,所以拆除了。第二年,在八一路校門處又新建了一座牌樓。因為時間不長,還顯得很新。
既然校門處的兩座牌樓都是仿建的,那麼真正的牌樓呢?真正的牌樓,就在距離武大一公裡外的珞珈山路的入口處。這個牌樓矗立在並不算寬敞的街道上,街道的兩邊都是林立的高樓。牌樓一眼看上去又有一種歲月感、年代感撲面而來。
鮮少有認知,這座現存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的武大牌樓,其實也不是第一座武大牌樓了。真正的第一座牌樓是在1931年建立的,當時是木質材料建造的,可是第二年就被一場龍捲風摧毀了。直到1934年,武大又在第一座牌樓的原址上用鋼筋水泥建造了第二座牌樓。這座牌樓直到現在依舊樹立在街道之上,可見保護得還算不錯。
可問題來了,作為武大的牌樓,為何會立在校外一公裡遠的一條毫不相干的街道上呢?這是因為上世紀30年代,武大許多建築還在籌建當中,需要從遠處運輸很多的物資。於是便修建了一條公路專門用來輸送物資,可是這條公路太過荒涼偏僻,為了給運輸隊指引前往武大的道路,便在路口修建了這麼一座牌樓。
所以說這麼一個意義深遠、備受重視的牌樓,最開始只是當作一個路標來使用的,這一點怕是很多人都不會想到吧。當然了,不管這個牌樓最初建造的目的是什麼,現在已經過去了將近一個世紀,這座牌樓也成為留存下來的歷史遺蹟了,所以不管從什麼角度出發,這座牌樓,都應該好好地保護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