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安靜下來,回歸本我,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2020-12-23 茶馬古道之德拉姆

如果你不能好好的參透《道德經》這本書,那麼你一定會覺得它讓人變得消極,甚至會覺得《道德經》就是一本沒有任何意義的書籍,根本不適合年輕人來讀,因為它缺少一定的激情,似乎並不能夠為奮發向上的青年人留有一定的指引作用,如果你是這麼想的那顯然就是錯誤的。

有這種想法的人,往往自身就是存有一定惰性的,他們對於學習的態度即便是沒有《道德經》的影響,往往也會受到外界的影響。如果你真的潛下心來靜讀《道德經》,你會發現這本書的指導意義有很大,它會教導你成為一個處事不驚的人,而這樣的人往往更容易走向成功。

很多人第一次讀《道德經》時的第一感覺就是讀不懂,所以很多人基本讀了一小部分就放棄了,其實這種做法並不正確。在這個世界上,能夠徹底讀懂《道德經》的人並不多,而這本書給我們的影響不僅僅停留在讀懂上,更重要的是對我們精神上的影響,更何況道本來就是用來悟的。

如果你並不相信我所說的話,你可以嘗試著邊讀邊抄寫《道德經》,這樣反覆幾次之後,你便會發現自己的心在慢慢的靜下來,這種感覺無法用具體的言語來形容,更多的是需要自己慢慢體會,它能夠滲透到生活中的各種細節之中,並在無形之中改變你的生活。

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本來就是一個看似雜亂無章的存在,他們也會不斷改變,也會有自己改變的內在規律,在這個生生不息的世界裡,我們想要生活得更好,可以說保持一顆沉靜的心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你以一顆浮躁的心來面對這個世界,你便會感覺自己陷入了一個無底的深淵。

對於很多人來說,人活於世的一個主要目標便是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很多人往往陷於此而無法自拔,他們無法權衡物質生活與精神意識的合理分配,他們經常抱怨自己的生活不夠幸福,以為有足夠的錢財便能讓自己過得更快樂,而《道德經》卻能告訴你,這兩種的平衡其實並不難。

可能在老子看來,人之所以不夠沉靜,絕大部分原因都是因為人們無法擺脫對欲望的痴迷,他們渴望得到更多的事情,但卻往往不能尋求到更好的方式方法,於是他們開始迷茫,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究竟有何意義,他們漸漸浮躁的開始生活,甚至一度陷入到一個死循環的怪圈之中。

最為關鍵的是,很多人其實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沒有認識到自己的所謂不幸福完全來源於自己欲望過多,而《道德經》似乎總是想用文字的力量引導人們認識到這一點,並試圖去幫助人們擺脫更多繁雜的欲望,將人們的生活更多的回歸於本真,讓人們能夠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相關焦點

  • 圍觀通行本《道德經》翻車現場,再現《帛書·老子》真正內涵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通行本《道德經》,並不是老子所寫的《道德真經》。在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就是《道德真經》,因此,要真正還原《帛書·老子》的內涵,只有用「密文」字義去解讀才能再現,用常規字義去讀,是讀不出來的。在歷史上,人們都用常規字義去解讀《道德真經》,結果,讀出來的就是通行本《道德經》。
  • 保持著從容不迫的心態,讓自己的心靜下來你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幸福
    01所謂的心無掛礙,就是一種靜下來的感知力,它很神奇,會推走一切無聊和煩惱。有人說:靜,是一種無聲而強大的力量,如果你能靜下來,你便能懷著一顆從容、自在、愉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長遠一些。一個人只有靜下來,才能學會思考、認清自己,並且看到生活的真相。心靜下來了,心路就清晰了,心靜下來了,情緒穩定了,心靜下來了,所有糾結也就放下了!
  • 幸福與快樂,是內在安靜下來的獨立與圓滿
    不要把自己的幸福與喜悅建立在外在的人與事上,外在的期待與渴望不過是內在的依賴與糾纏,幸福與快樂是內在安靜下來的的獨立與圓滿,自在與喜悅,就是不需要任何人的給予都可以自在的快樂與生活。靜下來去觀世間的苦,一切不過是自己的體驗與自作自受,路還是自己去走,誰都無法逃脫因果的心咒。種什麼因,得什麼果。世間太多的無奈與辛酸,因果定律是答案。頭腦是永遠無法懂得人世間為什麼會命運多舛。曾經在抖音上看到一句話:人間非淨土,各有各的苦,同是紅塵悲傷客,莫笑誰是可憐人。
  • 《道德經》:人生所有對幸福的刻意追求,都會讓生活越來越糟糕
    然而真正智慧的人是懂得配合自然之道、把握自然規律、善於用人、品行符合道德準則的人,只有做到這些,才能才能免除禍患,找到人生的捷徑。白巖松老師也曾說過:「這個世上最糟糕的一種人就是勤快的人。」所以是人想要真正的幸福,就要保持一顆平常心,懂得知足常樂、看到眼前的美好、珍惜當下的幸福。尋求心靈上的安寧,才是「道」的本質。《道德經》作為道學的本源,可稱中華文化寶典,是「千經之王」,是偉大的哲學名著。其涵蓋萬物之源、自然之律、為人之術、修身之道,是我們人生的道路上所需要學習的一生智慧。
  • 空是一個奇妙的字,空,才有力量,才能包容,才能強大——道德經
    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我們這一代,並沒有真正經歷過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對於父輩的這個習慣,無法忍受卻只能尊重。聊完天,我開始反思,對於外在的物質的東西,我們知道要隨時整理清除,可是,自己的內心,我們有沒有想過要及時「清理打掃」呢?
  • 道德經:所謂「天道」,其實就是「四大天規」!悟透才能真正變強
    但是那些境界高深的人,他們知道如何舍取,內心也是非常的平靜安寧,不會去想著各種各樣的算計,生活很是簡單,真正體會到的了生活的本真,回歸了本心。老子不是教本來的弱者如何生存,而是教本來的強者如何真正地強大。《道德經》不是弱者的生存寶典,而是強者的生存哲學。《道德經》不是弱者的啟蒙讀物,而是強者的教科書!
  • 白巖松:我本可以月入2000萬,因《道德經》中的一句話,我放棄了
    「不忘初心」聽起來簡單,但真正做到的只有少數人。白巖松就是其中之一,即使身肩名和利,仍能做到不忘初心。「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世間誘惑太多,而白巖松也曾動過心,卻也守住了心。白巖松曾在節目中公開表示表示過自己曾有月入2000萬的機會,自己不久以後將成為富人,但面對誘惑,他拒絕了。
  • 學習道德經對於普通人的意義在哪裡?
    假如說,這個世界上只允許保留一本書,那麼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道德經》,如果你們真正地了解了道德經,就會這麼選擇。可能有很多人會選擇《易經》,那是因為對兩本書理解的還不夠多的緣故。《道德經》是經天緯地之學,是華夏上古聖人觀天之道所得,是一切學問的總源頭。
  • 老子《道德經》的「大象」像什麼?
    如果我們用現代漢語的意思去解讀老子的《道德經》會怎樣?會讓人感覺老子思想深奧難懂,不但無法體悟老子的思想內涵,甚至會讓人產生困惑。老子的「道」,一旦用現代字詞含義去理解的話,那麼很快就會偏離道義。所以,我們必須回歸自然,回到禮崩樂壞之前的環境中去體會老子的「道」,才能找到對我們有用的「道」,否則,我們從老子對大道的抽象描述中難以明白「大象」為何物,更不會找到大道在哪了。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的內容吧。
  • 白巖松:我有月賺2000萬的機會,但《道德經》這句結束語讓我放棄
    其實,我的生活也並不需要這麼多錢,生活幸不幸福的標準也不是多少錢去衡量的,而是在這件事中,你是不是真的開心!在採訪的最後,白巖松用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結束語給出了答案:「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也正是這一句話,讓身處外界各種誘惑的白巖松真正清醒起來,最終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 白巖松:我本可以一個月賺2000萬,但《道德經》讓我放棄了
    他解釋道,這筆錢在一定程度上會變成我的負累,而我更需要在這此時學會不爭,這樣我才能做到無害,開心。那麼,老子所說的「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剛開始看《道德經》的時候覺得很簡單,看得越多,越覺得不簡單。有人以為我在研究《道德經》,我也不得不反問,我該做這樣的事嗎?我當然覺得該做這樣的事,因為任何好的東西都束之高閣,那麼蘊藏其中的智慧就不可以澤被眾人了。
  • 首先,你要學會真正的安靜,然後,才能成為厲害的人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想成為厲害的人,卻鮮少有人真正能做到,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太喜歡熱鬧了,無法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所以就無法真正將知識沉澱下來,自然無法超越別人。當時班上還有很多安靜的同學,我就是其中之一,但無論我在學習上花費再多的時間,都難以超過她,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於,即使我手握筆桿,眼盯著書本,但我的心時常飛走,飛到操場上,飛到電視裡。總而言之,我只是徒有一副安靜的外表,卻不能做到真正的安靜,所以只能居於人後。
  • 真正想要修道的人,你就要懂得《道德經》中的這句話,受益匪淺!
    很多人在剛剛認識我的時候,就跟我說,他說自己走了很多地方,也看了很多的修行知識,目的是想要了解真正修行的東西。但是很多年以來,都一無所得。甚至有時候認為自己得到了一些什麼,等到看到真正修道的東西,才知道以前的那些,簡直什麼也不是。
  • 老子《道德經》:和光同塵的人,才是真正自帶「貴氣」
    「和光同塵」這個詞語出自於《道德經》,老子分別用2個章節來解釋其真正內涵。《道德經》第四章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又說: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那麼,「和光同塵」到底是什麼意思?
  • 《道德經》: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智商有多高,而是懂得這個道理
    說起為人處事的經典之作,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想到那本書——《道德經》,而《道德經》作為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包羅萬象。這當中,除了最基本的為人處世,它還論述了治國、用兵、養生之道,一方面引導統治者和普通民眾修聖人之德,同時又強調要實行王道,堪稱古人智慧的一大結晶。除了豐富的內涵,《道德經》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是無可挑剔。
  • 道德經第十六章:順其自然才是王道,持守虛靜才能讓人參悟天機
    大家好,我是雅風。在道德經的第14章,老子給我們描述了大道的形象和規律,緊接著第15章又描述了體悟了大道的人所普遍具有的特徵;那麼,為什麼這些人能夠體悟大道,並與大道融為一體呢?那萬物生發雖然紛芸茂盛,但它們最終都要回歸它們的本根;我們常說葉落歸根,花落成塵,它們生於根,長於根,最後又化作肥料滋養其根,看似失去了生命力,卻在良性的循環往復中又恢復了生命力。生命力又長出了茂枝繁葉,再落根而施肥,如此循環往復,生生不息。自然界的萬物都是這個規律,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不停地輪轉,不停地生滅。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 《道德經》:世上本無事,一切皆是庸人自擾!凡事不入心便無苦海
    只看見自己人生的煩惱,卻看不見擁有的平淡幸福,當一個人真正開悟之後,才能夠了解事物的多面性。《道德經》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就如一些人,即便外在物質得到了一定滿足,但是內心仍然活得煎熬和痛苦,富貴和平淡沒有孰好孰壞。心態擺正了,情緒就消失了,即便平凡也能感受美好;如果心態不正,即便讓你擁有富貴,也難有灑脫,反而有了更多的痛苦。
  • 道德經:人生如四季,春去才能秋來,苦盡才能甘來
    秋天則是兌現希望之時,收穫的多少,取決於是否勤奮地為當初種下的希望澆水施肥,當初捨得努力,未來才能得到回報,春去秋來是自然之道,人生之道亦是如此。任何人都不可能跳過付出,而得到回報,有些人會說,那些富二代不就是生下來就含著金湯匙,衣食無憂的嗎,也沒見他們努力過什麼,其實,他們不過是在享受父輩們的果實罷了。
  • 《道德經》:真正幸運的人,會注意這三點,庸人感嘆:知道得太晚
    老子的《道德經》是一本將天道和人道緊密聯繫的古典書籍,裡面有一句富有哲理的語錄,真正幸運惡人,會注意「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這三點。長久下來,我們會陷入自我懷疑中,弄得筋疲力盡。當我們能領悟無味才是真味,平淡才是人生的道理時,或許可以擺脫紛至沓來的誘惑幹擾,不再「心為行役」,真正到達自由通透的圓滿境界。《道德經》是一本幫助人們能領悟人生境界的書籍,幾千年來,影響了無數後人。
  • 那些過得幸福的人,都擁有《道德經》裡的這些品質
    幸福的人總有些類似的地方,幸福的生活也具有共同的方面。《道德經》中有很多美好的品德:節制、溫和、勤奮、誠實,即便我們一時達不到上德,但是我們按照這些品德要求自己,也可以減少生活中的迷惑,達到幸福生活的彼岸。1、節制《道德經》第五十九章說:「治人事天,莫若嗇。」治理百姓和保養身心,莫過於愛惜節制最為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