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是一個奇妙的字,空,才有力量,才能包容,才能強大——道德經

2020-12-16 拂塵記

一 你家有沒有「同款」爸媽?

你家是不是塞滿了捨不得丟,卻又用不著的東西?

今天我們在一起聊天,一個同事吐槽自己父母,她覺得沒用的東西,她父母都捨不得扔,家裡塞滿東西,很壓抑又很無奈,結果引起我們大家的共鳴,都表示,家裡都有「同款」的爸媽,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我們這一代,並沒有真正經歷過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對於父輩的這個習慣,無法忍受卻只能尊重。

聊完天,我開始反思,對於外在的物質的東西,我們知道要隨時整理清除,可是,自己的內心,我們有沒有想過要及時「清理打掃」呢?

當你對自己的工作、領導、同事,家人、朋友,周遭所有的一切,充滿抱怨、憤恨、無奈、委屈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自己的初心,想想情緒的由來,想到工作帶給我們的保障,想到家人對自己的付出,想到朋友曾經的情份,想想構成當下生活的種種因素,從縱向考慮自己的成長,從橫向對比別人與自己生活的差異?

如果對於現狀真的忍無可忍,那麼,你還擁有除了應對當下生活的其他能力嗎?如果有,那就勇敢去追求;如果沒有,那就只有先忍耐,先強大,等你強大到足夠可以放棄當下,可以擁有比現在更好更高的生活,你就擁有了選擇的權利。

我們也要像清理房間一樣,定時清理自己的「心房」,通過思考、選擇,認清哪些是無用的「垃圾」,哪些是有用的「精品」,再狠狠心,把無助、失落、抱怨、憤怒,像扔「垃圾」一樣,清除扔棄。

這樣,我們的內心就會變得暢快、通透,就會又有空間,裝進學習、奮鬥、快樂、充實、幸福了。

二 認清本質 回歸初心

生活中的有些東西,從我們生下來開始,就那樣存在著,似乎它本該如此,於是習以為常,司空見慣,隨著財富的增加,我們往往會追求其品質、材質、品牌、舒適度、外觀等等,卻從來沒有思考過,它為什麼是這樣的,他的本質是什麼?

比如杯子,不管是玻璃杯、陶瓷杯、塑料杯,圓的方的奇形怪狀,他最本質的功能,是他中間是空的,所以才能盛水,它才是一個杯子,它的本質就是中間的中空;

又比如房子,我們買房子時,一定會考慮地段、價位、小區環境、戶型設計等等,但是拋開這一切外在的因素,從本質上說,房子就是用一堆鋼筋水泥磚塊,圍出來的空間,只有有空,才能遮風擋雨,它才是一間房子。

由這些物件,聯想到人,從本質上說,人是一堆細胞的結合,是由骨骼支撐,由血和肉以及皮膚包裹起來的肉體,但是人與人的不同,就是因為,這在個由骨骼血肉組成的空間內,存在著各不相同的意識、觀念、思想、情感,所以才形成了各色各樣的人。

三 一個人的生命,是從「無」到「有」再到「無」的過程。

一個嬰兒剛生下來,什麼都不懂,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他漸漸長大,開始擁有各種能力,可以行走、說話、生活自理、學習、工作、賺錢,慢慢從「無產階級」,到擁有自己的意識、情感、觀念,擁有可以自由支配的財富、房子、車子,擁有自己的家庭,從一開始的「無」,到擁有很多。

當有一天,你不堪重負,你發現你的身體,已經承載了太多東西,責任、壓力、勞累、拼搏、奮鬥、努力;物質、欲望、理想、幸福;高興、難過、鬱悶、糾結、渴求等等,這時候,你必須要學會清空。

人的內心,也像一個房間,如果你只知道把東西放進去,終有一天,房間會被塞滿,會變得雜亂無章,會讓人窒息。

我們要學會認清內心真正的需求與欲望,學會整理自己心裡的「房間」,看到自己真正的熱愛與別人的期望,看清理想與現實的距離,理清思緒,親自「動手」,把該清理的,及時清除;把需要堅持的,「分門別類」,放在它應該在的位置。

當心房變得乾淨整潔,條理清晰,你的目標會變的清晰,你的生活會變得充實,你會更堅定,更踏實地向著目標前進。

多而亂,不一定有用,少而精,才是真正的富有。

四 生活不止只是享受,還要有所追求

如果我們的生活,只有享受,吃喝、享樂、名牌衣服、昂貴飾品等等物質的追求,而沒有了有趣的靈魂、純真的品質,那這個人就僅僅只是「人」而已,沒有「心」,就象一堆鋼筋水泥,只是構建房子的原材料,而不是房子一樣。

我們的內心,要有空間,能裝進有趣奇妙的東西,裝進愛與恨,裝進追求與理想,裝進快樂與煩惱,裝進幸福與奮鬥……那才是一個完整的、豐滿的人。

空是一個奇妙的字,有空,才有力量,才能容納,才能壯大,一味塞入而不作篩選、流動,最終只會堆砌堵塞,要有舍有得,流動保存,生生不息,才是正道。

當我們真正明白「無」與「有」、「空」與「實」的道理,人這一生,才算活得有意義、有滋味、有收穫、看透了吧。

讓我們的「心房」,時刻保持「空」與「淨」,讓我們活得更通透更快樂吧。

大家好,我是拂塵記,寫日常感悟,聊親子日常,拂生活塵埃,感人間之愛。

品讀道德經,雲端共說道!私聊加圈,一起成長!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以柔克剛,才是大智慧
    《道德經》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經書,其中蘊含著無窮道理,被人們譽為萬經之王。在《道德經》第四十三章寫道:「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不難發現,在《道德經》中老子用水來比喻以柔克剛的道理,因為水是柔軟的,同時也是有力量的,它能適應各種場地,它具有包容萬物的特性,所以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懂得以柔克剛的智慧,往往能化幹戈為玉帛,化解一次次的衝突與爭吵。
  • 「空」是什麼空,《金剛經》「空」的境界
    《金剛經》的全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其中「般若」意為「智慧」。但般若又不等同於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智慧。在佛教看來,世俗凡夫的智慧不過是小聰明或者是愚妄,因為這種智慧屬於經驗的世界。這個經驗世界並非實有,故而在此世界中呈現的和認知的一切現象也非實有,而是幻象。用《金剛經》的話說,就是「住」(執著),它畢竟不是對世界的全面把握,是虛妄的見識。而般若是超越了經驗世界的認識境界,它是對空的體認。「空」是沒有煩惱阻礙的清淨狀態,保持一顆空靈之心才能包容萬物,獲得圓滿自在。
  • 《道德經》第十一章:無用的大用,領悟到人生見識才有深度!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一起走進道德經的第十一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一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 《道德經》16字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只有切身體會,才有身同感受
    我們來到這世界上,第一件事就是「哭著笑看人生」,你的第一聲哭泣代表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然後才是大人教我們怎麼做人,做人是有很大的學問的,不是你能說能道,就能證明你會做人,古老的《道德經》就已經看透了做人的道理,做人也要先從這幾點起,才讓你的人生更加牢固。
  • 道德經:人生如四季,春去才能秋來,苦盡才能甘來
    正確的價值觀:該付出的時候,一定要捨得付出這就是為什麼父母從小就讓孩子好好學習,考上好大學,將來才能有出息,這就是最簡單的道理。有句話很流行,叫做你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給時間。是啊,大多數人都有一個毛病就是三分鐘熱度,下決心的時候比誰都堅定,結果堅持不了幾天便退縮了,一切都源於信念不堅定,心念不赤誠。殊不知,成功之路,如逆水行舟,從上了船那一刻起,就需要不間斷的努力,不然就會被衝到失落的盡頭,有句話說,世界上從不缺失敗的人,而成功的人,有那麼幾個就夠了,你願意成為哪種人呢?
  • 佛教漫談:「空」是什麼?
    在談「空」之前先說一個(據說是南隱禪師的)故事。有位信徒某天忽然自覺徹悟了佛法,便到寺院找師父印証。師父為他奉上香茶再聽他詳細道來。可是當話匣一打開,信徒便沒完沒了的說個不停,讓禪師無從插咀。這聽來比較抽象,讓我嘗試以道家的一個比喻來解釋,《道德經》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指的是三十塊輻條需要接在一個車轂上,才能構成一個車輪。因為車輪中央有空間,才能套在軸上幫助車輪轉動,發揮車的功用。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把多個層面的道混在一起,就會進入這種狀態,就是搞不清老子講的道到底什麼,這是很多人在講道德經的時候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把不同層面的道有意無意的給搞混了。老子講的道主要有如下四層涵義:一個指的是宇宙的本體,一各是指創造宇宙的神秘力量,三是指掌控萬事萬物的運轉的力量,四是指萬事萬物在其自身層面的運行規律,這些規律也是道。比如人類社會運作規律就叫人之道。
  • 《道德經》:能力與素質不是一蹴而就的,腳踏實地才能站的穩
    蓋樓要把地基打穩,才能蓋高樓,做事把基礎做好,才能更進一步做有難度的事。還是開始那句話,做人做事都要腳踏實地,好高騖遠、水中望月終究是空,更美好的未來,是由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開始的。老子的啟示(二)「不自見」者升級智慧在二十二章的時候,老子就說過:「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 道德經:所謂「天道」,其實就是「四大天規」!悟透才能真正變強
    人本來沒有大病,有病,緣起都是家庭不和睦,沒有處理好祖先、家庭的關係而導致的。在老子的世界觀裡,養生的關鍵是養精神。保持內心的淡然和平和才是最重要的養生法門。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真正懂得養生的人才會越來越順!
  • 《道德經》|杯以空而盛水,人以謙恭而受益一生,無之用為高妙
    三十根輻條環繞著一個車轂,有了車轂的空虛部分,才使得車子得以運轉,成就了車的功用。揉捏陶土做成器具,在它的空虛處,使其可以容納東西,才有了器具的功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處,才有了房屋住人的功用。
  • 《道德經》全篇最精髓的6句話,讀懂好運自然來,的人生智慧
    萬事萬物,因為有生,所以就會有發展和滅亡種種變化,而道自身不生不滅。萬物滅亡後,都要復歸於道:「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這個萬物的根就是道,道就是萬物滅後最終的歸宿。二、守柔貴雌柔,可以說是老子的第一法寶。柔不僅是生命的特徵,更是一種「強大」的力量。
  • 《道德經》全篇精髓的6句話,讀懂好運自然來,知曉人生智慧
    萬事萬物,因為有生,所以就會有發展和滅亡種種變化,而道自身不生不滅。萬物滅亡後,都要復歸於道:「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這個萬物的根就是道,道就是萬物滅後最終的歸宿。二、守柔貴雌柔,可以說是老子的第一法寶。柔不僅是生命的特徵,更是一種「強大」的力量。老子說,世界上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了,但是水卻最能克制剛強。
  • 《道德經》精選8則,常讀常悟,才能參透出其中真諦
    老子那裡的道德二字與我們後世所理解的還是有很大區別。在老子那裡,道者,規律也、大道也、自然也。也就是說,道經是老子對於大道的描述,而德是老子大道哲學所衍生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道德經》精選8則,常讀常悟,才能參透出其中真諦。
  • 《道德經》的告誡:人生5大陷阱,任何一個都要小心避開,太深刻
    《道德經》是中國古老的智慧,一直以來都被人忽視了,這本書短短五千多字卻包涵了宇宙萬物的智慧與天地間的哲學。之前有統計的數據顯示,世界出版量第一的圖書是《聖經》,第二就是《道德經》!在國外,《道德經》也是受到熱捧,不少西方國家領導人曾指出,想要構建和諧社會和世界,須從《道德經》中去尋找政治智慧。德國前總理施洛德甚至呼籲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道德經》,以解決人們在思想上的困惑。老子在《道德經》中就明確指出了人生中5個「陷阱」,任何一個都要小心避開——只有小心前行,方可安然無事。
  • 如何吃透《道德經》裡「德」與「道」這二字呢?
    《道德經》主要講的就是一個「道」字和「德」字想比較好的掌握《道德經》必須把這兩個字吃透。老子的《道德經》最開始是分為《道經》、《德經》上下篇,而沒有章節的區分,經後人的幾度編纂,才成了現在流傳的《道德經》這版本。
  • 依託道德經和金剛經,說說尼採、王國維、宋代禪宗的三重境界
    解讀國學的巔峰之作《道德經》,期待讀者能夠通過我的視角,重溫經典,借鑑古人的思辨精神,打磨屬於自己的生活。老子在《道德經》第11章,寫下這樣一段話,「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假面騎士空我:古朗基是一個敬重強者的種族,不然空我早被終結
    >時至今日,假面騎士空我已經快20周年了,比較可惜的是作為平成假面騎士一哥,大概率不會有他的20周年專屬紀念劇作,作為一個來噠粉,真心希望空我完整的回歸一次,就像1號當年回歸鎧武和Ghost那兩次一樣!
  • 讀懂「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這八個字,就讀懂了半部《道德經》!
    老子的《道德經》洋洋灑灑八十一章,其中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道德經》總字數五千二百八十四個字,從文章開頭看到結尾,如入無人之境,一個人都沒有,有一種寂兮寥兮、空曠寂靜的感覺。長大後讀《道德經》,才有所明悟:「長短相形」中老子是想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長和短是會相互轉化的,做人做事,遵循你的內心就好了,如果要無所不用其極的想做好一件事,反而可能會取得相反的效果。「高下相傾」這四個字要怎麼理解呢?
  • 道德經 | 第十一章:道在有無動靜之間(下)
    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其次,如「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埏,是捏土。埴,是黏上。造作陶器,必須把泥土作成一個防範內外滲漏的周延外形,使它中間空空如也,才能在需要用它的時候,隨意裝載盛滿,達到效果。
  • 一本5000多字的《道德經》:讀懂經典4句話,才知人生真諦
    理由無他,只因看了這本《道德經》,看完才知它實在是妙極了。年少初識,還是在金庸武俠的絕世神功《九陰真經》,開篇第一句「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就出自《道德經》。不明覺厲!長大後,為人丈夫,做了員工、領導,再翻開,才發現「道可道,非常道」、「無為而治」……等等「中式智慧」的博大精深:20歲求生存,它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不要事事搶著爭先,因為,槍打出頭鳥;30歲求安穩,它說「上善若水」,但「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能包容萬物,也能水滴石穿,做人如此,才有力量;40歲求健康,它認為「致虛極,守靜篤」,養生的關鍵是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