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一天也不耽誤 一天也不懈怠
簡介:郭曉春,中國十七冶貴州分公司副經理,2019年4月被中冶集團選派到貴州省德江縣掛職任副縣長,開展定點扶貧工作。他持續完善產業基礎設施、助力農產品走出去、建設扶貧產業,助力德江縣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一年來,郭曉春的工作得到了各界的充分肯定。2019年7月,他榮獲貴州銅仁市「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19年11月,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德江縣扶貧團隊獲得「貴州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
中午12點,中冶集團扶貧幹部郭曉春仍在匆忙趕路。
這只是他參與扶貧工作600多天來的一個普通的鏡頭。他說,早出晚歸是常態,辛苦是肯定的,但辛苦之餘更是一種充實的力量。
問及參與扶貧工作的初衷,郭曉春說是一種使命,也是一種光榮。「我還年輕,想趁著年輕的時候發揮自己的熱度和能量,就像老一輩有信仰的年輕人一樣,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去奮鬥,去尋找和實現人生價值,讓自己成為一個可靠的人、有輸出的人、帶有正能量的人」這個青年笑著說。
德江縣潮砥鎮騰溪村,位於大婁山與武陵山交界處的烏江邊上,當地老百姓又稱該村為騰溪溝,顧名思義,小溪山溝較多,要想外出,就得蹚過一溪又一溪、跨過一溝又一溝。全村共13個村民組442戶1520多人,一直過著出門爬山溝、守著烏江沒水喝艱難日子,祖祖輩輩沿襲至今,曾是一個深度貧困村。
郭曉春到達德江縣的第一站,就跟隨送他赴任的公司領導赴騰溪村產業援建項目調研項目進展情況。鄉間公路沿著烏江岸邊險峻的山石盤旋,汽車在泥石路上顛簸起伏,向車窗外望去就是深不見底的烏江,他第一次體驗到了暈車的感覺,深感脫貧任務艱巨。到了項目地後,他抓了一把園區的泥土在手裡,用力捏了一把,細狀沙粒從指縫間流了下來。這裡是典型的武陵山區石漠化土壤,下雨不蓄水、太陽曬掉渣。雖然烏江水在山腳濤濤流淌,但由於落差一百多米,從江中取水需要二級甚至三級提灌,成本巨大。老百姓種植作物基本只能靠雨水灌溉,收成毫無保障。
郭曉春帶著企業支持騰溪村產業發展的扶貧資金466萬餘元,從產業基礎設施入手,加強產業基礎建設,在騰溪村維修山塘一座、新修蓄水池3個、敷設引水管網10公裡、安裝滴灌設施260餘畝、新修產業路7100米等,重點解決千百年來產業缺水的問題,為產業穩定發展鋪平道路。水是產業發展最基本的保障,項目一天不落地,管網一天不通水,他就一天不放心。援建項目建設期間,他經常到施工現場和田間地頭,跟施工單位、種植合作社和老百姓溝通交流,現場協調解決問題。由於距離縣城較遠,來回太耽誤時間,他有時就帶上簡單的幾件隨行物品住在鄉下,緊盯項目實施。
「說不累是假的,最開始不適應這麼高強度的工作,翻山越嶺,有時忙得連一口水也顧不上喝。長時間走路,腿腳都有點發腫,晚上回去倒頭就睡。」郭曉春說,下鄉的過程確實很累很苦,但是每當看到當地農戶露出信任和期盼的眼光,他內心就湧起一股堅定走下去的力量,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什麼疲憊都煙消雲散了。
2019年9月,產業幫扶項目全部完工投入使用,一位村民說:「現在的果苗再也幹不著了,大夥管理起來就有了信心。」 京旺果蔬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向京作為騰溪村臍橙產業發展的帶頭人,他說:「有了郭縣長的鼎力支持,我們在發展產業過程中就大大降低了成本,群眾就能按比例分到更多的紅利。」
在德江東北角的馬蹄河與烏江交匯處,桶井鄉芭蕉村江宏水果合作社的菊花基地裡,一株株菊花鬱鬱蔥蔥向著陽光生長。回鄉創業青年安小江把土地流轉過來,和芭蕉村的幾戶農戶創辦了江宏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政策好、幹勁足,安小江帶領合作社一口氣就種下了梨子、柚子、李子好幾百畝。2017和2018兩年還套種了菊花300多畝,希望通過「以短養長」方式促進產業發展和實現產業增效。
金絲皇菊在這青山綠水間,再加上當地適宜光照和溫度溼度,長勢喜人。但每到菊花盛開季節,安小江都愁緒重重。他在微信朋友圈裡不斷地曬著土裡的菊花, 並留下了自己的手機號碼,希望引客上門,但收效甚微,菊花就是賣不出去,一直積壓在倉庫裡。郭曉春了解到了這一情況後便立即和安小江對接,他從這個同齡人的眼神中看到發展農村產業的艱辛與不易,一起想辦法。此時正是端午節前夕,他利用在企業工作的優勢,當即利用企業的「消費扶貧」政策,與五礦集團、中冶集團以及所屬定點扶貧德江「雙掛鈎」單位對接採購德江的農產品,在公司領導支持下,藉此機會把菊花茶作為其中一種農產品,列入公司工會的職工福利採購產品。與此同時,郭曉春充分利用去貴陽、北京等地出差的時機,買上幾盒菊花茶隨身帶著,一有機會就向大家推薦。回來後,再結合消費者的反饋,建議安小江改進包裝,控制品質,提升市場競爭力。通過幾批次採購,安小江積壓的產品也銷售一空,他臉上的愁容一掃而光,洋溢的是對菊花致富滿滿的希望與信心。德江菊花賣到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消息迅速傳了開來,人民網、《貴州日報》、央視農業農村頻道都對桶井鄉的菊花產業發展進行了報導,金絲菊花又重回大家的視野。2020年,郭曉春按照五礦集團的要求,將菊花質量管控和品牌創建作為產業援建項目進行重點幫扶,目前他正在幫助當地企業註冊菊花生產許可和有機認證,希望能成為當地老百姓穩定增收的一個「美麗」產業。7月4日,為助力「德江花椒·香飄天下」活動,郭曉春走進直播間跨界帶貨銷售德江農特產品,活動當天吸引了中央、省、市22家媒體到場採訪報導,當晚線上銷售額達21.22萬元。
德江縣作為農業大縣,主產各類經濟作物,其銷售的好壞直接關係到農民的收入。郭曉春盡心盡力推動德江縣農產品外銷。2019年,他通過多方對接,幫助銷售農產品超過163萬餘元。2020年一季度,他通過多種方式,將當地的240萬餘元農產品銷售了出去。春節其間,德江臍橙上市後,他和五礦集團、中冶集團所屬企業及中國十七冶集團聯繫,通過訂單式採購,將23萬多斤臍橙銷售出去。通過中冶集團聯繫,春節銷售了黑木耳、臘肉、天麻、牛肉乾等特色農產品,五一前又銷售了大量採購了茶葉、羅漢果等農產品,兩次消費扶貧共採購扶貧產品12萬多元。
德江縣地少人多,是勞務輸出大縣,勞務收入是廣大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18年底,德江縣扶貧開發辦公室向五礦集團提出希望通過幫助建築勞務輸出帶動貧困人員穩定就業,創收致富。
隨著十七冶在遵義項目的開工,一批「特殊」的農民工出現在十七冶的工地上,他們的第一個工作日是在現場的農民工學校中度過的。42歲的冉茂芬是德江縣荊角鄉茶山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由於四個孩子上學,花銷極大,丈夫不得已常年外出務工,自己在家做零工。家裡每年的收入都用在了孩子讀書上,日子過得十分清苦。她作為德江縣第一批「特殊群體」來到十七冶遵義·未來城項目工地務工。在這裡,她一個月能收入4000餘元。同樣在工地務工的德江縣荊角鄉茶山村村民安正南以前也在工地幹過,他表示這次進的工地要求更高,「以前在老家也是做建築工程,但只知道下蠻力,不懂啥技術,來這裡通過技術人員們做培訓和指導,我還學到了不少以前不懂的東西嘞。」目前,當地的勞務公司在十七冶工地能為德江縣外出務工人員提供穩定就業崗位一百多個,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10戶以上。
2020年7月5日,十七冶黨委「黨旗飄揚·黨徽閃光」行動援建的德江楠木園社區「雙心鈴」工作站掛牌。在郭曉春的連線下,公司黨委劃撥10萬元黨費用於該項目的基礎設施建設。社區幫扶幹部通過每周1-2次的上門探訪,安裝24小時殘疾人應急呼叫服務平臺,為98名重度殘疾行動不便的搬遷群眾進行救助,解放原本需要對家人進行照顧的勞力。
時光荏苒,談及扶貧工作以來收穫,郭曉春的第一個詞是成長。「扶貧工作很辛苦,但是結果是甜的。艱苦的環境鍛鍊了吃苦耐勞的能力,繁重的任務錘鍊了務實擔當的品格,最重要的是讓我明白了價值的意義。作為脫貧攻堅戰浪潮中的一員,我深感榮幸,也深知扶貧道路漫長且艱難,但我將一如既往,為脫貧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2020年 223期·418篇
內容來源/中國十七冶
在這裡
「美好中冶」 第1227期·3628篇與您相遇
做冶金建設國家隊
基本建設主力軍
新興產業領跑者
長期堅持走高技術高質量發展之路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扶貧故事丨初心照亮德江扶貧路》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