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潘雪燕:懷揣初心扶貧路

2020-12-26 眾望新聞

我叫潘雪燕,今年29歲,是啟蒙鎮政府工作人員,同時也是雄黃村幫扶幹部隊伍中的一員。平時工作雖然不比網格員們辛苦,但同樣與戰友們走在扶貧路上,面臨過不解、感受過辛酸、掉過眼淚、也開懷大笑過。

幫貧困戶解決透風漏雨問題

我的結對子幫扶工作從2018年初開始,雄黃村大寨的羅芳良、羅永熙、羅永錦、羅永達和羅安清5戶都是我的幫扶戶。

剛開始下村幫扶的時候覺得新鮮、好玩,但隨著幫扶責任不斷壓實,慢慢領會到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性,使我更加堅定信念。

我幫扶的這5戶貧困戶大都是因病因殘和缺勞動力致貧,如何讓他們如期實現脫貧成了首先要解決的難題。我每次下村都挨家挨戶去了解他們的近況,跟他們聊家常、講政策,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就這樣接觸了近三年。農村的留守老人們很樸實,要求也不高,提起國家脫貧政策給村裡和他們家庭帶來的發展變化都讚不絕口,對幫扶幹部的走訪入戶知群眾冷暖做法更是滿意。

他們常說:「你們幫扶幹部也不容易,平時只要常常來陪我們聊聊天,我們就已經很滿足了。」

通過接觸這些淳樸的村民,我漸漸明白了一件事:有時基層工作難做是因為不夠了解群眾,只有將心比心,充分了解並打開群眾的心結,才能更順利地開展基層工作。

我這幾戶幫扶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羅芳良家,他們家中有3口人,戶主羅芳良78歲,愛人楊金梅也已經72歲了,其子羅安益快50歲了至今仍是單身漢一個,且長年在外務工,即使逢年過節也極少回家。當時家徒四壁,透風漏雨, 這是一個典型的留守老人家庭。

兩位老人,一個聽力不好,一個腿腳不方便。正因聽力不好,平時其兒子也很少打電話回家。 羅芳良年輕時做活路意外摔倒摔斷了腿,以致後來走路都得一直拄著拐杖才能行走,家裡的基本農活都幹不了;其愛人楊金梅智力有缺陷做事情不是很靈便。

走訪入戶

記得第一次到他們家入戶,進家時室內衛生只能用「髒亂差」來形容:吃飯後沒洗的碗筷堆滿了牆角,細數估計得有五六天的疊量;客廳、廚房的地板上覆滿了一層層厚厚的泥巴,靠近窗邊的地方隱隱看見有地面的反光;灶臺上貼的瓷磚完全看不出原白色,油汙還時不時的往地上滴落;臥室裡沒有衣櫃,鐵絲拉成的一條線上七零八落地掛滿了四季的衣物……那一刻,我意識到幫扶工作的任重道遠。

萬事開頭難。我從衛生整治入手,重拾他們生活的信心。每次去他們家,我都會手把手教楊金梅老人各項生活「技能」:把買好的洗潔精、醋兌水調好用抹布教她洗灶臺;用掃把拖把把地上的泥巴清理乾淨;教她怎樣折衣服、給他們新買衣櫃……後來在村兩委和村前沿指揮部幫助下,幫他們家裝上了牆紙,二樓裝上了新板子,屋頂漏雨的地方也都一一修葺,老人對村裡的駐村工作隊直豎大拇指。

慢慢地,兩位老人學會了平時的打掃收拾,家裡整潔也保持得很好,看著他們露出的笑容,我覺得一切辛苦都值了。

現在,每次下村我都會去看看他們家的衛生保持得怎麼樣,看老人的身體狀況怎麼樣,陪他們聊聊天,逢年過節會給他們帶去點小禮物,讓他們感受到溫暖與關懷。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扶貧路上,儘管我還有做得不夠好的地方,但我會懷揣初心,繼續努力,砥礪前行。

編輯:李 浩 王 琰 魯 禕

編審:姚 輝 邵夢洋

審籤:夏 季 譚 莉

相關焦點

  • 扶貧故事丨初心照亮德江扶貧路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一天也不耽誤 一天也不懈怠2019年11月,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德江縣扶貧團隊獲得「貴州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中午12點,中冶集團扶貧幹部郭曉春仍在匆忙趕路。這只是他參與扶貧工作600多天來的一個普通的鏡頭。他說,早出晚歸是常態,辛苦是肯定的,但辛苦之餘更是一種充實的力量。問及參與扶貧工作的初衷,郭曉春說是一種使命,也是一種光榮。
  • 「我的扶貧故事」充滿感情的扶貧路|興義市教育局工作人員陳志偉
    那一年是2016,走近興義市滄江鄉新寒村,眼裡是山高谷深,泥濘的進村路,彎彎拐拐,一路上時不時的摩託車起起伏伏,一路行的扶貧小轎車又刮又蹭。男主人和同戶頭小兒子遠出廣東打工,女主人一身乾淨的藍色布依裝,見有人來,趕忙停下手中活把我迎進家中。一張小凳、一杯熱水,一番交流,一聲道別,純樸和熱情盡在不言中。那一年是2017,扶貧一年多,終於見到了男主人。那是在新寨村兩委辦公地,從沒見過的兩人居然像是認識,已通過了無數次電話,趕緊握手招呼。
  • ...故事」漫漫扶貧路 我更加堅毅丨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站長劉傑
    背著行囊,懷揣夢想,放棄大城市的繁華,我踏上了這片民風淳樸、發展後勁十足的土地——黔東南州鎮遠縣金堡鎮。  我叫劉傑,現任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站長。自走進扶貧工作站的那一刻起,我便默默起誓,用自己小小的身軀迸發出最強大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4年的攜手奮進與不離不棄見證了我與金堡人民的不解情緣。
  • 「我的扶貧故事」不忘初心 扶貧路上見真情丨羅甸縣逢亭鎮新光村駐...
    初心和使命,用真心真意點亮人生之炬李秀婷(右一)給殘疾特困供養家庭送衣服我是土生土長的逢亭人,爺爺當了30多年的村支書,父親做過幾年的村主任。剛到這裡的時候,村裡沒有活動場所,村委會門口是一片荒土,生產路少之又少。但是經過這兩年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的努力,組裡籃球場建好了,生產路一條又一條鋪起來了,村級文化廣場也建起來了,村民有了可以集體活動的地方。大大豐富了群眾的娛樂生活和精神生活。山上的果子也不再因為路程原因爛在土裡,終於來到市集上變成了群眾口袋裡的錢,看到村民燦爛的笑容,一切的辛苦都顯得尤為值得。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切切家鄉情丨丹寨縣揚武鎮黨委書記康...
    今天我就與大家分享我的脫貧故事揚武鎮位於丹寨縣中南部,全鎮共轄23個村(居)民委員會,1個移民社區,有貧困村20個,其中深度貧困村10個,建檔立卡戶3044戶12438人。作為一名基層的鄉鎮幹部,我堅信好日子是幹出來,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這不僅是我的初心和使命,更是我的責任擔當。我始終把貧困群眾當親人,帶著感情去扶貧,帶著責任抓脫貧。  貧困村民變居民  楊再清是爭光村村民,屬於建檔立卡貧困戶,是我的幫扶戶。
  • 「致敬,奮鬥者」馮雲:我願做扶貧戰線上的一顆「螺絲釘」
    「致敬,奮鬥者」馮云:我願做扶貧戰線上的一顆「螺絲釘」 2020-11-20 15: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以黨性立決心 以真情扶真貧|遵義市匯川區團澤鎮...
    我叫陳順才,中共黨員,在貴州省公路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遵義營運管理中心工作。2018年3月,肩負著組織的殷切囑託,我背上行囊,迎著春風,懷揣著對扶貧工作的滿腔熱情,來到遵義市匯川區團澤鎮卜臺村開展駐村工作,成為卜臺村駐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初心在我心,我在扶貧路上一路前行|從江縣谷坪鄉...
    2019年11月被派駐到黔東南州從江縣谷坪鄉留架村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回首逝去這一年,歲月匆匆,扶貧路上我和隊友、村民歷盡艱辛,收穫了我一生最為寶貴的財富——愛與感動。從適齡兒童早早放棄學業,到青壯年好逸貪杯,再到貧困戶對現狀的「自我滿足」,來到谷坪鄉後,我重新審視了扶貧工作的難度。幫助群眾拆除舊房從第一次去走訪被「碰壁」,到後來把田間地埂和鄉間路旁都變成走訪現場,我實現了第一個轉變——要和村民做朋友,而且要做能說心裡話、能擺家長裡短的朋友。
  • 「講扶貧故事」張小軍:帶著孩子去扶貧
    「我下鄉五年多了,孩子上幼兒園時,一直沒有管過,現在兩個孩子,大孩子今年上一年級,還有一個小的孩子,家裡忙不過來經常打電話,我想著把他帶在身邊,最起碼能夠心靜下來,安心工作。"第一書記張小軍說。張小軍今年34歲,2013年考入晉城市水務局工作。2015年,他被委派至陵川縣崇文鎮西龍門村擔任扶貧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在扶貧之路點燃勝利的曙光|水城縣高新區...
    「堅守初心,用微薄之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我叫汪梅,是水城縣高新區魚塘幼兒園的一名教師。為了儘快熟悉工作,把扶貧工作落到實處,給貧困戶做實事,我獨自一人走在偏遠山村的泥濘道路上,挨家挨戶了解貧困戶的家庭情況,收集整理資料,經常工作到半夜,盡心盡責,不敢有絲毫懈怠。當我看到貧困戶破爛不堪的居住環境、冷得發抖的身軀時,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堅定自己的決心,幫助他們營造一個舒適的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半生扶貧緣 一生扶貧情|餘慶縣扶貧開發服務中心...
    從而立之年到知天命之年,幹扶貧轉眼已有十六年,是餘慶縣扶貧辦幹部中,從事扶貧資歷最長的人,近三十年工齡,一大半都交給了扶貧,見證了餘慶扶貧的點點滴滴。同事們都說:我是餘慶扶貧的老兵、活檔案。初識扶貧,十分感謝夏坤勝老大哥,在他的幫助下,我很快入了門。還記得他當時給我講的兩句話:扶貧是天下第一難。扶貧資金是藥水泡過的,一定要堅持原則。
  • 「我的扶貧故事」安欣:紮根基層十餘載 不改初心為人民
    從大學生村官到駐村第一書記、脫貧攻堅指揮部督查人員、網格員,工作崗位不斷變化,但初心始終不變,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不斷奮鬥。他就是關嶺自治縣供銷社辦公室主任、斷橋鎮後寨村網格員—安欣。安欣:紮根基層十餘載,不改初心為人民。「後寨村屬於全縣35個深度貧困村之一,初來後寨村給我的印象就是交通基礎設施落後,路窄,缺水,村裡也沒有什麼產業支撐,群眾都是在外打工。」安欣如是說。後寨村有9個村民小組17個自然寨。
  • 「講扶貧故事」親人別離未盡孝 兄弟並肩戰扶貧
    親人的別離,兒子高考等家庭負擔沒有阻礙邱興勝的扶貧信心。在縣鄉兩級黨委、政府的支持帶領下,他與支村兩委和廣大黨員及群眾積極配合,立足本村實際,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契機,按照脫貧工作「兩不愁、三保障」總體要求,認真履行「六大行動」要求,積極開展幫扶工作。邱勝利2019年任建行澤州支行黨支部書記、行長。
  • 「我的扶貧故事」一段扶貧路 一生火把情丨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扶貧...
    一段扶貧路,一生火把情……我叫楊勇,是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的扶貧特崗和村支部書記。2016年春天,我懷揣著夢想,來到火把村,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記得報到的那天,從姑開鄉政府出發,摩託車在泥濘路說路上顛簸了近1個小時才到火把村。到了村裡,沒有水,沒有食堂,辦公室騰出一塊就是宿舍。但這並沒有影響我的工作激情,稍加安定我就投入戰鬥。 翻山越嶺,這是我對火把村火把箐組的印象。
  • 「我的扶貧故事」勇走產業扶貧路,帶領群眾奔小康︱龍裡縣醒獅鎮谷...
    我叫李建文,2013年11月開始擔任龍裡縣醒獅鎮谷新村黨總支部書記至今。從開展扶貧工作以來,我始終按照省、州、縣對脫貧攻堅的要求,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理思路、謀發展,帶領谷新村群眾脫貧致富。我一直堅信只有發展產業,才能帶領村民走真正的致富之路,為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 「我的扶貧故事」盛嶽輝:我心中的歌
    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是我在扶貧一線工作的故事。我是一個音樂學專業畢業的、學音樂教育的女孩。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能跟扶貧工作搭上邊,但是現在:普定、補郎、農村、扶貧就是我生命中的關鍵詞。還記得第一次作為駐村幹部來到補郎村時,我的心情緊張而又激動。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丨一副對聯 堅定初心
    開陽縣高寨鄉黨委書記黃健:一副對聯 堅定初心我叫黃健,2018年我被調任開陽縣最偏遠的高寨苗族布依族鄉任黨委書記,開始了我的扶貧之旅。一副對聯,堅定了我的初心。漫漫扶貧路,悠悠苗鄉情。三年來,高寨鄉全部脫貧,百姓人均純收入從8000餘元增加到1.6萬元。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幫扶需堅持丨黃平縣新州鎮新莊村同步...
    經常有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對此,我也曾心存疑慮。  如今,我可以很肯定地回答他們,我們做了很多實事,成效顯著!  駐村以來,通過對貧困戶基本情況的了解,我才真切體會到扶貧這項工程是何等的重要和偉大。
  • 「我的扶貧故事」滴水穿石:扶貧路上永不言棄|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
    我叫黃呈江,是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駐村第一書記。   路漫漫,漫道雄關再回首;風蕭蕭,鉤沉歲月湧向前。我的脫貧攻堅故事裡,沒有波瀾壯闊的場景,只有平凡的點點滴滴。但是這些平淡無奇的鏡頭卻深深地鐫刻在我人生記憶裡,抹之不去。我當過教師,做過編輯、記者、講師,但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一次歷練,最可貴的一段人生經歷卻是參加脫貧攻堅。2018年2月,我有幸投身到龍坪鎮下儒村的脫貧攻堅工作中,任第一書記、網格員。出生在邊遠農村的我,仰望過狹長的天空,薅過草,砍過柴,掌過犁,經歷過貧窮生活的洗禮。所以對於參與扶貧工作這項神聖的使命,情有獨鍾。
  • 「我的扶貧故事」吳剛華:扶貧路上與老鄉並肩勞作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建強基層組織是戰鬥力的保障,我積極協調組織銅仁市民族中學委員會各支部與印江自治縣羅場鄉兩河村黨支部開展支部聯建活動,為兩河村新時代講習所更換了辦公桌椅和LED顯示器,添置了電視機。為進一步提升支部聯建質量和結伴幫扶作用,我分別組織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送培送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