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潘雪燕,今年29歲,是啟蒙鎮政府工作人員,同時也是雄黃村幫扶幹部隊伍中的一員。平時工作雖然不比網格員們辛苦,但同樣與戰友們走在扶貧路上,面臨過不解、感受過辛酸、掉過眼淚、也開懷大笑過。
幫貧困戶解決透風漏雨問題
我的結對子幫扶工作從2018年初開始,雄黃村大寨的羅芳良、羅永熙、羅永錦、羅永達和羅安清5戶都是我的幫扶戶。
剛開始下村幫扶的時候覺得新鮮、好玩,但隨著幫扶責任不斷壓實,慢慢領會到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性,使我更加堅定信念。
我幫扶的這5戶貧困戶大都是因病因殘和缺勞動力致貧,如何讓他們如期實現脫貧成了首先要解決的難題。我每次下村都挨家挨戶去了解他們的近況,跟他們聊家常、講政策,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就這樣接觸了近三年。農村的留守老人們很樸實,要求也不高,提起國家脫貧政策給村裡和他們家庭帶來的發展變化都讚不絕口,對幫扶幹部的走訪入戶知群眾冷暖做法更是滿意。
他們常說:「你們幫扶幹部也不容易,平時只要常常來陪我們聊聊天,我們就已經很滿足了。」
通過接觸這些淳樸的村民,我漸漸明白了一件事:有時基層工作難做是因為不夠了解群眾,只有將心比心,充分了解並打開群眾的心結,才能更順利地開展基層工作。
我這幾戶幫扶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羅芳良家,他們家中有3口人,戶主羅芳良78歲,愛人楊金梅也已經72歲了,其子羅安益快50歲了至今仍是單身漢一個,且長年在外務工,即使逢年過節也極少回家。當時家徒四壁,透風漏雨, 這是一個典型的留守老人家庭。
兩位老人,一個聽力不好,一個腿腳不方便。正因聽力不好,平時其兒子也很少打電話回家。 羅芳良年輕時做活路意外摔倒摔斷了腿,以致後來走路都得一直拄著拐杖才能行走,家裡的基本農活都幹不了;其愛人楊金梅智力有缺陷做事情不是很靈便。
走訪入戶
記得第一次到他們家入戶,進家時室內衛生只能用「髒亂差」來形容:吃飯後沒洗的碗筷堆滿了牆角,細數估計得有五六天的疊量;客廳、廚房的地板上覆滿了一層層厚厚的泥巴,靠近窗邊的地方隱隱看見有地面的反光;灶臺上貼的瓷磚完全看不出原白色,油汙還時不時的往地上滴落;臥室裡沒有衣櫃,鐵絲拉成的一條線上七零八落地掛滿了四季的衣物……那一刻,我意識到幫扶工作的任重道遠。
萬事開頭難。我從衛生整治入手,重拾他們生活的信心。每次去他們家,我都會手把手教楊金梅老人各項生活「技能」:把買好的洗潔精、醋兌水調好用抹布教她洗灶臺;用掃把拖把把地上的泥巴清理乾淨;教她怎樣折衣服、給他們新買衣櫃……後來在村兩委和村前沿指揮部幫助下,幫他們家裝上了牆紙,二樓裝上了新板子,屋頂漏雨的地方也都一一修葺,老人對村裡的駐村工作隊直豎大拇指。
慢慢地,兩位老人學會了平時的打掃收拾,家裡整潔也保持得很好,看著他們露出的笑容,我覺得一切辛苦都值了。
現在,每次下村我都會去看看他們家的衛生保持得怎麼樣,看老人的身體狀況怎麼樣,陪他們聊聊天,逢年過節會給他們帶去點小禮物,讓他們感受到溫暖與關懷。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扶貧路上,儘管我還有做得不夠好的地方,但我會懷揣初心,繼續努力,砥礪前行。
編輯:李 浩 王 琰 魯 禕
編審:姚 輝 邵夢洋
審籤:夏 季 譚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