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對此,我也曾心存疑慮。 如今,我可以很肯定地回答他們,我們做了很多實事,成效顯著! 駐村以來,通過對貧困戶基本情況的了解,我才真切體會到扶貧這項工程是何等的重要和偉大。 記得第一次走訪白記村潘家權戶時,迎面看見的堂屋就是雜物房,老兩口70多歲,長期慢性病,三個女兒已遠嫁他鄉,家裡基本沒有任何像樣的「八大件」,所有的衣服全部散落的搭在一根長篙上,一些衣物也因為屋裡太潮而發出一絲絲黴味。
潘寧入戶走訪
後來,通過向幫扶單位黃平縣財政局爭取到資金購置衣櫃、被子、飯桌凳子送到他家,走的時候,潘家權及老伴不斷道謝。 出門時,我輕快地在路上小跑著,渾身都是一股幹勁兒,我暗下決心,以後一定要盡我所能地去幫助群眾,即使只是一件小事。 剛開始,我入戶開展走訪時,碰到個別農戶不理解國家政策,跟我們扯上歪理鬧個半天。 所謂「好事多磨」,我在宣講有關政策、調處矛盾糾紛的過程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解釋一遍兩遍不行,我們講十遍。走訪一次兩次不行,我們走訪十次,後來我們終究是融化了個別戶心中對扶貧工作的這塊堅冰。這層「隔閡」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信任、是感動。 漫漫扶貧路,幫扶需堅持。一是要勤快,多做事,做好事,做實事,切實解決農戶的困難和問題。二是要真情,爭做農戶的貼心人,把他們當成自己的親人、朋友,以誠相待,以理服人。 記得在開院壩會時談及村中變化,大家也非常認可。 大家都爭先恐後積極發言:「村裡的條件確實越來越好,如今大家用水、用電不用怎麼發愁了,房屋改造國家出錢,路也修到家門口來了。」
潘寧入戶走訪
「國家還送吃的給用的,每天還能烤著火爐看會兒電視,這都是託共產黨的福啊,要不是你們幹部,我們能有這些?幾十大歲的人了,原想著窩囊在山旮旯裡一輩子,這下好,碰上精準扶貧了,生活又有盼頭了。」 「你們要注意身體,生活變好了,我們才覺得扶貧是做到位了。」我答道。
潘寧帶領群眾上山尋找水源
看到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我將再拼盡全力,披堅執銳,繼續投入這一場戰鬥。 【人物小傳】 潘寧,黃平縣新州鎮新莊村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錦燾 整理編輯 朱登芳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