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鏗鏘玫瑰」闖出脫貧路|黃平縣新州鎮窩田村楊江花

2020-12-22 天眼新聞

我叫楊江花,是新州鎮窩田村三組的村民,現在家中有丈夫、兩個孩子共四人。2013年初,丈夫吳壽恆不幸患上直腸癌,因為疾病,讓並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為了給丈夫治病,家裡值錢的東西幾乎都賣光了,只剩下了一幢空房子。丈夫的病治好了,可術後的護理費用也不是一筆小數目,一年就得上萬元。而且,病後的丈夫喪失了大部分的勞動力,家裡的大事小情、孩子們吃飯穿衣、老人的花費用度,這一切都落在了我一個人的身上。

楊江花在核實村民就業信息

困難面前,生活還得繼續,丈夫生病的這一年裡,我家的情況引起了村兩委的重視,村幹李先華、楊光才多次到我家,了解情況,他們建議我寫申請,由村裡評議成了貧困戶。

「貧困戶」,這幾個字是怎樣的讓人害羞,我知道村裡面的好意,但心裡總是有個結。

經過大半年休養,丈夫的病情有了很大的好轉,雖然還不能做重的體力活,但照顧孩子和老人已經可以勝任。2014年,我離開了長期生活的家,來到廣州,進了音響廠,拿到了4000多的月工資,一年之後,我的務工收入達到50000餘元,全家人均收入超過了1萬元。

2014年底,我家成了窩田村第一批脫貧的村民。

脫貧路上,我獲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幫助,幫扶幹部楊蕾十分關心我家的情況,每個星期都到我家來,向我們了解生產生活情況,向我們推薦就業信息,宣傳扶貧政策,使我家的努力有了方向。

走訪群眾

外出的打工的經歷讓我深深的明白技能的重要性,回到家鄉的我,積極參加政府組織的培訓,努力學習各種技術技能。幾年來,我參加了育嬰、烹調等培訓,取得育嬰師證、烹調師證等證書。

楊江花獲得育嬰師培訓合格證書

2019年,我成了村裡就業信息員,負責全村勞動力的就業情況。我不懂電腦,只能手工記錄,全村幾百人到如今我全部都能說明在哪裡就業。2020年,我參加了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作為普查員,我按時保質的完成了人口普查的各項工作任務。

楊江花化身人口普查員入戶普查

脫貧路上,國家的扶持,政府的幫助,給我提供了不竭的動力,我相信,只要有勤快雙手,就不會與貧困為伍;只有堅定的志向,就一定能脫貧走上致富路。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正海

編輯 石含開

編審 沈安永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我和老伴的幸福生活丨黃平縣新州鎮沙井村秦廣國
    我叫秦廣國,家住黃平縣新州鎮沙井村,今年73歲,老伴69歲,我們有一個48歲的兒子。以前家裡條件差,住的泥巴房,屋頂用草搭起來的,家裡唯一值錢的就是那頭母牛。那時我還有點勞動力,就在家一邊陪著老伴,一邊放牛種莊稼。兒子雖然在外打工,但沒給家裡帶來什麼收入,還常常管家裡拿錢。
  • 「我的扶貧故事」全力以赴做好群眾身邊的貼心人丨黃平縣新州鎮第...
    每次走在黔東南自治州黃平縣重安鎮代支村、上楓香村村子裡,乾淨整潔的路面,窗明几淨的住房,規整的豬欄牛圈,我的心情舒暢極了,有說不出的親切與開心。我叫雷小波,是黃平縣新州鎮第一小學的教師。2019年4月底到重安鎮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擔任代支村網格員和上楓香村2組1+N幫扶幹部,從此走著一段全新的旅程,開始了我的扶貧工作。說實話,接到駐村扶貧的通知時,我的內心是充滿矛盾的,因為我的雙胞胎兒子馬上就上六年級,學習上需要輔導,妻子沒多少文化,再加上工作忙碌,有時候都無法顧及兒子的學習情況。帶著忐忑的心情,我還是踏上了扶貧之路。
  • 「我的脫貧故事」國家的好政策讓我重獲新生丨黃平縣新州鎮西門村...
    我叫潘蘭英,是黃平縣新州鎮西門村2組村民,家庭人口4人。自2017年丈夫意外出事後,家庭勞動力只有我一個人,同時還要負擔三個孩子的讀書,家庭的重擔壓得我喘不過氣。村「兩委」知道了我家的情況後,駐村幹部羅金霜特意跑到我家,動員我寫困難申請。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幫扶需堅持丨黃平縣新州鎮新莊村同步...
    潘寧入戶走訪後來,通過向幫扶單位黃平縣財政局爭取到資金購置衣櫃、被子、飯桌凳子送到他家,走的時候,潘家權及老伴不斷道謝。  出門時,我輕快地在路上小跑著,渾身都是一股幹勁兒,我暗下決心,以後一定要盡我所能地去幫助群眾,即使只是一件小事。  剛開始,我入戶開展走訪時,碰到個別農戶不理解國家政策,跟我們扯上歪理鬧個半天。
  • 「我的扶貧故事」蔬菜產業助脫貧|黃平縣重安鎮安江村黨總支書記吳...
    我種了20多年蔬菜,幾乎每天都在蔬菜基地與村民一起忙著。但實踐經驗告訴了我,脫貧致富的關鍵靠"勤勞"。我叫吳治忠,現年57歲,現任黃平縣重安鎮安江村黨總支書記。我本來可以考取大學的,但由於當時家庭經濟困難,加上從小就和家裡大人一起種植蔬菜,當時便報考了黃平縣農業廣播分校,畢業後就與種植蔬菜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種植蔬菜是從在自家的半畝地開始的,起初只是種植西紅柿。
  • 「我的扶貧故事」用行動譜寫脫貧攻堅青春華章|黃平縣浪洞鎮平磨村...
    我叫張林紅,一直以來,我都把脫貧工作當做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把村裡當做自己的家,哪裡有困難就有我的身影。一些老百姓感慨地說:「這就是我們的貼心人,駐村幹部張林紅。她很平凡,但她的行動和言語詮釋了平凡中的偉大,她就是我們村一名優秀的脫貧攻堅隊員。」
  • 「我的脫貧故事」學習蔬菜種植 實現脫貧致富|黃平縣野洞河鎮老王...
    我叫吳玉成,家住貴州省黔東南州黃平縣野洞河鎮老王屯村核桃樹組,家裡有5個人。說起我的脫貧歷程,那真是一段難忘的經歷。我反覆考慮,想要脫貧致富,光靠蠻幹是行不通的,必須要有技術,於是我決定去學習蔬菜種植技術。經過系統技術學習和實踐,我順利的掌握了蔬菜種植技術。
  • 「我的脫貧故事」小茶葉大文章丨黃平縣重安鎮馬場村村民黃壽禮
    我叫黃壽禮,是黔東南自治州黃平縣重安鎮馬場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黨和國家扶貧好政策的幫扶下,我不僅順利脫了貧,還成了貴州省黃平縣銀山茶業產業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走上了致富路。茶葉生產基地2016年底,我因患腦血管瘤,戴上了貧困戶的「帽子」,心裡很不是滋味。個性認真而倔強的我,那時心裡暗自給自己定下了目標,一定要在黨和國家的幫扶下,努力自救,努力的生產生活。
  • 「我的脫貧故事」我媽說好日子是要靠自己奔的|黃平縣重安鎮包老村...
    我叫王廷英,出生在黃平縣重安鎮包老村的一個貧困家庭,地區偏遠,那裡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家裡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父母也是靠務農來維持家庭經濟。2014年被納入精準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我的父親是個老實憨厚的農民,母親雖然身材嬌小卻總是能夠感受到一股強大的勁。農忙時,他們每天天不亮就要出門,一直忙到晚上星星都出來了才回家,雖然同在一個屋簷下,連著好幾天見不到他們人都是常有的事。
  • 脫貧她力量 | 鄧賽珍:紮根山區13年的一線鏗鏘玫瑰
    脫貧她力量 | 鄧賽珍:紮根山區13年的一線鏗鏘玫瑰 2020-06-17 12: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脫貧攻堅收官故事:古縣脫貧路殷殷港胞情
    港澳辦搭橋善款北上河北贊皇縣摘窮帽編者按:這是一段河北石家莊贊皇與東方之珠香港歷久彌深的不了情,這是一條香港愛心機構、國務院港澳辦、贊皇縣三方攬臂同行的脫貧路,這也是一張折射著中國改善民生、近日,香港文匯報派出採訪組,深入太行山中段東麓,訪醫院、進學校、看大棚、走鄉村……為讀者展開這個「國家級貧困縣」舊貌換新顏背後的人物、故事和啟示。世茂集團、旭日集團、經綸慈善基金會、黃廷方基金會、軒轅教育基金會……走進河北贊皇的醫院、學校、鄉村,也許不經意間,就會在門前、牆面或碑石上看到香港資助機構的牌匾,見證著香港與贊皇結下的千裡情緣。
  • 「我的扶貧故事」主動請纓 奔赴脫貧攻堅一線丨黃平縣翁坪鄉黨約村...
    我叫周昌燚,2017年12月,單位通知需要選派一位同志到翁坪鄉黨約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我符合選派條件便主動報名參加。2018年3月底,在參加了為期3天的第一書記、同步小康駐村幹部培訓班後,我便背上行囊,踏上了脫貧攻堅戰場,前往黨約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全力以赴 做好群眾身邊的貼心人...
    每次來到重安鎮代支村、上楓香村,踏著乾淨整潔的路面,看著窗明几淨的住房、規整的豬欄牛圈,我的心情舒暢極了,有種說不出的親切與開心。
  • 應用「黨建+產業」模式 黃平縣野洞河鎮萬豐村走出脫貧攻堅新路子
    近年來,黃平縣野洞河鎮萬豐村黨總支堅持黨建引領、先鋒帶動、群眾參與、決戰脫貧,以推進農村「三變」改革為載體,把農村黨建與脫貧攻堅融為一體,走出了一條抓黨建促脫貧的新路子,為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強組織保證。
  • 「我的扶貧故事」傾情扶貧四年 以真心換真情丨黃平縣野洞河鎮下壩...
    我叫楊秀軍,2017年4月被選派到黃平縣野洞河鎮下壩村擔任同步小康第一書記,到村報導第一天起,我便深入田間地頭、深入農戶、深入群眾開展調研走訪,摸清村情民情和群眾生產生活的實際困難及需要,做到心中有數。
  • 「我的脫貧故事」雪中送碳暖人心丨黃平縣谷隴鎮加相村村民潘三報
    我叫潘三報,今年51歲,是黃平縣谷隴鎮加相村村民。我們家的這個村子,全是密密麻麻的、低矮的老式木房。延綿不絕的泥土路和隨意擺放的柴草。全村僅有的磚房兩隻手就能數過來,其中一戶就是我家。  我家有四口人,以前我兩口子在外地務工,掙錢很厲害的,一年找個十萬不是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腳上有土,心中有譜|黃平縣重安鎮大井村同步小康...
    我叫劉兵,是黃平縣重安鎮人民政府一名普通工作人員,也是重安鎮大井村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幹部,目前已駐村兩年多了。  兩年多的時間說起來不長,但也不短,在全縣有無數個忙碌在鄉間的駐村工作人員中,我只是其中一個縮影。
  • 「我的脫貧故事」一個人脫貧不算什麼 大家都脫貧致富才是最好的丨...
    我叫唐國珍,今年57歲,是黃平縣紙房鄉天馬村三組人。因家庭條件有限,我17歲就開始外出打工,做過服務員、工廠工人、管理人員等,十幾年的打工生涯,卻沒掙著什麼錢。嘗盡了在外打工生活的艱辛與淚水,我暗下決心回鄉發展。
  • 「我的脫貧故事」我因勤勞而脫貧丨黃平縣一碗水鄉朗滸村村民潘開芝
    我叫潘開芝,今年49歲,家裡有一個八十五歲的老人,一個精神病的哥哥,丈夫耳朵還聽不見,也不主事,一家人的重擔全壓我一個人身上,其中的苦與累只能自己扛。  2014年村裡經過民主評議,將我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這給我的家庭帶來了希望。
  • 天眼新聞:「我的扶貧故事」我在平底下的平凡事|黃平縣紙房鄉馬轉...
    我叫白明,黃平縣紀委監委派駐第三紀檢監察組組長。2018年9月,根據工作需要,我由組織安排到紙房鄉擔任脫貧攻堅網格員。 紙房鄉是我工作十多年的地方,這裡的每一個村我都很熟悉。我還記得當初到鄉裡報到的時候,鄉領導徵求過我的意見,讓我選擇一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