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潘開芝,今年49歲,家裡有一個八十五歲的老人,一個精神病的哥哥,丈夫耳朵還聽不見,也不主事,一家人的重擔全壓我一個人身上,其中的苦與累只能自己扛。 2014年村裡經過民主評議,將我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這給我的家庭帶來了希望。國家的民政兜底政策讓我患有精神病和年邁的母親生活無後顧之憂,我開始對生活充滿希望,我相信通過我的勤勞一定能脫貧致富。 鄉政府組織的一次次的種植太子參的農業培訓。我積極參加培訓,開始學習太子參種植技術,遇到種植中不懂的問題我積極向村幹和其他種植戶學習。 漸漸地我發現種植太子參要求也不怎麼高,於是我邊種植邊學習。第一年種植產量不高,我不斷學習不斷向其他種植戶取經,漸漸地我就學會了如何配農藥。在不斷學習種植中掌握了如何栽培、如何施肥。 2016年,對於我、對於我的家庭來說都是具有歷史性的意義,這一年我種植的藥材大獲豐收,賣了一個好價錢。
潘開芝發展的太子參產業
我發現我的路子走對了,只要我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我家的生活會變得越來越好。也在這一年我主動申請脫貧,只有脫貧了我才能往更好的生活邁進。 隨著種植技術的成熟,和國家的各項扶貧政策,我加大了太子參種植,種植面積達十餘畝,政府也給予了太子參種植補助,讓我更加對生活充滿信心。我始終相信只要努力終會有收穫,勤勞的人上天也會眷顧。 2019年我丈夫被聘為村級護林員,我也被聘為村級保潔員,收入增加讓我家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非常感謝國家的好政策,要是當初沒有政府沒有幫扶幹部,我想日子可能會越過越糟,我也不會放棄人生的追求,至今也只是一個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貧苦人。 脫貧不脫政策,一直以來幫扶幹部面面俱到的關懷和支持極大地鼓勵了我,政府沒有放棄我,讓我看見只要勤奮生活只會變得更加美好。 在國家各項扶貧政策的扶持下,精準的幫扶措施讓我沒了後顧之憂,以後我會一心一意謀發展,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將日子越過越好。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錦燾整理編輯 朱登芳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