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我因勤勞而脫貧丨黃平縣一碗水鄉朗滸村村民潘開芝

2021-01-08 天眼新聞

我叫潘開芝,今年49歲,家裡有一個八十五歲的老人,一個精神病的哥哥,丈夫耳朵還聽不見,也不主事,一家人的重擔全壓我一個人身上,其中的苦與累只能自己扛。  2014年村裡經過民主評議,將我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這給我的家庭帶來了希望。國家的民政兜底政策讓我患有精神病和年邁的母親生活無後顧之憂,我開始對生活充滿希望,我相信通過我的勤勞一定能脫貧致富。  鄉政府組織的一次次的種植太子參的農業培訓。我積極參加培訓,開始學習太子參種植技術,遇到種植中不懂的問題我積極向村幹和其他種植戶學習。  漸漸地我發現種植太子參要求也不怎麼高,於是我邊種植邊學習。第一年種植產量不高,我不斷學習不斷向其他種植戶取經,漸漸地我就學會了如何配農藥。在不斷學習種植中掌握了如何栽培、如何施肥。  2016年,對於我、對於我的家庭來說都是具有歷史性的意義,這一年我種植的藥材大獲豐收,賣了一個好價錢。

潘開芝發展的太子參產業

我發現我的路子走對了,只要我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我家的生活會變得越來越好。也在這一年我主動申請脫貧,只有脫貧了我才能往更好的生活邁進。  隨著種植技術的成熟,和國家的各項扶貧政策,我加大了太子參種植,種植面積達十餘畝,政府也給予了太子參種植補助,讓我更加對生活充滿信心。我始終相信只要努力終會有收穫,勤勞的人上天也會眷顧。  2019年我丈夫被聘為村級護林員,我也被聘為村級保潔員,收入增加讓我家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非常感謝國家的好政策,要是當初沒有政府沒有幫扶幹部,我想日子可能會越過越糟,我也不會放棄人生的追求,至今也只是一個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貧苦人。  脫貧不脫政策,一直以來幫扶幹部面面俱到的關懷和支持極大地鼓勵了我,政府沒有放棄我,讓我看見只要勤奮生活只會變得更加美好。  在國家各項扶貧政策的扶持下,精準的幫扶措施讓我沒了後顧之憂,以後我會一心一意謀發展,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將日子越過越好。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錦燾整理編輯 朱登芳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蔬菜產業助脫貧|黃平縣重安鎮安江村黨總支書記吳...
    我種了20多年蔬菜,幾乎每天都在蔬菜基地與村民一起忙著。但實踐經驗告訴了我,脫貧致富的關鍵靠"勤勞"。我叫吳治忠,現年57歲,現任黃平縣重安鎮安江村黨總支書記。我本來可以考取大學的,但由於當時家庭經濟困難,加上從小就和家裡大人一起種植蔬菜,當時便報考了黃平縣農業廣播分校,畢業後就與種植蔬菜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種植蔬菜是從在自家的半畝地開始的,起初只是種植西紅柿。
  • 「我的脫貧故事」小茶葉大文章丨黃平縣重安鎮馬場村村民黃壽禮
    我叫黃壽禮,是黔東南自治州黃平縣重安鎮馬場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黨和國家扶貧好政策的幫扶下,我不僅順利脫了貧,還成了貴州省黃平縣銀山茶業產業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走上了致富路。茶葉生產基地2016年底,我因患腦血管瘤,戴上了貧困戶的「帽子」,心裡很不是滋味。個性認真而倔強的我,那時心裡暗自給自己定下了目標,一定要在黨和國家的幫扶下,努力自救,努力的生產生活。
  • 「我的脫貧故事」勤勞致富 爭當脫貧先鋒丨黎平縣水口鎮河口村村民...
    我叫吳志高,今年47歲,我與妻子吳婢蘭都是黎平縣水口鎮河口村的普通農民。我們夫妻兩人聽力不太好,也不會說普通話,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多年以來,通過黨委政府的各項幫扶措施,我家於2018年順利實現脫貧退出,撕下了貧困的標籤。
  • 「我的脫貧故事」我成了村裡的脫貧「樣本」丨貴定縣德新鎮光明村...
    我叫楊勝福,是貴州省黔南州貴定縣德新鎮光明村的村民。今年已是64歲,家中只有我一個人。以前因貧失志,但在駐村幹部這幾年的幫扶下,如今,我成了村裡貧困戶效仿的脫貧「樣本」。三年前,我的日子過得非常困難,可以說是家徒四壁。
  • 「我的脫貧故事」勇當致富帶頭人丨獨山縣影山鎮紫林山村村民韋世忠
    我的困難被老支書韋世超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在村支兩委的關心下,經過個人書面申請和村民小組會評議等程序,我家被納入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  因在外省務工時積累了一些建築行業的工作經驗,我有意利用護林的業餘時間重操舊業,這個想法得到了新任村領導韋世貴和第一書記黎祖酋的大力支持,他們積極地為我聯繫業務,從做技術工開始到承包小型工地,我的事業很快就進入了正軌,成了村裡小有名氣的包工頭。
  • 「我的脫貧故事」在家務農也同樣脫貧丨劍河縣磻溪鎮香洞村村民...
    我叫彭棟奎,今年66歲,是磻溪鎮香洞村一組村民。我有3個男孩,大的已經成家,還有兩個小的沒有成家,但他們都各自立戶而分了家,並全部外出務工,現只有我和妻子在香洞看守家。由於我和妻子均已是60多歲的年紀,勞動能力相對較弱,2014年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雖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但我時常跟妻子說:雖然子女們都各立門戶並外出打工,我們現在還不算很老,還可以做得,不能依賴政府,要自食其力,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擺脫貧困,摘掉貧困的帽子,為子女們爭氣。
  • 「我的脫貧故事」只要肯幹 就能脫貧丨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
    我叫胡文邦,是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在脫貧攻堅中,我們家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要感謝黨的好政策。  多年前,我與村寨裡大多數村民一樣,守在大山裡,靠著自己與妻子的勤勞把家撐起。生活雖然清貧,但一家人過得有滋有味。
  • 【巾幗脫貧故事】王學英:用勤勞的雙手撐起家的希望
    【巾幗脫貧故事】王學英:用勤勞的雙手撐起家的希望 2021-01-04 14: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主動請纓 奔赴脫貧攻堅一線丨黃平縣翁坪鄉黨約村...
    我叫周昌燚,2017年12月,單位通知需要選派一位同志到翁坪鄉黨約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我符合選派條件便主動報名參加。2018年3月底,在參加了為期3天的第一書記、同步小康駐村幹部培訓班後,我便背上行囊,踏上了脫貧攻堅戰場,前往黨約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 「我的脫貧故事」學習蔬菜種植 實現脫貧致富|黃平縣野洞河鎮老王...
    我叫吳玉成,家住貴州省黔東南州黃平縣野洞河鎮老王屯村核桃樹組,家裡有5個人。說起我的脫貧歷程,那真是一段難忘的經歷。吳玉成家裝修的新房2013年我家因學致貧被識別為貧困戶,家裡經濟來源有限,生活十分困難。我反覆考慮,想要脫貧致富,光靠蠻幹是行不通的,必須要有技術,於是我決定去學習蔬菜種植技術。
  • 「我的脫貧故事」雪中送碳暖人心丨黃平縣谷隴鎮加相村村民潘三報
    我叫潘三報,今年51歲,是黃平縣谷隴鎮加相村村民。我們家的這個村子,全是密密麻麻的、低矮的老式木房。延綿不絕的泥土路和隨意擺放的柴草。全村僅有的磚房兩隻手就能數過來,其中一戶就是我家。  我家有四口人,以前我兩口子在外地務工,掙錢很厲害的,一年找個十萬不是問題。
  • 「我的脫貧故事」一個人脫貧不算什麼 大家都脫貧致富才是最好的丨...
    我叫唐國珍,今年57歲,是黃平縣紙房鄉天馬村三組人。因家庭條件有限,我17歲就開始外出打工,做過服務員、工廠工人、管理人員等,十幾年的打工生涯,卻沒掙著什麼錢。嘗盡了在外打工生活的艱辛與淚水,我暗下決心回鄉發展。
  • 「我的扶貧故事」用行動譜寫脫貧攻堅青春華章|黃平縣浪洞鎮平磨村...
    我叫張林紅,一直以來,我都把脫貧工作當做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把村裡當做自己的家,哪裡有困難就有我的身影。一些老百姓感慨地說:「這就是我們的貼心人,駐村幹部張林紅。她很平凡,但她的行動和言語詮釋了平凡中的偉大,她就是我們村一名優秀的脫貧攻堅隊員。」
  • 「我的脫貧故事」我和老伴的幸福生活丨黃平縣新州鎮沙井村秦廣國
    我叫秦廣國,家住黃平縣新州鎮沙井村,今年73歲,老伴69歲,我們有一個48歲的兒子。以前家裡條件差,住的泥巴房,屋頂用草搭起來的,家裡唯一值錢的就是那頭母牛。那時我還有點勞動力,就在家一邊陪著老伴,一邊放牛種莊稼。兒子雖然在外打工,但沒給家裡帶來什麼收入,還常常管家裡拿錢。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讓我變了樣丨鳳岡縣何壩鎮船頭村村民徐正強
    我是鳳岡縣何壩鎮船頭村東流組村民徐正強,今年41歲。我們家在2014年被識別為精準扶貧戶,建檔立卡6人,2017年底脫貧摘帽。在脫貧攻堅時,我上有80歲老母,下有2個子女在上學,還有一個智力殘疾的弟弟需要照料。一年只能靠祖上分下來的一畝三分地維持家庭生活,我身感壓力很大。
  • 「我的扶貧故事」成為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丨黃平縣野洞河鎮萬豐村...
    我叫袁金華,是黃平縣野洞河鎮萬豐村黨總支書記,作為村幹部及人大代表,我積極儘自己所能為村裡面做實事、辦好事,以精準脫貧為己任,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並取得了一定成效。以身作則抓產業,成為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
  • 「我的脫貧故事」「鏗鏘玫瑰」闖出脫貧路|黃平縣新州鎮窩田村楊江花
    我叫楊江花,是新州鎮窩田村三組的村民,現在家中有丈夫、兩個孩子共四人。2013年初,丈夫吳壽恆不幸患上直腸癌,因為疾病,讓並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為了給丈夫治病,家裡值錢的東西幾乎都賣光了,只剩下了一幢空房子。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不落伍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村民...
    我叫田景奎,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寨章村)村民,因家庭生活困難,於2014年5月,通過個人申請、民主評議、組織考核等程序,我家被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當時我已身患糖尿病,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家裡僅靠我妻子到處打零工、政府低保維持家庭生活,兩個小孩在校讀書,家庭生活異常貧困。
  • 「我的脫貧故事」勤勞奮鬥創造幸福生活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辦方家...
    我叫方送沙,今年52歲,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辦方家村村民,我的家庭由四人組成,我與妻子都是個沒有多少文化水平的農村人,我常年通過打零工來維持家庭支出,妻子則在家務農照顧子女。因此,在各級幫扶幹部和脫貧幹部的幫助和支持下,從2018年一月開始,村裡便為我安排了生態護林員的公益崗位,每月有800元的工資,有了工作,這讓我重拾起了生活的信心。 在2019年8月,村裡又給安排了保潔員的工作,又有每月800元的補貼。
  • 【我的扶貧故事】因地制宜 因戶施策,順利實現脫貧夢
    【我的扶貧故事】因地制宜 因戶施策,順利實現脫貧夢 2020-11-29 15:45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