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河南醫生救護車內吃香蕉的視頻觸發槓精們大面積「網暴」,基本的風評是「你們咋不吃火鍋」,「你們咋不吃烤全羊」,「你們一點都不尊重病人」,「你們想過家屬的感受嗎」,以此類推,可謂「追問」一籮筐。不過最終的落腳點,就是為實證「醫生不敬業」。
弔詭的是,社交輿論時代,貌似已經走向絕對的「有求必應」,所以當事醫生不得不站出來回應,而且還必須「一本正經,有理有據」。在一定程度上,不見得槓精們真的不知道「醫生也是人,也需要吃飯休息這回事兒」,但好像醫生不站出來回應,槓精們就會一直不依不饒。
從某種意義上講,槓精們的終極法寶就是「結構性思維」,也就是在同一場合下,容不得半點氛圍錯位的情況出現。所以,也就能理解,為何他(她)們會認為醫生在救護車內吃香蕉就是對病人的不尊重。當然,這其中的「質辯」,可能跟病人沒什麼關係,只是為「質疑而爭辯」。
很多時候,槓精們所介入的邏輯機理,如果不細緻的推敲,「代入感」是比較強的。可但凡去細緻的推敲一下,就會發現簡直是「牛頭不對馬尾」。就醫生在救護車內吃香蕉來講,只要不耽誤救治時機,在很大程度上反而是有利於醫生補充體力的行為,這種道理應該很容易被理解。
然而,讓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醫生在救護車內吃香蕉卻被推上情境涉入不當的序列。可事實上,在特殊的情境下,只要有利於積極的趨向,往往是可以最大限度的免俗的。說到底就是,在理解特殊的情境時,就不能以常規思維介入,否則就很難走向積極的趨向。
事實上,類似的「質辯」在陝西西安一醫生術後喝葡萄糖水的事件中,也是存在的。槓精們不追問手術是否成功,反而因為一瓶葡萄糖水喋喋不休。說到底,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詞」,如果槓精們真能把這種「挑刺兒」的精神發揮在積極的趨向上,可能很多事情就會豁然開朗。
只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槓精們,你跟他(她)們講人道的時候,他(她)們跟你講法律,你跟他(她)們講法律的時候,他(她)們跟你講政策,你跟他(她)們講政策的時候,他(她)們跟你講紀律,你跟他(她)們講紀律的時候,他(她)們跟你講人性,你跟他(她)們講人性的時候,他(她)們跟你講奇蹟。
總之,無論你講什麼,他(她)們都能給你轉到另一處,讓你覺得世事維艱,該跪就跪。可惜的是,當你真的跪地求饒時,他(她)們又覺得你膝蓋太軟,總之怎麼做都是錯的,索性他(她)們都對,一切好像才能平息下來,可這樣真的好嗎?
說實在的,槓精們還不是那種油鹽不進的人群,要知道,他(她)們也是接受過一定教育的,知道什麼是辯論,什麼是思維,只可惜他(她)們不是為善而「質辯」,而是為自己的小聰明和碾壓他(她)者而存在的,以至於多數情況下,多是「唯恐天下不亂」。
尤其在社交媒體時代,這種風氣可謂更盛,這主要在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成為符號與符號之間的關係。很多時候,可能你看到一個人在地鐵裡安靜地玩弄手機,很可能他(她)正在操縱一場輿論上的腥風血雨。所以,你會發現,現實圖景裡儒服西裝的人,很可能在社交輿論裡就是滿嘴刀劍的始作俑者。
這種「畸變」所反映出的現象往往是不真實的,因為一邊是溫和的場景,一邊是「你死我活」的圖鑑,但這又好像真正構成所謂的「人間真相」。說到底,現實圖景裡灰暗情緒沒那麼激烈,而社交輿論裡,基本上都是極端的情緒,甚至能把一種諷刺轉化成無限的笑柄傳播開來。
因此,社交輿論裡最怕認真二字,但凡有人站出來「有圖有真相」,槓精們基本上就瞬間散去,並表現出「我不知道,我不負責」的「二不理論」。當然,也正是因為不好追責的原因,槓精們往往「春風吹又生」,只要有些許罅隙,總還是會繼續活躍下去。
不過,回到槓精們的自我實現裡,其實絕大多數時候,都是一場虛妄。他(她)們總以為那是一種交流的起點,可事實上,當交流和「質辯」淪為秀下限的時候,終將只會是曇花一現,當然,對於現在的社交圖景來講,可能就是這樣的宿命,熱點一波又一波,就跟一日三餐的結構一樣規律性呈現。
並且,我們會發現,所謂的熱點也都是槓精們聲嘶力竭的結果,也就是沒有槓精們的存在,十之八九的熱點根本就登不上熱榜。因此,要是給「熱點文化」下個定義,肯定不能擺脫槓精們的身影。所以人們常說,要想理性的生活,還是遠離熱點為好,起碼不能完全活在熱點的世界裡。
要承認,「質辯」不是凡事就去「質疑和爭辯」,死磕有時候也要有分寸,而且寬容也不是無限的。所以在學會「質辯」之前,先考慮一下「職業身份和人本身的問題」,就比如老師和醫生的存在,他(她)們首先是人,而後才是職業身份,只有尊重這一點,才能理解普遍的人性之光,要不然,滿嘴的尊重,也只是一坨臭狗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