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一顆銅豌豆
2005年1月19日,李明博(時任漢城市長)宣布將首都Seoul的中文名稱改為「首爾」,「漢城」一詞不再使用。韓方希望,中國也使用這一新譯名。
1394年,朝鮮王朝開國君主李成桂將都城從開京遷至漢陽,並正式命名為漢城(Hanseong)。從此,「漢城」一名廣泛在漢文化圈傳播。算算時間,「漢城」已被叫了600多年。是故,國內老一輩還是習慣將韓國首都稱為「漢城」。
在韓國國內,首都並非一直都叫做漢城。朝鮮日據時期(1910年至1945年),朝鮮淪為日本殖民地,都城「漢城」被稱為「京城」。1945年,朝鮮光復後,「京城」改稱為서울(英譯Seoul)。1948年,韓國獨立政府用韓語固有詞「서울」(首都、京城之意)稱呼首都,但中國仍舊繼續沿用「漢城」一名。
李明博表示,絕大多數國家都將「SEOUL」按照與英文標記相似的發音來稱呼,漢語中的華盛頓、倫敦、莫斯科也都是根據這些地名的固有發音來標記的,只有漢城的中文名稱一直沿用古代名稱「漢城」。
隨著中韓兩國文化交流、貿易往來越來越密切,名稱造成的混亂也越來越多。漢城市經過一年多的意見徵求,確定用新的中文名稱「首爾」取代「漢城」。
雖然韓國政府聲稱將首爾中文名稱改名是順應時代之舉,但在不少國人眼中,韓國政府將具有漢文化色彩的「漢城」改為「首爾」,是去漢化的一種表現。
韓國去漢化並非從現代才開始。15世紀中葉,朝鮮國王世宗大王頒布《訓民正音》(朝鮮文),正式拉開去漢化的序幕。二戰結束後,大韓民國頒布《韓文專用法》。1949年,朝鮮開始全面廢除漢字。1970年,韓國小學、中學教科書中的漢字被取消。1988年漢城奧運會,韓國政府下令取消牌匾上的漢字標識。直至金大中上臺,韓國對漢字的限制才放鬆一些。
但並非所有人都對漢城改名抱有複雜的情感。常言道,名從主人。部分國人認為,既然韓國將首都的中文譯名變更,那麼中國理應尊重韓國,在日後交往中將「漢城」改稱為「首爾」。
不論如何,漢城改名早已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如今,在電視、新媒體等各類宣傳中,只見首爾,不見漢城。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聲明:本文為聚能優電原創,轉載須獲得授權並註明出處「聚能優電」。違者,聚能優電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