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戴蘇寧 張健
記 者 張旭 李彬彬
今年以來,每天上午七點半,59歲的尤家永都要按時穿上物業制服,從家出發。上午八點,他會準時出現在廣陵區灣頭鎮政府門口的道路上,維持交通秩序。
尤家永身材精瘦,皮膚黝黑,是土生土長的灣頭鎮萬福村人。去年6月之前,他一直靠捕魚為生,每天凌晨一點多起床,三點準時駕著木船出發,行駛到萬福閘附近,下網、拖網、收網、揀魚,六點上岸趕早市,九點將前一天顧客訂購的魚蝦送到定點飯店,隨後回家吃飯、睡覺。下午三點再度出發捕魚,晚上八點回家。「萬福閘一帶是捕魚的黃金地點,好的年景,一年下來能有近20萬塊錢的收入。」昨天上午,尤家永告訴記者,「我家自我爺爺一輩開始,就以捕魚為生。17歲時,我隨父母上船,去揚中、丹徒等地的夾江捕魚。」
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2019年5月,揚州市農業農村局漁政支隊、揚州市公安局水上分局聯合廣陵區農業農村局、廣陵區生態環境局、灣頭鎮政府和萬福村等對轄區漁民的漁船、漁具進行了回收,並根據漁具數量、漁船材質和大小給予資金補償。
作為灣頭鎮第一批退捕的漁民,一開始,尤家永很困惑:自己靠捕魚生活了半輩子,怎麼突然就不讓幹這行了?鎮村兩級來做工作,尤家永終於理解了。
「這些年,長江及支流裡很多種類的魚的確少了。長江是我們的母親,但現在這位『母親』需要休養生息。響應國家政策,是為了讓子孫後代擁有更好的環境和資源。」尤家永說,捕魚為生41年,是時候上岸換個活法了。
以捕魚為生的漁民「洗腳上岸」了,為確保漁民退得出、穩得住、能小康,灣頭鎮政府為60周歲以下的漁民提供就業機會。如今,尤家永一個月能領到2500元工資。
「起早貪黑幾十年,落了一身病,現在能夠上岸安享晚年,真是太好了。」尤家永說,如今,每天上班八小時,其餘時間陪陪孫子和孫女,生活其樂融融。
告別了捕魚生涯,告別不了對水的感情。閒來無事,尤家永時常會到萬福閘附近看看。看到往水裡扔塑膠袋、飲料瓶等不文明行為,他會及時制止。「我們以前向江河索取,現在上岸了,是時候向生態還債了。」尤家永說,他計劃倡議其他上岸漁民一起成立「護衛隊」,在長江入口水道守衛,確保水源地不受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