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性猝死預防建議與搶救 心血管病患者預防猝死應做到三點

2020-12-22 青年創投網

通宵熬夜導致生物節律紊亂,帶來了人體體內激素、體內微環境的變化,對人體傷害是多方面的。近日,人民網·人民好醫生客戶端邀請了天津醫科大學心內科主任楊清進行視頻直播,為大家講解關於長期加班熬夜的危害、身體需及時就醫的「求救信號」及心臟性猝死預防建議與搶救方法等問題。

楊清表示,通宵熬夜會導致體內內環境和激素水平的變化,有心血管基礎病的患者通宵熬夜危害更重,部分會出現血壓升高現象,有可能會誘發斑塊破裂、急性心梗。同時,通宵熬夜不僅影響新陳代謝、胃腸道、細胞代謝,也影響著患者精神心理,會大概率導致失眠、焦慮、精神疲憊,易進入熬夜的惡性循環。

對於身體哪些「信號」需要及時就醫?楊清提到4點,第一,如通宵熬夜後出現頭暈、頭痛,要及時關注血壓,血壓超過140/90需高度重視,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因為血壓對於大腦、心臟與腎臟的傷害是不可逆的;第二,對於已有高血壓基礎的病人,在熬夜後出現頭暈、頭疼、噁心等不適症狀,首先要關注熬夜所導致的血壓升高幅度並及時就診,規律服藥;第三,出現胸悶、胸痛或心前區出現壓榨性疼痛伴隨胸部緊縮感超過15-20分鐘仍不好轉,可能出現心肌梗死,需要高度警惕;第四,熬夜後出現視物旋轉、重影、言語不清、肢體的運動或者感覺的障礙,有可能身體提示腦血管出問題,要及時就醫。

心臟疾病導致猝死的兩大主要原因為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與熬夜有緊密聯繫,如在熬夜當中出現心悸情況要高度警惕,建議到醫院做一個最基礎的心電圖檢測或動態心電圖,觀察是否提示有心律失常。第二個誘發猝死的重要原因是心肌梗死,供應心臟的血管突然閉塞,導致急性心肌缺血。低血壓休克、心力衰竭與惡性心律失常,這幾大原因與猝死關係是十分密切的。

楊清表示,誘發心肌梗死的第一個因素就是過度勞累。第二個因素是過度抽菸導致血管痙攣,導致斑塊破裂。此外,還有精神壓力增大,血壓、血糖、血脂未控制好,久坐不動等因素。

猝死人群中約60%的人發病在院外,所以學會如何搶救猝死人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楊清提到,第一是醫務人員對心肺復甦技術進行普及和大眾教育,媒體發揮自身優勢進行大眾普及。第二,正確使用公眾場合的除顫儀,學習並正確實施心肺復甦術。第三,掌握兩個120,精準了解救治黃金時間120分鐘的含義,及時撥打120。

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如何預防猝死的發生,楊清表示,要著重關注幾點,第一,近期發生的心絞痛要及時關注,因為有可能發生心肌梗死或誘發猝死;第二,惡化心絞痛類型的改變和程度的惡化,例心絞痛時間延長、疼痛程度加重和緩解方式的改變、誘發因素的變化等,要高度重視。第三,有心律失常基礎病人出現心悸伴隨意識喪失或伴隨血壓變化要及時到院就醫。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心臟猝死事件頻發,專家建議高危人群需連續心電監測
    「心源性猝死是異常兇險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病情基本穩定的情況下突然發生嚴重心律失常(一般為心室顫動或室性心動過速)導致迅速死亡。不過,公眾也不必對心源性猝死盲目恐慌、談虎色變,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心源性猝死是可以預防的,有效手段也很多。比如不間斷心電事件監測,通過連續、有效監測幫助醫生及時、準確地明確診斷,為高危人群贏得寶貴的救治時間。」
  • 「心源性猝死」低齡化,身體上並非沒有徵兆,該怎樣預防?
    而絕大部分的猝死都屬於心源性猝死,而心源性猝死大多是外表健康無徵兆的人,少數伴有胸痛史,或者家族猝死史。近幾年因為心源性疾病被送醫的人越來越多,其中不乏年輕人,而年輕人的比例也越來越高,其中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工作或者運動中突然倒下,如果身邊沒有會心肺復甦術的專業人士,送到醫院後往往很難搶救回來,而有的患者雖然搶救回來了,但是因為大腦長時間缺血缺氧導致嚴重的後遺症,有的甚至變成了植物人。
  • 入冬後猝死事件多發,為什麼?能預防嗎?該怎麼救?
    入冬以後,多起猝死事件引起人們關注。看上去健康的人為什麼會意外猝死,猝死能預防嗎?澎湃新聞12月19日報導,近日上海一家網際網路公司47歲員工在健身房外猝死。據該公司回應,這名員工走出健身房後被發現暈倒在沙發上,公司其他人員雖立刻安排急救措施,但急救人員到場查看時該男子已不幸離世。
  • 猝死前,身體可能會發出這些信號,一定要注意!
    由於心臟原因所致的突然死亡,是猝死的最常見的病因,也就是心源性猝死。在全部猝死患者中,心源性猝死佔75%,而80%的心源性猝死與心肌梗死有關。約70%的急性心肌梗死有先兆症狀,如果能儘早發現蛛絲馬跡,就可以有效的避免猝死的發生。
  • 猝死前的九大徵兆 早知道早救命!
    如何預防猝死的發生  在中國,每1000人裡就有4人會存在過勞死的風險,過勞死的平均年齡也已經從44歲下降到了37.9歲。新華社報導說,我國每分鐘約有一人「心源性猝死」。現在網上關於預防猝死的文章有很多,於是有人認為猝死是可以預防的。然而,這種認識並不準確。如果做足了預防措施就可以避免猝死的發生,那臨床上就不會有猝死這個概念了。
  • 猝死到底能不能防?
    以下文章來源於哈特瑞姆心臟科普 ,作者心臟醫學科普電影演員、原北京電影學院教師謝園於8月18日突發心臟病,經搶救無效逝世,享年61歲。事實上,絕大多數的猝死,都是心臟原因導致。為什麼會猝死?能不能儘早識別?哪些猝死的誘因要避免?
  • 心源性猝死什麼意思名詞解釋 最主要原因及黃金搶救時間方法
    11月27日中午,浙江衛視綜藝類節目《追我吧》發布聲明,男星高以翔在參加節目錄製的時候,在奔跑中倒地昏迷不醒,最後在醫院經過兩個小時的搶救無效,因心源性猝死。  消息一出震驚了廣大網友,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下什麼是心源性猝死,造成心源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以及抓住搶救的黃金時間。
  • 健康中國 同心鑄防丨首部《中國心血管病一級預防指南》發布
    該指南由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牽頭,聯合中國康復醫學會心臟預防與康復專業委員會、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心臟專業委員會、及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血栓防治專業委員會共同制定,四大學會採用跨學科合作的方式,邀請來自臨床醫學、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領域的80位專家學者參與,匯聚集體智慧。
  • 只有心臟病患者會猝死?專家提示:「健康人」突發猝死佔多數!
    猝死指的是平素貌似健康的人,因為潛在性疾病,出人意料的突然死亡。目前公認的在1小時內死亡的患者,基本都是心源性猝死的患者。但是我們很多讀者都認為,心源性猝死一定是有心臟病的人才會發生,而我們「健康人」身上是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的,這種想法大錯特錯——統計數據證明,心源性猝死在「健康人」人群中發生的數量遠比心臟病患者多!沒有心臟病也會出現心源性猝死嗎?
  • 又一民警心臟驟停去世,所有的猝死都是蓄謀已久!
    我們又該如何預防呢? 心臟性猝死的高危因素 猝死的原因有很多(心臟性和非心臟性的),其中心臟性猝死是人類猝死的主要原因。 心臟性猝死(又名心源性猝死)是心臟驟停的結果,活過來的人叫做猝死生還者。 Framingham長達26年的前瞻性研究結果表明,猝死中有75%為心臟性猝死。
  • 「球王」馬拉度納心臟驟停去世 怎麼預防猝死
    儘管經過了醫生們的努力搶救,也無力回天了。  據了解「球王」退役之後,由於酗酒甚至吸毒等不良的生活經歷,馬拉度納曾經多次入院,心臟和肺部都出現過病症,甚至一度遭遇過病危的險情。說明他的身體素質已經很差了,日常又不注重保養,最終因為心臟驟停死亡。  猝死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 公共場所普及AED的必要性幫助人們預防猝死
    AED是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縮寫,這種設備有助搶救心源性猝死病人。每年都有不少人出現猝死,可是卻因為沒有得到及時的救援而死亡。  約半個小時後,急救人員到達現場並將其送往醫院搶救。  遺憾的是,該男子被送醫之後,仍因搶救無效不幸離世。事發後,「公共場所普及AED(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的必要性」成為微博熱議話題。因為根據官方數字顯示,我國每年發生的心源性猝死達54.4萬例,每天約有1500人死於心臟驟停,而超過60%的心源性猝死都發生在醫院之外。
  • 球王離世 | 心臟驟停和猝死是一回事嗎?
    一旦肺段短時間內出現水腫、淤血,情況很嚴重,患者會感到缺氧、呼吸困難,需要立即搶救。。而由心臟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往往在急性症狀發作後一小時內發生,以意識突然喪失為特徵。絕大多數心源性猝死發生在有真正心臟病的患者身上,專業名稱叫器質性心臟病。據統計,心源性猝死中約80%由冠心病及其併發症引起,這些冠心病患者中約75%有心肌梗死。
  • 汕頭一男子運動後喝冷飲猝死,專家提醒警惕不良習慣造成傷害
    猝死發病突然、病情危急,而由於民眾相關意識和知識的缺乏,往往導致無法及時地進行急救。那麼,心臟性猝死應該怎麼預防和注意?如何在黃金時間內進行有效急救?  兇險急症▶▷心臟驟停大多發生於成年人  平素身體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時間內,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為猝死。據介紹,臨床猝死分為心臟性猝死和非心臟性猝死。
  • 有冠心病、心肌病、瓣膜病病史等 是心臟性猝死發生高危人群
    王利宏主任為患者做了檢查、評估後認為,他可能存在心臟驟停風險。王利宏主任想到這天下午正好在醫院內有場心肺復甦急救培訓活動,便特別建議這位患者和家屬一起學習一下,以防萬一。活動主要分兩部分:心內科主任王利宏開展健康講座,為大家講解心臟性猝死的預防;接著浙江省人民醫院心內科青年文明號成員帶大家操作培訓,包括心肺復甦術和AED的使用。前面提到的這對夫妻,也來到了培訓現場。
  • 軍醫科普:揭開心源性猝死的神秘面紗
    心源性猝死的定義及特點心源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狀發作後1小時內發生的以意識突然喪失為特徵的由心臟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1979年國際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學會以及1970年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猝死為:急性症狀發生後即刻或者情況24小時內發生的意外死亡。目前大多數學者傾向於將猝死的時間限定在發病1小時內。
  • 這樣做能預防猝死風險
    猝死發生前,患者可能沒有任何心臟疾病表現,一旦發病,如果數分鐘內得不到有效急救,存活機會相當低。 有近親猝死史需警惕家族遺傳 不明原因暈倒導致猝死的案例並不罕見。醫學研究發現,青壯年的心因性猝死多與心律不整有關。這些人大多身體健康,屬於社會生產主力,可能剛成家立業,上有老下有小,主心骨的猝死為家庭、社會、經濟帶來巨大衝擊。
  • 猝死誘因不止熬夜!這些「導火線」 更要警惕!
    妻子因無法面對今後的生活,帶三歲女兒跳樓身亡;2020年7月,19歲準大學生為掙學費送外賣猝死,原因可能是過度勞累。 2020年8月,臺灣「中央社」報導稱,臺灣資深藝人羅霈穎驚傳猝死,終年59歲;海南有一名36歲男子踢球時突然猝死,原因可能是出事當天凌晨曾經熬夜看球賽;演員謝園突發心臟病,經多方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61歲。
  • 透析合併高血壓患者的猝死,該如何防治?
    所以對於透析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管理,尤其是血壓管理,應重視幹預交感神經系統,以期更為有效地控制血壓,減慢心率,抑制交感,進而預防猝死!確實,從機制上講,β受體阻滯劑能夠有效降低交感神經張力、預防兒茶酚胺的心臟毒性作用,從而減少心肌氧需求、改善心肌能量代謝、減輕心肌氧化應激、穩定斑塊及提高心室顫動閾值等,最終發揮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改善心肌重構和左心室功能及預防猝死等多重心血管保護作用。
  • 我國每天1490人死於心臟性猝死!華偉教授:馬拉度納驟然離世的啟示:公眾猝死防治認知亟待提升
    ⭕ 11月25日,馬拉度納疑因心臟性猝死(SCD)離世。事實上,自1997年退役後,由於酗酒等不良生活經歷,馬拉度納曾多次入院。酗酒、有心腦血管病史,都可能是導致SCD的誘因。馬拉度納的驟然離去,或許不能歸咎於某一個具體原因,預防SCD,也應綜合考慮各種危險因素。球王的猝然離世令人唏噓不已,如何提升公眾對SCD的認知已經迫在眉睫。何為SCD?SCD指由於各種心臟原因所致的突然死亡。具有突發、迅速、不可預料和死亡率高的特徵,是直接危及人類生命的一大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