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風悅讀系列活動開啟了它的第8年,第八屆春風悅讀榜獲獎名單也一併出爐。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新冠疫情影響了每一個人的生活。那麼,我們能從閱讀中獲得什麼?
第八屆春風悅讀榜獲獎名單
第八屆年度白金圖書獎
《雲中記》 阿來 著
年度致敬獎
《現代性的想像——從晚清到當下》 李歐梵 著
年度白銀圖書獎(虛構類)
《人生海海》 麥家 著
年度白銀圖書獎(非虛構類)
《波斯筆記》 李零 著
年度浙版好書獎
《心無百姓莫為官——精準脫貧的下姜模式》
王慧敏 (勞罕)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飛蝗物語》 陳應松 著
年度風向獎(博物科幻類)
《火星孤兒》 劉洋 著
年度春風IP獎
《長安十二時辰》 馬伯庸 著
年度新人獎
《大汗之怒》 周思成 著
如果教材上的知識全是編的
2033年的世界會怎麼樣
獨木橋,衝鋒舟,成功的彼岸。這些詞,依然是對應教育的,時間是在2033年。
小說中近騰中學的高中生,全員佩戴項圈,生活、學習受到電子化監控,成績不達標,項圈會執行藥物、電擊等懲罰……劉洋從高考這個集體記憶,先戳到每個人的神經。
劉洋:我習慣從人們熟悉的場景寫起,可以讓讀者快速進入故事之中,引起共鳴。
《火星孤兒》的核心設定,來自一個簡單的想法:如果教材上的知識全是可以編造的,世界會怎麼樣?
小說首先從「順從的危險」這個切口開始探討。對於書中的大部分學生而言,課本所教的內容,只關乎成績。
我在精神上是文仔
行動上是阿木
《火星孤兒》中幾個少年主角,各不相同:古河,從小看科幻小說,一切中規中矩。文仔,天才少年,對知識有本質的認識。阿木,機械應試,大腦發展成一臺考試機器。
當學校開始教授完全錯誤的教材內容後:古河抗爭過,考試時寫了常識的答案,但在受到懲罰後,乖乖改寫謬論。阿木依然需要數據化應試,但是新教材的數據和老系統不兼容,他的大腦資料庫一度崩潰。文仔明確知道是教材出了問題。震驚之餘,他要想辦法「逃離」。
劉洋:《火星孤兒》中每個人物都有我自己的影子。
首先是阿木,這是我當年的生活寫照,每天做題。我在精神上是文仔,行動上是阿木。小說裡的老師李翊軍,也是我。(劉洋從北師大物理系本科畢業後,曾經當過兩年高中物理老師。)
李翊軍老師曾經躊躇滿志地走上講臺,準備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結果,高考重點,主課佔據課表,考試……讓故事裡的他感到自己實在過於渺小。
我當中學物理老師的時候,會給學生講科學史。我覺得這會對學生理解事物有幫助。但是高中教學是統一的,所有老師需要集體備課、教學,以保持一致的進度。在幾次公開課後,年級組老師勸阻我:時間有限,要趕緊落實考綱。
設置了一個符合
科學原理的邏輯閉環
如果教材上的知識全是編造的,高考還能夠正常進行,這件事情在正常情況下不太可能實現。除非有一個全封閉的小環境。
什麼樣的環境?出人意料。因為這個峰迴路轉的設置,另一段徵程開始了。
劉洋:為什麼教材會錯亂?因為考官,在地球外。外星文明陷入危機之中,他們對地球文明發起了一場宇宙考試。外星人發現有智慧生物,但他們首先需要判斷智慧的程度,是否是文明社會,而非原始社會。
如何聯繫地球?破題的要義也在這裡——地球上大面積斷電,並且發生火災。所有的「考題」,都呈現在突然降臨於地球的無數黑色石碑上。教材裡看起來完全錯亂的知識,正是外星文明的科學知識體系。近騰中學的學生古河,以一種很偶然的方式,打開了破解之道。(作為凝聚態物理學研究者,劉洋在這裡設置了一個完全符合科學原理的硬科幻邏輯閉環,提示一下,與他正在研究的超導體有關聯。)
在《火星孤兒》裡,劉洋用更豐富的方法表達人類的困境,在一個意象不到的場景充分地印證、探討,同時提供一種飛越現實的豐沛經驗。
劉洋現在是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科學中心講師。這份教職,某種程度上比較能夠概括他的幾重身份——
凝聚態物理學博士。目前主持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課題叫做「發展實空間格林函數方法對鐵基超導中電子向列相的研究」。
科幻作家。發表過數部小說,《火星孤兒》更是接連獲得首屆引力獎和黃金時代獎、第十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銀獎。
(原標題《年度風向獎(博物科幻類)得主:外星人給地球人的試卷 他做了解答》,原作者 章咪佳。編輯 吳盈秋)
【來源:浙報融媒體】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