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9 08:15 |小時新聞客戶端
2020年,春風悅讀系列活動開啟了它的第8年,第八屆春風悅讀榜獲獎名單也一併出爐。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新冠疫情影響了每一個人的生活。
那麼,我們能從閱讀中獲得什麼?
第八屆春風悅讀榜獲獎名單
第八屆年度白金圖書獎
《雲中記》 阿來 著
年度致敬獎
《現代性的想像——從晚清到當下》 李歐梵 著
年度白銀圖書獎(虛構類)
《人生海海》 麥家 著
年度白銀圖書獎(非虛構類)
《波斯筆記》 李零 著
年度浙版好書獎
《心無百姓莫為官——精準脫貧的下姜模式》
王慧敏 (勞罕)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飛蝗物語》 陳應松 著
年度風向獎(博物科幻類)
《火星孤兒》 劉洋 著
年度春風IP獎
《長安十二時辰》 馬伯庸 著
年度新人獎
《大汗之怒》 周思成 著
2019年6月,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一經播出,就掀起收視狂潮。伴隨著劇集熱播和演員爆火而來的,是鋪天蓋地各種版本的「十二時辰」。
當一天具體落到「十二時辰」裡,大家才發現,原來有許多的美好、波瀾、變幻甚至是暗流湧動,藏在日復一日波瀾不驚的生活之中。
把「十二時辰」從一個時間刻度的詞,變成一種現象的人,他的名字叫馬伯庸。
因此,他憑藉長篇小說《長安十二時辰》摘下年度IP獎這件事,對所有人來說,都不意外。
談及此次獲獎,馬伯庸的感受是:「寫作時不要想太多,創作是一件很單純的事,首先是滿足自己。你是自己想寫,還是你想迎合別人去寫,讀者是分辨得出來的。做好自己,寫到自己滿意為止,其他的事情都是水到渠成。」
作品能夠獲獎
說明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和我一樣的人
「能夠獲得大家的認可,我感到很榮幸,也很高興。我一直覺得創作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情,它是你試圖跟著世界上一些人做連接的過程。寫書實際上是在尋找志趣相投的朋友。這個作品能夠獲獎,說明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和我一樣的人,我覺得這是件特別驚喜的事兒。」馬伯庸說。
小說《長安十二時辰》的創作靈感,來自於知乎的一個回答。有一個遊戲名叫《刺客信條》,玩的人很多。有人就在知乎上提問,說如果《刺客信條》的故事發生在中國會是什麼樣。「我看到後就寫了一段發生在長安城的故事。後來我覺得這個想法很好,就把它擴充了一下,變成了一個完整的長篇故事。」
寫這樣一個長安城的故事不容易。68萬字的篇幅,講述的故事全部發生在十二時辰之內,年代又是距今一千餘年的唐朝。
「以前大多數古代故事節奏都比較緩慢,但是我當時就覺得可以在這個故事裡寫出一種速度來,寫出一種節奏感,讓這個故事呈現出一種現代的感覺。這部小說我自己寫得很爽,因為這個故事我以前沒寫過。」
於是,便有了這麼一個節奏的唐朝故事。
為了給讀者呈現出一個真實質感的長安城,馬伯庸查找了大量資料,從唐朝的典章制度,到風土人情、衣食住行,又閱讀了大量唐朝的生活史、政治史、財政史和考古報告,為故事的推進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但難免還是會遇上很多查無可查的內容和細節。「實在查不到,我就根據當時的情況和邏輯推理去虛構一些細節。」
有意思的是,許多馬伯庸合理虛構出來的細節,後來竟然被證實與史實是相符的。比如,他寫到長安城的下水道時,其實並不知道唐朝長安有沒有下水道。查找了很多資料,都沒有結果。為了情節推進,他便直接加入了下水道這一細節。
直到後來,馬伯庸偶然看到一份對此有記載的考古報告,才發現長安城當時真是有下水道的,只不過沒有他在小說裡寫的那麼大,可以鑽人進去。「當時就覺得很有成就感。」
從前期準備,到完成整部小說,馬伯庸前後共花了一年的時間。寫作過程中,有艱難的地方,也有順暢的時候。「情節推進順利,我就寫得很過癮。艱難之處在於,很多地方要寫得足夠細,但又不能脫戲,達到這個平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寫作就是一個不斷挑戰更高難度的事。」
我的性格投射都放在徐斌身上了
很多人看了小說和劇集之後,都很喜歡張小敬這個人物。馬伯庸問了很多人,他們為什麼喜歡張小敬。「他們回答我說,因為他是一個逆向而行、為了保護長安城不惜犧牲自己的人。所以我覺得讓讀者喜歡一個故事,最終還是要讓大家喜歡這個故事裡的人,喜歡這個人和自己之間的聯繫。」
一個逆行者,一個捨己為人的人,就是大多數人心中的英雄。平凡人物和英雄人物的性格特徵,在張小敬身上融為一體。
馬伯庸也喜歡張小敬,但他說,張小敬跟他是完全相反的人。
「張小敬的生活很乏味,但是意志很堅定。雖然經歷了很多事,但是人非常單純,目的也很單純,是一個很簡單的人物,和現代人不大一樣。但我的性格比較軟弱,不像他。」
「那麼你自己的性格在小說中有投射嗎?」記者問。
「我的性格投射都放在徐斌身上了。比如對數據的執著,對細節的喜歡,對文字工作的精通。」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主要是在浙江象山影視城拍攝的。拍攝過程中,馬伯庸來象山探過一次班。「當時主要還是在做拍攝的準備工作,我去看了些場景,和導演聊了一會,沒有給太多意見,還是想尊重製作團隊的想法。
心中的英雄就是願意為大部分人付出的人
馬伯庸說,他心中的英雄,就是願意為大部分人付出甚至犧牲自己的人。「他做出的選擇是逆人性的,因為人性都是趨利避害,但是他為了更多人的利益選擇去承受痛苦和苦難。」
比如他的新書《兩京十五日》中,寫到的明代杭州人于謙。于謙是杭州府錢塘縣人,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市上城區人。歷史上給他的評價是: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于謙在他的人生中,完全可以有更容易的選擇,但是他還是選擇了他的路,並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所以後世會一直記得他。」
《兩京十五日》寫的是于謙年輕的時候,那是歷史記載中空白的一段。那時的他還沒有建立起日後的功績,暫時還未能為世人所知。
「但是我覺得,他後來能做出那麼偉大的抉擇,能寫出《石灰吟》這樣的詩,這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一定是能找到原因的。他一定是在童年時代、青年時代有所觸動、有所感悟的。所以我想寫的就是于謙怎麼樣變成于謙。」
可是記載空白的故事如何去寫呢?
「關鍵是把握好人物性格。于謙的性格和事跡後來大家都知道了,所以前面的虛構橋段就一定要符合他的人物性格。可能他做的事情沒有存在過,但是他的人物性格是真實存在的。我不會扭曲他,而是會讓他有所成長和發展。」
《長安十二時辰》裡,也隱藏著很多與浙江有關的元素。比如易烊千璽飾演的李必,原型是曾經出任過杭州刺史並在杭州留下過諸多政績和印記的李泌。
「浙江有很多東西都很吸引我。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在宋代之後以及明清時期,杭州呈現出的一種商業社會的繁榮。這和現代社會其實是有相通之處的,而且它對浙商影響很大,我覺得這種浙商精神、契約精神和勇於探索的精神,都是很有現代趣味的。將來有機會,我也會在小說中去探索和呈現。」
159693215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