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就今年秋季新學期全區民族語言授課學校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開始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並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有關情況,記者採訪了內蒙古師範大學幾位專家學者。
民族學人類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敖其說:「一方面,新政策能夠逐漸提升少數民族學生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學習使用水平。從研究的角度來講,我現在主要從事民俗學、民族學研究,蒙古族的民俗文化博大精深,但在目前大多數蒙古族同胞都在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傳播。如果我們有更多的人,能更好地運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並舉的方式去傳播蒙古族民俗文化,讓全中國人民都了解我們的文化,將更加有利於我們本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另一方面,從辯證的角度來看,學生們剛開始用另一種方式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時,肯定會遇到困難,但是方法總比困難多,老師們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講究教學方式方法。尤其在農村牧區,建議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程應該由雙語教師來講授,因為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中,可能有些詞彙對於農村牧區的少數民族學生來講比較陌生,如果由雙語教師將這些生詞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翻譯講解的話,就會加快孩子們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所以,我們在貫徹落實好中央部署的同時,在執行過程中要找到更多切實可行的辦法,讓孩子們更好更快地適應這種新變化。另外,現在許多家長擔心,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同時學習兩種語言文字,可能會影響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學習。但從我本人的經歷來說,從小接受兩種語言的學習,再加上我也是一名雙語教師,所以我知道,漢語和蒙古語的發音部位是完全不一樣的,成人與孩子比較,孩子學語言的能力要比成年人強很多。因此,我們只要在家庭語言環境、學校語言環境中保障少數民族語言教育的前提下,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話,我們的擔憂會逐漸減少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政法學院院長吳海山教授說:「我覺得學習多種語言對人的大腦思維的鍛鍊是非常有幫助的,同時也能夠拓展其獲取知識的渠道,還可以增強自信心。少數民族學生在學好本民族語言文字的同時,學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他們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基礎,對他們的就業、獲取現代科學文化知識、融入社會等都是有很大益處的。拿我自己來說,我從小是用少數民族語言授課的學生,但是我的碩士、博士研究生都是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和學習的。尤其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攻讀博士時,我十幾萬字的畢業論文都是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撰寫的。試想,如果我不能熟練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如何能有機會接受那麼高層次的教育?」
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李春暉教授說:「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我也是蒙古族,在我看來,這個政策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因為語言是我們最重要的一種交流工具,掌握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我們的少數民族同胞會有更廣闊的空間,會激發出更大的潛能。在我們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同胞不僅要掌握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更要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還可以學習英語,而且我們的很多蒙古族同胞還特別精通日語,我相信語言的多樣化對他們的成長發展是非常有益的。另外,所有政策的實行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今天的一年級孩子們,他們的成長需要經過6年的小學和6年的初中高中生活,政策的益處至少12年後才能見分曉。如果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能既掌握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又能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那麼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既有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薰陶灌輸和傳承,又能學習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傳統文化,吸收各民族之文化精髓,這樣的話,從他做人做事再到做學問,都會遊刃有餘,為他們將來成為少數民族科學家、藝術家等打下堅實的基礎。」
來源:《內蒙古日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