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髮結構失衡同質化競爭嚴重 國產種業緣何難育創新「種」

2021-01-08 東方財富網

  上市公司總營收略有增長,但淨利潤由正轉負;第一輪兼併重組接近尾聲,速度明顯減緩;水稻玉米制種產能嚴重過剩,高端經濟作物卻仍是「洋種子」佔絕對優勢……種種現象表明,國產種業的日子並不好過。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在福建、河北、遼寧等省份調研了解到,近年來,尤其是新種子法頒布以後,我國種業取得了長足進步,法律法規得以完善,種業公司快速壯大,優秀品種不斷湧現,部分種子國產品牌市場份額增加。但由於創新機制尚不完善,導致國產種業研發呈現「穀物過剩、高端匱乏」的不均衡現象,種業發展遇到近五年來瓶頸期。

  專家認為,種業是農業的「晶片」,在我國農業、種業日益融入國際市場的大背景下,須進一步破除機制體制障礙,加大種業科研投入,完善產學研銜接機制。

  國產種子扎堆水稻玉米「洋種子」稱霸高端領域

  今年以來,我國種業公司業績整體下滑,兼併重組速度減緩。專家認為,直接原因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後水稻和玉米面積調減,根本原因是我國種業研髮結構失衡、創新不足、同質化競爭嚴重。

  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7家種業上市公司營業總收入38.5億元,同比增長6.87%,達到近五年最高水平,但淨利潤由去年同期的盈利3.5億元變為虧損3567萬元。其中4家公司淨利潤降幅在45%以上,最多降幅接近200%,其中3家公司淨利潤已處於虧損狀態。2011年以來,種子企業淨資產收益率連年下滑,已從最高的11.99%下降到2016年的5.31%。

  種子企業兼併重組被業內認為是種業壯大的重要指標之一。2013年至2017年,我國種業企業經過一輪兼併重組後,數量由8700多家減少到4000多家,但去年以來,種子企業兼併重組的速度明顯放緩,併購已明顯減少。

  專家認為,研發重心不平衡,是種業當前發展遇瓶頸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工商銀行投資銀行部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張莉分析,部分種業公司的主營業務集中在水稻和玉米,所以業績受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影響較大,而利潤減少又進一步影響了企業併購的積極性。

  一組數字可以直觀地反映出種業研發重心不平衡的現象。據統計,2016年,種子企業申請授權的作物中,水稻玉米有812種,而蔬菜和其他作物加起來僅367種。通過國家審定的主要農作物品種165個,其中水稻玉米和小麥134個,佔比81%。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發現,種業研發重心不平衡造成了當前「穀物過剩」和「高端匱乏」並存的怪象。

  一方面,水稻和玉米種子制種常年供大於求,庫存高企。根據《2017年中國種業發展報告》,2016年期末,雜交玉米種子需求量僅11.5億千克,但供給量超20億千克。雜交水稻種子市場需求量僅2.4億千克左右,但可供種子總量3.6億千克,也就意味著期末餘種將達到1.1億千克左右。專家認為,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持續深入,供過於求仍會進一步加劇。

  「種子庫存高企之下,一些企業仍大上穗烘乾等生產加工線。」現代種業發展基金有限公司專職董事呂小明指出,以玉米為例,全國共有雜交玉米種子企業近1100家,雜交玉米種子總加工能力達到11000噸/小時,2016年全國玉米種子總需求量為115.5萬噸,意味著全國種子企業全部開工僅需105小時就可生產完全年所需的玉米種子。

  另一方面,種業創新不足,低端同質化競爭嚴重,高端被「洋種子」佔領。呂小明指出,玉米種子企業自鄭單958(2000年審定)和先玉335(2004年審定)品種審定至今,沒有突破性的新品種。「企業為了生存只好模仿育種,同質化競爭嚴重,也導致市場監管難題。」

  福建農林大學作物科學學院教授周元昌說,近年來國內種業水平雖然有提高,但重心主要集中在水稻、玉米、小麥等主要農作物上,而甜菜、向日葵、胡蘿蔔、青花菜、洋蔥等經濟作物的高端品種育種創新與國際水平差距仍然較大。比如多數經濟作物的「洋種子」仍然佔據半壁江山,日本「坂田七寸」佔了國內很大的胡蘿蔔種子市場。越高端的品種被國外控制的比例越高。

  產業鏈條脫節嚴重突破性品種不多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發現,產學研銜接機制不順暢、企業規模小投入少、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仍不完善是導致當前種業創新不足、結構失衡的三大原因。

  首先,產學研銜接機制不順暢,種業發展缺平臺。一位曾在國外種企工作的科研人員表示,國外種業巨頭已形成分工協同的完整研發體系,形成了專業化的「流水線研發」,而國內種子研發多數還停留在「工匠時代」,僅依靠少數育種專家,研發各環節還是割裂狀態,部分育種項目就是為了完成任務,與市場脫節,具有推廣價值的突破性品種少。

  東南沿海一所農業大學的教授說,該大學一年承擔100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但每年能轉化成果的項目僅有十多項,其他項目中,除了一些基礎學科外,有不少項目研究完了就束之高閣。全國4000多家種子企業中,具備育繁推一體化能力的企業僅80多家,不到總數的3%。

  「在從科研到生產經營的產業鏈條上,育繁推脫節的情況非常嚴重,導致總體育種水平徘徊不前,低水平重複。儘管培育了大量的新品種,但突破性品種不多。」呂小明說。

  其次,企業小而散、投入少,種業發展缺乏動力。專家認為,我國種子企業數量多、規模小,行業集中度低,不利於國際競爭。根據《2017年中國種業發展報告》,2016年,我國前10位企業商品種子銷售額98.89億元,僅佔全國的15.19%,而美國種業前10強佔國內種業市值的70%以上。

  企業小而散的直接後果之一就是研發投入十分有限。魏巍農業集團董事局主席魏巍說,國外孟山都公司和先鋒公司年科研投入分別是15億美元和12億美元,而國內種子企業年投入最多也就一兩億元人民幣。全國種子企業投入加起來僅有40億元人民幣左右,不如孟山都一家。

  再次,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仍不完善,種業發展缺「保障」。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丁峰說,2012年至2013年間,先鋒公司因涉嫌侵犯孟山都公司專利權以及違反協議被起訴到法院,後兩家公司就該項技術專利權達成一項17.5億美元的新協議。而我國對侵害品種權行為懲罰力度過低,法院一般判賠幾萬元至幾十萬元,懲罰力度的巨大差距,帶來發展的巨大差距。

  侵權成本過低造成我國當前仍存在不少種子「套包」現象,即一些小公司用名牌企業包裝袋來裝自己生產的種子,這嚴重挫傷了科研人員積極性。

  遼寧省一家市級科研院所研究員說,從拿到玉米育種材料到育成一個穩定的品種至少需要5年,一旦千辛萬苦培育的種子被套包,誰還會耗巨資研發新品?

  中國農業也需要一流「晶片」

  周元昌認為,種業是農業的「晶片」,在我國農業、種業日益融入國際市場的大背景下,進一步破除機制體制障礙,打造「創新友好」政策環境,加強種業原始創新,優化種業研髮結構,加大種業科研投入,強化分子育種等新技術應用,為種業追趕國際先進水平注入持續動力,對於確保我國種業安全、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首先,應進一步完善產學研銜接機制,並鼓勵地方開展聯合攻關項目。如福建省2016年啟動種業創新與產業化工程,集中「產學研政」四個領域的優勢力量展開聯合攻關,取得了良好效果。福建省農業農村廳種子管理總站副站長張衛清認為,聯合攻關實現了資源共享,打通了各單位銜接點,使材料更豐富、研發更精準、產品更接地氣、落地更快速。

  其次,應優化種業研髮結構,逐步化解產能過剩,鼓勵品種差異化競爭。專家表示,由於水稻玉米等大宗農產品的種子技術成熟、商品化率高、市場回報率高,因此在自由選擇的條件下,多數科研機構和企業都會選擇水稻玉米,導致其他農作物科研水平逐漸落後。建議出臺一系列政策,調整國家支持方向,化解產能過剩壓力,加強原創品種保護,鼓勵企業差異化競爭。同時鼓勵具有公益性的基礎性研究,以及一些有利於百姓增收或糧食安全,但缺乏商業利益的農產品種子的研發。

  其次,應完善品種保護立法,加快品種審定效率,提高企業創新積極性。有必要儘快制訂《植物新品種保護法》,提高品種保護法律層級,增設侵害品種權罪,加大品種保護力度。抓緊農業智慧財產權反壟斷方面的制度建設和相關品種保護制度特別立法。部分品種審定可採用DNA測試法,在技術上縮短審定時間,增強企業創新品種的獲得感和安全感。

  最後,應加強分子育種技術研究,為種業國際競爭做好技術儲備。受訪專家普遍認為,分子育種技術是未來農業國際競爭的重要武器。我國雖然也有科研院所開展分子育種技術研究,但由於投入力量不足以及缺乏大田試驗,技術水平遠遠落後於國外,目前相關儀器設備乃至高等人才全依賴進口。

  「如果不重視分子育種技術,萬一未來與國際市場充分接軌,我國種業將陷入十分被動的局面。」一名長期關注分子育種技術的專家說,建議國家在保障省級科研院所對轉基因種子研究的同時,鼓勵更多符合條件的科研單位進行儲備性研究,並保證一定的科研經費支持力度。

(文章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DF380)

相關焦點

  • 抄襲成風面臨「卡脖子」隱憂 中國種業如何突圍?
    根據《2019年中國種業發展報告》,2018年我國進口農作物種子7200餘萬公斤,進口額4.75億美元,其中蔬菜種子進口額2.28億美元,來自近50個國家和地區。安徽省農科院園藝所副研究員江海坤說,國內經營蔬菜種子的基本是小企業,自我創新能力很弱,「拿來主義」盛行,種質資源同質化比較嚴重。
  • 種業危機突顯自主創新不足:「洋種子」按粒賣,國產的論斤賣
    山東省種子管理總站站長蔣慶功表示,從整個山東省來看,國產蔬菜種子佔有率可以達到7成以上。進口種子主要是西紅柿、菠菜、彩椒等幾個品種,但是進口量和種植量都不小。若不能補上研發短板恐受制於人姚選困惑地說,種了十幾年菜,為什麼種不了中國自己的好菜,還要過度依賴「洋種子」。
  • 世界第二大種子大國,市場規模近千億元 種業經營誰領風騷?還看育種...
    行業:「小而散」問題亟需解決  「我國種子行業存在企業『小而散』、品種同質化嚴重等問題,自主創新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差距,特別是核心技術創新不足,亟需加大育種核心技術創新。」新三板掛牌公司天谷生物副董事長尚志強認為。  天谷生物主要經營節水抗旱稻系列產品。
  • 摒棄同質化雅迪X戰警獨闢蹊徑
    由於電動車是一個組裝門檻低,高度同質化的行業,90%以上的中小品牌,在新品開發上放棄了自主研發。電動車市場上面臨著嚴重的同質化問題。 由於電動車是一個組裝門檻低,高度同質化的行業,90%以上的中小品牌,在新品開發上放棄了自主研發。
  • 楊凌:開啟種業研發「趕超模式」
    「種業,是農業的晶片。」作為剛任命的楊凌種業創新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康振生教授的開篇詞,介紹了種業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康振生說,農業現代化首先要求種業現代化,迫切需要培育高產、穩產、高效、廣施,適合機械化等優勢明顯的大品種;迫切需要保障種子的數量和質量安全;迫切需要以現代技術武裝農業,支撐現代農業的發展,只有種業強,才能農業強。近年來,我國圍繞種業質量、效益優先、綠色項目的市場需求,及時調整育種方向,合理安排品種結構。
  • 中國種業危機:進口的按粒賣 國產的論斤賣
    種業危機:進口的按粒賣 國產的論斤賣國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洋種子」大行其道近期,《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寧夏、山東等地調研了解到,西紅柿、茄子、黃瓜、辣椒、西蘭花……這些老百姓餐桌上最常見的蔬菜,竟然不少都是「洋種子」長成的。
  • 佛山商道|中鵬熱能萬鵬:走創新之路,在同質化競爭中奠定行業地位
    位於佛山南海,專注研發設計窯爐裝備的廣東中鵬熱能科技有限公司,就在這場洪流中積極投入到高端窯爐的生產工作當中。早在2016年,董事長萬鵬已關注到了大板的發展前景,進行了提前布局。此前中鵬熱能在拿下了本土兩家著名陶瓷企業的示範線訂單過程中,曾用實際行動證明國產窯爐裝備可以完美取代進口裝備。
  • 從「每日堅果」到「植物肉」,同質化嚴重的休閒零食行業該如何創新?
    在產品同質化、競爭激烈的休閒零食行業裡,為了捕獲用戶芳心,各種新品類層出不窮,那麼近日新推出的「植物肉」能接棒「每日堅果」的熱度,成為休閒零食的下一個爆款品類呢?對「每日堅果」這種混合堅果零食,吃貨們應該不會陌生。
  • 壽光| 蔬菜種業現狀如何?打造「中國蔬菜種業矽谷」該怎麼做?
    山東壽光蔬菜育種企業起步較晚,在番茄、辣椒、絲瓜、西甜瓜以及豆類蔬菜品種上的研發進展較快,在國內佔據一定的市場份額。同時,壽光蔬菜種子企業的規模普遍較小,品種研發創新能力弱,種子企業自有品牌市場競爭力不足,經濟效益較低。面對國內外蔬菜種業激烈的市場競爭,壽光蔬菜種業的現狀如何?
  • 種源為何「卡脖子」:國內研發重複多突破性少,成本高收益卻不確定
    12月16日至18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此次會議確定,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要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種子是農業產業的基石,種業更是具有國家基礎及戰略意義的產業。
  • 種源為何「卡脖子」:各國對種質資源保護嚴格 國內研發重複多突破少
    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種子是農業產業的基石,種業更是具有國家基礎及戰略意義的產業。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比超過95%。總體上,我國農業生產用種安全有保障,風險可控。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在三大主糧中,我國的水稻、小麥種子基本為國產品種,玉米種子則部分依賴進口。
  • 醫美市場同質化競爭 新氧《2020醫美行業白皮書》指明突破路徑
    近年來,國內醫美市場增長迅猛,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玩家」入局,同質化競爭也隨之成為全行業難以迴避的現實問題。   日前,新氧數據顏究院與每經智庫·未來商業研究中心共同出品的《2020醫美行業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就指出,在市場競爭加劇的格局之下,成熟醫美市場中同質化競爭的問題日趨嚴重。
  • 種業概念股集體上漲背後:研發投入差距懸殊,去年僅1家超億元
    登海種業漲停,收報21.05元/股。登海種業控股股東為山東省萊州市農業科學院,實際控制人李登海被譽為「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公司長期致力於玉米育種與高產栽培研究工作,是國內最早實施育繁推一體化的試點企業,主推品種為登海、先玉、良玉系列玉米雜交種。  同樣漲停的還有農發種業、豐樂種業。
  • 醫聯王仕銳:前置「冷板凳」思考,無懼創新同質化
    12月18日,在亞布力青年論壇第六屆創新年會【大健康論壇】上,多位大咖一同探討了如何用技術改寫生命。醫聯創始人、CEO王仕銳表示,網際網路醫療是一種創新模式,醫聯選擇去往疾病管理的深水區,以尋求差異化發展。
  • 種業板塊要打翻身仗?
    這裡面各個公司的核心競爭能力如何?國產替代會是怎麼樣的一個趨勢和過程?6、萬向德農,公司種子業務包括玉米、油葵、牧草等,其中玉米雜交種銷量佔國內市場總需求的10%以上,繼續保持市場佔有率第一。基因育種企業的競爭的核心要點有三:一是轉基因研發實力雄厚,包括種子資源、研發技術、工藝流程等方面領先;二是傳統品種開發能力強;三是銷售渠道能力強,產業鏈完善。從市場佔有率及轉基因技術能力上看,國內大北農與隆平高科將在短期獲得顯著的競爭優勢。
  • 註冊資本4.8億 中種集團聯手孟山都打造種業航母
    一位種業資深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新的中種國際除了繼承原中種迪卡業務,還把中種國際的玉米事業部整合,負責孟山都迪卡業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孟山都則以科研資產注入合資公司。「這對雙方是一個皆大歡喜的局面。但這次合資意味著孟山都將更順利地進入中國,合作也是孟山都布局中國的重要一步棋。」
  • 茶飲為何容易同質化?益禾堂創始人給了2個答案
    問:創新越來越難了,怎麼看飲品行業產品同質化的現象?王斌:就同質化來說,我覺得是市場的感受同質化。我覺得同質化這個東西,並不是一個壞事,大家在市場上大浪淘沙,能留下來的是經典產品。所以對於創新、同質化,我覺得還是要做符合自己調性、擅長的產品,同質化反而有一些好的東西。不管是被同質化還是主動同質化的,都會給品牌一個好的判斷。
  • 豐樂種業、農發種業、隆平高科、荃銀高科誰是種業真機會老大?
    在2019年,豐樂種業著力種業和農化兩大主業發展,持續深化科研創新、營銷創新、管理創新,種業消化庫存取得明顯效果,水稻種子庫存風險基本釋放完畢,玉米種子庫存得到有效控制;農化產業開展一系列的技術改造和技術升級項目,實現了產量、質量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順利完成年產450噸原藥項目建設,
  • 種業危機:進口的按粒賣 國產的論斤賣
    「2000年之前大家都沒有用國外種子的意識,國外種子也大都沒有進來;2009年之後,國產種子也開始奮起反抗。」李平說。李平說,2000年左右,國際上比較有名的種業企業先正達(已被中化收購),荷蘭瑞克斯旺,以色列海澤拉、澤文、紐內姆,荷蘭安莎、孟山都等都在壽光建立了試驗站或展示基地。目前,已有二十多家國際知名種業企業落戶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