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寧夏、山東等地調研了解到,西紅柿、茄子、黃瓜、辣椒、西蘭花……這些老百姓餐桌上最常見的蔬菜,竟然不少都是「洋種子」長成的。
一些蔬菜種植大戶一再訴苦:「今年我們遇到了高價也買不來『洋種子』的問題。我們國家能造航母、能造C919大飛機,但為何不能研發出好菜種,而要長期受制於美、日、韓、以色列等國的『洋種子』?」
優勢明顯洋種子價格連年上漲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彭堡鎮姚磨村冷涼蔬菜基地佔地3萬多畝,吸引了當地1500多農民就地打工,帶動10個村組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是原州區精準扶貧、脫貧富民的主戰場。
姚磨村黨支部書記、瑞豐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姚選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他們選種一類菜時,一般要試種五六個品種,最後選優。比如西蘭花和娃娃菜,要選國內、國外的十幾個品種進行試種,但從日本、韓國進口的種子種出的菜,無論在品相、產量、純度和發芽率、耐儲藏等方面,優勢都比較明顯。
採訪中,《經濟參考報》記者正好碰上原州區農牧局副局長李春琴和一名農技推廣人員。攀談中,李春琴直言:「因為這些優勢,『洋種子』的價格遠遠高於國內種子,有些品種能高出幾十倍。進口的按粒賣、國產的論斤賣,這是種子行業目前最大的問題。」
姚選給記者現場算帳:「2015年,從日本進口的10萬粒包裝的西蘭花『耐寒優秀』,每袋3500元,一粒0.035元;2016年市場開始緊缺,每袋漲到6500元,一粒0.065元;到了今年,每袋漲到2萬多元,一粒下來0.2元還多,比2015年漲了6倍多, 我們菜農能否種得起暫且不說,主要是國內市場上沒貨。另外,從韓國進口的娃娃菜的種子價格也是一路飆漲。」
在田間地頭,《經濟參考報》記者隨機採訪了姚磨村幾位種菜村民,羅軍、姚國政、姚猛等人都對過度依賴和受制於「洋種子」的事情很無奈。他們想知道,今年日本西蘭花的種子緊缺,是不是我國對進口日本的東西把關更嚴了?
這幾位村民反問了記者一大串問題:國家有不少農業科研單位,有不少科研人員,有那麼多的科研經費,他們在幹什麼?都幹了啥?成果在哪兒?為什麼就研發不出優質菜種?問題出在哪兒?
在「蔬菜之鄉」「洋種子」仍佔三成以上市場份額山東省壽光市被譽為「中國蔬菜之鄉」,擁有全國最大的蔬菜生產和批發市場。在壽光市魯盛農業科技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經理李平看來,「洋種子」的攻城拔寨主要集中在2000年到2009年左右。
「2000年之前大家都沒有用國外種子的意識,國外種子也大都沒有進來;2009年之後,國產種子也開始奮起反抗。」李平說。
李平說,2000年左右,國際上比較有名的種業企業先正達(已被中化收購),荷蘭瑞克斯旺,以色列海澤拉、澤文、紐內姆,荷蘭安莎、孟山都等都在壽光建立了試驗站或展示基地。目前,已有二十多家國際知名種業企業落戶壽光。
記者調研了解到,洋種子在壽光的市場佔有率已經比前些年的「半壁江山」有所下降。壽光市種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範立國表示,當前壽光市國產蔬菜種子市場佔有率已由2010年前的54%提升到目前的65%以上。
範立國舉例說,其中華北型帶刺黃瓜、圓茄、絲瓜、苦瓜、豆類等為國產品種,水果黃瓜、西葫蘆、甜瓜、櫻桃番茄等國產品種已達85%以上,尖椒、大紅番茄、粉果番茄等品種國產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
與此同時,一些蔬菜的國外品種在壽光仍佔據較大的優勢,它們在作物間、品種間、類型間差異較大。比如,菠菜、綠菜花、胡蘿蔔等市場佔有率達到6成以上;彩椒、大紅果番茄等市場佔有率在8成以上;綠萼長茄市場佔有率達9成以上。
山東省種子管理總站站長蔣慶功表示,從整個山東省來看,國產蔬菜種子佔有率可以達到7成以上。進口種子主要是西紅柿、菠菜、彩椒等幾個品種,但是進口量和種植量都不小。
若不能補上研發短板恐受制於人姚選困惑地說,種了十幾年菜,為什麼種不了中國自己的好菜,還要過度依賴「洋種子」。國外種子公司給中國的代理商是唯一的,壟斷國內市場,每年給種植大戶造成漲價、無貨等各種恐慌心理。
姚選當著《經濟參考報》記者的面,給多年合作的一位進口商代理公司程姓經理打電話,手機開著免提。
姚選問:「程總,4月份就把買日本菜種的錢打過去了,但為什麼還不發貨?」
程經理答:「實在不好意思,我們一直想辦法進口種子,但現在還沒敲定。而且可能還要漲價,你要有心理準備。如果你不樂意,或者不願意等貨,就退還訂貨款,請你另想辦法。」
姚選聽完,無助地看著記者說:「程總,還是請你們再想想辦法,我只需要快、快、快,價格都好商量,關鍵是都7月頭了,再晚就錯過育苗時節了。少種一茬菜,菜農的收入就要受影響。」
程經理說:「那就再等等。」隨即掛了電話。
姚選兩手一攤,無奈地說:「『洋種子』的定價權、供貨權都掌握在外國人手裡,你有什麼辦法。我從4月開始到現在幾乎每天都要給進口代理商打電話,人家就這表態,你難受也得受著,國內同品種的菜種又不行,你沒得選擇!」
「洋種子」就不能培育嗎?《經濟參考報》記者多方求證發現,「洋種子」大都是「雜交種」,「雜交種」通俗講是一次性的,理論上無法育種,因為「雜交種」一旦育種,很容易發生基因突變,就會造成減產,而且在抗病蟲害的能力上也大幅下降。
農業部數據顯示,中國種子市場初步預測價值超過600億元。寧夏農牧廳蔬菜園藝站站長蔣學勒認為, 「洋種子」對我國蔬菜產業發展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帶來高產優質的蔬菜產品,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國外蔬菜種業技術所有者對我國農業生產的控制權。
蔣學勒分析說,這幾年,「洋種子」產生的高價格、高風險的「苦果」已在一些地方逐步顯現。業界人士也擔心,如果國內蔬菜種業不能及時補上研發短板,極有可能在綠色安全的蔬菜產業發展上受制於人。
自主創新能力不足與國外差距有二三十年據《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近幾年,雖然國產蔬菜種子研發能力逐步增強,市場佔有率也穩步提升,進步很快,但總體上看,和國外的種業企業差距還是很大。
一些專家直言,國外很多企業種子資源的收集都是百年的積累,我們國內很多蔬菜種子的收集比較雜亂,最原始的種質材料積累我們不純正。前些年我們沒有重視這個事情,所以在分子育種、遺傳育種、生物育種等方面的瓶頸不是三五年能夠趕上的。
除此之外,還有以下一些原因:一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據了解,山東省開展育種科研的種業企業不足30%,年均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的比重不足3%,遠低於大型跨國種業企業的研發投入比例,且育種方法、技術和設施設備比較落後,總體上看,大企業不大不強,綜合競爭力、引領帶動力不突出。小企業不專不精,專業程度不夠,產業鏈服務能力弱。
山東、寧夏一些受訪的專家分析,大部分種子企業沒有自主研發能力,育種能力較國外先進企業差距很大,市場侵權、套牌、仿製現象嚴重,一些科技含量較高的種子企業很難脫穎而出。
山東永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經理梁增文說,公司自主研發的「永盛先鋒」芸豆品種在豆類主產區山東、河北、江蘇、上海、雲南等地佔到了同類市場的6成以上,但也會經常遇到別的公司模仿、擴繁,在市場上以次充好。好在公司儲備比較多,原種保留也有措施。
二是科研與生產脫節。種業專家表示,國內育種研發與實際應用有較大差距,育成品種同質性多,突破性少,現有技術成果轉化率低,缺少研究成果轉化應用的機制和平臺,高效的現代商業化育種體系尚未形成。
壽光市南澳綠亨農業有限公司經理趙濤說,國外不少種業公司都有上百年的積累和沉澱,從最簡單例子講,人家經歷的病蟲害都比我們多,病害來的時候都有儲備。我們和國外公司的差距可能有二三十年。
三是基礎設施和裝備落後。國內大多數區域試驗站、展示示範點、良種繁育基地、種子質檢站等基礎設施差,儀器設備落後,抗風險能力弱,遠不能適應種子質量檢測、品種試驗展示和供種保障要求。
四是管理體系弱。跟我國其他地區類似,山東省各級種子管理機構人員少,經費不足、手段落後的問題比較普遍。尤其是縣級機構人員嚴重不足,大多數不具備種子質量檢測能力,這嚴重地影響了種子監管和服務水平。
當前,我國種業產業集中度、種子市場監管能力仍較低。業內人士建議,應儘快清理不合格企業,整頓種子市場秩序,規範品種管理,營造產業健康發展的市場環境。
(原標題:種業危機:進口的按粒賣 國產的論斤賣)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