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業危機突顯自主創新不足:「洋種子」按粒賣,國產的論斤賣

2021-01-09 澎湃新聞

近期,《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寧夏、山東等地調研了解到,西紅柿、茄子、黃瓜、辣椒、西蘭花……這些老百姓餐桌上最常見的蔬菜,竟然不少都是「洋種子」長成的。

一些蔬菜種植大戶一再訴苦:「今年我們遇到了高價也買不來『洋種子』的問題。我們國家能造航母、能造C919大飛機,但為何不能研發出好菜種,而要長期受制於美、日、韓、以色列等國的『洋種子』?」

優勢明顯洋種子價格連年上漲

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彭堡鎮姚磨村冷涼蔬菜基地佔地3萬多畝,吸引了當地1500多農民就地打工,帶動10個村組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是原州區精準扶貧、脫貧富民的主戰場。

姚磨村黨支部書記、瑞豐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姚選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他們選種一類菜時,一般要試種五六個品種,最後選優。比如西蘭花和娃娃菜,要選國內、國外的十幾個品種進行試種,但從日本、韓國進口的種子種出的菜,無論在品相、產量、純度和發芽率、耐儲藏等方面,優勢都比較明顯。

採訪中,《經濟參考報》記者正好碰上原州區農牧局副局長李春琴和一名農技推廣人員。攀談中,李春琴直言:「因為這些優勢,『洋種子』的價格遠遠高於國內種子,有些品種能高出幾十倍。進口的按粒賣、國產的論斤賣,這是種子行業目前最大的問題。」

姚選給記者現場算帳:「2015年,從日本進口的10萬粒包裝的西蘭花『耐寒優秀』,每袋3500元,一粒0.035元;2016年市場開始緊缺,每袋漲到6500元,一粒0.065元;到了今年,每袋漲到2萬多元,一粒下來0.2元還多,比2015年漲了6倍多, 我們菜農能否種得起暫且不說,主要是國內市場上沒貨。另外,從韓國進口的娃娃菜的種子價格也是一路飆漲。」

在田間地頭,《經濟參考報》記者隨機採訪了姚磨村幾位種菜村民,羅軍、姚國政、姚猛等人都對過度依賴和受制於「洋種子」的事情很無奈。他們想知道,今年日本西蘭花的種子緊缺,是不是我國對進口日本的東西把關更嚴了?

這幾位村民反問了記者一大串問題:國家有不少農業科研單位,有不少科研人員,有那麼多的科研經費,他們在幹什麼?都幹了啥?成果在哪兒?為什麼就研發不出優質菜種?問題出在哪兒?

在「蔬菜之鄉」「洋種子」仍佔三成以上市場份額

山東省壽光市被譽為「中國蔬菜之鄉」,擁有全國最大的蔬菜生產和批發市場。在壽光市魯盛農業科技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經理李平看來,「洋種子」的攻城拔寨主要集中在2000年到2009年左右。

「2000年之前大家都沒有用國外種子的意識,國外種子也大都沒有進來;2009年之後,國產種子也開始奮起反抗。」李平說。

李平說,2000年左右,國際上比較有名的種業企業先正達(已被中化收購),荷蘭瑞克斯旺,以色列海澤拉、澤文、紐內姆,荷蘭安莎、孟山都等都在壽光建立了試驗站或展示基地。目前,已有二十多家國際知名種業企業落戶壽光。

記者調研了解到,洋種子在壽光的市場佔有率已經比前些年的「半壁江山」有所下降。壽光市種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範立國表示,當前壽光市國產蔬菜種子市場佔有率已由2010年前的54%提升到目前的65%以上。

範立國舉例說,其中華北型帶刺黃瓜、圓茄、絲瓜、苦瓜、豆類等為國產品種,水果黃瓜、西葫蘆、甜瓜、櫻桃番茄等國產品種已達85%以上,尖椒、大紅番茄、粉果番茄等品種國產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

與此同時,一些蔬菜的國外品種在壽光仍佔據較大的優勢,它們在作物間、品種間、類型間差異較大。比如,菠菜、綠菜花、胡蘿蔔等市場佔有率達到6成以上;彩椒、大紅果番茄等市場佔有率在8成以上;綠萼長茄市場佔有率達9成以上。

山東省種子管理總站站長蔣慶功表示,從整個山東省來看,國產蔬菜種子佔有率可以達到7成以上。進口種子主要是西紅柿、菠菜、彩椒等幾個品種,但是進口量和種植量都不小。

若不能補上研發短板恐受制於人

姚選困惑地說,種了十幾年菜,為什麼種不了中國自己的好菜,還要過度依賴「洋種子」。國外種子公司給中國的代理商是唯一的,壟斷國內市場,每年給種植大戶造成漲價、無貨等各種恐慌心理。

姚選當著《經濟參考報》記者的面,給多年合作的一位進口商代理公司程姓經理打電話,手機開著免提。

姚選問:「程總,4月份就把買日本菜種的錢打過去了,但為什麼還不發貨?」

程經理答:「實在不好意思,我們一直想辦法進口種子,但現在還沒敲定。而且可能還要漲價,你要有心理準備。如果你不樂意,或者不願意等貨,就退還訂貨款,請你另想辦法。」

姚選聽完,無助地看著記者說:「程總,還是請你們再想想辦法,我只需要快、快、快,價格都好商量,關鍵是都7月頭了,再晚就錯過育苗時節了。少種一茬菜,菜農的收入就要受影響。」

程經理說:「那就再等等。」隨即掛了電話。

姚選兩手一攤,無奈地說:「『洋種子』的定價權、供貨權都掌握在外國人手裡,你有什麼辦法。我從4月開始到現在幾乎每天都要給進口代理商打電話,人家就這表態,你難受也得受著,國內同品種的菜種又不行,你沒得選擇!」

「洋種子」就不能培育嗎?《經濟參考報》記者多方求證發現,「洋種子」大都是「雜交種」,「雜交種」通俗講是一次性的,理論上無法育種,因為「雜交種」一旦育種,很容易發生基因突變,就會造成減產,而且在抗病蟲害的能力上也大幅下降。

農業部數據顯示,中國種子市場初步預測價值超過600億元。寧夏農牧廳蔬菜園藝站站長蔣學勒認為, 「洋種子」對我國蔬菜產業發展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帶來高產優質的蔬菜產品,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國外蔬菜種業技術所有者對我國農業生產的控制權。

蔣學勒分析說,這幾年,「洋種子」產生的高價格、高風險的「苦果」已在一些地方逐步顯現。業界人士也擔心,如果國內蔬菜種業不能及時補上研發短板,極有可能在綠色安全的蔬菜產業發展上受制於人。

自主創新能力不足與國外差距有二三十年

據《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近幾年,雖然國產蔬菜種子研發能力逐步增強,市場佔有率也穩步提升,進步很快,但總體上看,和國外的種業企業差距還是很大。

一些專家直言,國外很多企業種子資源的收集都是百年的積累,我們國內很多蔬菜種子的收集比較雜亂,最原始的種質材料積累我們不純正。前些年我們沒有重視這個事情,所以在分子育種、遺傳育種、生物育種等方面的瓶頸不是三五年能夠趕上的。

除此之外,還有以下一些原因:一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據了解,山東省開展育種科研的種業企業不足30%,年均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的比重不足3%,遠低於大型跨國種業企業的研發投入比例,且育種方法、技術和設施設備比較落後,總體上看,大企業不大不強,綜合競爭力、引領帶動力不突出。小企業不專不精,專業程度不夠,產業鏈服務能力弱。

山東、寧夏一些受訪的專家分析,大部分種子企業沒有自主研發能力,育種能力較國外先進企業差距很大,市場侵權、套牌、仿製現象嚴重,一些科技含量較高的種子企業很難脫穎而出。

山東永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經理梁增文說,公司自主研發的「永盛先鋒」芸豆品種在豆類主產區山東、河北、江蘇、上海、雲南等地佔到了同類市場的6成以上,但也會經常遇到別的公司模仿、擴繁,在市場上以次充好。好在公司儲備比較多,原種保留也有措施。

二是科研與生產脫節。種業專家表示,國內育種研發與實際應用有較大差距,育成品種同質性多,突破性少,現有技術成果轉化率低,缺少研究成果轉化應用的機制和平臺,高效的現代商業化育種體系尚未形成。

壽光市南澳綠亨農業有限公司經理趙濤說,國外不少種業公司都有上百年的積累和沉澱,從最簡單例子講,人家經歷的病蟲害都比我們多,病害來的時候都有儲備。我們和國外公司的差距可能有二三十年。

三是基礎設施和裝備落後。國內大多數區域試驗站、展示示範點、良種繁育基地、種子質檢站等基礎設施差,儀器設備落後,抗風險能力弱,遠不能適應種子質量檢測、品種試驗展示和供種保障要求。

四是管理體系弱。跟我國其他地區類似,山東省各級種子管理機構人員少,經費不足、手段落後的問題比較普遍。尤其是縣級機構人員嚴重不足,大多數不具備種子質量檢測能力,這嚴重地影響了種子監管和服務水平。

當前,我國種業產業集中度、種子市場監管能力仍較低。業內人士建議,應儘快清理不合格企業,整頓種子市場秩序,規範品種管理,營造產業健康發展的市場環境。

(原標題:種業危機:進口的按粒賣 國產的論斤賣)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國種業危機:進口的按粒賣 國產的論斤賣
    種業危機:進口的按粒賣 國產的論斤賣國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洋種子」大行其道近期,《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寧夏、山東等地調研了解到,西紅柿、茄子、黃瓜、辣椒、西蘭花……這些老百姓餐桌上最常見的蔬菜,竟然不少都是「洋種子」長成的。
  • 種業危機:進口的按粒賣 國產的論斤賣
    比如西蘭花和娃娃菜,要選國內、國外的十幾個品種進行試種,但從日本、韓國進口的種子種出的菜,無論在品相、產量、純度和發芽率、耐儲藏等方面,優勢都比較明顯。採訪中,《經濟參考報》記者正好碰上原州區農牧局副局長李春琴和一名農技推廣人員。攀談中,李春琴直言:「因為這些優勢,『洋種子』的價格遠遠高於國內種子,有些品種能高出幾十倍。進口的按粒賣、國產的論斤賣,這是種子行業目前最大的問題。」
  • 高價也買不來洋種子:進口按粒賣國產論斤賣 差距三十年
    據新華社主管媒體《經濟參考報》8月15日報導,近期,記者在寧夏、山東等地調研了解到,西紅柿、茄子、黃瓜、辣椒、西蘭花……這些老百姓餐桌上最常見的蔬菜,竟然不少都是「洋種子」長成的。 一些蔬菜種植大戶一再訴苦:「今年我們遇到了高價也買不來『洋種子』的問題。
  • 我國每年進口32億元洋種子,部分價格比國內貴幾十倍
    比科技行業"卡脖子"更加糟糕的危機,是形容當前國內種子過度依賴進口可能引發的巨大問題。據新華社旗下新聞周刊《瞭望》9月19日指出,近年來,包括行業前10強在內的70多家國際種業巨頭已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這使得一大批洋種子滲透到國內田間地頭——比如,美國先鋒公司20餘個玉米品種已全覆蓋我國糧食主產區東北、黃淮海地區,這一現象背後也凸顯了當前國內市場的種子隱憂。每年進口32億元"洋種子"!
  • 如果輸掉種子戰爭,我們的食品安全還有未來嗎?
    中國種業危機:進口的按粒賣,國產的論斤賣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進口的按粒賣、國產的論斤賣,這是種子行業目前最大的問題。」  姚選給記者現場算帳:「2015年,從日本進口的10萬粒包裝的西蘭花『耐寒優秀』,每袋3500元,一粒0.035元;2016年市場開始緊缺,每袋漲到6500元,一粒0.065元;  到了今年,每袋漲到2萬多元,一粒下來0.2元還多,比2015年漲了6倍多,我們菜農能否種得起暫且不說,主要是國內市場上沒貨。
  • 這些常見的蔬菜種子嚴重依賴進口,會不會成為下一個被圍堵的「晶片...
    一公斤日本產甘藍種子賣到6800元、一粒進口番茄種子售價15元、胡蘿蔔種子則賣到每罐1.2萬元……這些「洋種子」價格幾乎是同類國產種子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令人咂舌。眼下,又到了北方反季節大棚蔬菜的種植時間,農民和經銷商又要在高價「洋種子」和低價國產種子之間進行兩難抉擇。
  • 菜吧:這些常見的蔬菜種子嚴重依賴進口,會不會成為下一個?
    一公斤日本產甘藍種子賣到6800元、一粒進口番茄種子售價15元、胡蘿蔔種子則賣到每罐1.2萬元……這些「洋種子」價格幾乎是同類國產種子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令人咂舌。眼下,又到了北方反季節大棚蔬菜的種植時間,農民和經銷商又要在高價「洋種子」和低價國產種子之間進行兩難抉擇。
  • 中原觀察|解種子難題 上「種子選手」
    在此,為何要特別強調「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因為農安天下,種為基石,種業競爭關係到整個國家、整個農業產業的競爭能力,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高科技戰爭。事實上,我國種業自主創新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差距,有的種子「進口的按粒賣、國產的論斤賣」;而在消費升級背景下,老百姓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因此,解決好種子問題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 解種子難題 上「種子選手」
    在此,為何要特別強調「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因為農安天下,種為基石,種業競爭關係到整個國家、整個農業產業的競爭能力,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高科技戰爭。事實上,我國種業自主創新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差距,有的種子「進口的按粒賣、國產的論斤賣」;而在消費升級背景下,老百姓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因此,解決好種子問題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 警惕:種子也被「卡脖子」?我國的種子到底有多麼依賴外國?
    種子是農業的靈魂,更是農業的「晶片」和大腦。從有計劃的培育種子開始,人類開始進入了改寫健康食譜和有計劃生產食品的開始,農業的進步,很大程度上也是種子的發展體現。在627年前的明朝時期,人口快速增長,陳振龍從菲律賓帶回了番薯種子開始,到今年科學家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再創畝產新高。都看到了優質種子為農業帶來的巨大變化。
  • 這些常見的蔬菜種子為何全部依賴進口?
    不過記者發現,該縣種的馬鈴薯種子多是洋種子。楊國志所在的合作社今年種了4400畝馬鈴薯,品種都是「大西洋」——來自美國的進口種子。克山縣的大西洋品種馬鈴薯今年種植面積3萬畝,約佔該縣馬鈴薯種植面積的1/2。近年來,國際種業巨頭控制我國種業市場來勢兇猛。包括全球種業前十強在內的70多家國際種企進入中國,一大批洋種子滲透到田間地頭。
  • 「洋種子」掘金中國農業 山東壽光力求雙贏
    金田種苗公司的遭遇正是壽光蔬菜種業過去20年的一個縮影:上世紀90年代以前,菜農自留種子;上世紀90年代初期,菜農選購國內科研單位或企業的種子;上世紀90年代後期,外資種子公司紛紛在壽光建立蔬菜品種試驗示範基地。等到2000年中國頒布種子法,蔬菜花卉市場對外資全面開放,蓄勢已久的外資公司逐步蠶食了這一巨大市場,本土種子公司被擠出市場。
  • 研髮結構失衡同質化競爭嚴重 國產種業緣何難育創新「種」
    上市公司總營收略有增長,但淨利潤由正轉負;第一輪兼併重組接近尾聲,速度明顯減緩;水稻玉米制種產能嚴重過剩,高端經濟作物卻仍是「洋種子」佔絕對優勢……種種現象表明,國產種業的日子並不好過。
  • 溫水煮青蛙,中國種子大量依賴進口的隱憂
    為什麼洋種子可以論粒賣,而國產種子只能論斤賣?因為洋種子在中國即將要進入種子壟斷階段了。以辣椒為例,一粒進口辣椒種子就要2毛錢,一畝地光種子的成本就要1000元以上。而且,農民高價買回來的種子包裝袋上面,還寫著醒目的警告語:不得留種,後果自負!一、中國農民的困惑——俺種出來的糧食為啥不能留種?
  • 中國的種子,有多依賴外國?
    而且,國外種子結出來的果實更具有賣相。 巨大的品質差距,導致一些蔬菜洋種子的價格比國產種子高出了幾倍甚至幾十倍。 洋種子可以論粒賣,而國產種子只能論斤賣。 2018年,中國進口農作物種子7200萬公斤以上,進口額為4.75億美元。其中蔬菜種子進口額將近一半,為2.28億美元。
  • 抄襲成風面臨「卡脖子」隱憂 中國種業如何突圍?
    作為農業「晶片」,種子行業的發展水平直接關乎我國糧食安全的命脈。《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近日走訪安徽、上海等地了解到,近年來,我國種業發展有了長足進步,但受種業入門門檻較低、科研與市場脫節、管理制度落後等影響,目前仍面臨模仿抄襲成風、種子企業小而多小而散、「洋種子」威脅加劇等多重困境,卡脖子隱憂漸顯,為種子安全敲響警鐘。
  • 進口種子價格高出國產幾十倍,我國卻嚴重依賴,進口額高達32億
    糧食的供給是一個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而種子則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這對於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而言是一個大問題。目前,我國種業發展勢頭良好,但是仍然有很多種子依賴從國外進口。與此同時,近年來已經有70多家在國際上勢力較大種業巨頭進入中國,大批量的玉米、馬鈴薯、辣椒、胡蘿蔔、西蘭花等蔬菜品種的進口種子出現在國內農業市場。例如,美國先鋒公司就有20多個玉米品種覆蓋我國東北、華北糧食主產區。其中玉米品種「先玉335」已經成為東北、華北玉米主產區發展種植的主要品種。
  • 【點石成金】不再只能賣廢鐵,機動車報廢告別「論斤賣」
    ——(義大利詩人)但丁 今日熱點 「機動車報廢告別『論斤賣』:從被當廢鋼處理到可再回收利用」。報廢機動車終於不會再被當成「破銅爛鐵」!今年9月起,商務部等部門下發的《報廢機動車回收管理辦法實施細則》正式實施。
  • 多管齊下保障種子安全
    」威脅,我國種業市場模仿抄襲嚴重、種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當前我國育種創新面臨多重難題,主要在於科研和市場「兩張皮」,亟待打通「評價鏈」「保護鏈」「攻關鏈」作為農業「晶片」,種子行業的發展水平直接關乎我國糧食安全的命脈。
  • 年貨都是論斤賣,寶馬論斤都只能賣這麼多,你的車一斤值多少?
    在市面上,各大商家也是趁著時節,抓住消費者的心理,不缺乏獨特的營銷模式,比如車價以龍蝦的價格定位,從而達到吸引消費者的營銷方法,如今快要過年了,以我們的消費觀念來說,講究的是排面,在這個日子,平時不會買的,極度消費成了以來的習俗,車市裡,我們看到了寶馬論斤賣,寶馬一斤只能賣這麼多,你的車一斤值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