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源已被找到,僅有碗口大小,專家為何說不能讓任何人靠近?

2020-12-23 格子道歷史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是李白《將進酒》中經典的一句話。

因為這句「黃河之水天上來」,給人一種黃河水來自於天上的感覺,常年以來,在人類的意識之中,似乎也沒有黃河之水從哪裡來的概念。

然而,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養育了千千萬萬的中國人。毫不誇張的說,我們生活在人世間,卻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那便是喝著黃河水長大的「黃種人」,無論到了什麼時候,黃種人的標籤不會改變。

說到這裡,各位同胞一定非常好奇黃河的真正源頭在哪裡?它是否真的來源於天上呢?

答案肯定是不的,黃河之水雖然聲勢浩大,但其也有屬於自己真正的源頭。如今,黃河的源頭已經被找到,據說它只有碗口大小,為何卻不讓任何人靠近呢?

一、黃河的故事

古往今來,流傳著許多關於黃河的故事,如大禹治理黃河,鯉魚躍龍門等,它們無一不嚮往著黃河的神聖。可以說,幾千年的中華文明之中,包含著各種各樣與黃河有關的故事。它們有的是神話故事,有的卻是真實存在的。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我國流傳數千年,當時,黃河泛濫一發不可收拾,大禹了解情況後,便對黃河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治理。大禹同前人治理黃河的手段不同,他提倡疏導黃河,使得黃河成為養育人類的母親河,與此同時,黃河也一改昔日泛濫成災的面貌。

如今,幾千年過去了,但關於大禹治理黃河的故事仍然廣為流傳。大禹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如此雄心毅力,堪稱後世之楷模。不管到了何時,大禹堅韌不拔的毅力都是後世學習的優秀品質。

除此之外,鯉魚躍龍門其實也是一則與黃河有關的勵志故事,相傳有一隻小鯉魚,它心懷天下,有著極大的夢想,它總是渴望成為可以呼風喚雨的真龍,進而可以造福人類。於是,小鯉魚就開始了自己魚躍龍門的逐夢路。

其實,小鯉魚很清楚只有迎難而上,越過龍門,才能脫離魚身,成為可以呼風喚雨的龍。為此,小鯉魚不辭辛苦,歷經磨難,終於實現了跳躍龍門的夢想。可想而知,魚兒逆流而上跳躍數尺之高的龍門需要經歷什麼,如此巨大的磨難,絕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表達清楚的。

毋庸置疑的是,鯉魚躍龍門,可謂是實打實的勵志故事,它為世人刻畫出一個不畏艱難,迎難而上的形象。千百年來,人們一隻把自己比作躍龍門的鯉魚,象徵著人們內心積極向上的精神品質。

不管怎麼說,黃河都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如今的中國與黃河已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黃河更是與中國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於黃河,你又有多少了解呢?你可知道它的真正源頭在哪裡?

其實,黃河真正的源頭已經被找到,據說也只有碗口大小。

二、黃河源頭之謎

據資料顯示,黃河北源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於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

如今我們看到的黃河氣勢磅礴,而且是一望無際的黃色,求不知道千百年前的黃河竟然也是一條清澈見底的河流。之所以黃河會變成黃色,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它途徑黃土高坡,加上人類原因導致的水土流失嚴重,使得黃河在流入渤海的路上漸漸變黃。

最終,也讓一條清澈見底的河流變成了氣勢磅礴的黃河。

我們都知道,黃河途徑九個省最終流入渤海,那麼黃河黃河的源頭又來自哪裡呢?

其實,黃河的源頭位於卡日曲,是青海雪山腳下泉眼流出的水。可以想到位於卡日曲的黃河水源同黃河呈現出的面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我們之前只知道黃河的黃,如同黃種人一般,殊不知黃河源頭竟然可以如此清澈,不得不說,大自然的偉大和神奇真是讓人敬佩。

對於黃河源頭的發現,很多人渴望前往青海雪山觀看,他們試圖一睹母親河源頭的真容,卻被相關部門嚴令禁止了。一些專家同時表示:禁止任何人靠近。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其實,專家之所以不讓任何人靠近,主要與黃河源頭的重要性和黃河源頭周邊的安全性有著很大的關係。

三、黃河源頭禁止參觀的原因

(1)黃河源頭意義重大

卡日曲的雪山山腳下,是黃河的源頭,對於黃河乃至中華民族而言,這裡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雖然是人類嚮往的神聖地方,卻不能像景點一樣存在。

如果隨意開放這個地方,任由人類參觀,那麼母親河在世人心中又會是什麼位置呢?所以說,我們絕不會置母親河於不管不顧之中。

(2)未知的周圍環境

卡日曲雖然位於青海雪山腳下,但其周邊的環境卻存在許多未知的因素,對於這些因素,沒有人能夠完全了解。正如卡日曲周邊的環境,誰又能夠確定它不會影響黃河源頭正常出水呢?尤其是有了人類幹涉後,誰又敢保證源頭像之前一樣安穩呢?

所以說,誰也不知道卡日曲的真實情況,更無法保證卡日曲黃河源頭的安然無恙。

(3)野獸出沒

在卡日曲處,時不時會有野獸出沒,之所以不讓人類參觀這一地方,與野獸也有很大的關係。近年來,人類肆意狩獵,對於野獸而言也是一種巨大的傷害,反之,隨意出沒的野獸,對於參觀的人類也是一種巨大的威脅。

所以,為了保證野獸和人類的安全,最好害還是不要參觀黃河源頭。

(4)從保護當地環境出發

卡日曲處的環境自然要優於黃河其他地方,在這裡,黃河水清澈見底,可謂是涓涓細流,雖然只有碗口那麼大,可是源源不斷的水源,讓人心悅誠服。

卡日曲處的樹木茂盛,與黃土高原嚴重的水土流失形成鮮明對比,為了保證卡日曲處像以往那樣「美麗」,所以專家才提出禁止任何人參觀源頭。

綜上所述,專家之所以不讓任何人參觀黃河源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為了保護母親河。常言道:水是生命之源。而卡日曲也是生命之源的源頭,所以說,卡日曲源頭的保護也是黃河保護的重中之重。

結語:

黃河在中華民族的心裡,一直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們常常把黃河稱為我們的母親河,足以見證黃河在我們心裡的重要地位。黃河養育了千千萬萬的中國人,所以說,不管到了什麼時候,我們也要捍衛黃河的安全。

其實,專家之所以禁止任何人參觀黃河源頭,主要也是為了保護黃河的安全,對於這一點,我們要表示充分的理解,此舉不僅為了黃河源頭的安全,也為了眼前中國人的安全。毫不誇張的說,專家這項禁止屬於利國利民的規定。

客觀來說,作為中國人可能都會有對母親河欣然嚮往的情懷,但對於母親河的崇拜心情,我們也要結合實際情況,儘量做到冷靜對待。就拿母親河源頭卡日曲來說,我們要繼續懷著嚮往的心情,而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前往參觀。要知道,有時候保持一定的距離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參考資料:《黃河源頭之說》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黃河的源頭終於被找到,只有碗口大小,為何不準任何人靠近?
    黃河有著「百川之首」的稱呼,但是在不斷的追尋當中,黃河的源頭終於被找到,只不過只有碗口大小,這著實讓人十分驚駭。與此同時還有著不準任何人靠近的規定,為何有著這樣的要求呢?首先來談談黃河源頭為何只有碗口大小。
  • 中國母親河之源頭,看似是條小溪流,卻禁止靠近,專家已解釋
    黃河大家都不陌生,有些人可能更熟悉一些,因為可能會離著這條河近一些,千百年來,這個也是被稱做我們「中國的母親河」,因為它是我們最主要發源的地方,算是「哺育」著各個不同名族的兒女們,大家也都知道,河流和高山也是有區別的,河流的話,它會有很多的流向,因為地勢,地形等等原因,也會分流很多股,當中也有它的主線
  • 中國母親河黃河,是世界第五大長河,但它的源頭卻僅有碗口那麼大
    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是中國第二長,第五長的河流,她從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生下了我們的中國孩子,四千年的歷史,中國歷代王朝在黃河流域附近建立了首都,黃河已成為中華文明根源所在。黃河流域流經青海,四川,寧夏和西藏等省,最後流入渤海,這也顯示了黃河在中國的壯觀之處,中國的母親河是世界上第五長的河流,但其源頭只有一碗大米,你相信嗎?
  • 黃河作為中國第二長河,源頭竟只是一個碗口大的泉眼,不可思議!
    世界那麼大,真想去看看,因為,中國雖然是具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但卻有功之臣,既是黃河的母親,又是我們偉大的中國文明的胚胎,自公園以前21世紀的夏朝起,歷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時間長達3000多年,但誰知道,這樣偉大的黃河發源地,只是一個杯水穿石。
  • 70噸重黃河鐵牛被挖出後,為何露天放置不管?專家:不敢動
    青銅器可以歷經幾千年的風雨仍然保存完好,曾在黃河流域挖出70噸重的鐵牛,之後一直露天放置,有人問為何不管呢,專家表示說不敢動,這是為什麼?在上個世紀80年代,人們在山西的黃河流域打撈發現了4個巨型鐵疙瘩,震驚世人。專家檢測發現這4個鐵疙瘩並不是真正的純粹鐵製物品,而是鍛造成牛形的鐵器,而鍛造時間大約在唐朝時期,距今兩千多年,因此這鐵牛也被稱為唐代鐵牛。
  • 黃河長江之水天上來,途經中國的23個省,快來看看都有哪些省?
    曾經年少時李白的一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勾起了很多人的無限遐想,都知道黃河水最後是奔流到海不復回,但是黃河水到底是從哪兒來? 中途又去了哪兒?如今我們已不再年少也領略了不少祖國的大好河山,但是就像歌寫的一樣最美的還是不過中國的兩條巨龍,黃河和長江。
  • 中國第二長河黃河,源頭竟是一個碗口大的泉眼,看完不可思議
    對於紮根黃河流域的民族子孫來說,黃河是母親般的存在,幾千年來,我們人類在黃河邊孕育、發展子孫,看黃河,可以看到千百年來人類努力生存發展的堅韌,然而為黃河補充源源不斷水流的竟然只是一個像碗口那麼大的泉眼。
  • 葛劍雄:「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之水到底哪裡來?
    可見在隋代人的眼中這裡就是黃河源頭所在,這一認識至少已經非常接近真正的黃河源頭了。到了唐朝,積石山已有大小之分,並且都有了具體所指。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在河州枹罕縣下記載:「積石山,一名唐述山,今名小積石山,在縣西北七十裡。按河出積石山,在西南羌中,注於蒲昌海,潛行地下,出於積石,為中國河,故今人目彼山為大積石,此山為小積石。」在鄯州龍支縣下也說:「積石山,在縣西九十八裡。
  • 天上的黃河之水?來源其實只有5個小口子,最後才弄清楚
    黃河發源於青海的卡日曲,鮮為人知的地方。要是大家不仔細觀察,還真會錯過黃河的發源地。由於此源由五個泉眼組成,而且這五個泉眼的口都很小,只有碗口那麼大。很難想像,就這5個小口子就成了洶湧的黃河!大家所見的黃河都是比較渾濁的,而源頭這裡的黃河水卻非常清澈,這與我們平常所見的黃河水並不完全相同。因為黃河這麼長,河面上的水要經過很多地方,經過黃土高原時,衝刷帶走了大量的泥沙,這些泥沙與河流混合,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 「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之水到底哪裡來?
    當我們最終站在壺口瀑布前,在震蕩山谷的喧騰水聲中仰望傾瀉下來的黃河之水時,就再也不會懷疑詩人是過分誇張。黃河之水要不是來自天上,何至於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從遐想回到現實,我不禁想到了這樣一個問題:當李白寫出這壯麗的詩篇時,他是否知道,黃河究竟來自何處?這就得從我們的祖先探尋黃河之源說起。
  • 黃河大鐵牛被打撈上岸,為何露天陳列卻不保護?專家:我們不敢
    黃河大鐵牛被打撈上岸,為何露天陳列卻不保護?專家:我們不敢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以其輝煌燦爛的文明史和對全人類的貢獻著稱於世。同時,中國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文明未曾中斷的國家,不計其數的歷史遺物和難以估量的地下埋藏,對於後代來說是極其寶貴的研究和啟迪資料。
  • 淡水資源不夠用,為何不攔截長江和黃河自用,而讓它們流入大海?
    引言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任何人看到水,都會想起它是生命之源。按道理來說,地球上不可能會缺少水資源,只不過很可惜的是,這七分裡面有百分之九十七的水都是海水,就像李白說的,黃河的水也流向海裡,變成海水。而海水無法直接飲用。故而地球上面的淡水資源是真的不太夠用。尤其是在人口日益增長的現代社會,加上環境的汙染,淡水資源越來越稀缺了,許多的專家都在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 黃河鐵牛為何出土31年,一直放在河邊無人保護?專家:不敢亂動
    黃河鐵牛為何出土31年,一直放在河邊無人保護?專家:不敢亂動文/觀心通史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古人曾在文化和經濟等方面創下了很多奇蹟。當然也有例外,我國曾出土了一件珍貴的文物,出土後,考古專家沒有選擇立即帶回文物局或博物館,而是決定露天敞放。這件遭到「特殊」對待的文物是「黃河鐵牛」。我們對於黃河鐵牛並不陌生,因為我們小學都學過《撈鐵牛》這篇課文,文中講的就是打撈黃河鐵牛的故事。黃河鐵牛出土於山西永濟市西十五公裡的黃河古道兩岸,共出土了四尊鐵牛。
  • 「黃河鐵牛」被打撈後,為何露天放置?專家:技術不夠,無人能管
    它為何會出現在黃河,又為何會被掩埋在黃河水下這麼多年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好好講一講這隻鐵牛的故事。 據史書所載,這些鐵牛放到河岸,對泛濫的黃河水是一種威懾。
  • 2020全國兩會特別策劃——「沿著總書記的足跡看黃河」 :黃河源,千...
    從今天起,沿黃九省區主流媒體將聯袂推出2020全國兩會特別策劃——「沿著總書記的足跡看黃河」系列報導,唱響「黃河大合唱」,向廣大讀者呈現黃河生態之改善、區域經濟之發展,展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賦予沿黃各省區的定位與使命,以及上、中、下遊各省區在協同推進大治理、保護黃河大生態方面的措施與行動。  黃河大合唱,一眼可萬裡,萬裡寫入大家胸懷間。
  • 濟民可信集團副總裁李鑫:重返黃河源 尋找新中藥發展原動力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賴以生存發展的寶貴資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黨中央著眼全國發展大局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落實國家黃河戰略,需要各方謀共識聚合力,保持定力、久久為功。
  • ...青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暨藍迪國際智庫專家...
    當「青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短視頻開始播放,那畫面一幀幀地從與會人員的眼前閃過,不時有人發出讚嘆。認識大美青海,這讚嘆飽含驚喜和期望。「三江之源」「中華水塔」,三大河流多年平均出省水量達600多億立方米,這是源頭活水、水中「鑽石」,維繫著全國乃至亞洲水生態安全命脈。
  • 黃河水患為何不絕?
    >歐洲人說黃河是中國之害。春秋五十年左右,衛為狄所滅,由於狄不諳水利,黃河決堤頻頻,農田水利失修,故經常發生水患。到魏文侯時,有西門豹、史起等專家起來大修水利,使這一帶的人民仍然可以安居樂業。至於歷史上第二次的黃河遷徙,時在漢武帝元光三年,距周定王五年,已有440年。此次黃河所以發生水患的原因,是由於戰國以來,各國的長期戰爭,大家競築堤防所致。
  • 千年前的「黃河鐵牛」撈出後,為何露天陳列不保護?專家:不敢動
    文物之所以這麼珍貴,除了年代久遠之外,遺留下來的完整文物少之又少,可能因為一個意外就會被毀滅甚至遭到破壞。正因此,我國對文物的保護非常精細。如果沒有百分百的把握,保證其出土後能獲得更好的保護,專家們寧願不挖掘也不想讓它遭受到破壞。但凡事沒有絕對的,比如這件千年前的「黃河鐵牛」,被挖掘出來後,非但沒有進行保護,竟大張旗鼓地擺放在露天,這是因為什麼呢?
  • 黃河鐵牛出土32年,為何露天放置無人看管?專家:動都不敢動
    然而,在山西地區,卻有著這樣一件特殊的文物,在出土後的三十二年時間內,它一直處於露天放置的狀態,而並沒有人對其看管,當有關專家談論此事的時候也表示,對這件文物是動都不敢動的。那麼,這件文物究竟是何來歷?為什麼專家會對它持有這種態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