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竹皇苑龍泉寺
春風和煦,陽光明媚。我攜友谷君懷著激動的心情,驅車慕名暢遊了擁有「西北最大臥佛」的周至縣司竹鄉的被譽為「御竹皇苑千年名剎」——龍泉禪寺。
悠久的歷史
司竹古為皇家園林之地。根據史料記載司竹園自古為皇家園林,早在周、秦時期朝庭就在周至黑河兩岸植有大片竹林,並設專門管理竹子的機構司竹府。周至東部不少村堡的名字都與竹子關連,如南司竹、北司竹、竹園頭、竹護村等。歷史上曾有不少名人學士賦詩作畫,有的還在這裡長期隱居。
宋代蘇東坡遊覽了司竹園後,曾在這裡寫有「二曲林泉勝、三川氣象侔,遠山麰麥早,臨水竹篁修」的詩句。
朝庭為方便遊樂,專門在司竹建有離宮、亭榭、寺院。而在周至縣城東南八公裡處的司竹鄉就有一座寺院——龍泉禪寺,就是唐朝興建的一座千年名剎。
龍泉古寺有一通文字秀美的明碑,嵌在大殿上,落款為大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歲次辛卯孟之雲霄上吉日,碑文為「……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歲次甲戌,適有丘木山大秦寺識達、明心了悟生死。師經三盡禪師法孫性了,性德,性善三人遇蒙皇上洪恩,欽賜度牒。三人相與語曰:大秦寺,此乃師祖之所造也,我等無功而寓之,本欲希福而返致其墮。由是辭師下山,遊於司竹局。地方有龍泉古剎道場一所。北有源泉靈湫河波濤,南有秦嶺之脈接其後,黑河繞其左,淇水經其右,中乃多秀多福地也。於是……同心莫化……度其廣狹、先建大殿三座……上堂僧僅有八十餘眾……」當時龍泉寺是景教最早傳入中國的寺廟大秦寺的下院,明代的三位師父均欽賜度牒。據碑石記載,古剎始建於唐,有兩頃之闊,原有大殿三重,鐘鼓二樓,歷來久盛不衰,香火不斷,信徒眾多,明代佔地五頃之多,形容當時寺院很大,民間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東(寶蓮寺:在今界尚村四組。)西(龍泉寺)佛爺寺,跑馬關四門。晨暮鐘聲起,佛佛爺詠祥雲。」寺內松柏參天,曲徑通幽,靈泉數處,龍泉湧流,深通海眼,常有護法神龍出沒,施風布雨,恩澤百姓,故而得名龍泉寺。龍泉古寺,因泉而名,泉在寺前10米處,青石砌成,成正方形,邊長兩米有餘。泉北10米處,有一條東西流向的清水溪,龍泉便是它的源頭。清水溪也稱井泉渠,流經南北淇水、油坊頭、阿岔村後注入黑河。龍泉四周翠竹成片,新筍刺天。溪水兩旁綠樹花蔭、鳥語花香、寺西之村、因寺而名,故稱龍泉村。清朝古寺曾多次修葺擴建,號稱「南湯北王」的大文學家刑部主事御史王禹堂,遊歷龍泉古寺後賦詩詠贊,以彰禪門盛世:「野僧何處到,古剎結龍泉。日向空王拜,哀求慧劍傳。」直至文革前,寺內仍有普圓等三位和尚留守,直至圓寂葬於塔林。
五十年代初,村民武某在挖掘古寺原址地基時,曾發現一青磚砌成的方形地宮,深不可測,入口處發掘寶劍一口,劍鞘上鑄有「龍泉」,石香爐一尊古,明代鐵香爐二尊,大殿柱子基石若干,明代五十釐米見方的碑石二塊,字跡清晰可見,記述了明代古寺的輝煌歷史。眾人慾深挖,突然裂開大洞,洞內濤聲如雷,泉水暴湧,眾人驚駭,封土加蓋,其上重修佛殿,保佑萬民。六十年代,在寺側發掘漢代古墓,文物有數十件,上交國家文管部門收藏。2001年,國家政府及宗教部門正式批准千年古剎——龍泉禪寺為宗教活動場所。主持釋通源法師規範寺規,吸納門徒,晨鐘暮鼓,香火茂盛,修建寺院,規模空前。現任主持釋圓成法師,更是學識淵博,深達教理,舉行法會,教化萬民,八方化緣,重修寺院,再現輝煌。
魁星樓
車拐到村北,一條7米寬闊的水泥路橫貫東西,向西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飛簷高蹺、縱身20多米高,呈方形鐵紅色的聳立的魁星樓。她像一位被歷史遺落了的唐朝宮女,孤立在春寒料峭富有詩意的龍泉旁邊,訴說著古老的傳說,旁邊鵝黃的依依春柳,隨風舞動著她柔軟的丫枝,像窈窕的宮女揮舞著衣袖翩翩起舞……我們興奮地跳下車去,跑到了魁星樓前,樓分上下兩層,只見上下「n」型的樓門都朝南敞開著,下層觀音菩薩端坐朝南,慈祥微笑。上層是文昌帝君,鶴髮童顏,正襟危坐。從外看,東西兩面牆壁,團花串繞,磚腳剔透,整個建築,做工精細,鐫刻花紋,巧奪天工。此時我心裡疑惑:這裡建造此樓,不知為何?見旁邊立一石碑,碑文記載:古時有一讀書人,刻苦讀書,學識淵博,天資聰穎,樂助鄉裡,受人尊敬。想都讓他去進京趕考。到了京城,考試完畢,他榮登魁元,萬分激動。傳到鄉裡,百姓歡呼。但皇上詔見,只見他才高八鬥,卻相貌醜陋。朝中大臣,嬙媵賓妃,大肆詆毀,勸諫皇上將其逐出朝廷,皇上默許。後來他回到鄉裡,興辦私學,教書育人,感動了玉皇大帝,封他為「文昌帝君」——文曲星,專門掌管讀書功名之事,這就是「二十八宿」中的魁星。傳說後來皇上悔悟,為了鼓勵人們讀書向學,倡導各村,興建魁星樓。據村民說原來的魁星樓面積500平方米。除了正殿三間,魁星樓外,還有鐘樓鼓樓,晨鐘暮鼓,催人奮進,竹林環抱,碧水湧流……後來這些建築毀於戰火。現在的魁星樓是92年由村民集資興建的,建成後,龍泉村青年學生掀起學習熱潮,湧現大學生百餘人。每年的8、9月,很多莘莘學子,祈禱還願。甚至一些外地學生不遠千裡,燒香拜祀,布施祈福,掛紅披彩,鳴炮感恩。
在魁星樓東,有兩個方形水池,據《宋史》記載:南山雨水,匯集注於山下,經地表匯於此而成泉。現在儘管泉水乾涸,但泉下的井泉渠卻碧水北流,滔滔不絕,潤澤農田,上千餘畝。
龍泉寺
與魁星樓一路之隔的便是關中著名的龍泉禪寺了。廟門朝北,嶄新的山門是一組20多米高的牌樓式的明代風格的建築。屋頂簷牙高啄,脊獸峙立,雙鳳開屏,二龍嘶空。簷下雕梁畫棟,精刻細琢。然後青磚砌成的明代城堡式的城門,中間為主門,高約十米,東西兩邊各側門,三門均為方形拱頂,朱漆拱門,其上的金色門釘熠熠生輝。主門頂部正中「龍泉寺」三個行書字剛勁有力,門兩邊貼有「周山龍舞隋唐古剎慈航普度佛事成,至水泉湧鍾秀寶地高僧雲集萬民喜」橫批為「佛佑萬民」。兩隻威武的石獅守衛大門兩邊,在蔥蘢的翠柏青松的掩眏下,更顯得寺院的肅穆莊嚴。
進得寺門,雄偉的大殿,仍是三進,依次排列,每進地闊七間,建房五間。從北向南。先是天王殿。天王殿在古柏的映襯下,氣勢雄偉,清淨肅穆。走進殿門,正面蓮臺上的彌勒佛塑像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目視前方,盤膝打坐,仿佛他能「容天下難容之事」「笑世間可笑之人」。轉向背面,是手執金剛杵的韋陀菩薩的塑像。它目光犀利,遠眺前方,充滿了正直和睿智。東西兩側分別是四大天王,他們正襟危坐,各執鋼鞭,守衛著寺院的清淨.
天王殿南面是臥佛殿,門前翠柏青竹,相互映襯,各種花草,爭相竟芽,翠葉萌發,花蕾欲綻。旁邊立有重修大殿的石碑。大殿為三間,在主持釋圓成法師的帶領下,我們推開朱漆鏤花格子的殿門,進了殿內,金壁輝煌,正中間八米長的蓮花絳臺上,側臥著一尊長7米高1.2米的釋迦穆尼的巨型臥佛塑像,雕塑精緻,栩栩如生,只見臥佛右手託著腮部,左手放在胯間,捏弄佛珠,眼睛微閉,安詳慈善,祈禱念禪,為民賜福。衣紋褶皺,清晰可見。我深為「西北最大臥佛」而驚嘆!身臨其境,頓生一番清淨肅穆之心,真有宋朝文學家蘇軾題寫的「客遠紅塵叢中,到此俗緣盡了;堂開白雲窩裡,從茲岸齊登」的心境。轉到背面,蓮臺上的千手觀音,莊重而慈祥,揮舞著柔軟的手臂,用柳枝為人們驅兇避邪,降臨吉祥。
再往南,便是正殿——「大雄寶殿」。正殿前有60平方米庭院,這是舉行法會和祭祀的地方。正殿在1.2米的平臺上,廟前兩棵古柏參天,蒼翠茂盛,茂竹環繞,篩影斑駁,不由的使人想到了:「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詩句。西側均建有廡殿、僧舍、飯堂。東側僧舍門前,有一株小桶般粗細,年齡在500年左右的木爪樹,枝繁葉茂、碩果纍纍。拾級而上,大雄寶殿門兩邊石獅威武遒勁, 主殿的門上黑底金字「大雄寶殿」的隸書更加莊嚴,門聯為:「晨鐘暮鼓警醒走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歧途迷路人。」主持釋圓成法師帶領下我們走進大殿,正面是氣韻不凡,神態各異的三如來佛的塑像,背面是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塑像,兩側是十八羅漢塑像,整個佛像金光燦燦,熠熠生輝。正殿的左側偏殿為觀音殿,右側為偏殿地藏殿。正殿東西牆壁上分別鑲嵌著出土的明代《重修周至縣龍泉寺碑》和《重修周至縣龍泉寺碑圖》石碑。使我不由得想到每年正月二十七、八、九三天的廟會之日,唱大戲,耍社火,賽紙,賽鑼鼓紅火熱鬧,四裡八鄉的善男信女祭祀參拜,燒香化表,人聲鼎沸,接踵摩肩的景象,何等熱鬧!
古寺論禪
我們參觀完三重大殿,主持釋圓成法師熱情的讓我們在殿外的蒲團上打坐休憩,讓小尼端來茶几,擺上龍井清茶。我看著溢著清香的清茶,注意到釋圓成法師,團坐打禪,隨嘴唇的蠕動,佛珠在手裡反轉,一切都是那麼得自然默契,我和文友谷君,對笑了一下。法師回過神來,睜開眼皮:「快喝茶!清靜之地,倡導品茶悟禪。」於是我迫不及待的問:「師傅,何為禪?」法師作揖道:「禪是一種人生之道,禪是一種大境界,人能悟性修身,虛懷若谷。」法師把佛教理論上升到哲學的高度,我不解的問:「禪宗與哲學關係如何?」法師頓了頓,若有所思:「一千多年來,有隋唐之際,經唐宋的興盛,元明清的風韻猶存,一路過來,如風過樹搖。禪機從中國傳統哲學中汲取營養,又與中傳統世俗相隨。佛教在中國生生滅滅,審時度勢是他高明之處,在現代更與人們靠近,成為人間佛教。對佛教頗有研究的林語堂如是說:『佛教以兩種性質徵服了中國,他的哲學性適應學者,他的宗教性適應民間。』」我深為大師的博學多識所震撼,谷君問道:「大師,你能談談佛教對我國的影響嗎?」大師呷了口茶,笑著說:「漢永平十年,蔡愔一行簇擁這兩匹馱經的白馬出現在洛陽郊外時,從此佛教遍布名山大川。在古代史大夫之族中,尤其在古代詩人中,近禪、親禪受禪宗「返照」這更美不勝舉,王維中年喪妻,不在續娶,晚年隱居輞川別墅,讀經參禪。正如其弟王縉在《進王魔詰集表》中說:『至於晚年,彌加進道,端坐虛室,念茲無生。』王維《鹿寨》中寫道:『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深寂的樹林,山谷的空靈,隱喻大千世界生生滅滅的禪宗返照。白居易亦然。儘管他官做的很大,憂國憂民,但坎坷的仕途,讓他在晚年也心灰意冷,隱居香山同和尚佛光如滿結香火社,顯然他已遁入佛門,不在壯懷激烈平天下了。宋朝的文豪歐陽修,晚年致仕,與和尚親近,自號六一居士。明代的李贄,不知近禪參禪,而且削髮為僧,官至知府,聚徒講學,質疑儒學,坐禪入迷。清世祖順治帝,二十歲時就覺世間無常,皈依佛門。其後康熙、雍正、乾隆諸帝尊崇三寶,政教並行,雅號法名。細細端詳禪門內外的人,在立身處世、修身養性、都有禪的影子,受夠禪的影響。」時間在我們和大師論禪中溜走.不知不覺,夕陽如霞,雀鳥歸巢,古寺的竹林和翠柏讓鳥兒在娑影裡翻飛嬉戲,讓人深感南朝梁詩人王籍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詩句中的意境。大師站起來,和我們在古寺裡徜徉著,我們更覺的古寺的深幽和博大,更覺得大師是一本人生哲理的巨著,是一盞人生航線上的一座燈塔,它既照亮我蒙頓人生的豁達和睿智,也使我忽然間超凡脫俗,境界高遠。平淡的論禪我從中明白了很多很多人生的真諦......
美好的未來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繁榮。現在的龍泉人用發展的眼光瞄準了這座具有悠久歷史、很深文化積澱的御竹皇苑千年古剎——龍泉禪寺。今天和現任主持釋圓成法師暢談了今後龍泉禪寺發展的藍圖,釋圓成法師充滿了樂觀和自信說:「我對禪寺的發展信心十足,計劃利用十年時間,將龍泉禪寺由現在的三畝擴建到五十餘畝,建築造價預算達2000多萬元,經國家政府批准,以古建築和園林建築為主體,繼承仿唐建築風格和佛教文化相融合的建築特色。工程規劃分五期完成:第一期工程建造百萬大殿;第二期工程改造山門,重修藏經樓、鐘鼓樓、天王殿、臥佛殿;第三期工程重修地藏殿和珈藍殿及寮房、齋房;第四期工程建造高約30米的石質舍利塔、15米的高漢白玉露天觀音像及放生池;第五期工程建造大型禪堂,綠化寺內及周邊環境,種植樹木的竹林;並修建賓館、停車場等公用設施,為信徒膳食的往來提供方便。」我們問寺院主持有何困難時,釋圓成法師笑著說:「我想在十年內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談何容易,建設工程任重道遠,但很有自信!我呼籲佛門弟子理應承此偉業,願十方善士同沾法喜,共襄盛舉!」主持的一番話,字字真誠,句句肺腑,描繪了龍泉禪寺的壯美藍圖,讓我們看到了龍泉禪寺的美好未來!我縣一直倡導「生態立縣,旅遊強縣、工業興縣」的戰略思想,特別是曲江樓觀到道文化展示區的開發,為龍泉禪寺的開發樹立了絕佳的樣板。我們司竹鄉政府的領導要高瞻遠矚,趁早立項,申報縣發改委,爭取國家財政的支持,乘著曲江樓觀道文化展示區開發的春風,以龍泉禪寺旅遊、參禪開發為依託,以旅遊、禪文化、娛樂、觀光為導向,以「經濟富村,產業強村,旅遊興村,文化名村」為發展戰略,招商引資,共同開發,把龍泉禪寺儘早打造成集佛教文化、竹林觀光、休閒娛樂為一體旅遊勝地,讓它放射出更加璀璨更耀眼的光芒,為司竹鄉的經濟發展插上強
勁翱翔的翅膀吧!
龍泉寺未來規劃圖
【作者簡介】
徐榮斌,男,網名:清風徐來,生於1967.6.15.中共黨員,畢業於陝西省教育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現為司竹中學教師,喜愛寫作、書法、繪畫,兼任首都師範大學主辦的《作文指導報》、江西省主辦《都市家教》、人民大學主辦的《中小學教育》、《教育學文摘》、山西師師大主辦《語文報》等報刊雜誌的特約編輯,多篇文章發表並獲獎。願結天下文友,暢談文學,切磋交流,揚長闢短,共同提高!
小編這麼拼,請鼓勵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