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行路難·其一:中古漢語南北朝《切韻》音吟

2021-02-19 紐約漢服社

按:李白的詩篇,素以浪漫奔放、行雲流水著稱,其文學造詣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的《行路難》更是經典中的經典,那麼用中古漢語發音來吟誦《行路難》,又是一種什麼體驗呢?請看如下視頻:

語音代代漸變、千年前之語音與今已大不同、所謂中古漢語之語音、系漢語自南北朝至宋代之發音、中古漢語是漢文化與梵、藏、鮮、和、越交流之重要載體、亦為當今漢語各方言之共同祖先。

中古漢語音系以南北朝《切韻》為代表、具體發音由近現代眾多學者共同努力、自現代漢語方音及、梵漢對音、域外漢語借詞發音等反推而得知、此文所用發音取自上海師範大學語言研究所潘悟雲教授所推擬之發音體系。

原文:

金樽清酒鬥十千

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劒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

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

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

行路難

多岐路

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雲帆濟滄海

國際音標/IPA:
kɨm˧ tswon˧ tshieŋ˧ tsiu˧˥ tu˧˥ dʑip tshen˧
ŋiok bwɑn˧ ʈɨn˧ siu˧ ɖɨk mwiɑn˨˩ dzien˧
deŋ˧ pwoi˧ du˧ ɖiʌ˨˩ piu nəŋ˧ ʑɨk
bɣɛt kiɑm˨˩ si˨˩ ko˨˩ sim˧ mɑŋ˧ ȵien˧
jiok do˨˩ ɦwɑŋ˧ ɦɑ˧ pɨŋ˧ sək tɕhwien˧
tsiɑŋ˧ təŋ˧ thɑi˨˩ ɦɣaŋ˧ swiet mwɑn˧˥ ʂɣɛn˧
ɦɣɛn˧ ləi˧ dʑwie˧ tew˨˩ piak khe˧ dʑiɑŋ˧˥
hwot biu˨˩ ʑɨŋ˧ tɕiu˧ miuŋ˨˩ ȵit pen˧
ɦɣaŋ˧ lo˨˩ nɑn˧ ɦɣaŋ˧ lo˨˩ nɑn˧
tɑ˧ gjie˧ lo˨˩ kɨm˧ ʔɑn˧ dzəi˧˥
ɖiɑŋ˧ piuŋ˧ phwɑ˨˩ lɑŋ˨˩ ɦwɑi˨˩ ɦiu˧˥ dʑɨ˧
ɖɨk kɣwɛ˨˩ ɦiun˧ bwiɑm˧ tse˨˩ tshɑŋ˧ həi˧˥

封面圖片取自 漢服攝影《少年行》

相關焦點

  • 中古音小知識(1)——中古音是什麼?
    ;中古漢語——南北朝至宋,以《切韻》音係為代表;近古漢語——元明清,以《中原音韻》音係為代表。歷史上中國長期以洛陽一帶的發音為標準音。學界主流一般認為,切韻代表了南北朝晚期金陵、洛下兩地士族所使用的語音。(其實正是因為戰亂,北方士族逃到南方,將洛陽音帶到了金陵,形成了金陵音。)
  • 陳寅恪:從史實論切韻
    劉道憐先世所居,本為彭城,此二地雖皆在漢、魏、晉、南北朝所謂「楚」之範圍,然此二條中之楚實為形容詞(陸雲與兄機書亦有音楚文楚之語),殆即由地名之「楚」所引申,而與田舍一詞為連類,用作「都邑」及「文雅」之對文者。固不可徑謂「語音亦楚」及「言音甚楚」為楚音也。又北朝之使臣與晚渡之流輩,其語音亦往往為南方人士所輕笑者,蓋北人多不能操用純正都邑之語音故也。
  • 孟蓬生 | 漢語前上古音論綱(四)
    黃侃先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古音十九紐實際上是基於諧聲系統和中古漢語非綫性音系結構(聲韻配合關係)研究而得出的結論,[[1]]已經獲得了廣泛的承認。一般認為古音十九紐反映的是上古漢語,其實因為諧聲系統的層累性特徵(即諧聲偏旁的時間層次),其中一些音類關係完全可以向上推到前上古漢語。二是複輔音聲紐。
  • 孫玉文:談大型漢語辭典古代異讀字字音選擇(下)
    (一)要選用跟現代漢語普通話讀音相當或接近的反切。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以首都的語音作為標準音,這是繼承了前代正音的傳統,也是很自然的要求。作為原則,一般的詞典對此都恪守不違。例如「泚」字,《廣韻》有兩個反切,一是雌氏切:「泚,水清。」二是千禮切:「此,水清也。」可見「泚」作「清澈」講有異讀。到底應該選擇哪一個音作為今天的標準音?《詩•邶風•新臺》:「新臺有此。」
  • 陳寧:「恪」字què音考釋
    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漢語史,音韻學。摘 要:陳寅恪的「恪」字時常被讀作què,但是這個讀音的來歷始終不甚明瞭。本文考察了近代多種音韻文獻資料,理清了恪字讀音演變的軌跡,揭示了què音的源頭和產生原因。恪字本為一等字讀洪音,在明代王文璧增訂的《中州音韻》中始與「確卻」等字同音,讀細音。這並非單純的自然音變,而是在南北語音接觸的背景下人為造成的。
  • 往前一步是蒼生,退後一步是人生——李白也無解的兩難題
    以李白的天縱之才,卻連小吏之職都未謀得,如何甘心?更不安心的是,以後的路應該怎麼走,是入山修道,放棄報效朝廷、經國濟世的理想?還是繼續尋求新的門路和契機,以贏得玄宗的青睞?李白的三首《行路難》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中寫下。《行路難》是漢代樂府詩歌的題目,常用來描繪世事艱難、離別之苦。不少詩人以此題目寫過詩,其中鮑照的《擬行路難》影響較大,對李白也有一定影響。
  • 李白 月下獨酌(其一)
    李白 月下獨酌(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 文獻語言學系列講座第八十三講:談談王力先生的漢語方言分區
    講座題目第1講華學誠 教授文獻學方法與語言學著作研究第2講郭錫良 教授談談古書閱讀與文獻語言學第3講張民權 教授萬光泰與《元朝秘史》音韻研究第4講孫玉文 教授音變構詞研究與文獻學方法第5講王 寧 教授文獻語言學的特點和方法第6講姚振武 研究員試論上古漢語語法的綜合性第7講張  赬 教授語篇視角的上古文獻語法研究第8講楊榮祥 教授論上古漢語的連動共賓結構的衰落第9講劉  釗 教授
  • 不該受到輕視的南北朝詩歌
    南北朝詩歌包括兩大部分,一個是南朝詩歌,一個是北朝詩歌,但是所有研究南北朝詩歌的學者,包括閱讀南北朝詩歌的讀者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南北朝詩歌的主體是南朝詩歌。南朝的詩人跟詩歌作品數量都遠遠多於北朝,這也決定了南朝詩歌取得的成就比北朝大,在詩歌史上的地位比北朝高。
  • 李白《行路難·其一》賞析,唐詩鑑賞和翻譯
    《行路難·其一》李白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賞析】唐玄宗天寶三載(744),李白在朝廷裡受到同列者的嫉妒、誹謗,自知不為當權者所容,乃憤然辭別朝廷而去。辭別朝廷後不久,作《行路難三首》,此即其一。《行路難》原為古樂府雜曲歌辭,大都寫世路艱難或離別悲傷一類的主題。南朝宋時,鮑照有《行路難》十八(一作十九)首。其六云: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丈夫生世能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
  • 李白《行路難》其一,乘風破浪會有時
    行路難 其一李白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及時行樂:李白曾寫道「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這句詩,蘊含著人生哲理:時間如白駒過隙,我們不過是滄海之一粟,光陰易逝,我們更要及時行樂,莫要虛度光陰才不負此生。乘風破浪會有時:有人說,掌心的掌紋決定了人生。可掌紋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況且掌紋在掌心之中,所以其實命運由自己決定。正所謂「我命由我不由天」!
  • 與有關李白的名言警句
    ——李白《古朗月行》12、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李白《送友人》13、但見淚痕溼,不知心恨誰。——李白《怨情》14、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李白《妾薄命》15、冬夜夜寒覺夜長,沉吟久坐坐北堂。——李白《夜坐吟》16、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李白《贈孟浩然》17、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 唐詩① 感遇 · 其一 (張九齡)
    ·其二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月下獨酌李白:春思杜甫:望嶽杜甫:贈衛八處士杜甫:佳人杜甫:夢李白·其一杜甫:夢李白·其二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王維:送別王維:青溪王維:渭川田家王維:西施詠孟浩然
  • 詩詞:玉管朱弦奏希音,唐風宋韻苦追尋,多少詩家和淚吟
    七絕 希音文/白雪玉管朱弦奏希音,唐風宋韻苦追尋。神遊一夢穿今古,多少詩家和淚吟。然而「和淚吟」結尾,更說明了寫好詩詞作品,很不容易,作者在感嘆此路途艱難之餘,亦在馬不停蹄的進化中,精神值得小九學習寄語希音堂文/風雨同心玉簫八孔各成音,獨步聲階響易沉。唯以共鳴求互補,始能分秒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