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一種道德,請不要把別人對我們的好,都當成是理所當然

2020-12-15 教育思享

「傳說魚的記憶只有七秒,七秒後便不記得過往物事了。」

或許如此,最近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的留學生許可馨,才敢挑戰所有網友和中國人的底線,才敢說:「如果我有醫生朋友在武漢一線,我會希望他們臨陣脫逃。」還敢說:「能走到今天,一靠爸媽的錢和人脈,二靠蘇州的平臺和資源,有幸生在一個比世界上絕大多數地方都富裕的城市,至於個人努力跟這些比起來,則絲毫不值得一提。」

很多孩子,從小生活在優渥富足的家庭,從學校到職場都一帆風順、波瀾不驚,就誤以為自己很了不起,圍繞在身邊的人脈資源,都是靠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獲得的,然後反過來蔑視自己的家庭和祖國。

不但不知道感恩,甚至還以怨報德,這就是失敗的教育。

夢裡故鄉慈母淚,滴滴穿石盼兒歸。

這句詩,道出了很多父母的心聲。如今,社會發展的節奏越來越快,出外工作的年輕人也不在少數。不管是緊張忙碌還是熬夜加班,背井離鄉出門在外的中國人,都會抽時間給家裡打電話、報平安,讓家人安心。

但是江蘇常州的郭巧娣老人,卻有20年沒有聽到過小兒子王永強的消息。家境貧寒卻讀書努力的王永強,自小聰明勤奮、學業有成,蘇州大學畢業,中科院博士,北大博士後,最後還娶了北大教授的女兒,堪稱是「寒門出貴子」、「知識改變命運」的典範和楷模。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才華出眾的學霸和「別人家的孩子」,卻在1999年出國後,再也沒了消息,甚至離開了父母和親人的視線。即便是郭巧娣老人生命垂危,希望在閉眼前見到自己小兒子時,一別20年的王永強也是杳無音信。

感恩是一種積極的心理行為,是孩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體現。如果孩子接受了學歷教育和家庭教育,卻缺乏感恩心理,不講情誼也不談感情,始終是個感情冷淡,心理不健康、人格也不健全的人;那這樣的教育就沒有價值,這樣的人生也沒有意義。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曾說:「感,動人心也,從心,鹹聲;恩,惠也,從心,因聲。」也就是說:「感」是心底裡使人心動;「恩」,是從心底裡給人好處。所以「感恩」,就是從心底裡使給人好處者心動。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從咿呀學語到蹣跚學步,享受著父母、家庭和社會給予的一切美好,同時我們又接受教育,在父母含辛茹苦營造的家庭教育環境、學校社會提供的義務教育體系中學習和生活。直到我們擁有令人羨慕的學歷、智慧和見識,自然應該做個有心人,時刻懷揣一顆感恩的心,善待家人、親人和好友,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回報社會,體現出自身的價值和擔當。

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應該以正確心態來面對自己的生命。而生命存在的價值,不僅有自我價值,也包括家庭和社會價值。有些人只知道奢侈生活卻不知道善待生命,將自己的生活當成人生的全部,自私自利、精緻利己,甚至為了自己的生活能夠保持快樂富足,而對理應承擔的家庭社會責任選擇了蔑視和無視。這樣的生活毫無人情味也沒有生命價值,人生活在家庭和社會中,除了自己接受教育、賺取薪資,還要娶妻生子、成家立業;除了善待自己、吃飽穿暖以外,還應該懷揣感恩的心,明白我們自己對於父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義務與價值。

感恩父母和社會,首先要感恩自己。

在面對社會生活的過程中,不管是喜怒哀樂還是成功失敗,都要正確面對和接納自己,始終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尊重父母親人、朋友同事的生活和感受,在需要時毫無保留地奉獻愛心、熱情助人,力所能及地幫助所有需要我們幫助的人,感謝賦予我們生活的世界。

叢飛是深圳的知名歌手,在他37年的短暫人生中,曾參加400多場義演,用自己的辛苦所得資助了一百多名來自貴州、湖南、四川和山東地區的貧困兒童,累積捐贈金額達到300多萬元,因此被評為2005年的感動中國人物。

但是,這樣一個嘔心瀝血、感天動地的慈善歌手,在2005年5月12日確診為晚期胃癌時,卻拿不出治病的錢,在他50多平米的家裡,除了一臺鋼琴,再找不出其他值錢的家當。

2006年4月20日,叢飛在深圳逝世,還在臨終前捐出了自己的眼角膜。

但是有些受贈學生,不但不感恩,卻說出了這樣的話:被人知道會沒面子,他幫我是另有所圖,何時病好出來掙錢,能否幫我買個MD。

誠然,人品和貧富沒有關係,但是感恩卻和家庭教育密切相關。

現在很多獨生子女在家裡養尊處優、自私自利,對於父母和長輩的溺愛嬌慣習以為常,不但不知道感恩,還漠視和無視父母含辛茹苦的勞動所得,花錢大手大腳,喜歡攀比、炫富,這和「許可馨」這樣的留學生有什麼分別?

著名學者錢理群,曾有過這樣的感慨:「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

許可馨正是這樣的人,讀書明理卻無家國情懷,熟諳人情卻唯謀私利,舉止有禮卻內心冷漠,貌似善良卻天性涼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可以為短期利益而合作,卻不會為集體利益而攜手。

作家水丁木曾遇到過一個奇葩女讀者,這位女士買了她的書後,每一本都拆開翻完,然後在7天內退貨,還跑去網站給她打差評。水丁木問她為什麼不買電子書或者去圖書館借閱?這位女士說:我膈應別人看過的書。

其實對消費者來說,「7天無理由退貨」是一個很好的機制,網購退貨不需要和賣家、第三方平臺解釋證明,直接就可以退,省掉很多扯皮時間也節省很多時間精力,但現實的情況是:惡意退貨的「精緻利己者」正在敗壞這個機制。

就這樣,許可馨利用體制規則讓自己順利出國、體面生活,而「惡意退貨」的買家,卻利用退貨政策達到自己「免費」讀書的目的。

讀書人,自古以來都是心高氣傲和書生意氣,雅氣和正氣的象徵。

現在中國的讀書人很多,從大學擴招到英美留學潮,天才學霸層出不窮,但是能夠知恩圖報,有書生氣節的讀書人卻不多。

錢理群教授曾提到過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例子。有天他去上課,有一名學生坐在第一排對他點頭微笑,上課時也認真而恭敬,下課以後甚至迫不及待地跑到錢教授面前告訴他:「錢教授,今天的課講得真好!」錢教授一向對學生的奉承話有所警惕,可是這名學生卻不同,他不但喜歡說好話,還能把好話說得條理清晰、頭頭是道,講的話又全在點子上,錢教授不免對這名學生產生好感。

就這樣,好聽的讚揚和奉承話說了一遍又一遍、一天又一天,直到第四次,這名學生可能覺得時機已經成熟,就直接說:「錢教授,我要到美國去留學,請您給我寫推薦書。」錢教授欣然同意,可是至此以後,這名學生再也沒有出現過。

由此可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善於表演、偽裝和迎合,也比大多數勤懇努力、埋頭苦幹的實幹者更善於利用體制規則,也更容易獲得個人事業的成功。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這是《孟子·離婁下》中的一句話,意思是說:人區別於禽獸的地方只有很少一點點,一般的人丟棄了它,而君子卻保存了它。

電影《亂世佳人》中的斯嘉麗,無疑就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為了生存而不擇手段,哪怕搶奪妹妹的丈夫,哪怕以愛情和婚姻做賭注也要保住自己的家園。

對於自私冷漠的利己主義者來說,他的情感思想就像是個無底洞,回報和感恩肯定是不會懂的。

感恩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修養;不是與生俱來,而是靠後天的學習和感悟。感恩,是我們發自內心對於萬事萬物、父母親友的感激之情和回報之舉,是我們避免卑劣和自私,美好而高貴的選擇;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素質和要求,也是倫理的底線。

中國的家庭教育,自古以來就將「感恩孝悌」的教育放在最突出的地位。《商君書·畫策》中說:「黃帝為君臣上下之義,父子兄弟之禮,夫婦配合之合。」漢代董仲舒建立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五種社會關係的「三綱五倫」道德教育系統,並強調上者對下者的關懷是施恩,下者對上者的順從是感恩。

感恩是對生命的一種態度。

如果無法接受和感悟別人對我們的好,我們的自我世界就會變得過於狹窄封閉,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情感也會變得疏遠冷淡;如果我們學會接受別人的好,並且懂得以恰當的情感方式對別人做出回報和感謝,那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會變得更有溫情和親密。

1、感恩,能夠降低抑鬱情緒。

誠然,這個世界並不是每個角落都充滿著美好,每個人都有被傷害的經歷,但是我們的人生中必然也會被更多的人照顧和愛護。傷害我們的人能讓我們獲得教訓和成長,關愛我們的人能讓我們收穫溫暖和感動,教會我們生命中責任和努力的意義。

如果有一天我們真正明白感恩的意義,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這個世界就會發現:其實感恩並不是愚昧的善良,而是一種人生的智慧。心中充滿感恩的人,即便是身處深淵險境,依然會感受到溫暖和感動;而喜歡抱怨的人,則無時無刻都要面對煩惱和挫折。

臺灣知名腦神經學家洪蘭教授說,年輕人要學會感恩。她曾舉例說:治療抑鬱症病人有一個方法,就是讓他們在每天晚上睡覺前,寫下三件得到別人幫助的事。我們生活在感恩中,才會有一個健康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

值得感恩的美好幸福,會在我們的頭腦和記憶中停留,從而喚起我們自身的幸福感和價值感。

2、感恩,能夠緩解失眠和焦慮。

現代社會生存壓力大,很多年輕人都有焦慮和失眠的習慣。

如果失眠嚴重的話,可以在臨睡前躺在床上,把脖子和頭露出床外和軀幹保持平行,然後維持3-5分鐘。剛開始會感覺氣血通暢很舒服,最後就會覺得頭暈腦脹、齜牙咧嘴,甚至意識飄忽,在這個時刻你的任何雜念都會消失,然後不由自主地放空大腦,沒了雜念也沒有焦慮,就會重新找到想要睡眠的感覺。

當然更重要的是自身性格和心理問題的調節,為人做事不要過於斤斤計較、追求完美,對於過去的錯誤和煩惱不要太放在心上,要學會釋懷,更要學會放下。

只有活在當下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因為身邊有很多美好的事情需要我們去珍惜,更有含辛茹苦將我們撫養成人的父母,照顧和關愛我們的親朋好友,始終對我們不離不棄;所以我們應該感恩也必須感恩,只有我們懂得感恩生活,心情才能舒暢輕鬆,睡眠才能平和安穩,從而緩解失眠的痛苦和無助。

3、感恩,能更好地應對挫折

「縱觀古今中外,成大事者,無不飽經風霜,被生活摧殘,遭受打擊。」

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都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每時每刻都不能停止呼吸,但是空氣卻是免費的;我們不能沒有太陽的照射,而陽光卻是免費的;我們擁有家庭的溫暖,而親情卻不需要我們付出任何代價。

我們無需付出代價,就擁有了世界上最珍貴的一切,難道不應該感恩嗎?

一個人想要成功和有所作為,就必然要面對失敗和挫折,但是,不管我們的夢想是什麼,不管我們在追夢的路上有多少挫折險阻,所有的夢想都是可能實現的。當然這個過程很困難,我們也會經歷很多打擊、失敗和痛苦,但這些挫折,都是一個嚮往成功的人註定要經歷的,恰恰是這些挫折讓我們變得有資格去做一個成功者。

尼採說過,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我們最應該感恩的,就是那些曾經給我們迎頭痛擊,讓我們墮入絕望深淵的挫折;那些讓我們刻骨銘心,幾乎放棄人生和夢想的挫折。

如何進行感恩教育?

2014年9月25日,山東聊城,山東省茌平縣賈寨鎮中心小學舉行了主題為「託起明天的太陽」(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改變自己)勵志、感恩專題演講。演講中途,全校1000多師生、家長在演講者的引導下,抱頭痛哭,幾度情緒失控。

但是這樣的感恩教育,顯然是流於形式和趨於簡化的。

實際上,感恩是非常私人化的情緒過程,需要有一定的情感基礎上的思考和認知。有的孩子可能讀一本書、聽一首歌就會感動,產生感恩的意識;但有些孩子可能從小冷漠孤僻,直到為人父母才能懂得感恩父母的勞累辛苦。

現在很多老師和父母,一提到感恩教育就是洗腳、下跪和認錯,在一定程度上強迫孩子作出「報父母恩」或「報師恩」的行為,本質上其實是急功近利的「速成教育」,希望用批量化、流程化的教育模式,迅速培養出一批「孝子孝女」。

父母看到孩子跪在地上給自己洗腳,非常感動;老師看到孩子痛哭流涕、擁抱道歉,很感動;而孩子往往是受寵若驚,卻不知所以然。

實際上所有參與者都明白:這樣的快餐式「感恩教育」很難觸發孩子「最柔軟的神經」,既沒有震動孩子的心靈,又不能引導孩子去思考感悟,更不可能通過如此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瞬間提高孩子的道德水平,因而效果有限,只能是感動了老師和父母自己。

對於家境殷實卻口出狂言的許可馨、叢飛傾盡家財去資助卻冷漠殘忍的貧困學生,還有利用「七天無理由退貨」規則免費讀書卻不知誠信守約的買家來說,我相信他們在學校裡一定接受了完善的道德教育、愛國教育甚至是感恩教育,但是他們知道感恩嗎?

真正發自內心的施恩應該是不求回報的,就像是醫生救治病人,警察保護百姓,或是消防員救助災民;所以不管是老師和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一定是無私和不求回報的。

如果我們懷著期待報恩的心態去教育孩子,那麼我們的教育就是功利、投資和自私的教育。

在我們小的時候,父母經常告訴我們要記得誰對我們的好,將來長大了要記得回報人家;學校裡的老師也經常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以後學有所成才能回報社會、報效國家;這都是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本身沒有錯,但是感恩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傳遞真善美,不是讓孩子知道誰幫助了自己,自己應該給誰報恩,而是應該讓孩子感受到生命中的幸福快樂和溫暖感動,然後將心中真情流露的「真善美」傳遞給身邊的父母家人和親朋好友,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感恩是一種道德,不要把別人對我們的好,都當成是理所當然。

相關焦點

  • 別人給予的幫助不是理所當然的,或許我們都知道,感恩之心常在
    感恩的心態有助於建立良好人際關係,不知道感恩的往往難以得到別人的尊重,如果認為他人的幫助是理所當然的,不用感恩,那麼在無意間就會帶來副作用。那個青年聽了這話,馬上站起來讓了座,沒想到那位婦女徑直走過去一屁股坐下,對這個青年看都沒看一眼,這個青年的臉上當時就掛不住了,心想,好心讓個座,連句感謝的話都沒有,心裡很是不快。這時售票員逗小孩說:「小朋友,剛才叔叔給你讓座,快謝謝叔叔。」小孩馬上說:「謝謝叔叔」婦女也明白過來,連忙說謝謝。
  • 愛一個人,不要把性當成一件「理所當然」的事
    人們都說被偏愛的有恃無恐,可淺薄的喜歡也都是隨心所欲。淺薄的喜歡上對方,會想辦法刷存在感,拉近距離,會不擇手段,只為得到。而愛上一個人,是小心翼翼的關愛,是害怕做錯事,是為了對方考慮而克制自己的欲望。同樣,也不會把性當成一件「理所當然」的事。
  • 別人幫你是情分(幫了要感恩),不幫你是本分(不幫也別記恨)!
    這個社會,沒有哪個人必須對那個人好的規定,除了自己的親人,有些人你對他好,是出於禮貌或好意,但他卻總是認為你對他好是理所當然,如果你一次對他不好了,他就懷恨在心,對於這種不知道感恩的人,我們沒必要去理會他,因為這就是典型的白眼狼。
  • 別把任何人的深愛,當成理所當然
    隨著他人的腳步向前,我們只是在努力地創造關於生命的歡喜,我們只是努力地勾勒著屬於往後餘生的美好圖景。一個人路茫茫,那是難走的路。但是,在這個世上,從沒有什麼是簡單的,譬如愛情,也總是有著那麼多的你意想不到。人海蒼蒼,你必須知道,愛不是你想要就有的,所以別把別人的深愛當成理所當然。
  • 別讓理所當然趕走了對我們好的人
    在這個複雜的社會,有人這樣待你實在難得,但是有些人總是會把這份難得,當作理所當然。那麼我們仔細想想,別人有義務對我們好嗎?可能我們會覺得,我們是室友、是同學,關係能和睦就和睦一些吧,畢竟大家都想愉快相處。就想著能寬容就寬容,能包容就包容,可是這樣得來的結果卻是,值日沒人幹,只有宿舍長或者看不下去的人打掃,而那些不做值日的人,反而覺得不做值日是理所應當的。
  • 女子嫌捐贈蘿蔔太差怒罵志願者:請多一些理解與感恩
    還有網友說,他那要吃什麼都還要冒著危險跑出去買回來,人家志願者送到你家門口還嫌這嫌那,嫌不好可以留給別人,不要讓捐獻者和志願者傷心,以後這種人不要給他送了,讓他自己買就是了。筆者看法:1、不要把別人的好當作理所當然,請收斂一下「公主」脾氣現實生活中總有那麼一些人,覺得別人的好是理所當然。
  • 讓我們感恩地活著
    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常懷感恩之心,以德報德,知恩圖報,無愧於心,瀟灑坦然在人世間走一回!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天,有人問一位老先生,太陽和月亮哪個比較重要。那位老先生想了半天,回答道:「是月亮,月亮比較重要。」
  • 兒媳婦孝順公婆,究竟是理所當然,還是道德綁架?令人深思
    我國是一個傳統的文明古國,歷來講究禮儀道德,尊老敬老愛老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而在倫理觀念上,更加普遍信奉「百善孝為先」的理念。可是,有人說兒媳婦孝順公婆是應該的,必須的,也有人說這是道德綁架,到底是誰說的對呢?兒媳婦孝順公婆,究竟是理所當然,還是道德綁架?還真令人深思。
  • 不知感恩的人,不能幫
    如果一份善良沒有原則,沒有底線,不看清對方的為人,那麼善良可能就會成為傷害我們自己的武器。 善良,是我們必然要有的修養,可是善良也要放在值得的人身上。 對於那種不知感恩的人,再好心,也不要去幫,因為你對他們越好,你就會越麻煩。
  • 幫人是情分,不幫是本分,別再做別人眼中的「爛好人」
    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常常會覺得只要我們對別人好,別人必然就會對我們。我們幫助了別人,在我們需要幫助的時候別人肯定也會伸出援助之手。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更多的是我們的付出沒有任何回報而是被人當作了理所當然。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 請不要道德綁架
    道德綁架這個詞其實是近幾年才出現的,但是也是這幾年我們突然發現,有很多事情,都相當的符合這個詞,而道德綁架最多的就是被用在強者幫扶弱者這件事情上,因為人其實都會更加同情弱者,所以就往往會造成一些我弱我有理的情況。
  • 沒有任何一個人為你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因為生命的脆弱,我們並畏首畏尾。因為生命的堅強,我們並肆無忌憚。如果你覺得生命的脆弱是你無能為力的,那麼,請你想一想,為什麼有的人在生死的邊緣依然懷揣希望?如果你覺得生命的堅強是無所謂的資本,請想一想,一場意外帶來的別離的淚水。
  • 《天性》不要把親人對我們的愛,看作理所當然,還挑三揀四嫌棄它
    這個似乎從來都沒有,因為他們對於我們的付出,早已被我們習以為常的認為,這是他們的責任、是他們的義務,是他們理所應當應該為我們做的,我感謝他們做什麼,這不是見外了嗎?感謝不一定要時常掛在嘴邊,但一定要時常掛在心裡,懂得他們無私的愛和奉獻,知道他們的好,感恩他們對自己的付出,然後把它付之於行動,別等到物是人非,親已不在,我們想要盡一點自己的心意,卻只能抱憾終生。
  • 「任何人請你去家中吃飯,都不要空手去」
    假如有人請你去家裡吃飯,千萬不要空著手去,這既是一種禮貌,也是你的一種態度。而且帶禮物還有以下三種好處。 這個時候朋友可能會客套地囑咐你幾句,不要帶禮物,不要見外等等一些客套話。 記住這只是客套而已,即使真的不需要,你也要表現出足夠的誠意。而且在我國向來有禮尚往來這一說,人家請你吃飯你送禮物,這是很正常的禮尚往來。既有誠意又顯得平等互利,這才是君子之交應該有的表現。所以禮物千萬不能少,帶總比不帶好。
  • 「忘恩負義,一看便知」:有三種表現的人,往往不懂感恩,要小心
    老話說,與人為善,助人為樂,我們要的確多幫助人,結善緣,交朋友。但不是任何人都值得你幫助,有些人,你即便再幫他,他也不懂感恩,甚至還會忘恩負義,讓你遭受極大的心靈傷害!這種人其實並不難識別,很多時候,是一看便知。具體而言,不懂感恩、忘恩負義的人,往往有以下這三種反常表現,遇到了要繞著走,一定要小心。
  • 《菜根譚》:懂得感恩的人,才會有貴人相助
    生活當中,每個人都喜歡趨利避害,這也是人的本性,對於幫助過自己的人,有道德良心的人都會感恩,但也有些人卻對他人的幫助視為理所當然,完全不懂得感恩為何物,只知道對他人所求無度,一旦他人無法滿足自己的要求就懷恨在心,這樣的人只會讓人心寒,貴人遠離,身邊願意幫助自己的人也會越來越少。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是一個極具人格魅力的人,這樣的人總會吸引貴人相助。
  • 這樣對待你的人,不管愛情還是友情,都不要再繼續了
    理所當然的要求你 當代的成年人,大多數都習慣了獨立,不願意過多麻煩別人。一方面自己不好意思,另一方面又怕欠別人人情。 但我們大多數人在面對摯友和愛人時,就會放下自己的堅持,變得柔軟。 有時遇到了困難,我們會第一時間想到朋友或者愛人,想要在他們的身上獲得安全感和依靠。 我們都知道,感情是在感恩中升值的,當別人對你好,你會想著以同等的好回報對方,這份感情就能夠持續擁有溫度。
  • 一味對別人好,時間久了反而會受到傷害,記住這三句話更重要
    怕的是自己一直掏心掏肺,真心實意,一腔熱血,最後卻換來不懂感恩,忘恩負義。 這年頭,有時候你心眼好,可能被人看成缺心眼。你人老實,卻被當成軟柿子捏,你善良,被人當成傻子看待。 總以為世界如此美好,沒有欺騙,沒有傷害,可是並非如此。在有些人的心中,利益永遠排在第一位。
  • 有一種感恩,只銘記,不打擾
    這話或許有幾分道理,因為我們窺探不到別人的內心。他和她,相識三年,從未提及男女之事。最終還是成了陌生人,終是擺脫不了世俗的牽絆。她感謝他,感恩他在她對人生產生動搖,對生命絕望的時刻出現。積極的心態,正確三觀的重塑,使她無論遭遇什麼,都對生活充滿信心。她對他無限感激,感恩他改變了她。很多時候,只要想起他,就有想去找他的衝動。有一次,她把這個念頭告訴朋友,朋友極力反對。認為她這樣做會影響到他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