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立春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意味著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啟。在傳統觀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義。
雖已立春,但氣候依然寒冷,遵照「春夏養陽」的原則,飲食上要注意多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以防風寒邪氣傷人。
大棗,又名紅棗、幹棗、棗子,是臨床中很常用的一味中藥。春季食用大棗益處很多。
春天飲食應「省酸增甘,以養脾氣。」這是因為春季為肝氣旺盛之時,肝氣旺則會影響到脾,所以春季容易出現脾胃虛弱的症狀。而多吃酸味的食物,會使肝功能偏亢,故春季飲食調養,要少吃點酸味的食品,多吃點甘味的食品,以補益人體的脾胃之氣。中醫所說的甘味食物中,首推大棗。中醫建議大棗熟吃,將大棗放到粥、飯、湯、羹裡加熱到軟爛之後食用,對身體有補益作用。
有些人平時身體挺好,有時因為得病或勞累過度,卻懶得說話,或稍微活動一下就感到疲勞,這些症狀都是中醫上常說的氣虛,可以吃補氣食物進行調補。穀物中除了粳米,還有三種米也是補氣佳品。
糯米:糯米味甘性溫,有補中益氣、止汗止渴等作用,適用於氣虛引起的自汗、氣短無力等症狀,也適合陽氣虛弱、脾胃虛寒者食用。糯米一般煮成粥更容易消化吸收。但糯米黏膩,咳嗽痰多、舌苔厚膩、消化不良者少吃為宜,其餐後血糖反應較高,糖尿病患者也不宜多吃。
小米:小米味甘,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含有鈣、鐵、維生素E等營養成分。小米一般煮粥、做飯或磨成粉做成各種食品。小米性偏涼,尤其適合心煩、發熱、口舌生瘡者食用,但脾胃虛寒者不宜食用。
黃米:黃米味甘,性溫,能益氣補中,還有除煩止渴、解毒的功效,有發熱煩渴、咳嗽、胃痛等症狀的人可多食。黃米除了含豐富的蛋白質之外,其維生素E含量在穀類比較突出。黃米可用於煮粥、做米飯和釀酒。與糯米類似,黃米性質黏膩,消化不良和糖尿病患者應少吃。
原料:芹菜400克,水發香菇50克,幹澱粉、菜油、調料適量。做法:芹菜洗淨切段,鹽漬10分鐘後,用清水漂洗、瀝乾;香菇切片;澱粉、醋、味精加水50毫升兌成芡汁待用。炒鍋內菜油燒至冒煙無泡沫,放入芹菜煸炒2~3分鐘,投入香菇片迅速炒勻,加醬油,炒1分鐘,淋入芡汁速起鍋。佐餐食。功效:清熱平肝,益氣和血,適用於肝陽上亢,頭痛眩暈,能防止肝臟之氣犯脾。原料:白薯(又稱紅薯、地瓜、山芋)600克,綠豆25克,大米50克。做法:將白薯洗淨,切成滾刀塊;將綠豆、大米淘洗乾淨;將上述原料一起下鍋,大火煮開後,改用微火燉煮45分鐘即可。才能繼續衝衝衝呀!所以不要著急過早減掉冬衣哦寒冷冰凍消逝
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
春天
是溫暖,是生長
大地蔓延回春
一年四季從此開啟
願好消息接踵而來
美好的事物紛至沓來
世界春意盎然,繁花似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