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剛剛聊了非常沉重的關於《勞動合同法》的話題,今天我們說點輕鬆的,說一說美食。
上周石家莊疫情控制穩定,城市開始重啟,這是一個好消息。不過當年武漢疫情時全國網友鼓勁說的是「熱乾麵加油」,新疆疫情時說的是「大盤雞加油」,石家莊這個疫情鬧了一個月,網友們想破頭也沒想出啥好吃的,說來說去終究是「石家莊加油」。於是石家莊特色美食是「安徽正宗牛肉板面」這個梗就開始流行起來,這個說法確實很有意思,我作為本地人也喜歡拿著個開玩笑,但是我發現還沒有人認真談一談這個話題,那我就來說一說吧。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如假包換的「正宗」石家莊人,可以負責任地現身說法:所謂石家莊特色美食是安徽正宗牛肉板面僅僅是個梗而已。它滿足了社交網絡時代的諸多「梗」要素而已才流行了起來:首先這個牛肉板面安徽沒有,石家莊有,是為梗其一;其次反應了石家莊較為貧瘠的美食文化,是為梗其二;最後,安徽牛肉板面的店密集分布在老火車站附近,是符合流動人口簡單方便實惠高熱量風格的美食,因此也容易被外地來客發現,更容易「出圈」。
那麼安徽真正「正宗」的特色美食是什麼呢——太和羊肉板面。安徽省也挺特殊的,橫跨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所以跟江蘇非常類似,南北文化差異大。大名鼎鼎的八大菜系之一徽菜,發源於古徽州六縣,也就是現在的安徽省南部,包括江西婺源和南京的一部分。我們連鎖店南京大排檔裡的食物,大部分是以淮揚菜為主,還有一小部分就是徽菜。也正因為省內南北文化的差異,不少安徽南部的人民並沒有麵食的習慣,甚至不少人不知道太和羊肉板面這個本省特色,所以板面的傳播北上發展——去喜愛麵食的人民中傳播,也是情理之中了。
下面這個「起源」基本是胡說哈,大家圖一樂看看就好:
在這樣的傳播中有了一個很有趣的變化:「正宗羊肉」變成了「正宗牛肉」。這我也只能猜測了——羊肉的羶氣味有一部分人接受不了,那麼牛肉的受眾基礎就比羊肉廣多了。而且傳播的前提本身就有兩個:第一工業時代才能有這樣大範圍的美食傳播;第二既然要傳播,必須符合大多數人的口味。同時工業時代,那麼耕牛的地位就沒那麼重要了,牛肉也成為走進千家萬戶的美食了。所以羊肉板面變身牛肉板面,落戶於「火車拉來的城市」火車站地區,成為一道方便快捷廉價的美食,也就水到渠成了。我覺得我這個分析還是站得住腳的。
三年前馬前卒先生在上海有一場演講《保衛我們的現代生活》,裡面講到了柳州螺螄粉、武漢熱乾麵、河南燴麵等幾種美食的起源:「關於螺螄粉的起源,有說是工廠食堂給夜班工人提供夜宵發明的;有說是工人電影院散場後大排檔老闆為了迅速煮粉發明的;有說是很多外地人半夜下火車要吃飯,小店老闆只剩下螺螄湯和米粉,臨時拼湊出來的。這些說法的共同點是,螺螄粉肯定不是什麼古代食品,也不是家庭廚房裡面的創造,而是現代餐飲企業為了快速批量製作而發明的快餐。」
馬前卒先生分析地很好,因為螺螄粉有大規模「工業化」的潛質:首先,它用的是幹切粉,不是溼粉,主要原料好運輸;其次,把螺螄預先煮化在湯裡,油水和味道很足,便於快速製作油水很足的熱湯粉;第三,配料是腐竹、酸筍、酸菜、花生米,和一小把青菜,大多數配料比較耐儲存。這幾條優點都接近於方便麵。所以,柳州螺螄粉佔領全國市場,一半是靠開店,一半是袋裝的方便麵式銷售。同樣,河南燴麵,1956年出現在鄭州,是飯店公私合營之後,為了批量製作熱湯麵而發明的。武漢熱乾麵,是1930年左右發明的,飯店老闆每天做麵條的半成品,做少了不夠,做多了會粘在一起,他就想辦法在麵條上拌了一些油和芝麻醬,結果大受歡迎。
石家莊其實有一個可以稱得上「特色」一點的美食——金鳳扒雞。但是「扒雞」這個品類可以說廣泛分布在全國各地:中國四大名雞——德州扒雞、河南道口燒雞、錦州溝幫子燻雞、符離集燒雞——每種雞對應一個近代鐵路要地。雞肉是最廉價的肉類,同時燒雞容易保存、容易攜帶,無論在火車站當特產買還是作為旅行的禮品送給親朋好友,性價比都很高。石家莊作為近代交通樞紐,產生金鳳扒雞這樣的特色美食,也是符合全國普遍經驗的。
可以看到,眾多現代美食的形成時間其實是很短的,比如王守義十三香,王守義家族宣稱自己的香料配方有上千年的歷史,然而有較真的網友考證過,其中許多香料在宋代甚至明末才傳入中國,何談千年之久。其實那段歷史離我們很近,都有非常明確的明文記載:王守義十三香誕生於1959年河南駐馬店。如果真的如他們所說,幾千年前壓根沒有便捷的交通運輸香料,香料很容易就變質變味。大航海時代歐洲人從殖民地搶回來的香料都是奢侈品,是體現貴族身份地位的。建國後武漢長江大橋打通了京廣鐵路,第一次把中國南北連接起來,所以河南的王守義家族可以便捷的使用多種香料混合調味了。
所以我對《舌尖上的中國3》這類鼓吹什麼「古法」「傳統」「天然」「手工」的調調就很反感。哪有那麼多古法?連餐具都是手工的才好吃?歷史是不斷前進的,現代人居住條件就是比古代人舒適,現代人的衣服就是比古代人實惠耐用,現代人的美食就是比古代人美味可口。好多家庭為了追求美觀,用那種明清仿古家具,咯得屁股疼好不好,好多椅子靠背還很低,頸椎難受得不行,花錢買罪受。難道軟綿綿的大沙發和人體工學椅不香嘛?反正我是覺得處在工業社會不享受工業文明的成果就是彆扭,無非是一些小布爾喬亞的無病呻吟。
在封建社會中,美食也是有鮮明的階級性的。比如《紅樓夢》中這一段描寫非常生動:鳳姐兒聽說,依言搛些茄鯗送入劉姥姥口中,因笑道:「你們天天吃茄子,也嘗嘗我們的茄子弄的可口不可口。」劉姥姥笑道:「別哄我了,茄子跑出這個味兒來了,我們也不用種糧食,只種茄子了。」眾人笑道:「真是茄子,我們再不哄你。」"劉姥姥詫異道:「真是茄子?我白吃了半日。姑奶奶再餵我些,這一口細嚼嚼。」"鳳姐兒果又搛了些放入口內。劉姥姥細嚼了半日,笑道:「雖有一點茄子香,只是還不象是茄子。告訴我是個什麼法子弄的,我也弄著吃去。」鳳姐兒笑道:「這也不難。你把才下來的茄子把皮籤了,只要淨肉,切成碎釘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並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乾,各色乾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雞湯煨乾,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裡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是。」劉姥姥聽了,搖頭吐舌說道:「我的佛祖!倒得十來只雞來配他,怪道這個味兒!」
很多研究《紅樓夢》美食的專家分析過,賈府這麼費勁的做法,其實就在提取「鮮味」——也就是味精的味道。劉姥姥也算是一方大地主,但是她活這麼大也無福消受一次「味精」。我對自己的定位很明確啊,我就是個無產階級,我又不是帝王將相我也不配姓孔,所以我感恩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能讓我每頓飯都能通過廉價的味精嘗到穀氨酸鈉的味道。
可以看到,美食的背後沒有那麼神秘,所謂的古法、秘方、傳男不傳女,只是在交通不發達、信息不發達時代製造的神話罷了。現代社會,「正宗」的安徽牛肉板面也能在石家莊生根發芽,這是好事。
但是呢,這個「梗」僅僅是網際網路催生熱度之後的倖存者偏差罷了。在我二十多年的人生中,從未一次吃過安徽牛肉板面,然而在網絡梗發酵之後,回家的時候就發現哎這有一家,哎這還有一家——這只不過是被強化印象之後的反應而已。對於市民來說,覺得安徽板面跟蘭州拉麵、宜賓燃面、河南燴麵、西安拌麵、朝鮮涼麵並沒有什麼特殊性。從店鋪的密度來講,更遠遠遠比不上「蘭州牛肉拉麵」——然而我知道正宗的當地美食叫「蘭州牛肉麵」,沒有這個拉字。「蘭州牛肉拉麵」這也是當代平民快餐店發展的一個例子,可以理解為這也根本不是從蘭州出來的,但符合了時代與工業化的要求。石家莊本身就是一個「火車拉來的城市」,火車站附近的「正宗」安徽牛肉板面僅僅是因為誕生在石家莊,因為沒有那麼好吃沒傳到別的地方罷了。
就好比「汪峰上頭條」的問題,這可能算是這幾年最成功的營銷人設了。當然,最開始只是網友玩的梗,也是倖存者偏差的意思在,但是很明顯汪峰非常享受且利用起這個人設來了。有一說一,雖然汪峰是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歌手,但是他那點事也真不一定次次都上熱門、上頭條;然而他成功的把自己與「頭條」綁定在一起,也就是娛樂圈最有流量最有熱度的事。相當於我不局限於我本身的熱度,世間萬事萬物的熱度都可以為我所用——而且是最熱的。「永遠上不了頭條的汪峰」是表象,本質是「永遠都跟頭條綁在一起的汪峰」,娛樂圈不管是誰看了都流口水,太厲害了。
歸根結底,「石家莊特色美食是安徽牛肉板面」這背後都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與傳播學的規律,這個小吃能落在石家莊是有其特色;這個梗能被廣大網民所傳播,其實是人心理學的特點。
不過呢,對於石家莊市民來說,安徽牛肉板面在其生活中僅僅是一個平凡的外地快餐小店。真正可以算作「市民性」的美食比如:燻肉大餅、紅星包子、中和軒燒餅、燕鳳樓紅腸等等——這都是爸媽下班後會特意排隊給孩子買的。然而這樣的市民級美食也難免經歷了天津狗不理包子式的悲劇——國營店時實惠美味積累了客戶與口碑,私有化之後分量又少又難吃又貴,逐漸成為智商稅的代名詞。
以紅星包子為例,1969年成立了紅星飯店,賣的包子薄皮大餡十八個褶,逐漸在市民中積累了口碑。然而九十年代末股份制改革後,價格變貴了,包子變小了,服務變差了,我家也逐漸不買了。不但割消費者韭菜,據說好多幹了三十年的老服務員,改制後都被「優化」了,然後便宜價格聘請進城務工服務員。資本家兩頭掙錢,可不他們先富起來了?據說前年因為不掙錢,資本家不想接盤了,紅星飯店又回歸國營——不過僅僅是據說。就那些私營老闆這麼搞,把好名聲全都敗光了,不掙錢這不是活該麼。
九十年代末國企改制、下崗潮那個時候我還小,根本不懂什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然而在我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私有化不是好東西」的種子,完全是出於一個吃貨的自覺性:TMD好吃的都沒了!
言歸正傳,如果真要選一個石家莊特色美食,我覺得餄烙面和缸爐燒餅比較靠譜,至少我沒在別的城市見到過,而且也確實很好吃,想想就流口水了。
不過有一說一,能成為「特色美食」必須要「出圈」,就好比武漢熱乾麵全國都有店、新疆大盤雞就算不是新疆飯館都會做,石家莊的特色美食離「出圈」還遠遠不夠,所以先出圈的「安徽正宗牛肉板面」這個梗了,我作為本地人也覺得挺歡樂的,但是好多網友把梗當真了,那這背後的問題就值得分析分析了。
相關閱讀:沒有工業化的美食,也配叫「舌尖上的中國」?
保衛《勞動合同法》
消費主義沒有新鮮事
第二本新書正在付費連載中:《資本囚籠》:初階屠龍術——你們公司發年終獎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