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年來,廣東省深圳市第七批援藏幹部王建文,視建設邊疆為崇高使命,深入基層、情系民眾、實績援藏。他探索「治邊穩藏」新路徑,拓展援藏工作內涵,實現援藏工作的新突破,贏得察隅縣幹部群眾的衷心愛戴。
2014年11月15日,王建文(後排右四)等在目本村席地而坐和村民開會。
察隅地處西藏邊陲,是我國重要的邊境縣之一,位於林芝市東部,南與緬甸和印度接壤。按照中央統一部署,從1995年開始,廣東對口援建林芝市,深圳則從2010年開始負責對口支援林芝市的察隅縣。
近3年來,廣東省深圳市第七批援藏幹部王建文,視建設邊疆為崇高使命,深入基層、情系民眾、實績援藏。他探索「治邊穩藏」新路徑,拓展援藏工作內涵,實現援藏工作的新突破,贏得察隅縣幹部群眾的衷心愛戴。
目本村,藏語裡是「搬來搬去」的意思,這個幾乎與外界隔絕的山村位於怒江邊上,人均0.8畝耕地、年收入2300多元,房子上邊睡人,下邊圈牲畜。這個村地質災害十分嚴重,要想出村,就要沿著怒江邊的懸崖峭壁走上兩天。
「大人可以在這住一輩子,可是孩子呢,上學怎麼辦、工作怎麼辦?」王建文和他的援藏工作隊決定對這個村莊實施整體搬遷。
2014年11月中旬,察隅援藏工作組專程赴察隅縣兩個不通公路、最為偏遠的古拉鄉目本村、格巴村進行前期調研。而這期間,他們在怒江邊上徒步走訪了6天。
這是3月26日拍攝的即將入住的目本新村村貌。
通往目本村的路幾乎就不叫路,一側是怒江,一側鄰近峭壁,稍有不慎後果不堪設想。行進中,還不時遇有流沙。越是在這樣的「路」上行進,越堅定了他們對這個村莊實施整體搬遷的決心。
聽說援藏工作組來考察,村民身穿節日盛裝、手捧哈達,在村口處等待。為了順利落實目本村整村搬遷事宜,察隅縣援藏工作組的8名幹部都曾數次徒步進入過目本村。
王建文一行帶著第一手調研材料回到察隅鎮後,深圳市有關部門組成的工作組也隨即抵達察隅,對目本村整體搬遷工程進行可行性專題調研。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目本村整體搬遷方案最終落地。
作為深圳援建察隅的重點項目,由廣東援藏工作組統籌3000多萬元規劃建設的新目本村,位於600裡外的上察隅鎮鞏固村附近,這裡的生活生產條件大為改善。
新村正在緊張施工,每家的主體建築已經成型。每戶有一個院落,佔地約54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87平方米,屋子包括4個臥室和一個客廳,新房內還配備了電視機、熱水器等家電。
目本村的村民不久將搬遷至此。眼下,大家正在為新村莊的名字發愁,因為村民們再也不想用「目本」這個詞了。
站在下察隅鎮體育村如鐵龍家的院子裡,40歲的他對記者說起養豬,笑得合不攏嘴,今年不到4個月的時間,他家已經賣了37頭豬崽,掙了6萬多元。
為了幫助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王建文帶領工作組進村調查,得知村民有養豬的技術家底後,徵得村民同意,按照實際養殖規模為每戶新修了豬圈,改散養為圈養,改善了養豬條件和村內環境。
村民克阿龍說,有了豬圈,養殖規模上去了錢掙得也多了。
王建文(右一)和察隅鎮體育村村民如鐵龍(右二)敘談,幫他出主意、想辦法,鼓勵他帶動更多的村民致富(3月26日攝)。
王建文說,援藏工作要雪中送炭,不做錦上添花。如何把援助資金花到實處,讓援建項目更具有針對性,是援藏幹部思考的重點。
工作組成員們在剛剛抵達察隅的半年時間裡,走遍了全縣鄉鎮,對察隅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隨後主要援藏項目被最後敲定,它們遍布全縣各個片區,包括道路修繕、藏雞養殖示範基地、溫室大棚示範基地等民生項目。
在察隅縣城,一條平坦整齊的道路沿山而上,記者清晨走過,不時看到健身的群眾。
沿山路旁有個同慶小區,幾個老人家正在打掃衛生。74歲的阿白說,過去沿山路全是砂石路,居民們出行不便,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這批援藏工作組來後,開工建設沿山路,2015年6月1日建設完成,道路全長3.1公裡,寬約6米,還有景觀、休閒功能。
阿白說,路好了,小區居民自發地進行保潔,周圍鄰裡關係越處越和睦。
針對察隅縣醫療技術專家缺乏的情況,工作組聯繫了深圳有關醫療部門,派出志願者醫療組赴藏開展工作。除免費義診送藥,醫療技術專家們還把理論知識、臨床經驗、手術技巧、工作作風帶到受援地,一批當地醫療技術人員正迅速成長。
林芝市副市長、察隅縣委書記扎西平措說:「察隅雖然條件艱苦,但王建文帶領的工作組調研點多面廣、工作作風紮實,把援藏工作做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