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二戰期間的防空車,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德國的「球形閃電」。但實際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同樣作為裝甲強國的美國也嘗試開發出了好幾款防空車,只不過當時的美國陸航太過給力,拿下了歐洲戰場的制空權,美國的防空車自然也就沒有了大規模量產裝備的必要。
在歐洲大陸已經開打的時候,雖然在美洲大陸的美國短時間之內並沒有捲入戰火的樣子,但當時美國陸軍也在密切觀望著歐洲大陸的戰爭情況。在德國正式開打之後,「斯圖卡」俯衝轟炸機配合裝甲部隊快速突進給美國陸軍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美國陸軍認為自己一定要具備一款足夠強力的防空車,才能夠在未來戰爭中保護野戰部隊的安全。
從1941年開始,美國陸軍就開始嘗試在當時的坦克底盤上嘗試進行改造,製造相應的防空車。當時美國軍械局一共搞出了兩款防空車,前者是使用M3中型坦克底盤+M2低速75毫米高炮方案,後者是M3中型坦克底盤+M1型40毫米博福斯高炮方案,最終只有後者造出實車,被命名為T36原型車。
T36原型車直接在原有的M3中型坦克的底盤上,通過加裝一個裝載單管40毫米的鑄造炮塔而成,為了能夠進行大仰角射擊,T36原型車的火炮仰角達到了驚人的80度,已經接近垂直了。
不過最終T36原型車並沒有進行量產,因為美國軍械局認為該車的結構太過於複雜,而且只能夠攜帶100發40毫米炮彈,載彈量太少,持續作戰能力不佳。
緊接著T36設計方案之後的是T52設計方案,T52設計方案使用了當時已經大規模生產的M4「謝爾曼」中型坦克的裝甲底盤作為載具,承載能力和車內空間都更好一些,而在武備方面,則選擇了40毫米博福斯高炮+12.7毫米高射機槍的組合。
40毫米博福斯高炮和2挺12.7毫米高射機槍被安裝在半球形炮塔內,2挺12.7毫米高射機槍則分別布置在球形炮塔的兩側,這個球形炮塔可以進行360度的全向旋轉,射界比T36原型車要好上不少。
不過美國軍械局最終還是把這個設計方案給斃掉了,原因同樣是持續作戰能力不佳。雖然M4裝甲底盤的車內空間更大一些,但是球形炮塔佔據的位置還是太大,導致T52原型車的載彈量偏低,只能夠攜帶64發40毫米炮彈和1000發12.7毫米機槍彈,在沒有彈藥補給車的情況下,自身攜帶的彈藥在短時間內就打完了。
美軍在二戰中研製的最後一個系列防空車是T53系列防空車,這系列原型車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用於野戰裝甲部隊防空,而是用來攻擊敵人中高空的轟炸機。因此,這一系列的防空車並沒有採用40毫米博福斯高炮作為主炮,而是使用了M1型90毫米重型高炮作為主炮。
T53系列設計方案使用了性能更好的M4A4中型坦克底盤作為載車,因為M1型90毫米高炮的體積和後座距離較大,再加上車組成員並沒有遭到低空戰鬥機機槍掃射的風險,所以T53系列設計方案都採用了開放式戰鬥室設計。
當然,T53設計方案也被美國軍械局幹掉了,一來是當時美國陸軍已經沒有中高空防空作戰的需要,另一方面,該車的持續作戰能力更低,只能夠攜帶40發90毫米高射炮彈,除非多車協同作戰,不然都形成不了足夠的彈幕。
總的來說,美國陸軍的這些防空車都「沒趕上趟」,在美國陸軍最需要防空保護時匆匆立項,但是等快要誕生時,美國陸軍頭頂的天空已經足夠安全,此時再花費時間和精力來改進這些防空車,自然也就沒有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