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堅裝甲部隊的防空衛士,二戰美國防空車,專治德國轟炸機

2020-12-22 逆火行

談起二戰期間的防空車,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德國的「球形閃電」。但實際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同樣作為裝甲強國的美國也嘗試開發出了好幾款防空車,只不過當時的美國陸航太過給力,拿下了歐洲戰場的制空權,美國的防空車自然也就沒有了大規模量產裝備的必要。

德國「球形閃電」防空車

在歐洲大陸已經開打的時候,雖然在美洲大陸的美國短時間之內並沒有捲入戰火的樣子,但當時美國陸軍也在密切觀望著歐洲大陸的戰爭情況。在德國正式開打之後,「斯圖卡」俯衝轟炸機配合裝甲部隊快速突進給美國陸軍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美國陸軍認為自己一定要具備一款足夠強力的防空車,才能夠在未來戰爭中保護野戰部隊的安全。

「斯圖卡」俯衝轟炸機給美國陸軍留下了

從1941年開始,美國陸軍就開始嘗試在當時的坦克底盤上嘗試進行改造,製造相應的防空車。當時美國軍械局一共搞出了兩款防空車,前者是使用M3中型坦克底盤+M2低速75毫米高炮方案,後者是M3中型坦克底盤+M1型40毫米博福斯高炮方案,最終只有後者造出實車,被命名為T36原型車。

T36原型車的鑄造炮塔

T36原型車直接在原有的M3中型坦克的底盤上,通過加裝一個裝載單管40毫米的鑄造炮塔而成,為了能夠進行大仰角射擊,T36原型車的火炮仰角達到了驚人的80度,已經接近垂直了。

最大仰角狀態下的T36原型車

不過最終T36原型車並沒有進行量產,因為美國軍械局認為該車的結構太過於複雜,而且只能夠攜帶100發40毫米炮彈,載彈量太少,持續作戰能力不佳。

緊接著T36設計方案之後的是T52設計方案,T52設計方案使用了當時已經大規模生產的M4「謝爾曼」中型坦克的裝甲底盤作為載具,承載能力和車內空間都更好一些,而在武備方面,則選擇了40毫米博福斯高炮+12.7毫米高射機槍的組合。

T52設計方案所使用的球形炮塔

40毫米博福斯高炮和2挺12.7毫米高射機槍被安裝在半球形炮塔內,2挺12.7毫米高射機槍則分別布置在球形炮塔的兩側,這個球形炮塔可以進行360度的全向旋轉,射界比T36原型車要好上不少。

T52防空車原型車

不過美國軍械局最終還是把這個設計方案給斃掉了,原因同樣是持續作戰能力不佳。雖然M4裝甲底盤的車內空間更大一些,但是球形炮塔佔據的位置還是太大,導致T52原型車的載彈量偏低,只能夠攜帶64發40毫米炮彈和1000發12.7毫米機槍彈,在沒有彈藥補給車的情況下,自身攜帶的彈藥在短時間內就打完了。

美軍在二戰中研製的最後一個系列防空車是T53系列防空車,這系列原型車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用於野戰裝甲部隊防空,而是用來攻擊敵人中高空的轟炸機。因此,這一系列的防空車並沒有採用40毫米博福斯高炮作為主炮,而是使用了M1型90毫米重型高炮作為主炮。

T53設計方案

T53系列設計方案使用了性能更好的M4A4中型坦克底盤作為載車,因為M1型90毫米高炮的體積和後座距離較大,再加上車組成員並沒有遭到低空戰鬥機機槍掃射的風險,所以T53系列設計方案都採用了開放式戰鬥室設計。

當然,T53設計方案也被美國軍械局幹掉了,一來是當時美國陸軍已經沒有中高空防空作戰的需要,另一方面,該車的持續作戰能力更低,只能夠攜帶40發90毫米高射炮彈,除非多車協同作戰,不然都形成不了足夠的彈幕。

外形看起來很像是一輛反坦克殲擊車

總的來說,美國陸軍的這些防空車都「沒趕上趟」,在美國陸軍最需要防空保護時匆匆立項,但是等快要誕生時,美國陸軍頭頂的天空已經足夠安全,此時再花費時間和精力來改進這些防空車,自然也就沒有必要了。

相關焦點

  • 第一款真正意義的防空裝甲 球形閃電
    Ju 87、伊爾-2等對地攻擊機型的出現後,一方面加強了地面部隊戰鬥力,另一方面野戰防空的嚴峻問題也擺在各國陸軍面前。作為空地支援行動的先驅,德國陸軍在二戰前已編入作戰部隊專門執行野戰防空任務。他們最初使用牽引式輕型高射炮,後來在各種機動車輛上安裝高炮,開發了多種類型的自行高射炮。今天要介紹的「球狀閃電」便是戰爭後期德國軍隊開發的履帶式自行高射炮。
  • 二戰時期火力最強口徑最大防空火炮德國柏林之塔
    說到二戰時期防空高射炮的主要用途就是用於城市防空,通常負責的作戰範圍只局限於本土的防空作戰,而即使參加真正意義上的實戰,通常情況也只是負責二線防空警戒任務而已,這二戰初期基本如此,但德國的防空火炮卻與眾不同,德國裝甲師單位和裝甲集團軍的組建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早,因此對輕型高射炮單位,進行改裝實現機械化防空作戰
  • 印度即將採購的德國防空炮:中國也採購過,是解放軍的「緊箍咒」
    據環球時報報導,印度已經下定決心採購德國的"厄利孔-天空衛士"35毫米自行防空炮。這是一款集成了火炮,搜索系統,火控系統的先進車載機動式防空炮,35毫米的高射炮每分鐘的射速達到了1000發。雖然這樣的數據在現今防空炮中並不算高,但是"天空衛士"防空炮的精度尚可,所以低射速的缺陷可以有效彌補。
  • 德軍裝甲步兵的「低空壁壘」:Sdkfz 251/17型半履帶防空裝甲車
    蘇德戰爭爆發後,德軍發現在東線這樣空前廣大的戰場上,德國空軍根本無法為陸軍建立可靠的空中掩護,蘇聯空軍經常採用「奇襲」戰術,以小批量、多架次實施低空突襲,目標重點指向車輛眾多的德軍裝甲部隊,炸完就撤,等到德國空軍戰鬥機趕到後,蘇聯飛機早已經撤退了,德軍的牽引式高射炮的準備時間也太長了
  • 二戰美國拖曳式裝甲炮塔,移動的小型碉堡,可反坦克可防空
    在二戰期間,美國作為盟軍最大的武器生產工廠,同時也是最大的科研基地之一,除了積極研發常規武器裝備,也在跟隨新思路研製一些非常規的新式武器裝備,「拖曳裝甲旋轉炮塔」(MARC)就是其中一個。1943年年底,美國陸軍技術發展委員會提出了一種結合高射炮和反坦克炮的新技術要求,按照要求這種新的武器要把拖曳式的高射速火炮與運輸車結合,火炮要具備-5°~80°的俯仰角度,帶有防彈裝甲的炮塔要能360°旋轉,3名炮手全都在炮塔內操作,炮塔內有12發備用彈可隨時使用,整套火炮系統重量不超過3400千克。
  • 被遺忘的小國裝甲 二戰中率先使用自行防空炮的德國小弟
    說起二戰裝甲力量大多數人都會聚焦美英蘇或德意日等主要參戰國,但棟哥在深入了解後發現德國小弟匈牙利也有一隻還算不錯的裝甲力量(跟主要大國當然沒法比,但在小國中算是相當不錯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棟哥覺得匈牙利在坦克裝甲車輛上的造詣甚至超過了義大利,今天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匈牙利的主要坦克型號。
  • 目標美利堅!二戰中德國納粹的「六發怪物」,Ju-390遠程戰略轟炸機
    眾所周知,德國二戰空軍定位是戰術性空軍,其主要是轟炸機配合陸地作戰,負責炸毀敵方機場、兵員集結地等。因此,德國二戰期間的轟炸機一般都是中型轟炸機,比如Ju-88、He-111和Do-17等轟炸機。而德國在二戰期間由於自身定位戰術性空軍,沒有大規模的建造重型轟炸機,更不用提遠程戰略轟炸機了。
  • 對空警戒的「九頭蛇」——二戰德國「刺拳」防空火箭
    在之前介紹美國「毒刺」單兵肩扛式防空飛彈的文章中,我們曾經簡短的提到過二戰時期德國步兵裝備的一款「刺拳」單兵肩扛式防空火箭。今天,我們就大概說一下這件曇花一現的單兵肩扛式防空武器。
  • 二戰時,高射炮如何防空?為什麼炮彈總在轟炸機周邊爆炸?
    要說這轟炸機也夠倒黴的,換個航線不行嗎,偌大的天空哪兒不能飛?拉到萬米高空,在高射炮射程之外投彈,你能耐我何?在二戰時代,這個真不行。目標是固定的,炸彈滑翔距離是有限的,瞄準鏡精度是粗略的,攔截飛機是兇狠的。轟炸機不像戰鬥機那樣靈活,只能靠編隊保護,在領航飛機帶領下沿預定航線飛行。一旦脫離編隊,單架轟炸機很快就成為攔截機的盤中餐。
  • 四號坦克的防空之路,二戰德軍的中流砥柱,豈能被高射炮難住?
    德國在二戰時期的坦克一直是個比較強大的存在,雖然早期的垂直裝甲經常讓人感覺不是很完美,但靠著高質量的鋼材和經驗豐富的駕駛員,垂直裝甲一樣給盟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這一點在四號坦克上體現的尤為明顯,四號坦克在歷史上的名號還是很響亮的,尤其是在二戰時期,雖然完全趕不上後來的虎式和豹式,但依舊是中流砥柱般的存在。
  • 二戰奢侈的武器之五號防空坦克,黑豹坦克雖好,底盤太緊張了
    五號防空坦克是德國在二戰中設計的一款重裝備,是用來進行機動中低空防禦,該裝備並沒有量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本身和「突擊虎」這類裝備一樣「太奢侈」了,需要消耗寶貴的主力坦克底盤。
  • 刺向美國轟炸機的利劍,二戰日本「雷電」防空截擊戰鬥機
    對於要地防衛戰鬥機來說,主要作戰目標是敵方高空高速轟炸機、攻擊機,而要對高空高速轟炸機做出有效攔截,主要依靠的是飛機的大爬升能力、高速度、重火力,對飛機機動性和航程要求不大,因此在1939年日本海軍下令要研發一款最大速度超過SB-2至少40節,也就是要達到每小時536公裡、且機槍火力進一步升級的用於要地防空作戰的截擊機。
  • 一戰德國A7V坦克的變形車,德國早期的自行防空炮與裝甲運輸車
    一戰德國雖然在坦克研發上慢了一步,不過德國也能有機會吸取對手的經驗,將許多成熟的經驗運用到自己的武器設計中去。 在1917年時,也就是A7V坦克從設計走向成熟的那年,德國設計師還在A7V底盤基礎上研製新的裝甲武器,其中包括全地形運輸車和自行防空炮。
  • 利光擒「飛狼」:中蘇防空部隊合力夜戰美國戰略轟炸機
    尤其是美軍的戰略轟炸機部隊,在其主力機型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多次遭到我航空兵和高射炮兵的沉重打擊後,被迫由晝間轟炸轉入夜間轟炸。這個挑戰對我軍的防空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二戰加拿大石龍子自行防空炮,從沒防過空,打得德軍步兵哭爹喊娘
    自行防空炮在二戰時期獲得飛速的發展,尤其是二戰初期德軍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優異的表現,讓盟軍意識到地面部隊必須加強機動防空武器;在1942年的迪耶普之戰中,加拿大軍隊受到德空軍的巨大殺傷,更加堅定了研發自行防空炮的決心,其成果就是石龍子自行防空炮。
  • 88毫米高射炮:二戰德軍防空作戰主力,但卻以反坦克而聞名於世
    具有較高射速且有自動供彈裝置的88炮,由當時全球非常出名的德國克虜伯子公司完成設計和測試,三十年代初裝備管轄防空的德國空軍,是二戰時期,最成功的中口徑高射炮。
  • 氣球也能防空?防空氣球是一種什麼黑科技?能打下飛機麼?
    但是,由於拖曳著長長的金屬線太過沉重,所以即使防空氣球再大,提供的浮力仍然不能使得防空氣球飛到高空,因為這種防空方式只能應對低空飛行的敵機,且敵我不分。在防空氣球技術領域最超前的是二戰時期飽受德國轟炸的英國,1938年,英國為了防止德國空軍入侵,就已經建立了皇家空軍氣球部隊來保護各大城市的重要地區,比如軍事工廠、碼頭、軍港和倉庫。
  • 解讀二戰中的蘇聯為何「沒有」自走防空炮!
    ZSU-37回到正題,說實在的,二戰時期的蘇聯在防空自走炮領域幾乎是一片空白的,具體型號後面說,這一點與德國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我們知道,蘇聯和德國並不是像英國那樣,英國的裝甲是用來配合步兵使用的,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輔助武器
  • 被稱為「喪門星」的B-29轟炸機,一夜被志願軍擊毀11架,再不放肆
    電影《金剛川》中有這麼一段情節,美軍轟炸機聲音響起,志願軍就大聲喊「喪門星來了」,不管是修橋的工兵還是隱蔽的大部隊,都不得不迅速撤離找掩體躲避,可見「喪門星」對志願軍戰士有多恐怖。被志願軍稱為「喪門星」應該是美國重型戰略轟炸機為B-29,最後投放燃燒彈「雷鳥」,使得志願軍損失慘重。B-29又稱為「超級空中堡壘」,二戰時美軍轟炸日本東京,向日本投兩顆原子彈就是拜B-29所賜。
  • 二戰美海軍有多重視防空,40毫米高炮遍布全身,組成強大防空網
    而關於軍艦的防空問題,也是目前世界上各個國家越來越重視的問題。本文要講的並非現代化海戰體系中的艦隊/艦艇防空,而是把時間線往前推,來帶探尋下二戰乃至二戰前,美國的艦隊/艦艇的防空武器和防空發展。戰後大家就開始有計劃的,去研製專門的魚雷轟炸機。美國自己在上個世紀20年代使用的魚雷轟炸機,被命名為T4M-1魚雷轟炸機,並且這還是艦載型,可以在航母"列剋星敦"號上進行起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