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信陽7月26日消息(記者 彭華 鄧超)彎柳樹村是河南信陽息縣路口鄉的一個小村莊,2012年,這個小村莊還是雜草叢生、汙水橫流,孤寡、空巢老人無人照顧,有些老人甚至被兒女放在了院子外低矮的「趴趴房」裡居住。
如今美麗醉人的彎柳樹村(央廣網發 息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就是這樣一個村卻先後獲得河南省第一個「中華孝心示範村」稱號、「弘揚中華孝道示範基地」稱號。2015年被河南省儒學促進會評為「河南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示範新村」,被市委、市政府評為「信陽市美麗鄉村」,吸引了一大批省內外的傳統文化專家來這裡學習、參觀、交流經驗……而讓這一切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根源則是——德孝文化。
彎柳樹村位於息縣縣城北8公裡處,有17個村民組,總人口2100人,耕地3500畝。以種植小麥、水稻、玉米等作物為主,沒有支柱產業,農民收入低,而且賭博成風、不孝父母、鄰裡紛爭現象不斷,是個典型的亂村窮村。
駐村第一書記宋瑞(央廣網發 息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河南調查總隊對口扶貧第一書記宋瑞,2012年第一次來到彎柳樹村,當時全村沒有一條水泥路,雜草叢生、垃圾圍村、汙水橫流。除了「髒、亂、差」現象嚴重,更為不堪的是村裡打麻將成風,不贍養老人、打架鬥毆不斷,民風堪憂。
為了能讓這樣一個打麻將成風的貧困村脫貧,宋瑞首先想到是資金。宋瑞來到這裡的第一件事,就是爭取扶貧資金支持。在經歷一系列努力後,終於拿到40萬元的科技扶貧資金,資金提供單位要求彎柳樹村挑選100戶相對貧困家庭,每戶4000元,讓他們從事種植、養殖等扶貧項目。然而,一個月過去了,村裡卻沒有一個人來領錢。
「以前扶貧款到了都是分給大家,而現在這筆錢還得用來搞項目,還要籤字,村民們不願花這份力氣,反而認為這筆錢到了村裡遲早都會分給大家。」可沒想到的是,由於沒人搞項目,這筆錢被出資單位轉到了別的貧困村。
經過這件事,宋瑞深刻意識到:扶貧必須先扶志,只有志氣上去了,才能斬斷「窮根」。
彎柳樹村文化大講堂(央廣網發 鄧超攝)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研、思索之後,學習過傳統文化的宋瑞認為彎柳樹村的扶貧重在扶心扶志,文化引領,道德育人,改善風氣,產業跟進,共同致富」入手,開始組織村民學習「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人之八德,以文化開啟心智。逐漸觸動村民的內心,易接受,能改善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甚至改善家族內部關係,進而成為改善民風的重要平臺。
為此,宋瑞從「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手,在村裡連續開辦道德大講堂,向宣講孝道文化,並且邀請道德模範來村裡講述榜樣事跡。
隨著道德大講堂的開展,彎柳樹村的民風也在悄然中發生變化,村民們開始崇德尚仁,孝悌友愛,村裡隨處可見幸福和樂的景象。村民們的心氣也高了,紛紛要求進步,僅2016年至2017年間就有11位村民遞交入黨申請書。
如今的彎柳樹村,不僅街道整潔有序,村裡人也熱情好客。而德孝文化和良好民風成了該村發展的一張名片,引來了不少投資和產業。
村裡電商直播學習(央廣網發 鄧超攝)
以此為契機,宋瑞引領彎柳樹村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組織村民把家中閒置房間改造成「孝愛客房」,接待慕名而來的各地遊客;此外,彎柳樹村還成立了自己的文化公司,村裡人自編自導自演一些弘揚德孝文化的歌曲、舞蹈、小品,到很多地方演出;許多客商來村裡投資的稻蝦養殖基地、有機蔬菜基地、生態種植園等項目紛紛落地,帶動著村民致富。一些村民在自家搞起了農家樂,實現脫貧致富。2016年底,彎柳樹村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
六年過去了,「孝心村」成了致富的「金招牌」。村民年均收入從3000元增長到了6700元。現在,村裡的路也都修成了水泥路,還施行積分制的垃圾分類,建成垃圾分揀中心,建起大型的文化大講堂,開展傳統文化和鄉村體驗研學旅項目,不斷吸引外面的人前來旅遊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