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的科技優勢:劉邦白登山重圍中逃脫的真相,與單于閼氏無關

2021-02-23 魚煮酒

漢高祖六年,劉邦將太原郡直至北部邊界的31個縣封給韓王信,以期抵禦匈奴。哪知這傢伙不靠譜,當年秋天匈奴來攻,直接就獻出了國都馬邑,還率軍攻打太原。

劉邦自然一肚子火,第二年七月,親率32萬大軍反擊。在連續擊敗叛軍和匈奴先頭部隊後,已經入冬,漢軍缺乏足夠的禦寒裝備,十之二三被凍傷,行動開始遲緩,各部隊陸續脫節。

但劉邦連勝之後輕敵冒進,中了冒頓的示弱誘敵之計,其先頭部隊進駐白登山時,主力二十萬漢軍還在樓煩馬邑一線。

冒頓抓住時機,調集三十萬騎兵,將劉邦合圍在白登山,漢軍苦戰七日不得突圍。

關於劉邦最後脫困的記載,《史記》上演了一出羅生門。

至平城,為匈奴所圍,七日不得食。帝用陳平計,使單于閼氏,圍得以開。高帝既出,其計秘,世莫得聞。(《史記·陳丞相世家》)

上出白登,匈奴騎圍上,上乃使人厚遺閼氏。閼氏乃說冒頓曰:「今得漢地,猶不能居,且兩主不相厄。」居七日,胡騎稍引去。時天大霧,漢使人往來,胡不覺。護軍中尉陳平言上曰:「胡者全兵,請令強弩傅兩矢外鄉,徐行出圍。」入平城,漢救兵亦到,胡騎遂解去。(《史記·韓(王)信列傳》)

高帝乃使使間厚遺閼氏,閼氏乃謂冒頓曰:「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而漢王亦有神,單于察之。」冒頓與韓王信之將王黃、趙利期,而黃、利兵又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亦取閼氏之言,乃解圍之一角。於是高帝令士皆持滿傅矢外鄉,從解角直出,竟與大軍合,而冒頓遂引兵而去。(《史記·匈奴傳》)

而後世據此有聲有色地演繹了一出宮鬥戲:陳平建議劉邦派使者重金賄賂閼氏,並送上美女圖,說:「漢朝有這樣的美女,現在漢皇帝非常困厄,打算獻此美女給單于以求脫困。」閼氏見圖,擔心單于得此美女,自己失寵,於是勸冒頓解圍撤兵。

這齣宮鬥戲的不合理之處在於忽略了冒頓的性格

這要從他的經歷說起。

冒頓當太子時,父親頭曼單于喜愛後妻之子,想廢了他,就把他送到月氏當人質,然後故意發兵打月氏,借刀殺人。

冒頓此役偷了月氏人的千裡馬,單騎逃脫追殺,頭曼見他勇武,就讓他當萬騎長。

他發明一種響箭,規定「鳴鏑所射而不悉者斬」,於是出獵時不跟隨冒頓出箭的士兵均被斬殺。

他先是射自己的寶馬,隨後射自己的愛妻,有不敢出箭的也全都被殺。

最後,他的鳴鏑射向父親頭曼單于時,部下無一不從。頭曼死於亂箭後,冒頓誅殺了後母和弟弟,當上單于。

初繼位時,東胡王派人索要頭曼的千裡馬,冒頓不顧群臣反對答應了。

東胡王又索要單于閼氏,冒頓再次答應。

東胡王認為冒頓軟弱可欺,再要土地,冒頓卻一反常態,殺了同意割地的大臣,發兵突襲東胡,殺東胡王,盡得其地。

可見,冒頓此人性格果敢隱忍,下手毒辣兇狠,一代梟雄。寶馬、愛妻,說送就送;隨從大臣,後母、弟弟甚至親生父親,殺起來毫不留情。

這樣的人調動全國兵力與漢帝國決戰,怎麼可能因為一個在他眼中毫無分量的女人勸說而中止這種規模的軍事行動?

何況,給這種人當大臣和老婆有多難?光是活著已經戰戰兢兢,誰敢指手畫腳?

此時的匈奴佔據天時地利人和,冬季是天時,漢軍戰鬥力下降;重重包圍是地利,數量絕對優勢是人和。

這種情況下選擇放開一角,最主要的原因是冒頓吃不下被圍的漢軍,想趁著放開口子敵軍倉促逃跑時再發動致命一擊,所謂「圍師必闕」。

冒頓肯定沒讀過孫子兵法,但草原上殘酷的競爭未必不能教會他這種戰爭哲學。

為什麼冒頓30萬騎兵重圍7天仍吃不下劉邦被圍的漢軍?

這要從漢匈兩邊的主戰方式說起。

剛剛進入鐵器時代的匈奴雖然能鑄造鐵質箭頭,但更進一步的鎧甲就無能為力了,所以基本戰力都是無防護或者皮甲的輕騎兵戰士。

匈奴輕騎兵所倚重的武器是草原複合弓,這種20-30公斤拉力的弓針對無防護的目標,殺傷射程只有一百米,在無馬鐙的騎射狀態,想要命中目標,作戰距離一般不能超過40米。

戰馬的機動性加上鐵製箭頭的殺傷,對於無防護的步兵來說,顯然是噩夢,但冶煉技術遠勝於匈奴的漢朝,軍隊裝備的鍛造鎧甲和頭盔能有效克制這種「打帶跑」的機動騎射戰術。

想要重創鎧甲頭盔防身的步兵,需要接近至二三十米的距離精確命中無防護部位或者射穿鎧甲薄弱部分。

但不論是百米外拋射襲擾,還是近距離精準射擊,這個距離對匈奴輕騎兵來說都有致命的危險,因為漢帝國擁有那個時代最可怕的武器——弩。

即便是一石兩石的普通弩,有效射程都達到了150米左右,更不用說三到六石拉力的強弩。弩唯一的弱點就是射速太慢,但配套了全員帶弩三列交互射擊的戰術後,這個弱點被大大的縮小。

因此,匈奴輕騎和漢朝弩兵對射的結果基本都是匈奴吃虧,因為弩不論是精度還是距離,都要強於複合弓。

倘若在開闊平原打野戰,誰勝誰負還未可知,但如果是騎兵圍殲步兵,只要弩箭不斷供,面對嚴陣以待的漢軍,匈奴根本沒有強吃掉的機會,只有斷後勤一條路可走。

冒頓遲遲等不到叛軍韓王信的支援,漢軍主力又近在咫尺,等待對手彈盡糧絕時內亂已無機會,反而有被內外夾擊的危險。

冒頓決定放開一角尋找戰機,但劉邦又得到護軍中尉陳平的建議,以士兵手持強弩保持戰鬥陣型徐徐撤出包圍,找不到漏洞的冒頓只能撤兵。

白登之圍雖然是一次戰術失敗,但未嘗不是一次技術上的勝利,劉邦的脫險與單于閼氏並無關係,根本原因還是用實力打出來的!

細節看宋朝:都知道大宋富,不知道原來這麼富!包拯的工資等七則

相關焦點

  • 漢朝初年和匈奴的第一次大交鋒:劉邦被圍七天七夜,幾乎命喪於此
    只可惜秦始皇一死,二世(胡亥)即位後,天下又開始大亂——先是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再是劉邦項羽直逼鹹陽,以至於秦朝只傳了三代帝王(最後一位是秦王子嬰)就消逝在歷史的長河裡。這段時期和後來的「楚漢相爭」都為匈奴的再次崛起創造了很好的條件。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以後,國家初定,百廢待興,物資曾一度短缺到皇帝外出——想要找到六匹顏色相同的白駿馬都難。
  • 白登之圍真相:劉邦是靠美女才活下來的?
    同時,劉邦在連勝之後,中了冒頓單于的示弱誘敵之計, 產生了輕敵冒進思想。當劉邦親率先頭部隊進駐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南三十裡的白登山時,主力二十萬漢軍還停留在樓煩、馬邑一線。冒頓單于抓住漢軍的這一漏洞,調集整個匈奴帝國的三十多萬騎兵,將劉邦和漢軍先頭部隊合圍在白登山。漢軍苦戰七日不得突圍,情況十分緊急。
  • 揭秘歷史上劉邦的白登之圍到底是怎麼解的
    劉邦見敵軍大敗乘勝追擊,一路暢通無阻直到到達晉陽,碰到匈奴軍隊,看匈奴軍隊盡顯老態和疲憊,漢高祖劉邦拒絕聽從劉敬的建議覺得這是一個良好的機會,犯了輕敵冒進的錯誤,被匈奴埋伏劉邦與其先行部隊被圍困在白登山,並且與外面的援軍完全斷了聯繫,在沒有糧草的情況下被困了七天七夜,最終劉邦採取了陳平的意見賄賂了冒頓單于的妻子閼氏才得以逃脫。這就是白登之圍的具體內容。
  • 冒頓圍攻劉邦七天七夜,為何最終又放虎歸山,真的因為枕邊風嗎?
    同年東冬,漢高祖劉邦親率32萬大軍北上討伐叛軍、抵禦匈奴,結果卻因輕敵冒進而被圍於白登山七天七夜,史稱「白登之圍」。根據史料記載,被圍七日之後,劉邦採納陳平之計,收買冒頓單于妻子閼氏,閼氏遂勸說冒頓單于撤軍。然而,雄才大略的大單于冒頓,真的是因為女人的枕邊風,便錯過了殺死劉邦、攻取漢朝的好機會嗎?顯然並非如此。
  • 劉邦被困白登山是大意所致,匈奴的冒頓單于遠比項羽要狡猾!
    韓王信手下的大將曼丘臣和王黃,不知道從哪裡找出一個趙國的後代趙利,他們重新聚集起韓王信的殘兵敗將,而後擁護趙利為王,準備再次跟匈奴聯合,繼續和漢朝對抗。韓王信被打敗了,可還有匈奴人在,冒頓單于派左右兩位賢王各帶一萬騎兵,和漢朝的叛軍聯合起來在晉陽一代形成一道封鎖線,想擋住漢軍北進的步伐。
  • 此事是漢朝的第一恥辱?《史記》和《漢書》都不敢細說
    此時,劉邦接受了陳平的計謀,派使者贈予厚禮,遊說單于閼氏(單于的大老婆),再讓單于閼氏去遊說冒頓單于。這才讓匈奴暫時撤兵,劉邦得以狼狽逃出。那麼大家都會好奇了,陳平到底用了一個什麼計謀,單于閼氏又是如何被說服的呢?這個在漢朝屬於國家一級機密,時至今日,我們已經不得而知。
  • 白登山之戰根本沒有謎
    秦漢之際,匈奴正處在奴隸制社會,奴隸主軍事政權竭力推行對外侵略擴張的反動政策。西漢王朝建立初期,匈奴奴隸主連年入侵。「小入則小利,大入則大利」,每年被匈奴殺害和掠去的人口在萬數以上,掠去的牲畜和財產則無法統計。 白登山位於大同城東七裡,又名馬鋪山,這裡曾是戰馬馳騁的戰場,著名的白登山之戰就發生在這裡。 白登山之戰發生在漢高祖七年冬(公元前二〇〇年)。
  • 匈奴冒頓單于兵圍白登山,劉邦能脫險只因一件兵器?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述說,劉邦率領十萬騎兵,在白登山上被冒頓四十萬大軍圍困。但後人考察古戰場後發現,白登山平臺的總面積僅有一萬平方米(曾憲法《「白登之圍」兵員數目考》)左右,根本不可能擺下十萬大軍。因此,這一仗的實際規模要遠遠小於《史記》中的記載。當時劉邦手下可能僅有萬餘禁衛騎兵,他們在登上白登山時,遭遇大雪封山,又被冒頓率軍斷絕歸路。
  • 白登之圍的陰謀只有一人看破,此人的一個建議讓漢朝太平70年
    美的·萬山嘉墅,以尺度 丈量生活之美這個錯誤就導致了劉邦和他的軍隊剛到白登山,就被匈奴四十萬大軍圍了起來,劉邦軍隊的騎兵和步兵被匈奴的軍隊給分開了,被包圍的軍隊與外面的軍隊聯繫不上,他們進不來也出不去,狀況十分被動。
  • 陳平這一計策,解了白登之圍,劉邦順利脫身靠的只是一個小妾?
    在他野心的驅使之下,匈奴不止一次的侵犯著漢朝的邊境地區。就在韓王信叛漢之後,引起了漢朝和匈奴之間的一場戰爭。韓王信叛漢就在公元前202年的時候,劉邦開闢了大漢王朝,對很多的諸侯進行分封。而韓王信在當時就把都城定在了陽翟,但這個地方卻又是中原地區的腹地,在時間的推移之下,劉邦擔心韓王信會造反,所以在當時就讓韓王信把都城遷居。正因如此,雙方就產生了一系列的摩擦。在公元前201年的時候,冒頓單于率領著千軍萬馬一路南下,韓王就在這個時候投靠了匈奴,在公元前200年的時候,劉邦親自率軍迎敵,收復了匈奴所佔有的領地,並且平定了韓王信的叛漢。
  • 白登之圍,劉邦九死一生,他為何沒有讓韓信前來救援
    劉邦當年擊敗英布之後,路過自己老家沛縣之時,突發感慨作下了這首詩。這位西漢的開國皇帝,在楚漢相爭之後,建立大漢王朝。平天下分封諸侯,而諸侯人心思變,進而又開始了平叛的過程。劉邦可以說是一個勞碌命,從建國到最終去世,可以說一直沒閒著。但是在白登山之圍中,劉邦險些喪命。為何不派韓信前來救援?以下依據相關史料,逐層分析。
  • 【大同歷史名人】差點改寫中國歷史的冒頓單于
    公元前200年(漢七年),劉邦親自領兵前去迎擊匈奴,正遇上冬天嚴寒下雪的天氣,戰士凍掉手指的有十分之二三,於是冒頓假裝失敗逃跑,引誘漢軍。漢軍追趕冒頓,冒頓把他的精銳軍隊隱藏起來,只出現了一些老弱殘兵。於是漢朝出動全部軍隊,多半是步兵,共三十二萬人,向北追擊匈奴。高祖首先到達平城,步兵還未全到,冒頓指揮他的四十萬精銳騎兵,在白登山把高祖包圍起來。七天之內,漢軍內外不能相互救助軍糧。
  • 白登之圍:劉邦的輕易冒進,導致大漢盡失優勢,為了休養生息,只能...
    白登之圍,是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的事件。 劉邦 由於韓王信與匈奴交戰,敗多勝少。公元前201年秋季,冒頓單于親率軍隊,以10萬鐵騎圍攻馬邑,韓王信只得多次派使者與匈奴求和。
  • 匈奴的王后叫閼氏.焉支山就是閼氏的故裡.《閼氏淚:焉支山的傳說》
    那時候的焉支山在匈奴手中,掌管這片草原的是頭曼單于的一個得力親王,也就是渾邪王的先祖。頭曼單于有好多妃子,各個都很風流漂亮。頭曼單于為什麼有那麼多妃子呢,因為按照匈奴的習俗,「兄去弟可納其妻(《史記.匈奴傳》)」。戰爭結束後,誰拉回來並安葬戰死將士的屍體,誰就可以得到他的財產和老婆。頭曼單于是匈奴的老大,所以他就有這方面的優勢,所以他的財產和老婆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