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韓王信在匈奴的軍事壓力下叛國投降。第二年,震怒的劉邦親率32萬大軍,討伐韓王信。韓王信被漢軍擊敗後投奔匈奴。匈奴王冒頓令左右賢王以萬騎南下,搶佔廣武到晉陽之間的有利地形,企圖阻止漢軍北進。漢軍殺至晉陽,在銅鞮、晉陽、廣武、離石、樓煩等戰鬥中連戰連捷,大破韓王信與匈奴聯軍,追亡逐北。鑑於正面作戰無法取勝,冒頓率軍且戰且退,誘敵深入。其時隆冬已至,天降大雪,劉邦急於結束戰事,輕敵冒進,僅率少數禁衛騎兵追擊冒頓到達平城附近的白登山,不幸陷入冒頓大軍重圍之中。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述說,劉邦率領十萬騎兵,在白登山上被冒頓四十萬大軍圍困。但後人考察古戰場後發現,白登山平臺的總面積僅有一萬平方米(曾憲法《「白登之圍」兵員數目考》)左右,根本不可能擺下十萬大軍。因此,這一仗的實際規模要遠遠小於《史記》中的記載。當時劉邦手下可能僅有萬餘禁衛騎兵,他們在登上白登山時,遭遇大雪封山,又被冒頓率軍斷絕歸路。
由於大雪封路,漢軍後續部隊無法前來解圍,劉邦和他的禁衛軍在敵軍與惡劣天氣的雙重夾擊下陷入絕境。《漢書》記載,天氣極寒,漢軍士卒「墮指者十之二三」,有很多人連指頭都凍掉了。七天七夜,漢軍糧盡援絕,陷入絕境。《史記》載,最終,謀士陳平設計,找人畫了一張美女圖,送給冒頓的閼氏(閼氏並非人名,而是一種稱號,類似於「王后」或「貴妃」),說劉邦將把此美女獻給冒頓。害怕失寵的閼氏於是大吹枕頭風,鼓動冒頓網開一面,放劉邦逃跑。
現代歷史學家對於這個近乎於演義小說一般的說法多覺得不可思議。畢竟冒頓素以心狠手辣著稱。他刺殺頭曼單于時,曾經以響箭射向閼氏,以訓練手下的絕對服從。為了向東胡示弱以驕敵,他毫不猶豫地把自己最喜歡的閼氏送給東胡。說他會因為枕頭風而改變軍國大事的決策,很難令人信服。
另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冒頓兵圍白登山七日,但面對僅僅數千漢軍卻遲遲不敢攻山,可能另有隱情。晁錯認為,匈奴有「長技三」,漢軍有「長技五」( 晁錯《言兵事書》)。匈奴的長處是:戰馬能夠上山下澗,士卒擅長騎射,吃苦耐勞;漢軍的長處是:騎兵和車兵的衝擊能力強,有嚴格的隊列紀律,擅長肉搏戰、下馬列陣作戰,步弓手和弩手的射程遠、精度高。鹹陽楊家溝漢墓出土的漢兵馬俑表明,禁衛軍騎兵堅鎧長戟,是執銳衝堅的重騎兵。在正面作戰中,他們能夠輕而易舉地驅散匈奴騎射手。在銅鞮、晉陽、廣武、離石、樓煩等地的一系列作戰中,漢軍連戰連捷,打得匈奴連連敗退。加之韓王信的叛軍遲遲不來匯合,即使匈奴佔盡優勢,但冒頓對於正面進攻卻遲遲下不了決心。
最終,被圍七日之後,利用一個大霧天氣,禁衛軍們架起上了雙矢的強弩,突圍而走。冒頓並沒有追擊。此時,漢軍主力也已趕到平城,與禁衛軍匯合。劉邦終於脫險了。
▲銅弩機,漢代弩機在秦弩機的基礎上又有所改進,結構更加精巧
從戰略上看,白登山之戰展現出漢初國力與軍力上的局限性。劉邦動員三十萬大軍與匈奴交戰,不可謂兵力不強。漢軍士卒冒著酷寒大雪,連戰連捷。但是匈奴騎兵利用其強大的機動性,不與漢軍正面交戰,而是用遊擊戰消耗、遲滯漢軍。這樣,漢軍龐大兵力與勁弩堅甲均無法發揮作用,而龐大兵力帶來的巨大消耗反而成為漢軍最大的弱點。
從高祖到景帝的數十年間,儘管一直在執行和親政策,但匈奴仍然多次入寇,殺掠漢朝人民。文帝、景帝多次組織軍力驅逐匈奴,但匈奴始終避免與漢軍主力交戰,使漢軍耗費巨大的出徵只能做到驅逐匈奴,卻無法對匈奴造成實質性的打擊。歷史事實證明,戰國時代全民皆兵式的龐大軍隊,已經不能再適應全新的時代與全新的戰場。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主編原廓,作者矢鋒。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環首刀 漢劍 鞭鐧 陌刀 唐刀 鉤鑲 輕呂 戰錘 石斧 西域鑌鐵大刀 兵馬俑青銅劍 清弓 中國傳統弓 明式小稍弓 英國長弓 國產刺刀大全 中國騎兵軍刀 英國軍刀 空軍傘兵刀 海軍寶劍 騎士板甲 山文甲 明光甲 歐洲騎士板甲 鱗甲 古埃及西臺彎刀 阿昌族戶撒刀 蒙古刀 保安腰刀 英吉沙小刀 西班牙Navaja折刀 芬蘭國刀 長鉞 睪丸匕首 印度軟劍 麟角刀 亞塔安刀 日式刺刀 恰西克馬刀 日式刺刀 又鬼山刀 白堊紀魚骨劍 伊斯蘭盔甲 匈人武器 突厥兵器 伊朗古兵 喪屍武器 手擲類暗器 廚刀 世界盾牌 歐洲細劍日本天皇佩刀 東瀛名刀譜 玉鋼神話 兵馬俑青銅劍 趙雲亮銀槍 關羽青龍偃月刀 張飛丈八蛇矛 呂布方天畫戟 豬八戒九齒釘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