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亦稱脂溢性溼疹,系發生在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種慢性、丘疹鱗屑性、淺表炎症性皮膚病。好發於頭面部、軀幹等皮脂腺豐富部位,多見於成年人和嬰兒。
臨床上表現為黃紅色、油膩性、鱗屑性斑片,並伴有不同程度地瘙癢。那麼,引起脂溢性皮炎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脂溢性皮炎是怎麼引起的?
脂溢性皮炎的發病因素至今尚不清楚,可能與以下因素相關:
一、飲食習慣
喜食肥甘厚味、高糖、辛辣等食物,會導致內分泌功能失調、消化功能失常,進而誘發脂溢性皮炎。
二、過度護膚
過度護膚引起表皮細胞間脂質減少及成分異常、經皮水分丟失增加,最終導致皮膚屏障功能受損,使外源性刺激物及過敏原侵入皮膚而致病。
三、濫用藥物
俗話說得好,凡藥三分毒。濫用藥物是造成脂溢性皮炎的又一因素。在沒有醫生的指導下,濫用藥物可能會進一步刺激皮膚,造成更嚴重的皮膚屏障功能受損而加重病情。因此,切勿濫用藥物,尤其是皮炎平等激素類藥物,一定要在醫師的指導下規範合理的使用,以免長期使用導致激素依賴性皮炎。
四、微生物因素
研究發現糠秕馬拉色菌等微生物的定植和感染與脂溢性皮炎的發病或加重相關。一方面,糠秕馬拉色菌抗原可使脂溢性皮炎患者致敏,並誘導機體產生相應抗體而發生過敏反應。
另一方面,糠秕馬拉色菌等微生物過度繁殖及其代謝產物進入表皮可導致免疫炎症反應,而且其分解皮脂產生的游離脂肪酸可進一步刺激皮膚,從而誘發或加重病情。
五、疾病因素
脂溢性皮炎的發生與某些疾病也有一定的聯繫,例如痤瘡、銀屑病等皮膚病,帕金森、癲癇等神經功能障礙疾病,冠心病、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都可能成為脂溢性皮炎的誘發因素。
除以上列舉的因素外,遺傳、精神緊張、B族維生素缺乏、酗酒等均可不同程度的影響本病的發生發展。脂溢性皮炎的治療一般以藥物治療為主,包括外用藥物治療和口服藥物治療。
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規律作息,睡眠充足,限制多脂多糖飲食,多吃新鮮蔬果,少吃辛辣、魚蝦海鮮、牛羊肉等刺激性及油膩食物,忌飲酒。避免過度清潔和摩擦,使用溫和的洗漱用品清潔皮膚,以修復皮膚屏障功能,控制炎症。